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孩子上小學,父母們準備好了嗎?

點擊上面藍色↑↑↑「校長傳媒」免費訂閱

「國小,是人生的基礎;一年級,是國小的基礎;各位年輕的父母們,拜託請一定莊重以待!」

這是做了50年國小教育的卓立校長送給一年級新生家長的第一句話。

對於准國小生家長來說,這個暑假裡最關心的問題恐怕就是:孩子上國小,家長要做什麼準備,孩子要做什麼準備?

今天推送的這篇文章,將為你解答這兩個問題。

孩子上國小,父母們準備好了嗎?

文|卓立

孩子升入國小一年級,就意味著要開始長達十幾二十年的全天的、規範的學習生涯了。

在這段生涯里,我們的孩子將從兒童到少年,從少年到青年。

人生中最曼妙的年華都將在這段學習的生涯中度過,許多美好的事情也將在這些歲月中發生。

可見,這是一個多麼重要的開端,這個頭開得好不好,它的影響力是絕對不可小視的。

所以,家有學童升入一年級,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也不是孩子一個人的成長里程碑。

如果我們大人們能夠意識到,這是家庭生活的一個標誌性階段的開始,是全家人進入一個生活的新階段,坦然並且充滿好奇地準備迎接即將到來的新的生活形態,並願意為之做出適當的準備。那麼,祝福你們,這樣心態決定了你們很可能有機會擁有國小一年級的正確打開方式,也擁有了讓孩子獲得有品質的學習成長生涯的極大可能。

孩子成為一年級的國小生,家長是需要先有所準備的。

這個準備,不是給買個新書包、準備好鉛筆盒這麼簡單,也沒有買個學區房居家遷徙、準備「陪太子攻書」這麼複雜。這個準備是爸爸媽媽發自內心地認同並且接納:我將是一個國小生的家長了。

我們都不是天生就會做父母的,很多時候,爸爸也是第一次當爸爸,媽媽也是第一次當媽媽。孩子需要學習成長,我們也需要在孩子成長的路上,一次又一次地挑戰自己。

在孩子長大的每一個階段,父母面臨的課題都不同:我們將成為什麼樣的父母;我們在孩子的身上寄託了什麼樣的期許;我們在日常的生活中,給孩子做出了什麼樣的榜樣;我們在孩子需要幫助的時候,會用什麼樣的方式對他伸出援手……

這一切一切,都在匯入塑造孩子的洪荒合力之中,而且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種力量。

如何開啟「國小生家長」模式?

務必準時接送

國小的上學時間,是從上午的8點前,到下午的3點前後。

和提供全日三餐加點心的幼稚園不同的是,大部分的國小隻提供午餐,這就意味著孩子的早餐和晚餐都需要在家裡吃。

準備早餐的辛勞和規劃晚餐的煩瑣,都是沒有經歷過的父母不能夠體會的。如果還有老人可以幫忙分擔一些,那就是個幸福,要珍惜。

早上送孩子,對大多數家長來說提早一些出門上班,順便送過去就好;但是相對於通常晚飯後 5 點多才接的幼稚園、3 點左右就需要接的國小,是需要我們提前做出安排的。

如果爸爸媽媽都全職工作,身邊也沒有老人能夠幫忙接送,就會很撓頭。

一年級國小生的父母,一定要提前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的時間節奏做出新的安排,力求「準時接送」。

千萬不能覺得,孩子晚到幾分鐘沒啥要緊,晚接一會兒也不影響啥。我為什麼要強調這兩個「準時」非常重要呢?

因為上學的時候遲到,在全班同學和老師的注目下進教室,孩子心裡必然會不自在;有時候,還需要向老師解釋自己晚到的原因——孩子並不知道自己對這個「遲到」到底該做什麼樣的解釋、負多少的責任,往往就會訥訥不知所言,或心懷愧疚。

這時候,正常的課堂學習往往已經開始,孩子不了解前面老師講解了什麼、布置安排了什麼……等他坐下來,又要慢慢花時間來進入課堂的氛圍、跟上大家的進度,結果,這一天孩子都會過得很被動,好像總在追趕大家的進度。

放學接孩子更不要遲到。

「早接」和「晚接」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說,心理感受的差別很大。

有的父母可能會說:「我家孩子沒事,在幼稚園就接都接不回來,要接著玩,還不如晚點接。」

孩子已經熟悉了幼稚園生活,但國小還是新生活、新環境。

每天放學,一站到校門口就能夠看見父母迎向自己的笑臉,對孩子來說是莫大的歡喜,孩子往往就會興奮地和你分享他一天的校園生活中的所見所聞。

試想,你自己是一個孩子,而你的爸爸媽媽在全班同學都快被接光、在你望穿秋水的盼望下姍姍來遲,你的心裡會是什麼感受,還能夠興高采烈地聊一聊今天的趣事嗎?

