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國古代白銀貨幣的形制與使用情況之三

與古代銅錢歷經兩千多年具有統一的外圓內方樣式不同,古代的銀兩貨幣形狀常常隨朝代的更替、時代的變遷不斷有所改變,有的時期甚至不同的省份或地域形狀也有較大差異。銀錠形制的變化反映了實際需求的變化與不同,既有不同時代人們對銀錠需求的改變,也有不同領域和不同地域人們對銀錠要求的變化。但是,銀錠作為計重使用的貴金屬稱量貨幣,其根本的要素是成色,人們對成色的期待與把握是最重要的,因此,形制的變化也離不開這一根本因素。可以說,歷代白銀貨幣在形態上既有所繼承,又有一定的變化,這與鑄造工藝和銀兩貨幣隨時代的變遷有著密切的關係。

※元代銀錠(鋌)

元代貨幣主要是銀、鈔并行,銅錢在有些時期也參與流通。元代銀鋌在傳承前朝宋金銀鋌的基礎上有所變化,形態有仿造型和變異型兩種。仿造型(圖一)形態幾乎完全雷同於南宋鋌,但在大鋌的背面往往鑄有「元寶」或所在行政區劃名稱等字;變異型元代鋌(圖二)兩側弧度更曲、中段束腰明顯變窄,有的兩頭稍稍起翅。仿造型鋌大都系官府錠,銘文非常齊全,包括地點、官署、官銜、工匠及紀重等內容;變異型鋌大都戳印有鑄銀鋪戶和「花銀」、「真花銀」等銀色稱謂,大多用於民間商貿交易。元代銀鋌的蜂窩和絲紋大都自然明顯,這些高成色銀鋌的外觀特徵在當時的銀鋌鑄造中都充分呈現。

圖一 館藏元代「至元十四年」五十兩銀挺正背面(仿造型)

圖二 湖南出土元代銀鋌(變異型)[1]

雖然元代銀錠錠面周沿略有翹起,束腰弧度加大,兩端以弧形為主流形態,但總體形狀系在宋代銀錠基礎上的變化。貨幣的發展不可能一成不變,也不可能急劇變化,是一個逐漸過渡、循序漸進的長期過程,而且新的貨幣形式不可能在短時間內完全替代原來的貨幣,因此,有些宋代甚至唐代的銀錠(板條狀、塊狀等)在元代仍有流通使用。貨幣形制的漸近發展,也與鑄造工藝有關,將白銀這種貴金屬直接澆鑄成相對簡單的幾何形狀,可以節約成本並延續相對熟練的技術,而用於體現貨幣變化的部分,則在一些細節上通過鑄造工藝的改進以實現。如元代銀錠的起翅現象和束腰弧度的變化,是在繼承基本鑄造工藝保持的情況下,就局部進行的一些工藝更新。

元代政府實行紙幣流通政策,雖時常禁銀,但白銀在民間的流通使用一直未曾間斷,而且白銀已深深取得官方和民間的認同。如元代發行的紙幣,就曾以銀鈔相權,名義上以銀作為紙幣發展行的準備金,紙幣幣值使用白銀貨幣單位「兩」。成書於元代的《居家必用事類全集》(北京圖書館古籍珍本叢刊本),中有「戊集—寶貨辨疑」,就專門論述了對銀錠的分辨技巧:

