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語、數、外」不是孩子的起跑線,爬行才是

爬行是寶寶運動生涯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因為「爬」能很好的擴大寶寶的視野範圍和活動範圍,促進四肢協調動作發展,對思維邏輯的創建有巨大幫助。長按文末二維碼,收聽智商課之「寶寶是個科學家」。獲取如何打造寶寶爬行環境的實操技巧。

然而,有些家長照顧寶寶非常小心,即使到了寶寶會爬的月齡,也因為怕地上臟、怕寶寶在地上著涼、怕硌著等等,總是抱著或推著寶寶,沒給寶寶創造學爬的條件,從而剝奪了寶寶爬的機會。如果寶寶沒有經歷爬行,就學會行走,雖然不會對他的生活造成嚴重影響,但有可能在寶寶上學后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協調能力差等問題。

很多父母由於擔心地上有細菌或者家裡地方太小而忽視寶寶的爬行階段,甚至認為寶寶會不會爬沒關係,反正遲早會學會走。其實這是錯誤的觀點,輕視寶寶爬行不僅會影響寶寶的前庭平衡能力,還可能為其他方面的發展留下隱患。

膽小粘人、身體協調性差

寶寶常常煩躁不安,喜歡粘人,注意力會不集中,怕高怕水,身體的協調性不好,在平地上走路也容易摔跤、磕碰,不敢走平衡木,這些都是沒有經過爬行的寶寶的表現。沒經過爬行訓練的寶寶需要多花幾倍的功夫,才能夠使身體協調性達到與經過爬行訓練寶寶相同的水平。

對規範不適應

寶寶會爬后,他接觸父母禁止觸動的物品、做父母不允許他做的事情的可能性都大大增加了,這在客觀上增加了親子情緒互動的機會。同時,寶寶會爬行又使得父母意識到寶寶本身的主動性,父母開始以一定的規範要求寶寶,並會對寶寶不合規範的行為表示不快。這些變化又進一步促使寶寶的社會性情緒發展。

沒有經過這一系列的刺激,寶寶會對突然發生的變化產生不適應感。身體需求得不到相應的滿足,沒有建立與父母之間的聯繫,使得寶寶在遇到問題時會手足無措,不懂得該如何去面對問題,更不會主動尋求解決的方法。

語言能力不佳

爬行和腦部的發育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研究發現,嬰兒在爬行時頭部上抬,目光向前,不僅有利於刺激大腦皮層的運動中樞,也可激發語言中樞,促進語言的發展。如果不經過爬行,會使腦部和語言有關的部位發育緩慢,寶寶學說話的進展過程也會慢下來。

深度知覺差

深度知覺又稱距離知覺或立體知覺,是個體對同一物體的凹凸或對不同物體的遠近的知覺。早期的動作經驗使嬰兒產生深度知覺,尤其是主動性動作經驗如手膝爬行,可促進深度知覺的發展。

深度知覺是指人對物體遠近距離即深度的知覺,這種能力有助於寶寶理解、判斷環境,掌握自己的運動狀態,比如謹慎防跌。

深度知覺在寶寶出生6個月後迅速發展起來,一般認為這是由神經系統的成熟決定的。有研究者認為深度知覺的發展不是單一因素決定的,而可能是以生理成熟與爬行經驗的共同作用為發展前提。這些研究者利用著名心理學家吉布森設計的「視覺懸崖」裝置,採用兩種研究程序,對此問題進行了研究。

在第一項研究中,研究者把具有不同爬行經驗的嬰兒逐個放在中央板上,鼓勵他們爬過「深灘」,結果發現學會爬行時間在6周以內的嬰兒並未表現出人們預期的迴避反應,而嬰兒對「深灘」的迴避常常在其學會爬行6~8周后出現。

隨後,研究者選取不會爬和會爬行的相同月齡嬰兒(7.3個月),將其面朝下,平舉到一定高度後分別在「深灘」、「淺灘」上方緩慢下降,並比較其心率變化。不會爬行的嬰兒在其下放到視崖兩側過程中的心率變化均不明顯,而會爬的嬰兒在下放到「深灘」的過程中心率加快,在下放到「淺灘」的過程中心率沒有顯著變化。

為進一步證實爬行經驗與嬰兒深度知覺發展的關係,研究者又選取6個月、7個月和8個月會爬的嬰兒,分別鼓勵他們爬過「深灘」和「淺灘」。結果表明,嬰兒爬過「深灘」的可能性與開始爬過「深灘」前的猶豫時間都與爬行經驗顯著相關而與嬰兒開始爬行的年齡無關。上述研究結果表明,嬰兒深度知覺的發展不完全決定於其生理成熟,而是與爬行存在相關。會爬而且有較豐富爬行經驗的嬰兒表現出較高的水平。