孩子會在等待的過程中懷疑父母對自己的重視程度,擔心父母還會不會來接自己,擔心是不是自己做了什麼讓父母會生氣以至於不出現的事情……這些想法都能讓孩子垂頭喪氣。

所以,在一年級準時接送,對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認同感是很有幫助的。

說到這裡,我想起了之前和一個媽媽的對話。那是一個非常忙碌的職場媽媽,她為了接孩子、在放學后陪伴孩子,轉成了半職工作。

所以她每天都是在單位工作到最後一分鐘,飛奔到學校接孩子,她說:「我可真的是儘力了,每天能在差不離的時間趕到學校完全是狂奔啊,要說一定準時,可真是不行了。」

我非常理解這個又忙事業又忙孩子的媽媽,「那你試試把你離開辦公室的最晚時間調早 5 分鐘呢?」「不行,真的一分鐘都早不了了。不過,我還是試試吧。」……這個媽媽後來真的就很少晚接了。她的孩子是一個很文靜的小姑娘,但是歡喜的時候,也會張大大的嘴笑。去年,我聽說她考上了心儀的中學。

務必安排好孩子的課後生活

很多學校開設有課後管理班,或者興趣班,在放學后再合班統一管理孩子一段時間。

台灣特色的是校外的安親班,是由校外的機構在放學后先接回,統一管理。現在我們很多學校的附近也開設了這樣的機構。

選擇課後管理機構的原則是,如果校內有,先考慮校內的,校內的通常是學校提供給家長的便利,通常沒有費用或者很少費用,同時老師也是學校里的老師;如果選擇校外的,提前多打聽,最好能夠和同班同學結伴去。

在一年級,孩子的家庭作業量會很少,甚至沒有書面的作業;但是,我們每天仍然需要留出最少 30 分鐘的時間來關注孩子當天的學習和校園生活,幫助他們在逐步融入校園生活的同時,在學習上溫故知新、總結方法、循序漸進。

所以,放學接孩子、安排孩子放學后的學習生活,我們家長需要預先做一些計劃。

承擔這件事情的人的優選順序是:父母—高品質的課後管理機構—祖父母—普通的課後管理機構。

務必按時睡覺

一年級的孩子剛剛進入一種新的生活形態,興奮、緊張、好奇……多種情緒叢生;他們尤其需要按時作息,晚間的休息時間要在9點以前。

8點30分洗漱完畢,然後留出一小段自由閱讀或者親子閱讀的時間,9 點熄燈入睡。

這樣才能夠保證第二天上學的充沛精力和良好狀態。如果引導得當,孩子不反感的話,把一些需要背誦的英語或者詩詞在臨睡前過一遍,會記得更牢。

大家可以算一下:9 點入睡,第二天早上 7 點起床,剛剛睡夠10個小時。這是國小生需要保障的睡眠時間,不可以存著「就晚一小會兒」「反正孩子以前也睡得晚」「這個點,反正也睡不著吧」的想法和孩子一起拖延時間。

無論孩子之前的睡眠習慣是怎樣的,他都要從現在開始,每天的8點前到學校開始學習。

只有按時休息,才能夠保證第二天的充沛精力和良好狀態。堅持好的生活習慣,就從進入國小的第一天開始,培養的話,應當更早。

一年級的學習任務

父母能不能大撒把?

一年級孩子的學習,是需要家長的參與的。

幼小的孩子剛剛暫別了任情任性、恣意玩耍的幼年,乍進入嚴肅規範的國小校園,開始端正的學習,不適應是必然的。

這時候,需要老師家長的幫助,這是他們的年齡特點決定的,也是他們進入人生新階段所迫切需要的。

都說萬事開頭難,在一二年級的時候,如果家長能和老師合力幫助孩子獲得學習的動力、養成學習的習慣、找到學習的方法,那麼孩子以後會越學越輕鬆,爸爸媽媽更是會越管越輕鬆,很快就完全不用管。

一顆雞蛋,從裡邊主動打開是新生命,從外邊被動打開就是食物。一年級伊始,我們就要警惕不要和孩子一起在學習上陷入被動。

很多低年級家長都會自然而然地大撒把,不太用心引導孩子的學習,因為一年級的功課對於成年人來說太簡單了,不起輕慢之心都很難,更別說那些在幼升小一役中,如臨大敵地監督著孩子提前學了不少知識的家長。

但是一年級的知識,真的只是課堂上隨便聽聽就會了嗎?當然不是。

一年級核心的學習任務根本就不是課本上那些知識,那是什麼呢——

是學習如何當一個學生;是了解並且全然接納自己作為國小生的身份;是能夠主動融入學習生活,最好還能夠樂在其中;是開始培養終生學習的習慣。

關於這樣一個任務,我們有多大把握呢?我們能做些什麼呢?

