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何至於說「慕課」是這個時代學習的革命

在紅紅火火的互聯網+教育市場,已經繞不開「慕課」這個詞了。在教育平台朋友圈裡,大家幾乎到了言必談慕課的地步,熱度空前。慕課概念的普及,如今早已不再局限於學校課堂領域,從企業培訓、職業教育到全民知識普及,越來越多的機構和組織開始探究慕課的價值。然而,社會上對慕課的解讀卻是千差萬別,褒貶不一。

(微信指數)

有文章遑論:慕課是至印刷術以來教育最大的革新!也有學者評論:實在看不出來,慕課和在線課程有什麼本質區別。也有人驚呼:一場教育風暴來襲,傳統大學面臨嚴峻調整。關於慕課的種種討論,可謂熱鬧非凡。

前幾天,我也把慕課概念拋出來,讓朋友們討論了一下。我拋出的問題是,慕課模式是否也能適用於公共文化領域?

其實這個問題並不適合開場拿出來討論。討論中,我得一開始向朋友們介紹什麼是「公共文化領域」,然後大家開始探究起慕課模式的各種存在形式。我又試圖引導大家討論慕課和公共文化領域結合上,討論最後意識到,大家對慕課在公共文化領域探索上的認知,還只能停留在「拍短視頻」上面。或者說對慕課的理解,還停留在形式層面。

就慕課這個新生事物來說,很多人想的太簡單了。

了解慕課這個概念,其實不難。隨便找一本有關慕課的書籍看一看,或者搜一下百度詞條,就知道大概了。我這篇文章不想普及常識,而是嘗試去對新事物做一些深入思考。要去理解這個新生事物的席捲全球之勢,不得不去先理解慕課的兩大流派(注意:這裡不是說模塊三大平台Coursera,edX,Udacity)。這兩大流派就是:基於連通主義學習理論的cMOOC模式和基於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的xMOOC模式。

針對這兩大流派,一個表格可以做清晰的對比:

(機械工業出版社《慕課》P74-75)

以上對比,在教學層面去理解不難。可是從知識傳遞過程和對學習本質的認知上來看,就有很大的看點了。

xMooc模式,很大程度上是現有學習行為的互聯網進化過程。嵌入各種從教學本身的一些改造和變種。然而,終究談不上真正意義上的革命。這種慕課模式,只是改變了形態,知識傳遞的交互過程。最終無非也是將現有知識如何有效印刻在大腦里。關注於知識在我們的頭腦中形成。誠然人類大腦可存儲知識容量是現有科技水平無法量測的,等同於無窮大吧,但這種知識導入的學習過程,依然只是發源於「我們沒有能力實現聯網和使用技術來的時代舊有的學習理論」。

那麼慕課真正的革命性,體現在哪呢?

先得從連通主義說起。

連同主義的學習模式,可能徹底顛覆了人類幾千年以來形成的學習觀。

西蒙斯在《Connectivism: A Learning Theory for the Digital Age》一文中系統提出了連通主義的思想,指出學習不再是一個人的活動,學習是連接專門節點和信息源的過程。

連通主義將學習定義成一個過程,而這個過程不再關注於知識內容本身,而是集中在知識系列的連接方面。而通過對這些連接的深入,可以讓我們學習比現有知識體系多得多的東西。或許更重要的知識體系就建立在這些連接系統中。連通主義強烈地關注外部知識源的連接,而不僅僅設法去解釋知識如何在人們的頭腦中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基於連同主義的學習就是從"知識關係中去學習"(learning by Relationships) 的過程以及「分散式認知」(Distributed Cognition)的過程。

分散式認知,如同新的、高度交互的、高度網路化的媒介,推動人們探討一種對有意義的交互和遠程協作反應靈敏的框架——貝爾(Philip Bell) ,溫(William Winn)

這些概念的理解還有些抽象。我們留心關注一下身邊的學習運動,會發現,已經越來越多的知識傳遞者們開始去重新審視知識的交付過程了。

就在昨天,朋友和我分享了一篇微信公眾號熱文。文章開篇就寫了這麼一句:

