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數字化金融:小心雲端的陷阱

編譯 T客匯 Felix

從數據看,金融高管是比較肯定雲作用的。CFO Signals 2016年第三季度對122名北美CFO的調查顯示:相較於其他新興的數字技術,雲計算在部署方面具有很大優勢,有8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在某些模塊使用雲平台,而其中又有30%的受訪者表示他們的公司廣泛的使用雲平台的應用。

而隨著雲從前沿科技到成為市場的主流,和雲端應用逐漸代替原有核心繫統的應用,CFO不僅需要對這個過程有極其深刻的認識,而且要關注云中的每一個微小細節。因為大部分的金融應用程序已經不是早期雲遷移的組成部分,而是本身就已經是位於雲端的服務。據預測,到2025年,基於雲的解決方案程序將在各種管理應用市場里佔有65%的市場份額。

不過,雖然雲可以提供眾多的好處,但它也不是個萬靈藥。比如大型公司可能會在試點或小範圍的雲運行中取得成功,但可能會在大範圍內的應用中出現很多的問題,如果管理層對此不能保持足夠的關注並進行及時的干預,那麼他們就會面臨較大失敗的風險和錯失改進的機會。下面列出的就是一些潛在雲端的機會和CFO應該避免的陷阱。

首先,雲的好處

雲計算背後的概念並不新穎。本質上雲就是一種由服務商提供的外包程序,其中包括存儲服務,硬體資源,平台和其他IT服務在內的各種應用模塊。客戶公司根據自身需求可以購買其中或多或少的程序,這種按每個用戶/每月訂閱的模式通常被稱作「軟體即服務」(SaaS)。

而對於雲服務商來說,他們不但需要為客戶提供這些硬體設施和其他資源而且還需要雇傭專業人員來支持系統的運行。

潛在的好處不僅僅如此。通過訂閱從基本的電子郵件服務到像CRM,HR suite,和 ERP等大型的應用,公司不僅可以省去購買各種設施和雇傭人員的直接費用而且還可以避免後續的維護成本。

此外,在運行雲模式的服務中,公司不必擔心是不是要對他們的軟體版本進行更新,這是服務商日常維護項目中的一部分。而服務水平級協議(SLAs)會規定運行時間和相關的響應機制,如今服務不能按預期進行,客戶會獲得即時的幫助。

還有,雲模式下新軟體的運行速度通常會更快。因為不同於需要在公司不同場所進行安裝的本地部署模式,雲模式下,客戶直接可以在網路中使用新的軟體。這樣客戶可以免去大量的資料庫遷移,更新備份測試和安裝等一系列的任務。(不過,需求注意的是,相較於本地部署,在雲端確定申請需求,設計,配置和其他任務前期工作的時間並不會更短)。

還有一個顯著的好處是根據公司需要,雲端應用可以實現功能的隨時增減。這是令人欣喜的,

尤其是當公司想搶先進行併購活動時。過去,如果在收購后需要增加數以百計的新用戶和企業法人,公司將不得不投入大量的資本來進行IT基礎設備的建設。不過在雲模式下,公司就會輕鬆很多了,如何增添資源來進行支持是服務商的任務。反之亦然,客戶可以減少相關的功能,比如在剝離的情況下,實現IT成本的下降,不過這也取決於具體的合同條款。(對於很多隻運行一年到三年的系統來說,實現隨時增減功能可能還是不行的。)

現狀核查

既然雲可以節省大量的成本,而且又具有靈活性,彈性,易於實施,和易於維護等諸多好處,那麼我們就趕緊進入雲端吧!如果你這麼認為,那麼就是真的沒腦子。

如果只是那麼簡單的話就好了。

為了充分的利用雲計算,CFO與CIO及公司其他的高層人員需要一起進行分析討論,不僅僅是對服務商進行評估,還需要找出什麼樣的雲才最符合公司內部的運行。他們需要考慮一系列的問題,雲會一直節省成本嗎?雲運行會一直順利嗎?公司會對雲進行更多投入嗎?

而通過解決近期,戰術考慮和其他更具有戰略意義的問題,CFO可以幫助他們的公司更加順利的實現雲端數字化。以下是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

雲真的能節省成本嗎?

從雲技術興起之日,成本一直是進行雲端決策的主要驅動力。過去供應商只能根據有限的IT預算而推出小眾應用,不過現在供應商可以根據客戶成本而提供的不同選擇方案。基於雲的應用程序和服務確實會降低成本,但也需要考慮具體的情況。選擇本地部署並且在10年內不進行迭代的公司可能會發現他們的購買雲服務的成本較低(雖然他們會比持續迭代的用戶付出更多的機會成本)。同樣的,有些公司會覺得直接購買本地部署的軟體更為划算,因而不會去應用雲服務。 (儘管雲端應用的執行成本還是可能會下降。)公司的金融部門應當對這些問題進行足夠的考慮。

雲安全嗎?

當雲計算剛出現時,公司所關注的一大問題就是相較於有防火牆和其他安全措施層層保護的本地部署模式,雲方案會讓他們更容易遭受到網路攻擊。對此,服務商回應的做法是為安全投入更多的資源,並將這作為他們的價值主張的一部分。儘管公司對於雲安全的信任在增加,但雲安全的保證需要公司具有很強的盡職調查能力,特別是在那些高度受控制的行業中。 因此,供應商需要說服公司管理層信任他們的安全措施。不過目前一些公司還是會保持觀望態度,因為他們希望看到同行業的其他公司是否會遇到安全的問題。

雲會有整合問題嗎?

