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智能製造臨風口 機器人產業空間開啟

CFIC導讀:

製造業特別是高端製造業,關係到國家和地區的發展,也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核心競爭力。

製造業特別是高端製造業,關係到國家和地區的發展,也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核心競爭力。8月17日,由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辦公室、上海市張江高新技術開發區管委會主辦,長江流域智能製造與機器人產業聯盟承辦的第二屆長江流域智能製造與機器人產業發展高峰論壇舉行,本屆論壇主要圍繞高端製造業領域的軍民融合、醫療機器人兩個方面展開討論。論壇現場

出席本次活動的有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辦公室副主任姚新,哈爾濱工業大學原校長楊士勤,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譚建榮,國防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胡以華,哈爾濱工業大學科學與工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張洪濤,上海交大機器人信息處理研究所所長、上海交大自動化系主任、博士生導師陳衛東,長江流域智能製造與機器人產業聯盟秘書長周明玉,上海市智能製造與機器人重點實驗室主任何斌,電子科技集團21研究所首席科學家張東寧,華東師範大學國家可信嵌入式軟體工程技術中心副主任王江濤,哈爾濱工業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於健研究員,上海市各地在滬企業商會聯合會副會長、秘書長黃耀,長江流域智能製造與機器人產業聯盟副董事長喬徽,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集團上海公司副總經理李禧仁,上海埃依斯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曾占魁博士等嘉賓。

以下為論壇實錄:

致辭

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辦公室副主任姚新

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辦公室副主任姚新稱,當前技術革命日新月異,特別是機器人技術正在滲透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成為科技競爭、國力競爭的重要領域。目前正處於近代以來最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目標的重要時期。加快發展以機器人為代表的智能產業,將為促進位造業的振興,助推產業轉型升級,激發經濟的新功能,打造經濟升級版,帶來深遠的影響。

2016年我們舉辦了長江流域園區產業對接會,2016年我們又發起成立長江流域智能製造和機器人產業聯盟,並舉辦了首次論壇。這次我們又共同舉辦國際科創園區博覽會,並舉辦這次論壇,目的是推動長江經濟帶園區、產業、科創等要素的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建設是國家的戰略部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把長江經濟帶建設成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現行示範區,創新驅動帶,協調發展,推進長江經濟帶產業轉型升級,加快建設現代產業走廊,關鍵在於創新發展。園區作為創新、創造的主要承載區,具有先發的優勢和開發的優勢。智能製造和機器人人產業,作為製造2025規劃優先鼓勵的戰略型新興產業,正迎來蓬勃發展的機遇期。我們要通過資金、人才、項目等要素,長江經濟帶的有效配置,進一步激發創新主體的熱情和能力,加快形成智能製造和機器人產業長江流域的網格化布局,促進傳統製造業基地的轉型升級。長江流域智能製造和機器人產業聯盟,作為長江流域園區或者聯盟的產業功能平台,協同推進長江產業製造和機器人產業的跨區域交流合作。近兩年來,聯盟大力推進鎮、產、學、研、資、貿、服各方面資源的整合,通過舉辦政策解讀、路演、企業沙龍等活動以及組團長三角多個城市考察交流,為成員企業的合作和產業的跨區域合作搭建橋樑紐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主題報告

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譚建榮院

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譚建榮院士圍繞機器人研發的基礎理論與機器人應用的關鍵技術分享了自己的見解。他在報告中提到,現在世界各國對製造業都高度重視,紛紛出台了一些振興製造業的戰略計劃,在這樣的背景下,在工程院的建議和推動下,我們國家工信部和國務院決定實施「製造2025」。「製造2025」強調三大核心問題,包括數字化製造、網路化製造和智能化製造,這些都聚焦到智能製造。現在全國各地推行智能製造,打造數字化車間在全國非常火熱。前年、去年和今年連續三年工信部推出了《智能製造項目指南》。企業要關注6項技術,第一項技術,就是機器人技術,然後是人工智慧技術。這兩項技術構成了智能製造最核心的部分。要做機器人、人工智慧,首先要實現數字化跟網路化。現在製造業整體來說下行壓力還是很大,因為任何新的技術都不是包治企業百病的良藥。網路化、數字化對企業有幫助,但是不能替代最根本的,企業自身的設計能力、製造能力。在這個基礎上,用了數字化、網路化、人工智慧、機器人,就是如虎添翼。但是機器人到底怎麼發展起來的?哪些關鍵技術要攻破?非常明白的人還不是太多。

譚建榮簡要回顧了機器人的發展里程。1920年捷克有個作家叫恰佩克在科幻小說中首先構造了「羅伯特」這個詞,「羅伯特」現在翻成中文就是機器人。1950年美國作家阿西莫夫提出了機器人學,並且提出了三個原則。第一機器人不可以傷人,第二機器人必須服從人的給予。第三在一和二不相矛盾的前提下,機器人可維護自身不受傷。到現在70年過去了,這三條原則還必須遵守。真正機器人技術領域的應用,應該是上個世紀50年代、60年代的時候,主要是機構理論和伺服理論的發展。1954年美國人德沃爾發表了第一個「通用機器人」的專利。1960年美國AMF公司研發了第一台柱坐標的機器人,可以進行點位和軌跡控制。由此看出,機器人從技術上來說,最早還是美國學者和美國工業界提出來的。

