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國武術不能自欺欺人

作者 李江

近日,一條太極拳師數秒被散打拳擊手擊倒的視頻迅速刷爆朋友圈。一時間,對傳統武術的嘲笑和指責之聲讓傳統武術同情者和練習者頗為尷尬。筆者作為一名拿過兩枚廣東省傳統武術錦標賽一等獎的武術愛好者,也自然成為「花架子」的代表。不過,與許多傳統武術愛好者不同的是,筆者從不迷信武術的實戰效果。以筆者所接觸的武林來看,大部分的傳統武師技擊技能嚴重不足,我們所習練的武術反而更像在一套神秘主義話語包裝下的傳統健身操與傳統哲學的綜合體。

缺少搏擊訓練的武術

筆者小時候曾經跟過兩位師父學了三年的南拳、洪拳和蔡李佛。一位師父是廣州當地赫赫有名的一位六段武師,另一位是湖南籍的散打拳擊手——也教傳統武術。兩位師父弟子甚眾,每日清晨在廣場上扎馬、走馬、轉馬,之後開始習練各式套路和器械。學的日子久了,便可與師兄弟練對打的套路。在六段的師父那裡,筆者從未見過師父與師兄弟進行過任何的搏擊訓練。那時候師父常說,套路練熟了便自然懂得打了。門派之間的切磋交流也很少「動手」,最多是「講拳」,也就是四隻手比劃,再配合口頭交流。只有極少數相對落後的地區,才會保留著真正比武對拆的傳統。在經濟發達的地區,都市男女細皮嫩肉,都不願受傷。而在散打拳師那的時候,他每天都會讓弟子們帶上拳套和護具進行搏擊訓練。每每那時候,我們都發現傳統武術的所謂招式極難完成。

後來受到一些電影的影響,筆者開始學習「內家拳」。內家拳是一類強調訓練氣息與內部力量整合的武術種類,最有名的便是太極、形意、八卦,這三類也稱「上三拳」,也就是內家拳的集大成者。不過,內家拳也是故弄玄虛的神秘主義的重災區。筆者曾經跟隨一位拳師學習了六年的陳氏太極拳,大學時期跟隨另一位拳師習練了五年的楊氏太極拳、程派八卦掌和尚派形意拳。大多數內家拳從根本上是相通的,功夫的練習都需要通過站樁和走樁練習整勁(訓練力量整合),通過套路練習招式和演練功法。功夫練久了,師兄弟之間會通過推手等方式練習聽勁和運勁。

武師一般都保守,真正的功夫基本不外傳,只傳給本家人和信任的弟子。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功夫的失傳。內家拳一般分為演法、練法、功法和打法,外人和不受信任的弟子看到的是演法和練法,也就是用於表演的套路和一些組合的動作練習。筆者比較幸運,後來跟隨的武師是大學教授,只要德行尚可的弟子,所知皆傾囊相授。師父功夫極深,即便他單腿站立我們也推不動他,如果我一拳打在他腹部自己卻會被彈開一米。前者是太極的定步功夫,講究的是引勁落空。後者是形意拳的綳勁。不過,等筆者後來偷偷學習了詠春,與師父嘗試自由搏擊時,發現他也很艱難地應對高速變化的力量。

師父的師父也是一名大學教授。有趣的是,雖是名師親傳弟子,他卻從不相信傳統武術那套玄之又玄的理論,反而畢生致力於用人體力學解釋傳統武術。師祖功夫驚人,打擂台出身的他,身上似乎每個部位都能對人發動攻擊。儘管師父習武二十餘年,每次見到師祖都是三秒鐘便趴地上。師祖的身上,頗有暢銷書《逝去的武林》里民國武師的風範。不過,筆者沒有親眼見證過師祖的實戰,但他的徒弟們卻是很少進行技擊訓練的,同門或者門派之間的切磋也僅限於推手或散手。

把榫卯傢具發揚光大的日本大師

矢澤金太郎是榫卯技藝的頂級大師,他年輕時辭掉推銷員的工作,轉向榫卯家具行業,並收穫源源不斷的訂單。

香港TVB曾經拍攝過一套名為《功夫傳奇》的紀錄片,與中央電視台拍的那些刻意神話武術的紀錄片相比,前者基本還原了武術的真實面貌。同樣是探尋各地各派武術,《功夫傳奇》里的主角都是各類武術或搏擊的愛好者,他們每一集都會與各派拳師實戰比武。該紀錄片最大的價值就在於還原了傳統武術目前整體技擊水平低下的真實面貌。正如一位拳師在紀錄片中坦言:「我們平時很少進行實戰訓練,這樣比武真的很有意義」。這就解釋了,為什麼CCTV里的傳統武術擂台上的拳師比武的時候彷如街頭打架,最富有攻擊力的還是雙腿亂蹬,拳頭亂砸。

總體而言,武術界的訓練方式基本不習慣加入技擊環節,這就導致了武術練習者不知如何搏擊。即便拳師會拆解各個招式的攻防含義,但實際上在臨敵應戰時刻大多數拳師恐怕自己都無法完成一個招式。這也是促使筆者轉向學習詠春拳的根本原因。與八極拳類似,詠春拳的訓練完全圍繞實戰進行,它也是最為接近現代搏擊的武術。詠春拳練習者必須接受大量黏手訓練,這是非常接近於實戰的訓練方式。詠春之所以成為最為風靡全球的武術之一,靠的便是其實戰效果。而太極,則靠的是健身效果出眾。

