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盤點最兇殘的史前動物

哈斯特巨鷹是一種生活在約700年前的紐西蘭,比現在的記錄保持者——殺人鷹(Harpy eagle)的體型大將近40%的鳥類動物,它位居當地的食物鏈之首,主要食物是紐西蘭恐鳥。在那個時期,它基本沒有天敵。

哈斯特巨鷹是一種巨大的、黑白相間的食肉動物,鳥冠呈紅色,翼尖則為較淡的黃綠色。它起初被認為是一種食腐動物,因為它的喙與一種禿鷹的喙相似,其鼻孔上方有羽冠,以免動物屍體里的肉堵住氣管。哈斯特鷹外形上與現代鷹比較接近,其翼展達到3米長,站立起來達1.4米,在大約500年前滅絕消失。最大的哈斯特鷹重達18公斤,比現代任何鷹物種的身體都重。

國坎特伯雷博物館和澳大利亞新南威爾士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使用包括X光掃描在內的現代技術對這種鳥的骨骼進行檢查后發現,它有一個足夠強壯的骨盆,這使它能夠在以每小時80公里的速度俯衝時對地面生物產生致命的攻擊。

蛇頸龍是已滅絕的蛇頸龍屬海生爬行類的統稱,屬調孔亞綱鰭龍目,是一類適應淺水環境中生活的類群,個體較大,且長頸,因以得名。從三疊紀晚期開始出現,到侏羅紀已遍布世界各地,白堊紀末滅絕。蛇頸龍體型碩大無比,是海洋中的霸王,與魚龍類一起統治著中生代的海洋。

該屬動物長約4.5公尺(米),具有寬而扁的身體、較短的尾,頸部長而可彎,鼻孔遠在後面,位於眼附近,齶幾乎是硬的,齶生有長的尖齒。很可能通過擺動頭,穿過魚群而攝食,顯然能使用其橈足,向前或向後游泳,甚至以身體為軸而側旋。其演化歷史的早期,分成兩個主要類群︰上龍短頸類型,頸短、頭細長;薄片龍,頭較小,頸長似蛇,可以作很大彎曲。後來的演化,以體積極度增大為標誌。

蛇頸龍屬(Kronosaurus)為來自澳大利亞的早白堊世上龍,長約12公尺(米),僅頭骨即佔去約3.7公尺(米)。薄片龍屬(Elasmosaurus)其頸部有76個頸椎,長達13公尺(米)左右,頭和頸約佔體長的一半。

史前「食人魚」

近日一項最新的研究表明,1000萬年前海洋里存在一種史前「食人魚」,它咬傷人的威力比恐龍王還要猛烈。這種恐怖的深海怪物是水虎魚的古代近親,它如剃刀般鋒利的牙齒和強勁的下巴比以鯨魚為食的鯊魚還要強大。

巨型食人魚重22磅(9.98千克),它能夠像現代水虎魚一樣剪切軟組織,同時還能夠刺穿硬硬的殼並使骨骼破裂。美國華盛頓大學的生物學家斯蒂芬妮·克羅夫茨(Stephanie Crofts)說道:「如果我們的計算是正確的,那麼食人魚很可能是一種能夠粉碎骨頭的捕食者,它幾乎可以咬爛任何東西。」它的牙齒武器可以與5000萬年前稱霸陸地的恐龍王以及其它恐龍物種相媲美,甚至可以與4億年前海洋獵食者、重達4噸的鄧氏魚(Dunkleosteus terrelli)同日而語。這項發表在Nature系列子刊《科學報告》上的發現是基於對世上現存最大的水虎魚,俗稱黑色食人魚的黑紫羅蘭食人魚(Serrasalmus rhombeus)的咬合力的第一次野外測量而推測出來的。

一條2.5磅(1.1千克)重的魚的咬合力達320牛頓,相當於72磅,大約是它自身重量的30倍。這個咬合力大約是相同大小的美洲鱷咬合力的三倍。基於這項測量結果以及其它野外測試的物種數據,科學家計算出食人魚的咬合力大約在1240牛頓至4750牛頓之間,也即相當於280磅至1070磅,還可能更多。