在第二項研究中,研究者發現,運動經驗對嬰兒深度知覺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影響嬰兒深度知覺發展的運動方式並不是唯一的,也不局限於爬行,只要能帶來相似的經驗,不同的運動方式就具有相似的作用。

不會爬行,學走路時不會保護自己

如果寶寶直接跳到了學走路階段,沒有經過走路的準備階段即爬行,相應的肢體動作沒有學會,那麼當他跌倒時,他也不會用手來支持身體,會導致臉部直接撞擊地面,受到傷害。

寶寶在爬行的同時,也會學習到如何用腳來走路。一般而言,0歲時寶寶雙腳的大腳趾是往上翻的,這也是為什麼在寶寶爬行時用腳的大拇趾緊貼地面。如果爬行的時間越多,大腳趾的使用就越多,也就越強韌。此外,在爬行的運動當中,大腿是呈外旋的,這樣可以幫助他學習到以後步行時的正確姿勢。

缺少爬行,直接就學習走路的寶寶,他的步行方式會比較特別。有些父母認為是寶寶雙腳的力量不足以支撐身體的重量才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其實並非如此。寶寶走起路來腳會有點向內偏,這是因為他的大腳趾力量比較弱的緣故,而且他不懂得用腳跟先著地,因此就會晃來晃去,好像缺乏力量。

爬行的階段

通常,在5-6個月時,寶寶就會為爬行做準備了。他會趴在床上,以腹部為中心,向左右挪動身體打轉轉,漸漸地他會匍匐爬行,但腹部仍貼著床面,四肢不規則地划動,往往不是向前爬而是向後退。寶寶6~7個月大時,不用支撐能夠獨自坐穩后,寶寶會把頭抬來,向四周看,這時候他的手臂、腿和背部的肌肉也足夠強壯有力,在用雙手和雙膝支撐身體時,不至於摔倒。

大概到8-9個月的時候,寶寶會發現藉助膝蓋用力推動身體,就能向前移動了。隨著動作越來越熟練,寶寶還能學會從爬的姿勢轉到坐下的姿勢。一旦小傢伙找到了雙腿站立、保持平衡的感覺,他就能夠獨立站起來,並扶著傢具走上幾步。

最後我們需要提醒父母的是,在實現孩子「爬」這個培育目的時,最好使孩子處於自覺、主動實現協調訓練的角色中。因為單一的通過器械或者口令讓孩子被動的完成「爬」的訓練過程,會大大消減孩子的興趣。

爬行前準備

教寶寶學爬時,最好給寶寶穿連體服,這種衣服的上衣和褲子形成一個整體,爬行時不會露著寶寶腰部及小肚肚,同時衣服合體,沒有太多累贅的東西,不會影響寶寶爬行的興緻。

家中的床及地面是可供寶寶爬行的有利地點。在地面上爬時,最好在地面上為寶寶鋪一塊毯子,也可以用巧拼地板鋪出一塊小天地,供寶寶在上面爬,避免地面過涼、過硬。

寶寶爬行的訓練方法:

「定向爬」

就是嬰兒趴著,把玩具放在嬰兒面前適當的地方,速引他爬過去取。待嬰兒快拿到時,再放遠點。如果嬰兒開始不會前進,成人可以用手掌抵住他的腳掌,幫助他前進。

「自由爬」

整理一塊寬敞乾淨的地方,拿開一切危險物和臟物,四處放一些玩具,任嬰兒在地上抓玩。但必須在成人的視線內活動,以免意外。

「轉向爬」

先將有趣的玩具給他玩一會兒,然後將玩具當著他的面兒藏在嬰兒的身後,引誘他轉向爬。

「減重爬」

用大人的手托住寶寶的胸口與肚子中間來減輕寶寶本身的體重,這樣更有利寶寶學會爬行。

早教育兒開創者賈軍女士攜IT暖爸賈松濤精心打造的史上第一檔育兒類脫口秀,登錄愛奇藝,搜索《育兒賈說》,聽專家講育兒!

下載喜馬拉雅FM,搜索育兒賈說,收聽《培育高智商寶寶,父母必修108課》,每期10分鐘給您一個簡明精準的GPS育兒導航。更多育兒問題,可以關注微信公眾號:育兒賈說【lianggejiashuo】(長按複製即可)

本文為作者原創,商業轉載請聯繫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