真花細滲分數高紙被心低四角凹

好弱幽微說不盡論中不錯半分毫

金漆花銀【一百分足】 濃調花銀【九十九分九厘】

茶花銀【九十九分八厘】 大胡花銀【九十九分七厘】

薄花銀【九十九分六厘】 薄花細滲【九十九分五厘】

紙灰花銀【九十九分四厘】 細滲銀【九十九分三厘】

麄滲銀【九十九分一厘】 斷滲銀【九十八分五厘】

無滲銀【九十七分五厘】

以上銀分數名額。凡看諸般器皿。首飾釵釧。今時宅眷多喜時樣生活。勤去更改一番騰倒一番低也。但凡楞褁鍍金之類。尤宜仔細。

※明代銀錠

明代是白銀貨幣化的重要階段,銀錠的器型有傳承也有變化、較為複雜。值得注意的是,明代中後期,完成了古代銀錠從宋元時期平板束腰(不起翅或稍起翅)的主流鋌形向明清時期立體起翅的「元寶」錠形的演變。具體說來:明朝前期,銀鋌形制基本繼承元代稍起翅的平板束腰器形(圖三),以洪武、永樂、宣德等時期最具代表性。此時期,全國鋌形基本一致。明朝後期,大致在嘉靖朝及其以後,白銀貨幣由束腰平板稍起翅的銀鋌形制演變為束腰增厚起翅的銀錠形制(圖四),並且,明朝後期開始出現了錠形的地域差異,其中,江西、湖南、福建、廣東等數省相連地區,除了弧頭束腰起翅的錠形外,還存在接近平頭的束腰起翅錠形(圖五),這種錠形與後來清代「方寶」形制有淵源關係;四川地區在出現了大弧頭小束腰、錠底成長橢圓狀的錠形(圖六)。這些變化應該與白銀完全貨幣化,獲得本位貨幣地位,直接進入流通領域有關。

圖三 國家博物館藏明代五十兩銀鋌

圖四 館藏明代五十兩銀錠

圖五 明代五十兩銀錠[2]

圖六 明代五十兩銀錠[3]

明代銀錠,除通過銘文表明來源、用途、重量及經手官員和銀匠外,還通過錠面絲紋表現銀錠成色,所以,大多數明代銀錠都注重表面絲紋的表現。從歷史上看,明代銀錠的絲紋也是最清晰、最美觀的(圖七)。明人著述中還用金花、綠花、黑花等稱謂對銀錠成色作出區分[4]。「細絲」,人們對純度較高銀錠的稱謂(高純度銀錠的絲紋往往較細),後來就成為英文中對銀錠的專門稱謂——Sycee。

圖七 館藏明代方寶(上)、十兩銀錠(下)表面絲紋

明代銀錠的鑄造工藝體現了白銀作為貨幣本身的價值。白銀正式成為國家法定貨幣,對銀錠的鑄造使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明代用銀的情況與元代相似。明前期是禁止金銀流通的,主要行鈔,但民間貿易一直使用白銀。明萬曆年間,政府推行賦役改革,合併徵收賦銀和役銀,俗稱「一條鞭法」,要求納稅人用白銀向國家支付稅款,這對確立銀錠法定貨幣地位起到了很強的推動作用。明中期以後,白銀正式成為國家法定貨幣,多以《明史》記載的正統初年明英宗「弛用銀之禁」、「朝野率皆用銀」 的法令為依據。明代商品經濟的發展,促使全社會對白銀的需求大增,國內銀礦的開採[5]和歷代儲藏的白銀,已不能滿足國家財政和民間交易的需要。而此時,正值日本和美洲白銀大量開採,通過與貿易,全世界的白銀源源不斷的流入[6],這就為明代白銀成為國家法定貨幣提供了物質保證。

明代銀錠的使用已十分普遍,當時假銀錠充斥市場,讓人難以分辨。明代張應俞所撰《杜騙新書·第十四類·假銀騙》就記載了當時形形色色的製作假銀錠的技法[7],並指出辨識真假之道,開篇就提到「假銀天下處處有之,故錄此以為後人之提防」。

[1] 圖片采自《湖南宋元窖藏金銀器發現與研究》。

[2] 圖片采自《元寶圖錄》。

[3] 圖片采自《銀錠圖錄》。

[4][明]曹昭:《格古要論·金鐵論》「銀」條目載:「銀出信處等州山中,足色者成錠面有金花,次者緑花,又次者黒花,故謂之花銀。蜂窠內有倒滴,而光澤火燒色不改。又次者松紋,假金花以密陀僧為之。若面有黒斑而不光澤者,必有黒鉛在內。九成者火燒后死白邊帶灰色。」

[5] 明代銀礦開採和白銀生產量,見王裕巽:《明代白銀國內開採與國外流入數額試考》,《錢幣》,1998年第3期。

[6] 關於明代白銀貨幣化和白銀流入的問題,可參見萬明:《明代白銀貨幣化:與世界連接的新視角》,《河北學刊》,2004年第24卷第3期,145-154頁。該文詳細考察了明代銀課收入,日本和美洲以及經由歐洲流入的白銀數量,認為明代白銀貨幣化是社會內部商品經濟發展對白銀的需要,這種對白銀的巨大需求刺激了日本和美洲銀礦的開發,導致全世界的大量白銀流入。

[7] [明]張應俞:《杜騙新書》,《古本小說集成》編委會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188-200頁。

(本文選自錢幣博物館周衛榮、楊君、黃維《古代銀錠科學研究》一書)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