之前的研究估計恐龍王的咬合力大約為13400牛頓,或者相當於3000磅的力,但該咬合力與自身重量的比例遠達不到30倍的標準。巨型食人魚和黑紫羅蘭食人魚是肉食性食人魚中,無論是現存還是已經滅絕的,擁有最強大咬合力的生物。研究人員表示:「考慮到它相對微小的身材,巨型食人魚驚人的咬合力讓很多已經滅絕的巨型捕食者相形見絀。」這些巨型捕食者包括巨大的以鯨魚為食的巨牙鯊(Carcharodon megalodon)和四噸重的巨型鄧氏魚。當科學家將魚類體積大小因素也考慮進去,在與梭魚、鎚頭雙髻鯊和大白鯊相比較,食人魚也以絕對的優勢壓倒後者。

美國大學的賈斯汀·格魯比奇(Justin Grubich)說:「食人魚存在歷史較為久遠但並不出名,但我們仍然非常驚訝竟然從未有人測量過它們的撕咬力。當我們開始獲得這些數據時,我們發現這樣相對體積較小的魚竟然有如此強勁的撕咬,真是讓人訝異不已。」

氣腔龍(學名:Aerosteon)是種獸腳亞目堅尾龍類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的阿根廷。氣腔龍的化石是在 1996年發現於門多薩省,在2009年被命名。氣腔龍的化石具有類似鳥類的呼吸系統,和同體長的恐龍相比氣腔龍的頭骨偏小,長著發達的前肢和爪子,是捕殺的可怕利器,體型中等偏瘦一點,身體流暢,身形優美,根據唯一一具化石,氣腔龍有10米長4噸重。

氣腔龍可能生活在距今8500萬-8300萬年前白堊紀晚期的桑托階,(圖中,紅色代表肺,其他顏色則代表氣囊。)根據對氣腔龍化石的最新分析,這頭體型龐大的大型食肉恐龍的呼吸系統與當今的鳥類有諸多類似之處,進一步強化了恐龍和現代鳥類在進化上存在聯繫的理論。氣腔龍不屬於該時期南方各大陸的任何大型獸腳類恐龍,包含:阿貝力龍科、鯊齒龍科、棘龍科。氣腔龍代表一個新的族系,或是存活到很晚的基礎堅尾龍類。保羅·塞里諾(Paul Sereno)認為氣強龍可能與異特龍超科有關聯,是這群侏羅紀動物輻射演化的結果。2013年,氣腔龍和其近親,被建立大盜龍科,大盜龍科被歸類於肉食龍下目。

遠古海鳥pelagornithid的體型龐大,幾乎相當於一架小型飛機。它們在距今5000萬年前生活在現今的英國一帶。

目前已知體型最大的海鳥(根據骨骼製成的重建圖,上)讓加州兀鷲(左)與皇家信天翁(右)都顯得迷你。

(神秘的地球報道)據美國國家地理:古生物學家本月稍早表示,史上體型最大的飛行海鳥在2500萬年前翱翔於全世界的海上,而這種鳥的翼展寬達6.4公尺。

這種遠古鳥類被命名為「桑氏偽齒鳥」(學名Pelagornis sandersi),屬於現已滅絕的「有齒」鳥類當中的一個科。

這個發現也顯示,就某些古代鳥類而言,體型可能愈大愈好。

這隻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中首度得到描述的大型鳥類骨骼化石,是1983年在美國南卡羅來納州查爾斯頓市的一座機場外出土的。

「一隻巨鳥降落在一座機場,只是時間早了2500萬年——這還挺有趣的,」任職於北卡羅來納州立大學的研究報告作者Daniel Ksepka說。 「也許它應該先等一等,再降落到新跑道上。」

桑氏偽齒鳥的翼展讓現今最大的飛鳥信天翁也顯得很小,信天翁的翼展「只有」3.5公尺。它也與有記載的最大飛鳥阿根廷巨鷹(學名Argentavis magnificens)不分軒輊;這種翼展達到7公尺的南美兀鷹曾在600萬年前翱翔於安地斯山脈的山巔之間。