爸爸和媽媽,

誰來管孩子學習比較好?

現在的年輕父母,大多是兩個人都在全職上班。在開學伊始的時候,通常會默認:父母中誰的工作時間更靈活一些,誰在工作之餘的精力更多一些,就由誰來主要管理孩子的學習。

有可利用的時間和精力固然很重要,不過,在我這麼多年接觸了很多不同性格、不同溝通方式的家長以後,我認為這件事最好的選擇標準是:誰更願意管孩子。

讓更有意願來管理孩子的那一方來管理,因為有意願,他會更容易找到管理方法、會花更多時間觀察孩子、有更多耐心和孩子溝通、幫助孩子總結規律技巧。

如果不巧的是,更願意做這件事的一方工作比較忙碌、沒有時間每天監督和溝通,那麼雙方可以在充分討論后,協商好,好好分工。

譬如,提前分配好課後作業中新知識、複習、預習,課外延伸閱讀,興趣課的時間安排;遇到孩子不懂不解的問題的時候,如何引導;面對孩子反覆做錯的題,如何訓練……

制訂好計劃之後,由時間比較充裕的一方來執行,並且在孩子的學習過程中互相不斷地反饋調整,直到找到最適合自己家孩子的家庭學習節奏和形式。

在一些家庭中,可能還存在這樣的情況:媽媽能夠體恤孩子的情緒,對待孩子比較寬容,對待孩子的學習做不到嚴格或者堅持,但在孩子一時的成績不理想,或者好的學習習慣遲遲沒養成的時候,媽媽往往會感到無助——自己提供了支持、陪伴和努力,還能為孩子做什麼?能替代他嗎?

其實,這時候可以考慮把學習上具體的問題交給爸爸來負責。

爸爸來制訂具體的戰術,和孩子一起堅持習慣,解決問題。

譬如孩子考試不及格,自己也很沮喪,這時候,家長不要指責。

媽媽可以做的事情是和孩子共情,告訴孩子你能夠理解他的感受,雖然自己也願意看到他考出好成績,但是更願意他開心。

當孩子的情緒得到緩解之後,爸爸可以和孩子分析考試失敗的原因,找到孩子沒有掌握的知識點或者導致丟分的小習慣,和孩子一起攻克難題,制訂改正壞習慣的計劃表,並且堅持下去。

另一種情況可能是,由於媽媽全天和孩子相處的時間比較長,還要應付孩子各種各樣的熊事兒,很容易在輔導孩子功課的時候失去耐心,不能忍受在自己看來如此簡單的題目,孩子就是不會!不會!不會!

其實,自己會是一種本事,能教給別人是另外一種本事。

如果碰上這種情況,在日常的育兒生活中參與比較少的爸爸會是承擔這個任務的優質人選。

曾經,我的學生裡邊,有一個叫章一諾的孩子,他的媽媽在養孩子以前就看了很多養兒育兒的理論書,所以媽媽平時照顧一諾特別溫柔,和孩子之間的互動連接都非常好。

但是,一諾上了國小之後,媽媽每次一輔導孩子的功課,就開始抓狂,心裡邊那個火呀,騰騰的,有時候還控制不住出手推搡孩子,然後一諾哭,媽媽也哭,媽媽又憤怒又後悔。當時,我就問:「有沒有試過,讓爸爸來負責孩子的學習?」

但是,一諾的爸爸長期駐外。「)呢?」媽媽無可奈何地決定試試。結果,爸爸居然做得很好,雖然要把作業拍圖片傳來傳去,但是爸爸看到以後往往三言兩語就給孩子講明白了。

因為爸爸對孩子的日常生活參與比較少,對孩子抱有的感受不像全天照顧孩子的媽媽那樣多層次,所以就能夠就功課論功課,簡單直接解決問題。

如果看顧孩子的課後學習需要委託給祖父母或者校內校外的輔導機構,我也仍然建議:

在孩子正式的學習生涯開始的最初一段時間,父母之中最少有一位,無論如何都要拿出時間來親自管理總結,再拜託給別人就會好很多,這是為人父母的重要責任之一。

在一年級的時候,我們全心全力花在孩子身上的一個月的時間,抵 3 年級以後一學期的時間,抵 6 年級以後1 學年的時間,甚至更多。相比以後嘆著氣花更多的時間,何不歡欣鼓舞地早花時間,大人孩子都早受益。