譚建榮認為機器人的研發要從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開始。涉及到機構理論、伺服理論、輪系理論、控制理論。機器人研發由這些理論,發展到四項技術,第一項是軌跡生成技術,機器人運動概括起來就是軌跡變化,任何機器人都要做動作,動作就是一個位置。位置變化了,就是成了一個軌跡。第二運動控制技術,從一個位置移動到另一個位置,必然涉及到運動學。運動的變化,速度的變化,必然帶來加速度的變化。第三,機器人既然有動作,主要是一個行為建模技術,還有一個是模式識別技術。從它對應的一些部件來說,主要現在看起來有四大部機,第一個是伺服電機,是機器人最關鍵的動力技術。第二減速部件,第三運動關節,第四執行機構。機器人的技術主要涉及到四大學科,可能還不止。主要的一個機械工程學科和機器人最後的機件,既然是機器加個人,基本上還是機器為主,在機器的過程當中延伸,基本還是屬於機械學。要控制它計算機應用學科、控制工程學科,特別是機器人自由度計算、軌跡規劃都涉及到應用數學。但是現在企業里這四種人才都是非常缺乏的,特別是這四個領域知識都掌握的,交叉學科的人才非常少。有的企業應用得不大好,最根本的原因,很多企業缺乏專業人才。具體聚焦到有這麼幾個問題。一個如何實現工業機器人的配置選型?企業用機器人,應該選什麼配置的機器人?第二個買來了,布局設計,買幾個?這條流水線需要幾個機器人?這幾個機器人如果放置,它的運動空間是怎麼樣?軌跡空間是怎麼樣?第三個問題,就是方法論。如何進行作業規劃,跟自身的工業如何結合?這個最關鍵。第四個問題,如何解決它的平衡型問題?實現工業機器人的運動學動力學分析。具體由於行程不同、幅度不同,持續不同,運動學邊界邊際是不一樣的。運動學方程是一樣的,但是邊際條件是不一樣的。再一個是沒有相關的人才,如何進行維護保養?這是個大問題。所以他們提出了機器人的虛擬示教。

譚建榮提出,使用機器人自動化,第一個層面要固定它,第二個還要改造它、充足它,優化它現有的工藝,這樣企業的效益就大大提高。為此他們開發了一個虛擬示教系統,在虛擬環境下,把各種環境的機器人歸集起來,怎麼操作、編程都可以示教。

主旨演講

「十三五國家重大研發計劃智能機器人重點專項」總體論證組組長、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所長趙傑

「十三五國家重大研究計劃智能機器人重點專項」總體論證組組長、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所長趙傑介紹到,「十三五」從機器人的前沿技術,從共性技術、系統與產品研發、應用示範這四個層次,機器人前沿技術,新一代機器人平台共性關鍵技術、工業服務特徵這六個方向布置了十七個重點任務。他簡單解釋了十七個重點任務。第一個層次基礎前沿技術有五項,第一個就是新型機構、材料、驅動、感測、控制與仿生技術。第二個是機器人學習與認知技術,利用人工智慧的成果與機器人融合,促進機器人智能水平的提升。第三個是人機自然交互與寫作共融技術。有三個層次,一個層次是多模態信息,包括語音、表情。再一個生機電系統,第三個一就是協作共融。第二個層次,共性、關鍵技術。第一個重點任務就是核心零部件。第二個重點任務是核心軟體,要提高機器人的軟能力的問題,資助兩個層次,一個是操作系統,再一個是功能軟體。所謂的功能軟體,涉及到機器人的設計、模擬,甚至是生產線的工藝的規劃、動態的優化,包括工藝軟體庫,包括故障診斷。共性關鍵技術第三個任務,就是機器人的測試安全與可靠性。第三個層次,產品系統研發,這在1年指南中它列入到了重大關鍵技術。這裡頭涉及三個方向,六個重點任務。工業機器人智能作業,在「十三五」不再支持簡單的上下料,支持的是傳統的工業機器人賦予它外部感測器做更加複雜的工作,而不是做簡單的工作。第二個是新型工業機器人。「十三五」重點支持什麼?養老是社會問題,牽扯到國家方方面面,也是民生。所以針對養老,需要支持包括行為輔助,包括個性化護理、照料、看護,包括智能假肢。服務機器人云端在線服務的平台,通過人工智慧、大數據能夠為小的服務集成企業提供智能服務,提升產品的智能水平。在特種機器人也分兩塊任務,第一個是特殊服役,特種環境的適應性和搖操作效能。這個主要針對我們國家幾大行業,包括像核電、電力、盾構等等這些特殊的行業,環境比較特殊的,包括農業。要做一些實用化的系統,提高操作效能。第二個也是重點專項的一個重點,投的錢最多的,佔比最大的,醫療康復機器人。實際上這個專項主要支持開展微創介入、靶向治療、活檢。

另外,趙傑提到了《智能製造項目指南》。整個部委,包括科技部、教育部、工信部、中科院都參與了這個編製。編製的原則一定要以實施方案為指南編製的依據,然後擴展內容。再一個就是重點的問題,點面要結合的問題。17年是基礎元年,還有一些溢出成果。18年的指南的話,主要是產品跟系統研發類,還有一個重點工程的示範。19年可能主要在應用、示範類和重點領域的強化,編製的流程先是指南建議徵集,編製初稿,要上諮詢專家評議,科技部的司務會要討論,還要部會徵求意見,上網公示,公示完了以後按照大家的意見修改指南。指南建議主要從四個渠道來。第一個就是指南編製專家組,這些人主要是結合我們國家機器人的現狀存在的問題,也通過調研聽取產業部門、用戶行業的意見,經過大家討論形成共識的一些問題,作為指南。第二個是行業協會,行業協會的話,根據行業自身發展急需解決的問題。首先一點,這個問題是符合指南專項的目標的,而且要經過專家組討論和審議。第三個是行業專家,這個占的比例比較大。首先符合專項目標,而且並具有一定的行業普遍性問題,能夠形成討論,能夠形成共識的,也可以作為指南的初稿的一部分。再一個是用戶、企業,現在很多企業根據自身發展的要求,提出了一些想法。這些想法第一要具備普遍性,第二的話可能相同的企業具有共同的一些需求提出來的,更容易上稿。大概指南的渠道,通過這麼四個渠道,到最後發布。

