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師說 | 提出問題是成長的開端,教師成長10問,句句戳心!

「經驗 + 反思 = 成長」,

這個「成長公式」已經越來越成為

教師們的普遍共識。

經驗,人人都可以有,

但如何對已有經驗進行分析與反思,

成為教師成長的關鍵。

過去,教師們總是太依賴於專家怎麼說,領導怎麼安排,其實,教師的成長必須從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出發,在自己的親身實踐中提出問題,通過研究「我」的困惑和疑難,真正為教學實踐掃除障礙,並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

「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探究問題—討論問題」,這是成長的思維路徑。

學會追問,學會思考,是教師成長的前提,也是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質。可是,許多教師每天面對熟悉的學生、教材和環境,日復一日地工作,一切都習以為常,難以提出問題,因此,成長也就無從談起。

本文試圖從普通一線教師的視角,提出有關教師成長的話題,為教師的反思成長之路開啟一個入口,提供一個台階。

提出話題,不是為了尋求答案,學會追問和審視當下的現象、事件和行為,是一切成長的開端。

寫下,就是影響和改變

無數的經驗表明,寫作是教師成長的必要手段和必由之路。但是,也有不少教師覺得,寫作是教育教學的「分外之事」。

其實,互聯網時代,寫作或記錄,已經成為普通人傳遞信息、表達情感、交流思想的重要手段。作為教師,我們對教育教學信息的選擇、處理、加工、使用和創造,本身就是一種寫作。換言之,寫作是教育生活最重要的方式之一。

而從教師成長的維度看,專業寫作有著更為重要而深刻的意義。從某種意義來說,每個教師都在書寫自己的教育史,以每堂課,每一天的教學,每學期的工作,每屆學生的畢業。教師要教書,要讀書,更要寫作,讀者不應只有自己一個人!

向死而生,才能更明白生的意義。「教師」不是我們的終身角色,有一天,我們終將告別講台。以終為始,探尋終點,不是為了紀念,也不是一場暢想,而是為了能更清晰地看到自己內心的方向,更像一次人生規劃。

有人選擇「不說再見」,有人選擇「另一種開始」,有人選擇「從現在開始努力」……那麼親愛的老師,試著問一問自己,你的選擇又是什麼呢?

請輸入標題 abcdefg

成長路上,有哪些助推器?

教育是需要契機的,作為教師,能否抓住這個契機,考量的是教師的基本功。對於自身的成長也一樣。

無挫折不成長,無困難不進步,每一步成長都伴隨著對於過去的否定。成長路上,哪些人、事和環境給你提供了成長的契機和動力?怎樣把困難和挫折轉變為自己的墊腳石?

無數教師因為職稱評定而糾結。嚴格的名額限定,讓教師們常常陷入「你爭我搶」的境地。不知教師們是否想過,除了評職稱,教師還應該朝著什麼方向努力?

在「互聯網+」時代和新課改背景下,不知大家是否發現,一個專業、情感和人格成熟的教師,他追求的更多的是心靈的自由、生命的解放和責任的擔當:或解放自己或銳意創新,或專心致志或豪放不羈。

但毫無例外,他們都希望成為一個更飽滿、更有生命力的師者。而這種指向職稱以外的追求,為他們帶來了不一樣的幸福體驗:重在內在修養,內心感受,無須他人評判,實現從「他人認同」到「自我認同」的轉變,清晰地感受到自身成長。

親愛的老師,教了幾年、十幾年、數十年學的你,覺得自己是否成功?你判斷成功的標準是什麼?

講到為師者的成功,有許多通識的評價標準:學生成績優異,桃李芬芳滿園;各方人士認可,榮譽紛至沓來;職稱評定順暢,同事羨慕,自己心安。這不是成功,又是什麼呢?

在世俗的眼光里,這的確是一種很客觀、很外在、很晃眼的成功,這種成功看得見、摸得著,實實在在、真真切切。

可再一細琢磨,上述的那些成功標準似乎與為師的「我」有關么?「我」的內心呢?「我」的追求呢?「我」的夢想呢?在那些所謂的外在光環一圈一圈地將「我」繞暈,「我」可曾審度過自己的內心,是否丟棄了原來的「我」?成功的外表之下,「我」是否真的感覺到了自我存在、自我成長、自我豐富?