當像ERP這樣複雜的應用遷移到雲中后,其他系統如何與其進行整合便成了一個較大的問題。不同服務商之間的系統在一同應用時能否實現兼容?公司的IT設施能否支持多雲端應用的數據共享?應用是否在一開始就設計為雲端的服務,或者它只是一開始設計為本地部署服務的移植版?

當公司為滿足自身IT需求而進行更多雲端轉移時,如何更容易進行整合的問題將變得尤為重要。很多公司尋求平台即服務(PaaS)雲來簡化其應用程序,從而做到更好的面向未來。但是對於那些需要點對點緊密整合的公司(通常有很多自己的系統),對雲進行一個認真的研究是必要的。

雲會讓我們失去定製能力嗎?

一站式的性質是所有雲應用的一大賣點,但可能也是其的一個污點。需求定製應用程序的公司(比如訂單管理這樣的程序)可能會發現供應商不能或不會滿足這些需求。畢竟,雲模式下,供應商只能提供依據其客戶而建立的標準化方案上。為了實現雲端應用的快速部署和其他好處,很多公司會樂意放棄定製化。一些雲服務商甚至可以為此提供「高度可配置」的應用。但是客戶公司也需要一定的定製化的方案滿足他們對於不同功能的需求,並評估公有雲和私用雲哪個對自身更為適用。一些公司可能會發現,至少在某些應用上,雲不是個好選項。

雲會讓我們失去戰略優勢嗎?

能否可以一直進行標準化的自定義決策是保持戰略優勢的關鍵。本質上,雲模式的作用就是將應用程序和雲端服務變為任何人可用的實用工具。雖然這是一個可以快速獲得特定功能又具有成本收益的好辦法,但是對於那些為了在競爭者中保持優勢而進行了大量IT投入的公司,遷移雲端很可能意味著將失去差異化。而對於那些對複雜供應鏈系統進行投入的公司來說,他們可能會發現沒有雲端系統可以讓他們同時跟數十家供應商進行聯繫,並且為每個供應商提供專門定製化的系統。隨著公司將更多的應用遷移到雲中,他們應該把眼光放長遠,他們應該認真的考慮像「是否要繼續保持現有的內部應用?」和「增加虛擬的IT設施將可能為公司帶來什麼?」這樣的問題。

雲對IT意味著什麼?

雲服務商不僅會提供軟體,他們還會提供人員來對軟體進行部署和維護。他們不會為了CIO而進行服務,而是會關注於公司與他們直接相關的部門,尤其是那些作為媒介的IT部門。同時,「超級用戶」正在興起,他們能夠自己生成報告或處理其他數據密集型任務,在需要IT援助時,這些「超級用戶」將會對傳統IT部門造成影響。不過,當老角色退場時,新角色需要填補上來:雲應用與核心繫統的整合,數據完整性,管理新的供應商關係,更多內部IT建議這些工作並沒有消失,但是他們的身份需要改變——從單純公司業務的參與者變成業務的戰略合作夥伴。

目前確信的一點就是:公司都看好將應用移入雲端。他們的信心來自於各種成功的案例,而雲應用也從部分的試用於不太關鍵的系統逐漸普及到了公司的核心繫統當中,包括應用到曾經被認為關鍵到可獨立於公司之外的財務系統中。不過在這波雲遷移的大潮中,也應該對金融,IT,和其他的部門進行一次大檢查(依照本文之前所列出的項目)。通過確保遷移到雲的過程具有經濟效益,這樣系統整合的問題就不會出現,競爭優勢就不會被犧牲;因此,公司可以在雲端重新定義自身架構,而且不用擔心各種潛在的問題與障礙。

防止IT崩解

多年以來,公司紛紛試圖集中其系統,強化主要數據的管理和進行其他相關政策方案,所以IT系統一直以來都可以進行有效的服務,而且一直是「唯一正確的版本。」但是在互聯網時代,急於將IT放入雲端的做法可能會不利於各個部門根據自身需求而進行的自主雲方案。

具體來說,這樣的結果就是多個雲端系統之間傳播的數據不能很好的協調。 比如,財務分析,稅務,定價,供應鏈和其他的金融模塊每個都運行不同的雲方案,而不是一體化的協同方案。這樣對相關數據進行全局分析的功能將會受到極大的影響,因為數據碎片化的分散於不同的模塊中。不過這個問題只有在公司通過收購進行增長時才會被放大。

不僅僅是數據會變得碎片化,投資處理能力,培訓費用,和其他IT費用也會如此。雖然單獨看起來每個雲端的遷移都是有利的;但是,如果將其放在一起進行分析的話,他們可能會提高整體的運營費用,因此會提高預想的成本。所以,公司的IT和金融部門不能為滿足了自身雲應用的需求就去關注於那些離散型的項目;在方案選擇這個核心問題上,正確的數據標準化和其他戰略決策將保證大規模的雲端遷移不會為公司招致「滅頂之災。」

總結

總的來說,公司都是為了進行集中和有組織的活動而設計的。而一些雲端的決策打破了這一模式,同時也為新模式的建立提供了基礎。但是公司一定要對此進行認真的分析和考量,以確保他們應用的新模式能夠優於舊有模式。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