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抗戰時期的林徽因:離亂中的堅守與無奈

抗戰時期的林徽因

作者:王宇

2015年是抗日戰爭爆發70周年,也是林徽因辭世60周年,冥冥之中又一個命定的巧合,一如1937年7月7日盧溝橋狼煙突起,恰恰也在這一天,林徽因和梁思成在五台山發現現存最早的木結構建築——唐代佛光寺大殿,這也是他們一生古建築考察中最偉大的一次發現。的確,林徽因與這場戰爭之間有著非常深刻的關聯,這場戰爭可以看作她人生的分水嶺。此前的林徽因,總體而言生活相對富足平靜。然而,戰爭將她的生活攔腰折斷。

五台山外早已烽火連天,五台山中的林徽因、梁思成卻一無所知,還沉浸在建築史上重大發現的喜悅中,並立即將這一重大發現報告山西省政府和國家文物保護委員會,計劃來年開展更大規模的保護研究工作。等到夫婦倆終於從一張過期的報紙上得知日本全面發動侵華戰爭的消息,戰爭已爆發一周,連回北平的路都斷了。他們歷盡周折回到北平,但北平很快淪陷,不久他們收到一份日本軍部的請柬,邀請梁思成加入「東亞共榮協會」。離開北平已刻不容緩,夫婦倆草草收拾行裝,帶著年幼的兒女和林徽因年邁的母親,倉皇上路,亡命西南。

古建考察中的林徽因

戰火中的輾轉遷徙,不僅勞頓艱辛,而且時時面臨死亡的威脅。在長沙,空襲警報聲中,夫婦兩人本能地一人抓起一個孩子,拉起老媽奔出屋外,就這一剎那,寄居的房屋在他們身後中彈倒塌,林徽因抱著孩子被重重地摔到地上。一家人從廢墟中爬起,準備逃往防空洞,這時又一個炸彈從頭頂上方落下,林徽因想,這下逃不掉了,那就一家人死在一起吧。但這后一顆炸彈竟然沒有爆炸,死神大度地與他們擦肩而過。

死亡的威脅不僅來自空中,也來自地上。去往昆明路上,常找不到任何交通工具,一家人不得不在土匪橫行、野獸出沒的湘黔邊界荒山野嶺中徒步穿行。在貴州偏僻的小縣城晃縣,她突發肺炎高燒不已,命懸一線。更糟糕的是,夜幕降臨,風雨滂沱,一家人在黑暗和泥濘的道路上掙扎。就在此時,奇迹般傳來一陣悠揚的小提琴聲,循著暗夜裡的琴聲他們找到了八個空軍航校學員的住宿地。小夥子們大方地騰出一小塊地方讓林徽因一家容身。林徽因整整躺了兩個星期才繼續上路。從此林徽因一家和這八個年輕人結下深厚的情誼。到達昆明之後,他們經常來往。這八個青年人的父母都在淪陷區,林徽因夫婦成了他們的代家長,還出席他們的畢業典禮。但不久,這八個熱血青年先後為國捐軀,遺物被陸續寄給林梁夫婦,每一次收到遺物林徽因都悲痛不已。更讓她悲痛欲絕是她親愛的弟弟林恆也血灑長空,年僅25歲。

除了死亡陰影,戰爭帶來的另一個不能承受之重便是物質極端的貧乏。昆明時期他們已經捉襟見肘,不得不放下手裡的研究工作,浪費寶貴時間給人設計住宅、兼職鐘點英文補習課,掙點可憐的小錢。

1941年11月為了躲避轟炸,梁思成、林徽因遷往四川李庄,從此開始了生命中最為艱難的5年時光。如果說昆明時期在物質上還只是捉襟見肘,那麼,李庄時期基本就是溫飽線以下。

林徽因常常一整天像一個縫窮婦那樣「縫補那些幾乎補不了的內衣和襪子……」兒子腳上穿著草鞋,女兒要走很遠的泥濘路去上學,「中午老是吃不飽。」林徽因原本病弱的身體終於到了承受的極限。她病入膏肓,幾乎終日卧床。戰爭結束她到重慶看病,閨密費慰梅介紹的美國名醫斷定她的肺和腎都已嚴重感染,最多只能活5年。戰爭嚴重摧毀了她的健康,這是她後來英年早逝的重要原因。

林徽因卧病四川李庄

顛沛流離、病痛、貧困,甚至死亡的威脅,對林徽因而言,似乎都能承受,她所最不能承受的是思想與精神生活的貧困。李庄時期,一天中幾乎所有的時間精力都要用來應付柴米油鹽。這樣的生活在林徽因看來只是活著。早年在給胡適的信中她就曾表達過唯恐「做妻生仔的過一世」的身份焦慮。這一焦慮在她生活中一直如影隨形,在李庄的艱難困厄中更加嚴重。

1942年傅斯年為梁氏兄弟的困境致信中研院院長朱家驊求助,信中有對林徽因才學的一句讚譽。林徽因讀信幾近崩潰,複信傅斯年,「一言之譽可使我疚心疾首,夙夜愁痛……」正是這樣焦慮促使她以常人難以想象的毅力在李庄病榻上完成了《建築史》這部扛鼎之作的宋遼金部分,編輯《營造學社彙刊》、翻譯整理國外資料、創作詩篇。甚至一頭扎進漢代史料,計劃用英文寫作《漢武帝傳》。還閱讀了大量中英文的文學書籍……這一切固然可以解釋為艱難時世中一個知識分子自覺的使命意識,家國關切,但林徽因身為女性特有的身份焦慮也是不容忽視的動力。

當我們將林徽因看作20世紀的一道美麗風景、一個浪漫傳奇時,我們是否也應該回過頭看看戰亂中的林徽因?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