學習的最終目的是完成個人的認知迭代,而不是數據囤積。

作者認為只要認知有迭代,讀多少書,看多少遍根本不重要。完成認知迭代的過程根本都不需要看書,只需要和牛人們閑扯就夠了。這個觀點有些絕對,不過作者其實思考了單純知識積累的無意義性。

4·23世界讀書日那天,幾位讀書推薦學者在得到APP直播時,都曾強調讀一本書時,單純去認知一個故事、一個概念或者一段內容解讀是沒有意義的,而是要看懂作者從一個認識如何過渡到另一個認識的,讀懂作者的思維轉換過程。並且提出脈絡讀書法。這種認知的邏輯背後,無疑將關注點放在知識的連接上,通過對知識連接的領悟,捕捉到更有價值的學習內容。

當越來越多的學習者開始認識到學習的真正價值之後,恐怕不得不都會做出這一判斷:學習一門現成的知識,還不如去重構一門知識。這就好比把人類社會的現存知識打碎成一塊塊零碎的元知識碎片,每個人都將根據個人的發展需要,去重塑拼接這些元知識碎片。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知識網路,由0到1,由小變大,由局部到整體。人和人之間對比的不再是大腦里知識的存量,而是知識網路的幅度和深度。通過網路節點,隨意調用、存儲能為自己所用的知識。只有能被自己用起來的知識,才算得上真正學習到了。那些沒有網路連同,無法調用激活的死知識,是沒有意義的,浪費學習精力。

如果全人類的整個教育體系,從此向有利用知識連接的學習模式過渡,那麼這將是一個充滿想像力的藍圖。一個人從出生,他(她)的成長教育,不再是舊有教育模式的知識導入,而是將被培育個體化的知識網圖,這條學習模式無疑和舊時代相比是有革命性的差異的。

這裡有一個技術門檻。

在學習知識的連通性上,是建立在相當龐大的知識庫基礎上的。這需要有效的工具或者技術來輔助,從而清晰呈現和闡述這些連通性。而這在互聯網信息化時代之前,沒有技術和聯網支持的條件下是很難形成一種有效的模式的。當慕課和連通主義搭夥后,這一切變得有可能。

慕課作為一種大規模、開放的在線課程,本質上也是一種技術支持的學習,其嵌入的各種社交網路及互動環節設計更有助於知識網路的連同。當前互聯網基於雲計算的慕課平台背後的信息處理能力,也足以支撐知識網路結構的有效重構。然而引導和協助這種體系化的重構的技術手段,還有待探索和進一步證實。

正如我們在感嘆:cMOOC模式正是側重知識的建構與創造,強調創造、自治和社會網路學習,基於網路的分散式認知過程的一種創新教育模式。同時也得承認:對於cMOOC領域如何構建有效、可操作的教學模式和實踐模式,還有待深入探索。

在教育行業,目前慕課的主旋律還是在xMOOC上面,cMOOC的研究和發展逐漸被弱化了。恐怕xMOOC是慕課和舊有教育模式結合起來,比較討好的一種存在形式。但是談不上革命。而cMOOC能夠肩負起學習革命的使命嗎?或許條件還不具備。提出連通主義的西蒙斯本人也曾感言

我不知道連通主義是否能夠很好地解釋人類的學習。做這樣一個描述和論斷還非常早。然而,在我看來,連通主義能夠更精確地解釋學習而不是建立一種理論。

或許等基於行為模式的學習過程發生了真正意義的改變,學習的革命才會到來。這個行為模式不應該是建立在舊時代的教育模式下習得的。而應該更多在這個新時代背景下,人類逐漸適應信息超強互聯、數據爆炸、知識增量迅猛膨脹的情勢下重新習得的全新的、高效的學習行為模式。慕課在全球的風靡,也讓我們有理由相信:慕課模式的誕生,無疑是在新環境下人類學習模式進化中的一次突變。突變過後,能否產生新的良性的有機生態,還需時間觀察。一個去偽存真,一個方向性的認知,是我們在談及慕課發展所需要思考的。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