法國里昂功能基因組研究院的Antoine Louchart表示,比起已經消失的阿根廷巨鷹,「桑氏偽齒鳥無疑比較輕,而且飛行能力比較好」。他並沒有參與這項研究。

Louchart指出,這項新研究最有意思的發現是:這種遠古海鳥可能是貼近著海上的波浪長程飛行,而不是像現在的某些大型鳥類那樣乘著氣流上升,以停留在高空。

一個桑氏偽齒鳥的飛行模型顯示,翅膀較大代表鳥兒飛到空中后的翼尖渦流阻力會比較小。對這種海鳥而言,真正的挑戰出現在起飛的時候。

大約21.8公斤重的桑氏偽齒鳥比不能飛的鴕鳥(體重可達145公斤)來得輕,但是若要像鵝或其他水禽那樣在水上奔跑或起飛,它大概還是太重了。

圓頂龍(學名Camarasaurus)是已經滅絕的蜥腳類恐龍。它們是北美洲最常見的大型蜥腳下目恐龍,成年體型約20米長,體重50噸。

圓頂龍最早的發現紀錄是於1877年,在科羅拉多州發現的一些零碎脊骨。愛德華·德林克·科普買了這些骨頭,作為與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之間的鬥爭之用,並於同年將之命名。馬什其後將他的一些發現命名為魯鈍龍,但大部份古生物學家都認為這是圓頂龍的一種。這種命名的衝突在這兩位學者中非常普遍,當中最出名的就是雷龍/迷惑龍。直至1925年,首個完整的圓頂龍骨骼由查爾斯·懷特尼·吉爾摩爾所發現。但是這卻是一頭年幼的圓頂龍骨骼,所以當時很多的

繪圖都較它實際的體型為小。沿著洛磯山脈東邊的莫里遜組,是豐富的晚侏羅紀岩層的延伸。大量的恐龍物種於此處發現,包括圓頂龍的親屬,如梁龍、迷惑龍及腕龍。但是,圓頂龍是所有恐龍在這個地層中最為要多的,且在科羅拉多州、新墨西哥州、猶他州及懷俄明州有著數個完整的骨骼。

圓頂龍是北美地區最著名的恐龍之一,它們生活於晚侏羅紀時期開闊的平原上,距今約155—145百萬年前,在1997年及1998年在美國懷俄明州發現兩頭成年圓頂龍及一頭12.2米長的幼龍(約生活在150百萬年前),集體死亡的化石紀錄。有假設指它們在最後休息的地方被泛濫的河流所沖洗。這顯示圓頂龍是以群族(或最小是以家庭)來行動的。而且,圓頂龍蛋被發現時都是行的,並非整齊的排列在巢穴之中,可見圓頂龍並不照顧它們的幼龍。

圓頂龍是群居動物,它們不做窩,而是一邊走路一邊生小恐龍,生出的恐龍蛋形成一條線。圓頂龍還是草食動物,吃東西時,它們不嚼,而是將葉子整片吞下,它們吃蕨類植物的葉子以及松樹。圓頂龍有個非常強壯的消化系統,它會吞下砂石來幫助消化胃裡其它堅硬的植物,食植物的圓頂龍腿像樹榦那樣粗壯,可以穩穩地支撐起它全身巨大的體重。

加州劍齒虎是大型貓科動物進化中的一個旁支,生活在距今300萬~1.5 萬年前的更新世——全新世時期。加州劍齒虎(Smilodon fatalis)擁有比現今任何貓科動物都要強壯的前肢。

劍齒虎和老虎並為『兄弟',也就是說,老虎的『大哥". 劍齒虎雖然離我們很遠了,但它的』兄弟'卻依然存在。 劍齒虎生活大約300萬年到1萬年前,它的體型很大,而且它的牙齒有120毫米左右。劍齒虎生活在北美或非洲地區,它們的獵物以非洲大陸的同類為食,那時候的同類是現代的1倍多。再大也能制服它,劍齒虎的前肢肌肉發達,威力無比,在撲食獵物當中只靠前肢的力量把它弄倒。它有一副致命的武器就是它的牙齒。120毫米的牙齒刺入動物喉部,不到1分鐘中,獵物立即死亡。它是史前最大的貓科性動物。