在我們家裡,

如何創造學習的氛圍

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獨特的氣質。

有運動進取型的,就有書香沉靜型的;有歡樂搞怪型的,也有寬厚沉穩型的……父母的氣質類型相宜相彰或者互相磨礪著搭出了一個家庭氣質的基調,然後孩子帶著自己的天生氣質加入其中,帶來衝擊的同時,更多地在被熏陶,潛移默化。

在家庭里,好的學習氛圍,就是孩子能夠自然而然地看到:每個人都在專註做自己的事情,完成了自己的任務,才做娛樂自己的事情。

每個人的任務不同,可以是學習工作,也可能是整理烹飪。沒有哪個媽媽會在一下班回家,先追兩集美劇再開始安排一家的晚飯,我們的孩子也同樣需要明確學習和娛樂的關係和排序。

完成當天的學習再娛樂,這個標準,無論對大人還是孩子都是一樣的。

因為從小就習慣了媽媽日復一日在做家事、爸爸日復一日都在各種形式的忙碌,孩子自己可能會總結不出這個標準,那就說給孩子聽,讓孩子聽到、看到,就能體會到。

國小一年級孩子的課後學習時間以30分鐘為佳,最多不要超過 1 個小時,高效率地利用好時間之後,就讓孩子自由娛樂了嗎?是的。

我們的國小生,現在的課外生活,最稀缺的就是「自由」。

孩子還沒有來得及為某一門功課、某一個討厭的課外班痛苦之前,已經先為「被安排得喘不過氣來」痛苦了。把選擇權還給孩子,孩子不也還是需要父母提供選項嗎?在不動聲色中,給孩子「自由」的娛樂提供有引導性的選項,也是家庭氛圍的建設。

媽媽要到附近的公園慢跑,孩子要不要一起去?爸爸最近的課題里,有一些需要查證的資料,孩子要不要來幫忙?奶奶今天要做一道又簡單又好吃的菜,孩子要不要一起做?爺爺最近書法練得很投入,孩子來研個墨、展個紙吧……在家人做的事情中,有可能就邀請孩子來參與,他的興趣和特長往往就這樣被找到,他的成就感也往往就這樣自然而然建立起來。

另外一個大家關注得比較多的焦點是:閱讀。如何在家裡給孩子創造閱讀的氛圍?

第一是家裡有書,有適齡且符合孩子興趣點的書;第二是父母讀書,手不釋卷的父母就是孩子最初愛上閱讀的最好理由;第三,最好還能有閱讀的硬體準備:方便找書取書的書架、一個能舒服坐下的地方、柔和的光線(自然光和燈光)。

但是在我這些年的教學生涯中,還是碰到過不少的父母跟我說:我們大人就是不愛看書怎麼辦——沒有包辦包好的辦法。

不過,你可以試試反過來讓孩子做你的閱讀導師,幫你規劃書目,在網路大促銷的時候搶購圖書,指導你的閱讀進度……也許你最後還是沒有愛上閱讀,但是孩子沒準兒就愛上了。嗯,這件事,我只能幫到這裡了。

沒有人能夠百分百準備好,

我們現在就開始吧

最後,我還想說的是,幼升小的準備,最重要的是爸爸媽媽在心裡認同:

我即將成為一名國小生的媽媽 / 爸爸,我清楚我們的生活,我們與孩子相處和溝通的方式,我們對孩子的關注點都將完全不同於以往,我將為之準備,並且努力嘗試。

做到以上,就很好了。至於其他,準備了就好,有沒有百分百準備好,不重要。

那麼,除了家長,要上國小的孩子們可以做什麼準備呢?

首先,6歲上學,不要搶跑。

現在,我們國家標準的國小入學年齡是 6 周歲,具體地說,就是前一年9月1號以後到入學當年8月31號之間滿6周歲的孩子,其中 9 月 1 號和 8 月 31 號都包含在其中。

為什麼是 6 歲,不是 5 歲,不是 7 歲?因為 6 歲孩子的總體特徵顯示他們已經具備了初步的學習能力,並且開始有了系統學習新知的需求。

那是不是說在 9 月 1 號以前已經慶祝了 6 歲生日的孩子,就能夠毫無疑義地融入規律的學習生活、輕鬆應付將要學習的新知識呢?