國防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胡以華

國防科技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胡以華圍繞「光電與人工智慧技術推動工業製造自動化智能化產業升級」的主題作了報告。他認為20世紀是電和硅的世紀,21世紀將是光和碳的世紀。就光電技術和人工智慧相結合,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在工業製造可能帶來的變革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胡以華回顧了人工智慧圖象識別技術發展潛力。人工智慧簡稱AI,是模擬和擴展人類智能的技術方向,最近幾年最熱的研究方向,已經把人工智慧作為重要的領域開展研究。國家經信委設一個二級方向,然後國家在學科也可以設置人工智慧。其實人工智慧技術已經不是一門未來得技術了,未來已經到來,人工智慧早已觸手可及。在很多領域,都出現了成功的人工智慧的產品。圖象識別與人工智慧的結合,到底能給我們解決什麼樣的問題?首先他談到了圖象識別,圖象是一種非結構化的信息載體,包含目標物理量多維空間分佈原始數據。可以是吸收力分佈,比如CT圖象。一般來講圖象數據具有普遍的複雜的空間關聯性,這也是圖象難以處理的原因。另外圖象比常規的比如說無線電信號更多的信息,圖象識別技術伴著圖象的降維處理,提取人民關注的有效信息的技術。得益於圖象採集手段和處理技術的發展,近年來圖象識別成為IT領域最熱門的方向之一。比如說辨識場景就是典型應用,這裡包括場景的識別。另一個新的應用,商品的識別與認知。還有就是描繪人物畫像,也就是人臉識別。包括人物畫像、面部表情、動作識別。目前配合場景下,人臉識別已經達到99%。公安EBI人臉搜索,都已經得到廣泛的應用。公安追逃系統、VIP客戶到店識別都是成功的案例。事實上在通用圖象處理領域,大部分情況下目標很複雜,場景環境都不定。相對於工業生產環境中,大部分相對固定配合的場景下,解決的問題難度還要大一些。但是與工業領域面向的是B端,而不是C端,需求的迫切程度不一樣,出於研發成本考慮,產業的圖象識別的技術的應用,還是個別領域的定製為主,大範圍應用的情況目前還沒有出現。

他還談到了光電+人智技術,推動工業製造產業升級的應用分析。相對於通用圖象在很多專業的領域有更為複雜的信息需求,專業領域的圖象可能更為寬泛,代表的有航天遙感、環境檢測,為了實現工業領域的任務需求。人工智慧的技術興起,再加上圖象識別為我們提供了新的途徑。首先看看圖象識別技術,圖象識別從發展的先後大體分為三個層次。針對特定場景下,圖象感測器引出的信號,做技術的處理,包括光學的校正、圖象拼接、雷達圖象的壓縮等等。第二個層次是建模、圖象分析,還有淺層次的拆出分類的分析,這一類技術是目前工業世界中最多的。首先要建立特徵矢量模型,將非結構的模型轉化為矢量模型。進一步對抽取的特徵矢量,應用淺層次的方法從而得到分類器。第三個層次也是目前最熱門的,基於深度神經網路的圖象認知技術。通過建設專用的圖象集,對圖象進行認知。在傳統工業製造企業中,依然有大量的需求未得到有效解決。目前簡單來說第一個是技術瓶頸,好解決的解決了,難的始終沒有解決。由於檢測精度、速度約束,通常以基礎的匹配、比對為主。稍微複雜一點的傾向,限於形態學處理,特徵抽取和定量檢測。對於複雜背景,複雜、多類型缺陷形態的業務,傳統圖象識別技術難以解決。基於深度學習的圖象識別技術,為缺陷檢測的圖象處理技術的高性能、性能化提供了一條可行的路徑。一個是源圖象進行形態學的匹配和定位,再建模,抽取、分類學習,實現缺陷的分類判別。基於深度學習的圖象識別技術,這方面也有所圖片。比如說像源圖象,和標註后的缺陷區域,缺陷類型結構化數據構成選擇集。形態的檢測深度神經網路進行學習,有圖象關鍵位置,學習和訓練之後,利用固化的圖象識別器,可以高精度、高速同時實現定位與識別。與傳統的方法相比,更具有通用性,無論什麼缺陷不需要再次印證了。

最後胡以華展望了技術領域和發展趨勢與遠景。他講到,每年都有一些實踐性的人工智慧識別大賽。目前人工智慧已經超過人的識別率,達到95%以上。雖然是人工智慧,但是目前還達到不到人的水平。他認為圖象識別效果,將決定智能製造和機器人的精度和運行效果。人工智慧和圖象識別,將會是真正的智能製造的時代的到來。

北京至感感測器研究院創始人劉臻彤博士

北京至感感測器研究院創始人劉臻彤博士以《世界前沿軍民融合感測器系統的應用和前沿的創新》為題進行了報告。他認為美國企業重要設備的研發和創新,基本上是以市場和需求為導向。但是美國跟相比有一個很大的不同,美國的創新95%以上都是美國的企業完成的,美國大學的創新能力相對來說比較差。提到開放式創新,劉臻彤談到美國一些學校,包括MIT,哈佛大學,都鼓勵開放式創新。然而開放式創新在美國是非常失敗的,因為開放式創新提出的東西不管是市場需求還是技術,它都是美國大公司核心經營,不可能公開下一個研發產品的信息。

關於美國公司的創新過程,劉臻彤認為一般工程師有項目需求,要先簡單寫一下技術先進性,然後經過公司專利委員會評價認可后再去申請專利。申請專利包含有兩種專利:防禦性專利和進攻性專利,或者稱為戰術性專利和戰略性專利。他表示專利委員會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專利委員會的核心成員也就是專利核心的技術團隊人員。因為公司內部申請專利非常之多,專利委員會除了評審自己公司的專利申請外,還涉及到一些專利官司。美國的專利非常多,各個技術公司互相之間的專利訴訟也很重要,不僅要理解別人的專利,還要找到其專利的漏洞,在法庭上打官司才有優勢,最終勝訴或者少賠錢。其次專利委員會要確認防禦性專利和進攻性專利。進攻性專利就是堵塞競爭對手的專利,要找到其現有專利的缺陷,現有產品的缺陷,然後進行發展。

