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親子教育專家陳禾:溝通為什麼這麼難?

在醫院病房,除了輸液、服藥、接受檢查與治療之外,就是睡覺。睡著了可以做夢,睡不著時就做白日夢。也許因為突然無法上網,老是想起微博上家長們提問后等待看答案而不見陳禾身影時的焦慮,於是白日夢裡浮現的都是過去一幕幕的,和家長們互動時的感受,以及經常不得不承受的本來不該有的壓力。

是的,在微博和家長互動,經常都感受著的一股壓力,就是「溝通幹嘛這麼難?」

這裡說的溝通,包括家長與我、家長與家長、家長與自己的父母、家長與孩子的老師,以及家長和他們的孩子。

溝通,不只是一方接收到對方想傳達給他的信息,還要理解並作出適當回應:能夠通過交談,了解對方在想什麼、有什麼意見、什麼要求、什麼建議;再進一步,通過討論、商量,來處理彼此的分歧,化解矛盾,最終達到彼此都能夠接受的結果;就算意見或看法不一致,至少是雙方都可以暫時接受、不會產生誤解或誤會。

從理論上說,一人願意說,一人願意聽,就應該能夠完成一個信息的溝通。但是,在現實中,這種情況即使出現,也未必就能夠順利互動,達成溝通。

由於決定溝通成敗的元素極其複雜,本文打算只講講我在微博上和家長們互動時面對的溝通困難。至於其他方面,如家長與幼稚園老師、家長與孩子的有效溝通等,有機會再談。

家長需要幫助

故事得從七年前創建微博開始。我受邀試用微博,開始學習以140字發表個人對親子教育研究的一點一滴體會。不到半年,就受到許多家長的關注,逐漸形成一個小圈子。微博當時在嘗試並尋找各種發展的方向,很快就推出了「微群」(圍裙)作為同道互動平台,於是,我與曾志老師、李雪琴老師聯手創建「親子俱樂部」,成為第一個親子教育經驗分享平台,誰也沒有想到,不到一年時間,親子俱樂部成員暴增,群的人數達到了上限,一些後來者不得其門而入,難免會有怨言。

新浪育兒頻道當時的主編鄭先子老師開始利用微博平台主辦「微訪談」,獲得很好的回應。那時微博註冊人數還不到一億,關心親子教育的年輕父母應該不會超過一千萬,但每一次以育兒為專題的微訪談,參與者,或者說圍觀者,人數統計都在百萬以上。這就說明了一個問題:家長們需要專家的幫助。

鄭先子老師在電話中向我提出了兩個倡議:

①能不能在微博開創一個「專家答疑」的公益平台?

②能不能組織幾位育兒專家共同為「專家答疑」做貢獻?

我的回應很乾脆:能,我算一個。

就這樣,專家問診開張,鮑秀蘭醫師、張思萊醫師、林怡老師和陳禾開始放下一些工作,把擠出的時間用於「親子大講堂·專家問診」。漸漸地,提問的家長越來越多,我們不得不改為「每日答疑」,而參與這項公益活動的專家也越來越多,其中多數為兒科醫生。

家長的溝通能力

從微博七年來我和家長的互動情況,可以看出這些年來「家長」這一群體的若干變化:

這種溫馨交流,言談中不帶粗言野語,也沒有互相嘲諷、攻擊或挖苦等現象的互動,在早期的微博中隨時可見。所以我們無論是「發表高見」,還是「虛心請教」,都能夠暢所欲言,即使見解不同而辯論了起來,也能夠在尊重對方的權利下真誠地擺事實,說道理。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已經很夜了,我回答了一位家長的提問,突然闖來一位不速之客,針對我提出的「培養同理心」進行詰問,懷疑我借同理心的炒作來達到個人的企圖,並且聲稱根本就沒有「同理心」這回事兒。我當時已經知道許多學者排斥「同理心」,認為這是洋人炒作的概念,不值得提倡。我覺得這是一個傳布正確概念的機會,便從學術的角度,說明同理心本來就是古代大學問家提出來的,這話漸漸引起了他的興趣,和我一來一往地對談了起來,直到原先那位家長再度浮出水面說「你們兩位大師可以休息了吧?我睡了一覺回來,你們居然還在辯論?」

這正是一個溝通並不難的好例子,原本打算責問我的一位陌生人,在一番對話之後,竟然越談越投機。我當然明白這只是個案,不能概括一切,但這個例子卻可以引起我們思索:良好的、有效的溝通,必須具備哪些條件?

①態度:誠懇、友好,盡量表現出對他人的尊重,這是吸引對方願意交談的「基礎條件」。

②思想: 能夠表現出本身對問題有自己的見解,但也尊重對方的不同見解,願意了解對方的見解。

③同理心:能夠了解並接納對方的感受,並且立即改變表達方式,讓對方覺得你很關心他。

④溝通技巧:言談舉止表現得不亢不卑,但給對方留有餘地,並能夠傾聽對方的話語再作出回應。

⑤學習能力:有較好的學習能力,能夠分析並區分對方言談中透露的種種信息,知道他在說些什麼。

當然這五個條件只是保證交流能夠順利進行,溝通的水平還得看個人的學問與表達能力。不過,在這樣的情境下,即使溝通不能達到令人滿意,卻能維持很好的社會氣氛,不會因為語言的侵略性或攻擊性造成種種誤解,讓社會充滿戾氣。

現在的微博怎樣了?