當然不是,孩子的行為年齡可能比他的生理年齡更能夠說明一年級的學業對他到底意味著探索的樂趣、獲得新知的喜悅還是辛苦負重的行程。

在我的經驗基礎上,參考國外的一些機構的一年級孩子行為能力清單,我認為這幾個方面的情況會有助於我們預判孩子對於一年級生活的適應能力:

一年級孩子行為能力清單

1.9 月份開學的時候是否年滿 6周歲,或者超過;

2.在同齡孩子中,顯得稚嫩,還是剛剛好,或者沉穩;

3.能和你一起或者獨自安靜地看完一本繪本書;

4.能區分生活中不同的物體,屬於球體、長方體、立方體等;

5.能認識自己的名字,能夠寫或者畫出來;

6.知道正確的握筆姿勢;

7.能數數到 20 以上(不用更多了),能理解加減法的意思;

8.知道自己的生日;

9.在離家兩個路口之外,能找到回家的路;

10.會從頭頂扔球;

11.能騎尺寸適合的腳踏車;

12.能分清自己的左手和右手;

13.能獨力完成上廁所的全部過程;

14. 需要的時候,清晰表達自己的願望;

15. 需要的時候,願意和能夠求助。

理想化的狀態是希望我們的孩子在開學的時候,都能夠滿足合乎以上的 15 個項目。但是總有或這或那的少數幾項不能夠全部達到,這也沒有關係,沒有人能百分之百準備好。只是父母需要判斷一下,是從未嘗試和練習,還是能力不能達到,需不需要投入更多一些的關注和引導?

只有第一項,我強調必須年滿 6 歲,不要搶跑。

聽說有一些年輕媽媽在生孩子的時候,就會想辦法,甚至動用醫學手段把孩子的生日提前到 9 月 1 號以前,就為了孩子將來進國小的時候可以提前一年,在同齡孩子中領跑一段。千萬不要這樣做。

晚於入學當年 3 月出生的孩子,我們叫作夏天的孩子(其實也包括春天),他們在實際的國小低年級學習中是比較吃虧的。

新生兒期孩子的差異是按天算的,嬰兒期孩子的差異是按月算的,幼兒期孩子的差異是按季度算的。就算是兒童,半年的年齡差也會在孩子們的各種行為中非常明顯地體現出來。

就普遍性來說,秋冬季的孩子能夠一遍就聽懂的內容,在春夏季的孩子那裡可能就需要多兩遍;秋冬季的孩子能夠輕鬆達標的一項體育成績,春夏季的孩子可能就要多加練習幾次。並不是不能做到,這個年齡的孩子都能做到,也不是沒有特例,可誰就能保證自己孩子是那個超越成長規律的特例呢?

其實,利用各種辦法提前入學搶跑了的孩子,他們在知識的學習上也許不比別人差,但在班上往往成了「小字輩兒」,總愛跟從比他們大一點的孩子,或者養成從眾心理,缺乏創造性,缺乏領導或管理能力的培養,這樣的缺失往往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顯現出來,但感覺出來已經悔之晚矣。

最近,教育部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做好2017年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把入學年齡做了如下規定:「就讀國小一年級兒童的截止出生年月由省級教育行政部門根據法律規定和實際情況統籌確定。」

我覺得,這並不等於孩子入學的年齡可以隨意提前或錯后,這是要求各地以省為單位,根據各地的經濟發展水平、教育發展狀況、地理環境等條件規定一個地區的入學年齡,但對於一個地區一個學校來說,入學年齡是一致的。教育部門以此編寫相關教材、制訂相關教學計劃,這是科學的、可行的。

當然,也不排除有一些特殊的孩子,或是一些個別的超常的孩子,他們可以提前或者是錯后入學,但這必須由家長和相關部門經過科學的分析、研究和考量后才可以作出決定。否則,造成的後果是嚴重的,是難以彌補的。

如果你的孩子出生在秋天,我覺得這是命運給孩子的一件禮物,他的行為能力、心智都是在同級的孩子中得到了最充分的生長發展的那一個,他就有可能行有餘力、輕鬆自如地進入國小階段。做父母的,為什麼要多此一舉地收回這份禮物呢?

再舉一個例子,記得是在台灣學者楊照寫給女兒的書裡邊看到的:美國的學制是按照出生的年份來區分,也就是說,同級的孩子最大的是1月份出生的,最小的是12月份出生的,最大的和最小的相差幾乎一年。

而美國優秀的職業冰球球員多半在每年的頭三個月出生,他們在五六歲接觸冰球這樣的運動的時候,就相較同齡的孩子學得快、表現好,從而也更容易獲得自信。而正是這樣的成就感和自信,點燃了他們對於冰球這項運動的超乎常人的熱情。

童年是人的一生中最無憂無慮的時光,全然自我,舒展開合任天真……讓孩子們多享受一段這樣的時光吧,沒有必要人為地提早把孩子拖到社會化發展的軌道上來。

上國小之前,

需不需上個學前班?