劉臻彤談到軍民兩用的具體應用時表明其在申請發明的專利主要是檢測鐵磁顆粒,不僅填補了美國的空白,也填補了的空白。他表示很多人講軍民融合,軍方比民用稍微先進一些。在美國就不一定。最後他提到智能醫療,認為現在微創介入的不是很好,人們不能在家裡實現大健康、大數據。而通過無創癌症的系統,可以進行無創治療,預防性殺死癌細胞,這也是其正在努力的方向。

圓桌討論

圓桌討論現場

電子科技集團21所首席科學家張東寧

電子科技集團21所首席科學家張東寧表示兩萬米無人機的高效電機就是其所在集團提供的,還包括平流層領域,兩萬米高空的電機。在關於軍用技術和民用技術的轉化方面他談到其集團過去做的都是軍用領域,最近感覺到國家大政策的變化,軍民融合,軍轉民。其中民參軍的可能性和魅力非常大,就是民品與民用領域對市場的應用,然後調動資金的能力和快速性。軍轉民,技術和市場快速融合,民參軍的可能性和效果非常好。

張東寧在民營企業進入到航天領域,即軍民融合方面談到衛星是高空的,太空梭以及無人機是低空的,中空領域現在還做不下來。正因為這樣,國家要逐漸開放航天領域。

最後他認為上海是長三角的龍頭,但並不適合把所有的製造業都放在上海,其中存在製造業的成本。人才聚集以後,如何分散配備,分散到崑山、蘇州、無錫這些地方,是當前面臨的難題。

北京至感感測器研究院創始人劉臻彤博士在談到怎樣使軍用技術和民用技術儘快實現產業化的轉化時表示,美國的軍轉民實現地並不是很好。軍工用了十幾年、二十年的技術,包括蘋果、谷歌在內的民用企業仍然不知道。儘管在公司之間因為市場利益的原因存在一些屏蔽,但是人員的流動是存在的。因此現在美國的感測器公司,基本上都能到達市場端。

劉臻彤博士提到他曾跟隨世界紅外領域領軍人物哈尼威爾院士研究,擁有5個發明專利,其中3個是不能公開的黑色專利。他在絕對不能介入軍用的研究,一旦介入回到美國將被判決至少30年徒刑,因此劉博士在做的研究全部都是民用的。

劉臻彤還表示上海創業性、創新性能力非常強,除航空、航天,包括大飛機等領域外,上海在智能製造、智能醫療領域的理念也走在前列。

華師大國家可信嵌入式軟體工程中心副主任王江濤

華師大國家可信嵌入式軟體工程中心副主任王江濤認為,未來民參軍的市場比較大,因為軍用技術講究穩定性、可靠性。從先進性來說,一方面由於國家政策要求比較嚴格,行業與管理的門檻、資質要求仍然很高。通過法律途徑衝破這一障礙是一個比較好的解決辦法。以一旦泄露重要信息就判刑的美國為例,法治和制度的雙重約束可以較好地解決這一問題。

第二個主要的問題來自信息。軍方的需求不是很容易到達基礎的科研單位,並被其所了解。王教授認為解決這兩大問題,要立足於建立高效、軍工企業聯合實驗室,保持制度化、企業化的積極交流。而這對於很多民營的小企業來說是很難做到的。

談到怎樣利用上海長三角的特色基礎時,王江濤表示從行業領域來說,他認為上海會重點支持航天和航空、船舶。從技術角度,從產品的角度他比較看好上海、長三角在新材料、機器人、人工智慧領域的應用。

上海市智能製造與機器人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何斌

上海市智能製造與機器人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何斌認為現在是軍民融合的一個最好時代。國家層面、地方政府都在努力,上海市擁有很多軍民融合的服務平台,這推動了軍工技術、民用技術的協同發展。作為高校,上海大學在軍民融合中做了相當多的工作,上海大學專門成立了軍工方面的研究院。作為高校的教師,何教授希望為國家的建設貢獻綿薄之力。

在談到上海、長三角,哪些領域發展能夠產生比較好的效果這一問題時何斌表示作為長三角的龍頭,上海擁有豐富的資源,特別是人力資源。人力是一個區域經濟發展最直接的推動力。有人,接下來就會有很多的技術。包括海洋裝備、航天航空。作為長三角的龍頭——上海,應該擔負起龍頭的責任,引領全國,甚至全世界智能製造與機器人技術的一些發展。

上海市智能製造與機器人重點實驗室作為上海市的重點實驗室,主要在四大領域開展前沿的研發。第一塊是基礎建設,包括軸承一類的智能製造的基礎建設。第二塊是智能機器人,包括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海洋領域的機器人,航天領域的一些特種機器人,以及無人艇,無人的系統的機器人裝備。第三塊是智能設計系統,就信息化技術展開相應的前沿的技術研究。第四塊是智能基礎,特別是在駁船領域實驗室有很多的前沿技術研究。

哈工大機器人集團上海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李禧仁博士

哈工大機器人集團上海公司常務副總經理李禧仁博士講到,第一,軍民融合重在「融」這個階段。國防和軍隊的產品在民用化的過程中,不論是針對2B還是2C的客戶,性價比還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因此軍民融合不是直接融合,一定要做好二次開發,讓民間的企業真正融入,將產品進行市場化。第二,隨著軍民融合的深入,實際操作中還會面臨一些問題。從軍融民的角度,技術產權的評估可不可以進入到民間的領域,科研成果如何正確地估值,還有待探究;從民融軍來看,對一些滿足軍隊需求的先進技術和產品,可能會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李禧仁認為,在市場化的過程中,我們需要一個科技中介的角色,智能製造、機器人製造的產業聯盟等,把企業家、專家教授聚合起來,帶來更多的機會和發展方向。上海是商業文化比較濃厚的地方,如果一些機構可以發揮潤滑劑或者中介的作用,那麼在軍民融合的過程中可能會走得更快,效果更好一點。