劍齒虎屬在早更新世滅絕,其原因可能是表親刃齒虎屬和後代鋸齒虎屬競爭和氣候變化的關係,此後刃齒虎和鋸齒虎成為了冰河時期的主要大型貓科動物。

史前巨魚可能長達10米,重約3.5噸,是史前海洋生態系統的絕對霸主。這種食肉性動物在長達2000萬年的恐怖統治中,一刻也沒有停息捕食其他海洋生物。可能就是迫使約3.8億年前,原始脊椎動物的祖先離開溫暖的海洋的一個原因吧!

巨猿(Gigantopithecus)是已滅絕的一屬猿,生存於約100萬~30萬年前的、印度及越南,與幾種人科在時間框及地理位置上相同。化石紀錄指步氏巨猿是最巨大的猿,站立時高3米及重600公斤。

這是巨大的、類似猩猩生活於地面的猿,很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猿。他的重量估計超過200千克,這種靈長目長有巨大的臼齒,並有厚厚的琺琅層,高高的齒冠和矮牙尖。有時巨猿被翻譯為巨型猿人,但是巨猿不算作人類,所以說巨型猿人不合適(過去確實有書上將其列為猿人)。 此屬在至少自下而上於50萬年前。最初(1935年)發現的化石為牙齒,其體積超過現代人牙齒約五倍左右。1955年以來,在廣西發現很多,到目前為止,計發現下頜骨三個和牙齒近千枚。巨猿是猿類進化系統上一個已絕滅的旁枝。巨猿可能就是金剛的原型,它們在外形上與現代猿較為類似,所不同的是,它們的體型更為碩大。巨猿是歷史上出現的肌肉最發達的猿,身高達到近10英尺(約合3.04米),體重超過1000磅(約合453公斤)。它們是現代猩猩的遠親,絕大多數相關繪畫作品均將這一因素考慮在內。

根據在西伯利亞發現的披毛犀凍屍,在波蘭發現的浸泡在瀝青沉積里的屍體,以及法國舊石器時代洞穴中的壁畫,現代人得知披毛犀體表披有禦寒的長毛和濃密底絨毛。這類動物頭骨長而且大,頭部和頸部向下低垂,額上和鼻上各長有一支犀角,鼻角尤其長大,向前傾斜伸出。它的臼齒齒冠很高;釉質層厚,有許多褶皺;齒凹內充填了緻密的白堊,適合於咀嚼質地乾燥地的草本植物。一般認為是在更新世冰期氣候條件下發展起來的,但是在氣候溫和的草原環境的沉積里也發現過披毛犀的化石。生活時代大約距今12000~4000年之間。已知披毛犀的化石分佈範圍,幾乎遍布歐亞大陸北部,最北界限大約在北緯72°,最南到北緯33°。的披毛犀化石較集中的分佈在東北平原,在華北、西南也偶有發現 披毛犀約長3.7米。它的鼻端有兩隻角,前端的角比眼睛之間的角大約長1米。它的毛長、耳細、腳短厚及敦實的身體。披毛犀的石洞壁畫在前腳及後腳之間有一條深色闊帶,但其正確性則不清楚。冬天時,披毛犀用它的角推開雪來吃草。 披毛犀是更新世犀牛分支中最後及衍生的成員,非常適應其生活環境。堅實的四肢及厚毛皮使它能適應當時古北區的草原凍原環境。它們的分佈亦按冷暖氣候的循環而擴展及收縮,數量亦因冰河時期過去而遷徙及消失。就像大部份犀牛,披毛犀與始新世最原始的犀牛有著相似的體形及形態。

恐怖鳥生存於距今6400萬年到1萬年間,如今已全部滅絕。它可能起源於歐亞大陸,來到美洲後由於處於食物鏈頂端,沒有生存競爭對手,一度進化得相當巨大。

恐怖鳥身高達3米,體重400公斤,是一種不能飛翔的鳥類,這個現已滅絕的巨鳥家族被稱為恐怖鳥。它們天性喜好食肉獵殺,可以一口吞下一隻狗,還具有驚人的奔跑速度。當它將獵物屍體飽餐一頓后,會用強壯的腿部把獵物骨頭擊碎,吸食碎骨中的骨髓。