每年的招生季都是在前一年的寒假就開始了,這個時候,我往往會接到來自各個渠道的父母提問,其中頻率很高的一個問題是:孩子需不需要上學前班?

雖然我想說:不需要。但是,結合我們一年級課堂的實際情況,我還是會答:需要。

在東亞和歐洲的一些國家,孩子是在5歲開始上一年級。那麼,5 歲的孩子嘗試課堂學習的目的是什麼呢?是為了開學以後能夠理解課堂的規則、在教室里坐得住,進入學前班這個練習場所體驗一下還是有價值的。

需要注意的是:學前班是為了預先感受即將到來的課堂學習方式,而不是去接受國小一二年級知識的提前灌輸。遇到以教會孩子多少算數題目、多少英文對話、多少古詩詞為賣點的學前班都要敬而遠之,除非在你細緻的觀察中,發現你的孩子感知覺和行為能力都已經發展到了需要學習這些知識的階段。

學前班是開啟國小學習的前哨,我們現在在學校里也開這樣的班級。在他們的教學中,我就一再強調:要因需施教,每一個孩子需要多少、能接受多少,我們就給多少;不能全班一鍋燴,更不能做一刀切的標準要求;不考試不評判,只觀察只建議。

學前班最重要的工作是讓孩子們漸進地適應課堂學習這個形式,並且爭取能在其中找到樂趣——做到這一點,就很了不起了,學前班的任務就完成了。千萬不要反其道而行之,浪費孩子的精力,也消磨了他學習的興趣。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幼稚園或者校外機構開設的學前班,他們教授知識的方法是和國小老師不一樣的。你別小看「1+1=2」,國小老師教的是不一樣的。在這裡,1 的概念可能是一個具體的,也可能是抽象的東西。為什麼「1+1」老師能講一節課呢?恨不得講好幾天呢。

同樣一個加法,國小老師教與幼稚園和家長教也是不一樣的。有些學前班,不僅帶孩子學習加減法,還學「1×1」「1÷1」,恨不得把這些全部告訴孩子。其實這樣沒用,你速度越快越深入不了,當真正教他「1+1」的時候,他說我會了,他就以為真會了,這個意思不一樣。

提前教的孩子可能剛開始什麼都會,但我們過一兩個月之後再問他,3 是由什麼組成的,不知道了,因為那個時候教的時候就是「1+2=3」,沒有學過別的,他當然就不知道了。

我聽說最近在學前班的課程里,還出現了國中的化學知識,真是嚇了一跳。那是關於銅鋅的置換實驗,就是將鋅片放在硫酸銅溶液里,鋅片會由於置換出溶液里的銅而變黑。

孩子或許在學齡前能夠被動地記得這個現象,但是其背後的原理不在孩子的理解範圍內。

等到上到中學,再接觸到這個現象的時候,往往會下意識地反應,喔,這有什麼奇怪的,我上學以前就知道了,化學也不過如此嘛——由此而懈怠於探究現象背後的原理。

學前班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將孩子在即將到來的國小生活中的一些可能出現的問題提前表現了出來,可以給父母一個即時的提醒,以便更早找到對策。

最常見的表現是以下三種。

第一種是,在課堂上旁若無人。

孩子沉浸在自己的遊戲當中;玩自己的手或者衣服;試圖和同學搭訕或者邀請同學一起玩遊戲;站起來在教室里走來走去,或者乾脆走到老師附近,近距離觀察老師的行為……

發生這種情況的孩子,往往是因為年齡偏小,或者行為能力還沒有發展到和課堂學習匹配的階段。

適應課堂學習是一個緩慢漸進的過程。對於這樣的孩子,我們先不要在掌握知識或者技能上做過多的要求,陪他慢慢來就好。

第二種是,高高興興上幼稚園的孩子,在進入學前班以後,每天早上都說:「我不想去上學」「我太困了,不想去上學」「我肚子疼不想去上學」「我的小水壺摔破了,我不想去上學」……

總之,他有一萬個充分的理由,不想去上學——是課堂的紀律,還是老師教學的內容給孩子帶來了壓力?還是兩者都有?這是孩子最初接觸和產生與學習相關的壓力感,也意味著孩子還沒有成熟到能夠毫無障礙地進入課堂學習。

第三種是,真的生病了。

平時很健康的孩子,忽然變得時不時就感冒了;看見喜歡的食物沒有以前貪吃了;流鼻涕或者咳嗽,一直也不好;偶爾,大小便也控制不好了。

這種狀態是第二種狀態的升級版,不知道該如何釋放的壓力通過身體真實地表現出來了。讓孩子在家稍作休整,保證健康的同時,孩子會在距離感中,重新感受自己的學校生活。同時了解孩子的壓力源,幫助孩子及時釋放。