上海埃依斯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曾占魁博士

上海埃依斯航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曾占魁博士講到軍民融合對航天供應鏈的改造,以及對航天器成本的控制。首先,航天器是特殊環境下的設備,還涉及到軍工、國防,門檻比較高。希望通過軍民融合的角度,把這個產品的供應鏈體系打破,讓高新技術、民營企業可以進入供應鏈。其次,從航天器的源頭到各個分系統、單機以及原材料,價格是層層加碼,很多產品從性能來講,用民用級的就可以了。因此要對整個供應鏈體制進行改造,要加強航天器研製環節的成本控制,推行軍民融合,鼓勵民參軍。

對於上海的企業怎麼參與軍民融合,以及參與航天的發展,曾占魁談到三個方面:一,現在航天器的數量越來越多,包括火箭、衛星,產能提高之後要注重實現航天器的質量,這是第一個需求;二,航天器的數據採集下來,如何讓行業級的用戶利用起來,這個問題在還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案;三,很多項目是有融資需求的,軍民融合相關的基金和投資也是一個方向。

主持人:上海交大機器人信息處理研究所所長、上海交大自動化系主任、博士生導師陳衛東

下午場論壇實錄:

下午場是以「醫療機器人」為主題的專題論壇,參加下午場活動的的領導嘉賓有:哈爾濱工業大學原校長楊士勤,上海市張江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侯勁,宜賓市委常委人民政府副市長姚蔚,上海市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企業服務處副處長江玉穎,蘇州大學機電學院院長孫立寧,哈爾濱工業大學機器人研究所博士生導師杜志江,復旦大學智能機器人實驗室主任張文強,哈爾濱博實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總裁張玉春,哈工大科技園副總經理於健,電子科技集團21所首席科學家張東寧。長江流域智能製造與機器人產業聯盟專家委員會主任、蘇州大學機電學院院長、博導孫立寧主持「醫療機器人」專題論壇。

當天下午還舉行了宜賓市與長江流域智能製造與機器人產業聯盟的戰略合作簽約儀式。宜賓市委常委、宜賓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姚蔚,長江流域智能製造與機器人產業聯盟副理事長、秘書長周明玉代表雙方簽約。宜賓市投資促進和外事僑務局副局長王超,宜賓市經濟發展服務中心副主任、宜賓市投資促進和外事僑務局上海分局局長李樹培,宜賓市翠屏區區委常委、區委統戰部部長李 春,宜賓市宜賓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張雲飛,聯盟副理事長、哈爾濱博實自動化股份副總裁 張玉春,聯盟副理事長、江蘇悅達投資股份總裁解子勝等領導嘉賓到場見證簽約。

宜賓市委常委、宜賓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姚蔚,長江流域智能製造與機器人產業聯盟副理事長、秘書長周明玉代表雙方簽約

領導致辭:

上海市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侯勁

上海市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管委會副主任侯勁為論壇致辭時表示,科技創新是當今時代的主旋律,目前上海正在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創中心,而智能機器人是一個重要的背景。基於這個重要的背景,今天的論壇可謂意義非常。張江高新區是國務院批准的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承擔著先行先試、示範引領、輻射帶動的責任和使命,是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載體。張江高新區已經有22個分園,面積522個平方公里,覆蓋了整個上海16個行政區。擁有7萬家科技型企業,1500多個研發機構,3百多個公共服務平台,44所高校,世界500強企業跨國公司總部有7百多個。

侯勁表示,張江始終以創新驅動發展、經濟轉型升級為己任,努力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生態,激發全社會的創新創業活力。非常願意搭建有效的平台,促進創新主體的互動和充分交流對接,實現合作共贏。希望能夠通過這個平台讓各方不斷地探索,總結經驗,分享智慧,為長江流域的智能製造與機器人的產業發展提供借鑒。

長江流域智能製造與機器人產業聯盟副理事長、秘書長周明玉

長江流域智能製造與機器人產業聯盟副理事長、秘書長周明玉在發言中表示,長江流域智能製造與機器人產業聯盟於2016年9月成立,在上海市張江管委會、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辦共同的推動下成立了智能製造和機器人產業服務的平台,面向整個長江流域。成員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科學家所在的機構,第二部分是非常優秀的企業家和企業,具體範圍涵蓋了全國。第三部分是產業促進平台和投資機構。

周明玉表示,在過去的一年裡面,聯盟得以快速發展,除了政府的因素,除了產業和政策風口,還有一直在一線奉獻的專家、企業家和投資人,所有人為了產業的推動盡職盡責,累並快樂著。在過去的一年當中,聯盟主要做了一些對接服務的工作。集中在政、產、學、研、資、貿、服等領域。讓要素在流動中產生價值,為行業企業做強做大服務。

宜賓市委常委、宜賓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姚蔚

宜賓市委常委、宜賓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姚蔚在推介活動中介紹到,宜賓是一座歷史悠久,鍾靈毓秀的城市,位於三省結合部,金沙江、岷江、長江教會處,被譽為白酒之都。總面積1.3萬平方公里,有著兩千多年的建城史,三千多年的種茶史,四千多年的釀酒史。境內有國家級、省級歷史景點34處。

宜賓是一座區位獨特,交通便捷的城市。宜賓有12條高速公路國境,國家的八縱八橫,京昆、蘭廣通道在宜賓交匯,有四川最大的內河綜合樞紐港宜賓港,具有輻射9個地級市4700萬人口的重要優勢。宜賓機場開通國內的17個大中城市的直達航班,新機場2018年通航以後將開通國際航班。

賓是一座經濟堅實、後勁十足的城市。宜賓經濟總量一直居全省第4位,川滇黔結合部城市第一位。隨著嘉士伯、中信等一大批企業入駐,宜賓已經成為開放的熱土,發展勢頭好,潛力足。

宜賓是一座生態優美,宜居、宜游的城市。宜賓是白酒原料之鄉和全國最大的油樟產地。天池公園、白沙湖濕地公園讓宜賓城市貼近自然。夕佳山民俗故居等一批優質旅遊資源正在積極打造。宜賓是世界銀行諮詢報告確定的21世紀長江流域最具有開發投資的25座城市之一。