恐怖鳥的體態與鴕鳥十分相似,但是恐怖鳥卻是一種食肉動物,擁有著強壯的雙腿,快速賓士在數百萬年前的南美洲,厚重有力的腳爪可將獵物置於死地。

恐怖鳥家族中體型最小的種類只有8公斤重,它除了沒有翅膀之外,身體特徵與鷹十分相似,體型最大的種類有3米高,重400公斤。在1萬年前的地球,恐怖鳥無疑是恐龍的接班人,成為地面上最可怕的掠食動物。

科學家在哥倫比亞發現了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蟒蛇殘留化石,史密森尼博物館(Smithsonian Institute)過後按照化石重現史前巨蟒圖。估計這條蟒蛇足有一輛巴士的長度約13米,並能吞下鱷魚。這種巨型動物在6000萬年前生活在當地熱帶雨林地區。科學家估計這種蛇的重量可達730公斤至2.03噸

半殼龜,這種生活在距今2.2億年前沿海的半殼龜(Odontochelys semitestacea)是迄今已知最古老的龜類。

南方巨獸龍屬於獸腳亞目肉食龍下目鯊齒龍科,巨獸龍生存在白堊紀中期(1億年前至9200萬年前的森諾曼階)的阿根廷,碩大而狹長的長嘴巴長著一口很鋒利但單薄的牙齒。它有很可怕的咬合力和很快的撕咬速度以及如同餐刀一樣鋒利的薄牙,它走路用兩條小短腿。根據化石標本顯示,南方巨獸龍最大個體長13.8米,臀高4米,總身高在4.2米左右,重達10.52噸,頭顱骨長度175厘米。現有標本MUCPV-CH1存放於阿根廷內烏肯的卡門菲耐斯市立博物館。此外,若按照腿長、身高和自身體長的比例看,南方巨獸龍是按比例最矮的食肉恐龍之一。儘管由於化石數量極稀少,並且沒有青年個體和幼年個體的化石發現,但科學界根據南方巨獸龍正模是老年發福個體並參考近親推算,巨獸龍的物種平均體重為8.2噸。根據近親昆卡獵龍的皮膚化石來看,科學界普遍認為,南方巨獸龍身體局部長有羽毛。巨獸龍被一些科普讀物和影視作品故意誇大成比暴龍還要大的最大食肉恐龍,包括方舟也是,但現實絕非如此。眾所周知的是,以往巨獸龍的腦袋大小復原和物種體型曾被嚴重高估,最新的研究表明,巨獸龍的實際頭骨尺寸遠比以前所估算的小的多。雖然巨獸龍並不是白堊紀最強最大的恐龍,但它和暴龍.鯊齒龍是最強的三種食肉恐龍。

猛獁象(Mammuthus primigenius),又名毛象(長毛象),是一種適應寒冷氣候的動物。曾經是世界上最大的象之一,在陸地上生存過的最大的哺乳動物之一,其中草原猛獁象體重可達12噸。

猛獁象身高體壯,有粗壯的腿,腳生四趾,頭大。其中,母象的象牙普遍在1米5至2米。而公的猛獁象象牙平均長達2米2至2米5。個別的可以接近甚至超過3米。它身上披著金、紅棕、灰褐色的細密長毛,皮很厚,具有極厚的脂肪層,厚度最厚可達9厘米。

它們廣泛生活在歐亞大陸北部。生活年代距今約1萬1千年前猛獁象陸續滅絕,這被視作一個冰川時代結束的標誌。在阿拉斯加和西伯利亞的凍土和冰層里,不止一次發現冷凍的屍體。[2]

當地時間2016年5月17日,墨西哥國家人類學和歷史研究所的考古學家挖掘大量猛獁象牙化石。據了解,猛獁象牙化石在2015年12月被發現,年代為更新世時期。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