如果還是都沒有用,那就考慮換一個學前班吧,畢竟沒有孩子是刻意要抗拒新的環境的。

說到這裡,關於到底要不要上學前班,還有一個我們國家的特有情況,也可以說一下。

就是有很多的媽媽來問:「我大概打聽了一下,我家小孩馬上要去讀的那個國小,一年級的孩子都是上過學前班的,那些小孩都會好多東西,聽說老師講課的時候,有些基礎的算術、拼音等都會直接跳過去不講的。」——即便是這種情況,如果你不想強制孩子在學齡前就開始學習,還是可以應對的。

一是在孩子入學前一年,父母有意識地在日常生活遊戲中帶入一些一年級的知識概念;二是在開學后,及時和老師報備自家孩子的情況,了解全班的整體情況,如果有落後於大部分同學的地方,聽聽老師的建議,抓緊補上就好。

一些父母會感到被動和焦慮,往往就是對這種情況沒有心理預期。有準備就會有方法,也就能有選擇。學前班,上的話意味著什麼,不上的話需要如何應對——有選擇,就是好選擇。

上國小,

也需要儀式感

幫助孩子走進國小生活,「儀式感」是一個好幫手。

關於名字的儀式感

從孩子準備上國小開始,家長可以有意識地用孩子的大名來稱呼孩子。在孩子 6 歲生日這一天,在孩子的生日蛋糕上,賀卡上寫上孩子的大名;在慶祝的同時,正式告訴孩子:以後,爸爸媽媽只會在家裡叫你的小名,在家庭之外的任何場合,任何人面前都將稱呼你的大名。

你即將成為一名國小生,你會擁有學籍卡、學生證——也就是說,你除了作為自然人擁有出生證、身份證之外,將會擁有你的第一個社會身份,你是張俊豪、你是杜景怡、你是李明澈……那麼,你和那些還在被媽媽爸爸叫作「寶寶、妮妮、玲玲、冬冬……」的小弟弟小妹妹們大不一樣了。

這是對你的尊重,更是認可和期許。孩子,從名字上你就是獨立的,你將是一個獨立的人。

關於入學照的儀式感

現在,拍照已經成為生活中很普通的行為。無論大人孩子,都可以隨時隨地地拿起手機,給別人、給自己拍幾張,拍得漂亮的話,發朋友圈炫一炫也是舉手之勞的事情。

但是,即便是在拍照已經平常得如同每天吃飯睡覺的時代,我還是想提倡年輕的父母們在孩子入學前的那個 8 月底,找個時間,帶著孩子到照相館去照一張標準的入學照片。

最好選擇傳統的老字號照相館,也就是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的人們照全家福的地方,那樣的照相館自帶一種莊嚴端正的氛圍,既不同於當下時髦活潑的影樓,也不同於日常父母用手機單反記錄的生活瞬間。

如果校服已經發下來,就讓孩子穿著校服,拍一張正正經經的照片,留下自己作為國小生的第一個形象,也可以備用於入學后的各種證件照片。

這樣的照片,會讓孩子最直接地感受到即將開始的國小生活是多麼地不同於以往,從而在心裡就先莊嚴以待起來。

讓孩子參與入學登記報名的每一個環節

家長從自己開始,意識到:我是一年級新生的家長了。比起知識的準備,孩子更需要我們從心理上幫助他進入到國小。

比如,提前帶著孩子上國小門口看看。如果開學的時候他才第一次來,他可能會抗拒學校。陌生的環境與不熟悉的老師都會增加他對學校的恐懼,甚至不願進校門……尤其內向的孩子,更需要早一點來熟悉熟悉。

從報名登記開始,就帶著孩子一起去學校,讓孩子更直觀地看到他將要開始的新生活。

讓孩子看一看,這是你將要讀書的校園,哪裡是教室,哪裡是圖書館,哪裡是操場,哪裡是體育館,哪裡有洗手間,哪裡有飲水間……環境熟悉了,孩子心裡就不慌了。

現在的國小一年級通常會在開學前安排班級參觀,這個參觀一定要參加。在這個機會裡,認識老師和同學,孩子的心就踏實下來一大半了。

有心的父母更可以利用這樣的參觀機會,在同班的孩子裡邊瞄一瞄,看看有沒有氣質類型上有可能和自家孩子成為好朋友的同學,主動和他們的家長交換一下聯繫方式,先幫孩子一把,讓他在新環境里有一兩個好朋友,這樣孩子對於新學校、新生活的陌生感就會減少很多。