姚蔚繼續到,2015年國務院引發了城市群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了將宜賓打造為川南區域中心城市,帶動長江經濟帶城鎮發展。這是黨中央、國務院賦予宜賓的使命,更是努力建設宜賓的動力。為此宜賓竭力做好三件事。一是堅持培育發展現代化產業。當前宜賓正大力實施雙輪驅動戰略,加快培育發展8家新興產業、軌道交通、智能終端、通用航空、新材料、節能環保、醫藥、頁岩氣等高端成長性產業,綠色食品加工業。二是努力建設大學城和科創城。為了給新興產業提供人才支撐,宜賓正在加緊建設大學城和科技城。有36平方公里,到2020年引進科研機構25個到30個,在校生規模將達6萬人以上。未來的宜賓是一座人才聚集,充滿人氣的城市。三是竭力創造優質的投資環境。讓宜賓擁有更多的投資,興業發展的機會。目前宜賓已經建成產業園區14個,包括一個國家級經濟開發區和一個國家級農業科技園區,承載能力不斷增強,堅持不斷完善投資服務體系,開闢了招商引資的綠色通道。

對重點產業,宜賓建立了重點產業推進小組,由宜賓市領導牽頭,對於重大項目設立了項目指揮部,專項推進,重點督辦。對於入駐企業,規定了執法流程,杜絕多頭檢查,嚴厲打擊擾亂市場的政策。在市場開拓、要素租賃等方面提供支持,積極爭取了工業電價最低每度0.39元。同時頁岩氣價格低至每立方米1.65元。正籌備成立了總額達2百億的新興產業發展基金,將全力助推新興產業發展。

姚蔚表示,今日之宜賓具有歷史文化之韻,自然生態之美,又有經濟基礎之優,后發趕超之勢,真誠邀請各位朋友到宜賓去走一走、看一看,認識宜賓。宜賓將以一流的質量、一流的環境與大家共同開創互利共贏的美好未來。

專題報告:

哈爾濱工業大學原校長楊士勤教授

哈爾濱工業大學原校長楊士勤教授在題為《規格嚴格,功夫到家—工匠精神在全球化科技創新浪潮下的詮釋》的專題報告中表示,「規格嚴格、功夫到家」是哈工大的辦學傳統,也是校訓。這個校訓和哈工大成為「工程師的搖籃」的培養目標非常吻合。

到底什麼是大國工匠的精神呢?楊士勤教授認為,應該是在執著專註、作風嚴謹、精益求精、敬業守信和不斷創新5個方面有所體現。對於今天在長江流域智能製造和機器人產業發展方面,大國工匠精神非常實用。不光是手藝人和工匠需要有這樣的精神,科學家的科學研究及各行各業也都應該遵循這樣的精神。所以,希望智能製造和機器人產業發展方面,優先根據工匠精神,將質量和水平作為優先的目標。他表示,經濟效益很重要,但是經濟效益的取得,首先要把水平、質量放在第一位。在這個基礎上,把科研的基礎夯實,來推廣智能製造和機器人產業化的發展。

楊士勤教授舉例到,最近哈工大得到了國家發明一等獎,激光通訊。這一項技術指標已經超過了一些發達國家。原來技術要求是180秒,而這個發明可以用不到兩秒的時間,在四萬公里的高空把激光束很快的捕捉到。教授說:「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們有一位手藝非常高超的工匠,能夠把設備的精度調到一般人達不到的水平。」所以並不是這個激光有什麼了不起的水平,而是在裝置上面的精度非常高,才能夠達到世界水平。這件事的啟發是,真正做成有水平的東西,一定要在這些方面有所突破,並有自己的獨到之處。

楊士勤教授還提到,最近在已經明確提出金融向實體傾斜的要求。他認為,對智能製造、機器人產業化,是非常好的機遇。

長江流域智能製造與機器人產業聯盟專家委員會主任、蘇州大學機電學院院長博導、教授、長江學者孫立寧

蘇州大學機電學院院長博導、教授、長江學者、傑青孫立寧在報告中主要講了三方面。第一個方面,為什麼要發展醫療機器人?主要是從國家的醫療器械領域來說。第一在研究領域的深度和廣度有了擴展,從人體的分子、細胞、組織、器官、整體這樣的層面來分析和研究健康的問題。第二個醫學的學科的交叉,這個方面顯得十分活躍。生命科學正在跟生物納米信息和製造技術相結合,一會兒能從產業的變化看到這方面的變化。新的技術發展進行融合和交叉,產生更好的方法,來方便人類社會生活顯然是重要的。

第二個方面,2025有十個領域,倒數第二個是生物醫藥與高性能醫療器械。醫療器械的規劃中,把機器人放在非常高端的方向。另一方面國家已經發布了各種指南,其中把服務機器人中的手術康復作為重要的發展方向。

第三個方面,醫療機器人迎面而來,發展非常的快。它分了四個方面,一手術機器人。能夠想象到在輔助醫生做各類手術的機器人,這一類叫手術機器人。主要解決代替醫生,幫助醫生更精準進行手術;第二康復機器人,老齡化社會以後,對癱瘓,還有殘疾人通過機器人的技術,使他重新能回到社會,能夠自理,能夠更好的生活。再一個在醫院裡面來幫助護士,進行醫藥的管理和對病人進行看護,這一類體力比較大的工作,叫醫用服務機器人。另一方面,機器的外部形態越來越像機器人,也就出現了機器人化的醫療狀態。據孫立寧介紹,211工程規劃的時候,就提到了醫療機器人的方向。通過近十年的發展,第一個211骨科手術平台,2014年實現了骨科手術,在北京也獲得了獎勵。這幾個平台中,奠定了關鍵技術的沉澱。從產業計劃看,手術機器人佔比例最高,60%。其次是放射,佔20%。接下來外骨骼,手術類的佔了60%。接下來機器人市場細分及增速情況,到8年以後,這個產業可以變得非常之好。另一類是以康復類的輪椅和假植。再一類以人工器官為主的產業,有一部分是人機一體化的假肢。未來的發展方向,希望腹腔手術更精準,更微創。