教師的權利有多大?

時下的教育體制,對教師的種種束縛顯而易見,但是,在這樣的情境下,教師是否真的就不能有所作為?三尺講台之上,還是有許多教師創造出了一個新世界。

有人說,教師沒有自主權,是帶著鐐銬跳舞。但也有人說,當教師站在課堂上,面對班級的幾十名學生,教師就是學生的「天」。有的人疲於應付,而有的人卻能創造新世界。三尺講台,到底能做什麼?教師的權利到底多大?怎樣才能更好地認識和突破束縛?如何才能更好地處理好自我發展和體制之間的關係?這是每一位教師面臨的現實之困。

從來如此,便對嗎?

一個新教師從走上講台那天起,就走進了一個既定的環境,這裡有長期形成的習慣和傳統。在教學上,要向「師傅」學習;在管理上,要服從學科組、年級組……

於是,許多事情,我們還沒有來得及思考清楚是怎麼回事,就已經被「從來如此」的東西「先入為主」。

認真仔細地審視身邊的教育現象、教育行為,尤其是那些「教育常識」,你是否有過這種想法:從來如此,便對嗎?

成長,與自己死磕?

人是怎麼成長的?

許多教師也許都會有這樣的感受:成長就是認識到自己的臭毛病,對它們不再縱容,不再姑息,直到把自己完全打碎,然後如鳳凰銜來香木,在烈火中重生。

死磕,其實可以理解為一種執著,一種堅持,一種堅守;死磕,就是不妥協,不苟且;死磕,就是追殺舊我,追求新我。

如何做一個「不乖」教師?

時下,許多人對「乖孩子」的概念有所反思。那麼乖老師呢?

台灣教師葉世升說:「我的不乖不是反叛,而是一種找尋——找尋著更多能說服自己的理由,也找尋著更多面向的思考。」是的,「不乖」這一看似不恭敬之詞、不和諧之詞,其實質指向鮮明的個性、獨立的人格,指向不斷的挑戰、勇敢的創造、不息的創新。

「不乖」即生長。因為「不乖」,才會另闢蹊徑;因為「不乖」,才會變換多種角度想問題;因為「不乖」,才會有所創新。如今,在以學生「核心素養」為著眼點的教育背景下,是不是會催生出更多「不乖」的教師?他們將目光真正朝向每一個具體的人,而不是工作報表上的那一堆冰冷的數據。

辯證地看,「乖」與「不乖」是相對的,不乖是另一層次的「乖」!當什麼時候我們的「不乖」是主流,那就是最大的「乖」了。當然,從中受益的不僅是學生,還有教師,抑或我們的社會。

跨界成長,帶來的是什麼?

在被互聯網削弱了時空屏障的當今世界,傳統的專業邊界正在日漸模糊。有人說,不會教數學的語文老師,多數是語文還沒教通透。教育教學這件事,隔科不隔理,一通百通。教育教學中,學科的邊界也正在被打破,越來越多的教師在有意無意地「摻和」進其他學科。其實,教師的跨界,不僅不是專業性的弱化,反而是一種強化和重構。

每一次跨界,都會讓你跳出原來既定的知識環境和認知視野,在全新的領域獲得全新的體驗,碰撞出思想交融的火花,繼而產生無窮的創造力。跨界帶給教師的不僅有生命在場的新鮮感、刺激感和愉悅感,而且有靈魂的篤定、精神的安寧與心靈的富足。

跨界,會帶你走向更快樂的遠方,更明亮的未來,讓你在教育的事業里永不倦怠、永葆青青。

本公眾號轉載的文章,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文章版權及插圖屬於原作者。如果分享內容在版權上存在爭議,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處理。

來稿 | 一位從教24年的英語女教師直言:學習數學吃力,也要開綠燈?

深度 | 資中筠:學好中文是培養文化底蘊,不是去讀經、背古文

深度 | 茅衛東:以教育的名義焦慮,請慎用!

深度 | 應試教育剝奪了更重要的能力,人們甚至不知道有這麼回事!

深度 | 錢穎一:為什麼我們的老師和學生越努力創造力越差?

關注丨開學遇上休產假?校長別慌,女教師的「蜜汁」尷尬這樣解!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