讓孩子參與準備學習生活用具的全過程

在購買書包、文具,準備校服和在學校使用的水壺餐具的過程中,讓孩子全程參與,並充分聽聽孩子自己的意見,會讓孩子直接產生「國小學習大不同」「我的學習我負責」的直觀感受。

這是因為國小的用具和幼稚園很不一樣。

一年級國小生的學慣用品清單,請參考下表:

一年級學生學慣用品清單

1.書包,需要考慮其良好的負重性能和使用時的舒適性;

2.鉛筆盒,需要樸素實用、容量大、拿取方便;

3.每天削好 6 支以上的鉛筆備用;

4.一把大的削筆刀放在家裡,削多量的鉛筆,一把小的鉛筆刀,

放在文具盒中備用;

5.白橡皮;

6.包書使用的 8 開和 16 開的厚紙張,或者專用的包書紙;

7.三個大號的文件袋,選擇不同的顏色,方便分類語文、數學、外語的相關學習資料。

無論是在實體商店,還是在網路上購買學慣用品,都邀請孩子參與選購的過程。選購的過程是財務交易實際發生的過程,是將來數學學習的實踐場所,也是和孩子交流物質生活態度和審美觀的過程。

父母可以把自己的觀點清晰地表達出來,並加以說明,同時也鼓勵孩子這樣做。在交流中,引導孩子學會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物品,養成惜物的美德;鼓勵孩子欣賞大氣實用的產品形象,放棄浮誇粗糙的設計,逐步養成優雅從容的品位。

一年級國小生的服裝和生活用品清單,請參考下表:

一年級學生生活用品清單

1.春秋季節校服一套;

2.夏季校服一套;

3.冬季校服兩套;

4.校禮服,根據需要購買;

5.不同季節的運動鞋;

6.保溫水壺和夏季水壺各一個;

7.餐具根據學校的要求準備。

國小生在校內的服裝以運動服為主,絕大部分學校的校服也都設計成運動服的樣式,這是由孩子們活潑愛動的天性和我們體育課的重要性決定的。

同理,孩子們在學校里主要穿的鞋也是運動鞋,這樣才能在運動中最大限度地助力和保護孩子。裝飾性比較強的服裝,可以在校外合適的場合穿著,讓孩子體驗服裝的多樣性和場合感。

訂購校服的過程中,需要量尺寸、選擇適合自己的大小、向班導老師提交尺碼,或者直接到門店購買網路下單……這些都可以嘗試讓孩子來做一做。

只有通過這一系列細緻的準備工作,孩子才會一點一滴地體會到成為一名國小生是一件多麼莊重嚴肅的事情;而在選購過程中,讓孩子充分參與各種用品的選購,也會讓孩子對即將到來的學習生活產生主人翁意識;孩子們也就自然而然地從心裡重視起來,準備起來。

對於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要讓孩子在心裡了解到:

我將開始一段新的生活,它不同於既往,我將承擔新的任務,它需要我付出努力但它可能會很有意思,我好好準備,並且希望它還不錯。

當然,沒有人能夠百分百準備好,我們現在就開始準備吧!

作者簡介:

卓立,北京史家國小終身名譽校長,北京市潤豐學校校長,50餘年一線國小教育生涯的兒童教育專家,全國十大明星校長,北京市傑出校長,北京教育功勛人物。他提出「和諧教育」的大教育觀;他提出教育的目標:一切為了孩子,一切為了明天;他提出辦學的願景:讓家長放心地把孩子和孩子的未來託付給你;他承諾:用心做教育;他對學生的期望:為中華之富強而讀書。

本文選自微信公眾號「童書媽媽三川玲-ID:tongshuchubanmama」,摘自《歡迎來到一年級:幼小銜接家長手冊》。

校長支招:國小階段最重要的6個字、3件事、3個習慣!

決定孩子一生的關鍵期,不是聯考,而是四、五年級!

李一格:與城市共生——未來社會所需要的能力

如何教育叛逆期的孩子?

德國的教育靜悄悄:家長如何培養學前兒童的閱讀習慣

澳洲學前家教樣本:習慣比聰明更重要

溫儒敏:用好部編本國小語文教材值得注意的11個問題

上海國小學習調查:沒上過輔導班者後勁更足

孩子讀國小最需要準備什麼?

國小一年級至高中三年級學生心理特點及溝通方法

改變教育,從這裡開始——校長傳媒(我們唯一的微信號xzcm888)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們

孩子上國小,家長要做什麼準備,孩子要做什麼準備?卓立校長這本實用又好讀的新書《歡迎來到一年級:幼小銜接家長手冊》為新生父母解憂,童書媽媽市集提供購買(點擊文末閱讀原文)。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