孫立寧認為,這個產業的發展更需要政府、產、學、研結合。因此有必要打造一個平台,把這個方向需要的人才、技術、資本、產業、高校,包括醫院、醫生、標準這種生態圈做起來。通過聯盟這種方式,對接資本和行業結合。在大的平台下,一定要機制創新、平台發展,才能把產品做好。

哈工大機器人研究所副所長、教授、博導杜志江

哈工大機器人研究所副所長、教授、博導杜志江簡單介紹了手術機器人。從國家最高領導人,到產業界,各個方面都是把機器人作為很重要的方向去發展,而且現在機器人的技術已經成為的發展戰略。尤其是應用機器人,是機器人領域最活躍,大家最看好的一個方面,所以說現在有了共識。從醫院臨床的角度來說,微創對術后的恢復較快,創傷小,疼痛輕,節省了很大的開支。另外一個手術精度受人的影響是非常高的,機器人手術可以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靈活度高,保證手術的質量。今年5月份大陸已經裝機65台,從去年年底59台,今年又裝備了6台。這個裝機量還是比較快的。另外一個手術量也看到這個手術的增長,去年一年機器人手術量是70萬例,大陸將近1萬8千多例。這是06年來我們引進了達芬奇機器人,到17年整個的手術量4萬台,這幾年增長量非常嚇人的。去年完成機器人手術都在。達芬奇機器人從最早的標準型,到現在的X3型,還有XI型。

杜志江還介紹了手術機器人的發展情況。手術機器人作為醫療器械,最核心的是四個字:安全、有效。要注意它的安全和有效性。它不僅要有機器人的特性,也要有醫用性的特性。在外科手術這塊來講,全世界現在在標準化,現在也還是有爭議的。既然爭議很大,大家就在聚焦,只是把目前能夠實現外科手術的叫做醫用機器人。但是以後還是可以把康復機器人、放療機器人,包括醫院用的非治療用的機器人都要納入這個範疇內。

另外,杜志江簡單介紹了自己的工作。建了骨科手術系統后,02年到06年的時候,863項目連續支持了兩次。11年到16年的時候,又拿到了國家的863項目。對新疆地區進行了遠程的骨科手術。如今希望用機器人解決真正的邊遠地區的問題。就是把骨科的技術應用得更好。另外從15年開始,也做了一些脊椎的輔助手術機器人,目前這款機器人也在做形勢檢驗。再一個是腹腔鏡機器人。

最後,杜志江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認為這個工作需要跨界的複合型人才,真正做到醫工結合。另外還需要持續的投入。再一個政、產、學、研、醫、資,真正結合。另外一個真正要打通標準、研發、註冊、生產、銷售的鏈條。

復旦大學機器人智能實驗室主任、教授、博導張文強

復旦大學機器人智能實驗室主任、教授、博導張文強從互聯網和人工智慧的視角談了自己對機器人的體會。他認為把人工智慧作為重點突出,一個是計算能力,一個是大量的數據,這兩方面結合起來的話,人工智慧發展非常快。演算法就是深度學習,這一塊在語音、文本、視頻這方面,我們處理得非常好,而且是在產業界裡面獲得的成績也非常好。我們從技術、體量、人口提供的大數據的層面的話,是有非常好的基礎的,當然還有政府的層面,這幾個方面突出了在人工智慧這個領域肯定是大有作為的。企業進行轉型的時候,要跟人工智慧,跟「智能+」這一塊結合,而人工智慧發展也是曲折的,它總是有周期的。如何抓住周期,這是學術界和產業界考慮的點。工業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在技術這方面不一樣。服務機器人的自主性要求比較高,工業機器人結構化要求比較高。如何提高自主性,就是視覺和聽覺,這是研究的基礎。

張文強結合團隊十幾年機器人研究方面做的工作,分享了自己的體會。他提到視覺方面,主要了做三個方面點工作,第一個就是做物體識別。基於物體識別,基於內容計算這一個層面,提出了淺層的神經網路。還有一塊,移動機器人一定要基於場景來做感知。這兩年考慮到成本,做了基於視覺的SLAM演算法是研究的重點。還有一個層面,人臉識別和身份的識別。這兩年比較熱的是多模態的融合。做醫療這個層面,當時考慮到跟中醫做結合。深度學習在語音信息非常豐富的點的話,它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基於這方面的需求,如何把人工智慧和這個群體的需求結合起來?從中醫的層面,提到作為面診和舌診。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支撐,臨床研究這一塊,這裡面提到了面色或者其他的舌內紋。還有數據、樣本,這對計算機的層面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基於這些要素,他們提出了「雲中醫」的概念,基於面診、問診、舌診來解決剛需的問題。另外,他們做了一些嘗試,包括把舌苔紋分離出來,判斷到底是苔薄還是苔厚?如何把裂紋的特徵提取出來做輔助的診斷?這裡面涉及到整個的自然語言的處理。據張文強介紹,他們已經做了幾個終端,包括手機和Pad的終端,智能鏡,還有一個機器人終端。還在去年推出了健康服務的小機器人。

圓桌論壇一:

醫療機器人技術圓桌論壇

蘇州大學機電學院院長孫立寧在圓桌論壇中主要闡述了應用機器人最核心的問題,針對醫療機器人這一分類,最大的問題在於醫工結合,首先是在作業環境下,機器人如何與醫生和操作者之間進行良好結合,為此,設計者需要充分了解醫生的需求,把所需要的數據表達成工程的語言,進行完系統頂層設計后再開展其他設計。其次,也需要關注安全性問題,需要關注人機交互信息,包括對信息的理解等。在回答觀眾對於個體到賣貨產業化之間有多長距離的問題時,孫立寧表示高端醫療裝備或者醫療機器人從課題立項到產業化有6到10年,目前臨床實驗都很成功,並且國內剛制定醫療機器人標準,並成立專門的檢測機構進行質量把控。最後,孫立寧表示,植入型感測器從長期來看還有生物兼容的問題,同時也有藥物釋放類感測器,發展時間較長。