經過七年的發展,微博現在已經成為自媒體的老大哥,多種功能齊備,會員眾多,光是家長,為學習育兒,提高本身教育兒女的能力而來的年輕父母越聚越多,微博也為提供親子教育的交流增加了許多新的互動平台,但是,原來祥和互相尊重的人際互動的氛圍卻完全改變了,改變得讓我這類只搞學術研究與教養問題解惑的人顯得不識時務,越來越無法適應了。

這期間最大的問題就是,原來家長們質樸的言語、真誠的討論孩子的教養問題的的微博漸漸收縮,新來的,一出口就讓你嚇一大跳的評論者越來越多。

更多人來交流本來是好事,而且時過世遷,社會思潮、人文環境、思想表達方式都起了很大的變化,過去家長以討論的方式來提問,今天家長以「我不懂。你告訴我!」的解決需求的模式來要答案,這種只求短平快地解決難題的方式是可以理解的,但關鍵就在,這種拿來主義、 不親自學習的做法,對他們解決孩子的教養問題不但無益,反而有害。為什麼?因為只懂得幾招「對付」孩子的管教招數,針對孩子現有的行為進行壓制,但孩子沒有學習,沒有改變,積累的教養問題越來越多,將來神仙也幫不了她。然而你苦口婆心,他們也不會領情,也不思考,潛水去了,反正誰也見不著誰,以後有問題還是會再來伸手要招數,你批評她,她就威脅「取關」——這倒像小孩子吵架,她難道不知道是自己來關注我,我並沒關注她?這類人的難於溝通,主要是思想與行為習慣不同,在「快餐文化」的影響下,他們已經習慣於餓了就要食物,吃飽了就走人,食物是誰為她烹煮?提供者是誰,他絕不關心。有人看不慣了說他一兩句,她是漫不經心地回一句:「不過是吃一頓飯而已,值得這麼上綱上線嗎?」

最令人感到「江湖險惡」的是一群天天到處遊盪,藉機刷存在感的所謂「鍵盤俠」。這些人本身有沒有學問?關心的是什麼?惹是生非有什麼企圖?誰也不會去關注,但他們總是像幽靈一樣,你正用心地在為家長解疑,他就突然出現,冷不防地砍你一刀,你擺明要接受批評,想聽他說說他的高見,但已經潛水去了,因為目的已經達到,他並沒有和你溝通的必要。但這類人的破壞性極強,往往把家長給迷惑了,你給家長講解了的問題,被他一打岔,家長轉移了注意力,一切就白費了。例如下圖,我是用來說明媽媽陪同孩子玩的重要性,他突然闖入挑剔:「為什麼爸爸在一旁看報紙玩手機,你這不是在誤導家長嗎?」這分明是在「踢館」,但他說的也不無道理,於是家長們就轉換話題談父親參與的重要性,有些還免不了批評我忽視父親對孩子的影響力,對陳禾的保守思想「表示遺憾」。這種情況我需要不需要解釋?不行,一解釋,家會被越描越黑。

無法溝通的人

微博上還有一些無法溝通的人。最具代表性的就是,你剛絞盡腦汁解答了一位家長提的問題,立刻就有一兩位「常客」前來補充,根據你的答案加幾句他的見解或感受,有意或無意之間就將你的答案曲解了。一些家長學識有限,立刻便跟著她的思維走,最終走入死胡同,於是埋怨陳禾是虛有其名的「磚家」,表示要「取關」了。而那位惹事的「偽專家」呢?她已經滿意地一邊樂著了。這種人之可惡是因為他不像鍵盤俠只是想刷存在感,她這麼做是精心策劃的,因為這是一種突出自己,達到揚名立萬最為快速的做法,這種「跗骨戰術」對提高知名度的價值不可低估。我嘗試和這類人溝通,但總是得不到回應。你好意勸她自己憑本事發布原創微博,或指責她這樣做違背專業道德,她都是置之不理。然後有朝一日,她就夾著一大群冬粉,豎起專家的招牌開始經營起家長教育來了。這類專家,目前為數不少。

另一種無法溝通的是某些育兒網站或育兒公眾號,為了吸引眼球,增加冬粉以利經營,幾乎每天都要發布一兩則父母或孩子必須怎樣怎樣,絕不能怎樣怎樣的幾條教條。只有教條,沒有內容,由於在標題上炒作,許多家長都堅信不疑,如獲至寶。

例如上圖,「孩子完成時要說:你真棒!」誇耀孩子是有條件的,並不是孩子每做完一件事都豎起大拇指來說他棒,這樣做對孩子的正面成長危害極大。然而這些人並不是教育家,他們被雇來工作,老闆叫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而老闆要的,是炒熱他的網站以利母嬰產品的銷售。這類人,你向他提什麼意見他都不會理睬,溝通的大門是永遠關閉的。

陳禾,親子教育專家,新浪育兒專家問診微博每日答疑金牌專家,著有《教養智能》。

版權聲明

「陳禾教養智能」 公眾號發表的文章都是陳禾本人的原創作品,受版權保護。任何人或親子教育機構、網站、報章雜誌或家長群,都歡迎建立連接,若要求轉載,必須獲得陳禾本人的授權,否則將以侵權處理。

歡迎關注新浪微博 @陳禾

本文為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