筆者的詠春拳師父系香港著名的拳師,黃淳梁的得意弟子。香港習武之風甚濃,但與內地武術界浮誇風盛行不同的是,香港人很務實,拜師前會了解師父的實戰能力。加之近代以來武館之間常常彼此切磋(踢館),香港武師被迫必須掌握實戰技能方能開館收徒。黃淳梁當年便被武術界稱為「講手王」。著名功夫巨星李小龍的功夫大多系黃淳梁所授,直到生前最後一次切磋,仍不是他師兄的對手,以致於他公開表示想「收回」截拳道。饒是如此,他與泰拳高手交手,依然不敵。

八十年代香港與台灣武術界曾多次赴泰國交流,每次都鎩羽而歸。相比起剛剛從文革中恢復武術運動的大陸,當時香港與台灣卻處於武術鼎盛時期,因此也集聚了一大批優秀的拳師。面對不敵泰拳,當時的武術界除了感到羞愧,的確泛起一股悲觀的氣氛。這也為日後散打運動崛起埋下了伏筆。

當神秘主義遇上民族主義

雖然傳統武術界的技擊水平長期以來飽受質疑,但如果說傳統武術不具備技擊功能則顯然有悖事實了。古代由於政府的暴力往往鞭長莫及,在土匪猖獗的地方,社會秩序常常只能依靠宗族建立自衛團體。在這些地方,習武之風自然頗盛。所有的傳統武術的誕生必然伴隨著格鬥的意義,即便是太極也不例外。這一點連徐曉冬也承認,他反對的不是太極,而是太極的騙子。

令人遺憾的是,傳統武術的技擊含義一步步喪失。鄉土秩序「差序格局」的特點在武術中的表現便是內外有別,數不清的武術在保守的思想觀念驅動下因沒有繼承人而失傳。近代以來火器進入對傳統武術造成了巨大的心理衝擊,民國時期武術界的自信心跌入谷底。雖然經歷過一次復興,但在文革中被徹底搗碎。筆者外公曾感慨,他親眼所見許多武術高手在文革期間或死或瘋,挺過來的,大多萬念俱灰。改革開放以後,隨著社會發展,治安狀況大大改善,武術原本的格鬥功能也大大地失去了原有的價值。加之政府開始大力提倡武術的運動價值而刻意迴避其技擊價值,致使傳統武術雖再度復興卻與體操運動並無二致了。

徐曉冬所揭開的,不過是一個刻意被掩蓋的事實罷了。只是他所作所為之所以令武術界感到尷尬,是因為長期以來武術界某種利益的共謀使得大量並不掌握格鬥技巧和武術真諦的拳師隨著傳統文化復興紛紛粉墨登場。他們以傳統文化傳承者自居,卻行欺世盜名謀取私利之實。

某氏太極拳有「四大金剛」的說法,其中一位「金剛」最喜歡錶演定步功夫,讓一排人推他。只要學過國中物理就知道一個人推力與一排人的推力大小沒有區別。然而這樣的把戲卻輕易蒙蔽了海外內無數人。這位大師所使用的把戲在武術界其實非常普遍。因為拳師大多不具備真正的格鬥技能,只能依靠一些力學的技巧、神秘主義哲學、心靈雞湯和幾套武術體操蒙蔽別人。

傳統文化中有一套的神秘主義話語體系。這一套話語體系的建立一方面出於知識分子對思想體系進行哲學化嘗試的目的,另一方面也迎合了官方試圖用神秘主義話語包裝知識和思想以壟斷知識權力的需求。這套話語體系「玄之又玄」,玄奧難明、抽象模糊的詞語和隱義難窺其背後的真實含義。漢語本身的缺陷——難以精確定義更是加重了這套話語體系的神秘色彩。這套神秘主義話語體系掩蓋了傳統文化中大量的糟粕,因為其本身就是一種糟粕。武術,也同樣被這套話語體系一層又一層地包裹著。

基於維護武術群體的私利和榮譽,武術界延續了神秘主義話語對武術的包裝。近年出現所謂太極大師「隔空發勁」的聳人新聞,便是這一鬧劇的登峰造極。武師善於講述一些難以考證的故事,對功夫進行神秘化。儘管有時只是口口相傳,但他們在沒有親眼見證的情況下選擇相信,其實就是希望藉助神秘主義為自己的武術賦予權威性。

糟糕的是,當神秘主義遇上了民族悲情和民族自卑泛濫,一場奇妙的集體意淫盛況便愈演愈烈。西方列強在近現代帶給的屈辱在愛國主義教育下形成了某種共同的悲情記憶和屈辱體驗,人對復仇和自信的渴望往往外化為集體意淫行為。「拳師痛擊大力士」這類故事,就常常成為人樂此不疲的快感源泉。即便到了今天,《葉問》《霍元甲》系列依然可以憑藉這種套路贏得高票房,而這種電影依然讓不少影迷酣暢淋漓大呼過癮,製作團隊就是吃准了觀眾在民族身份上的極度自卑所隱含的求償心理。

一個個難以考證是否存在的武師,逐漸被捧上神壇,成為民族自豪的圖騰。從黃飛鴻、霍元甲到陳真,無一不是商業包裝下民族主義與神秘主義勾兌的產物。傳統武術的健身價值不可否認,但它如果繼續故步自封自欺欺人,走向沒落將是它難以擺脫的宿命。(文章來源:FT中文網)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