復旦大學機器人智能研究室主任張文強首先肯定了應用人工智慧對應用機器人的好處,人工智慧相比西醫能更快地判斷癌症,可以從中醫的角度結合人工智慧,但是能不能滿足醫生需求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上海交通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教授閆維新介紹了嘗試用人工智慧進行快速診斷的案例,當時是用於結腸癌診斷,效果是人的30倍到5000倍,可以把分離區域剝離出來,也可以利用三維列印技術。針對觀眾提出的圖象識別的公司有沒有經費的問題,他表示圖像識別有三個方向,第一是從染色的腫瘤細胞進行分析,第二是對肺以及結直腸進行核磁影像識別,第三是對內窺影響進行流媒體的快速的識別。目前三個方向的人工智慧影像的研究都是用於醫生的輔助,並不是替代醫生的。最後,他補充孫立寧院長的回答,指出國家有醫療器械的名錄,裡面都有分類,報廢時間依不同類別有所不同,在每個醫療器械出廠時,行使檢驗從器標開始,會有第三方機構驗證儀器。

上海理工大學康復工程與技術研究所長喻洪流首先介紹了康復機器人成本較高的原因。因為老齡化、少子化趨勢逐漸加強,機器人進入家庭的成本比較高。其次,不能生產關鍵零部件,導致成本增大,目前國家沒有立項做穿戴式的康復設備,導致研究成本增大。在消費方面,有著以量降低成本的優勢,所以通過量產和國產化,成本高的問題可以逐步解決。其次,他表示康復機器人的市場潛力保守估計約有一兩千億。在國內與日本在機器人發展上的不同與合作潛力這一問題上,他說日本康復機器人在世界上水平排在前列,例如簡單助力型機器人,國內目前存在差距,但不是很大,未來合作空間還是很大。喻洪流還認為康復器械的安全性不應該排在二類,太過嚴格,應該予以適當放鬆。

上海市胸科醫院主任醫師王曉舟對人工智慧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持肯定的態度,對同一個病種要不斷學習,給出優化方案,例如在修復心臟動脈中利用機器可以化二維判斷變為三維超聲,大大節省時間。他認為人工智慧最重要的應用在於定性,機器可以快速並較為準確地定位,之後再進行診斷。針對心臟外科這一科室,他指出最大的阻礙在於材料,需要將機械瓣逐漸向生物瓣發展,並應用人工智慧技術。

圓桌論壇二:

醫療機器人產業圓桌論壇

上海交通大學機器人研究所教授劉品寬在談到大學教授怎麼在大浪潮中為未來產業做好支撐這一問題時提到,要注重雙創的作用,因為不雙創就難以找到真正的需求點在什麼地方,這在醫療機器人行業表現得尤為明顯。劉品寬認為雙創支撐著他一直走在科研第一線,使他找到我們醫療機器人行業以及其研究方向的前瞻性。他認為大學教授的職責不局限於寫文章,一個問題的提出與解決一定不在書本里,而是在實踐里。

華師大國家可信嵌入式軟體工程中心教授王江濤表示他的研究方向主要針對自閉症方面治療的診斷醫療和跟蹤。他本身是國家可信工程中心的人員,從事嵌入式技術軟體的開發。他認為從工業級的軟體角度來說,國外的標準都比較成熟了。軌道交通的標準,機器人也涉及到軟體和硬體。

哈爾濱博實自動化股份副總裁、教授、蘇州協同創新醫用機器人研究院董事長張玉春表示,博實自動化是哈工大的下屬產業,在學校的支持下,公司2012年在中小板走到資本市場。博實自動化主要從事大型自動化裝備方面的研發和生產、銷售。上市以後公司重點布局了醫療機器人和智能裝備行業。他認為醫療領域是一個朝陽行業。是人口大國,醫療行業非常需要機器人這種融合技術在這個行業內為人類健康做出有的貢獻。基於博實的戰略布局與資本力量,加之孫教授在行業內的項目和研發團隊資源,雙方共同成立了蘇州協同創新研究院。在談到如何把高校跟產業融合在一起這一問題時,張玉春認為存在一些外界條件的限制。第一是數據來源。第二是應用場合。醫療機器人從資本來說投資回報不一定很強,但對科研工作者而言,不會受資本短期干擾,產業資本要有耐心。

天愈康復醫療機器人有限公司董事張鵬認為做一個機器人,首先要聚焦,而且聚焦的項目空間要足夠大。從選項目的角度來說,要做到產、學、研、資本結合,張鵬道提出兩個「及早」建議。第一個及早,當要創業的時候,要及早找一個懂市場的人合夥。第二個及早,從創業那天起就要積極尋求與資本結合。機器人研發的特點是周期很長,一般需要6到10年的周期。要挺過這個周期需要把資本當糧草。張鵬道建議缺乏資本時不妨尋找一些從事創投的人在團隊里擔任顧問,將來融資時獲得優先。

著名投資人、英諾天使合伙人付利軍表示英諾在人工智慧、機器人方向的投資項目較多,另外也比較注重醫療領域的糖尿病社區、圖象識別、機器人外骨骼等項目。付利軍個人特別支持大學生創業。許多大學生在學生時期就開始做生意,同時學習還好,這些人畢業后成立公司的概率就很高。做公司是商業性的,他認為過去工科教育可能過於強調技術,講究低調,另外技術人員容易文人相輕,有時缺乏商業思維。因此選項目時最好有一個人其他方面都很強,能夠整合一批技術人員。

文字:郭玉、周方鉑、楊滿澤

實習生:趙晶瑩、展雪、陳凌雲

攝影:傅澤聰(實習)

統籌:魯儀詩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