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國工業論壇特別報道之三 全國政協副主席陳元:科技強則工業強 工業強則國家強

"自強不息 —— 工業界的喉舌。」

「發展實體經濟沒有捷徑可走。如果沒有工業和科學技術作為支撐,趕上發達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只能停留在口頭上。」全國政協副主席陳元7月15日在第十三屆工業論壇上指出,一個強大的工業特別是製造業是實現「兩個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戰略需要。

陳元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對製造轉型升級做出重要論述,不僅為製造賦予了新的時代定義,也為製造突圍破局指明了方向。「製造的信心源於科技創新,推動製造由大變強的歷史跨越必須依靠科技創新。」

資本脫離了工業就是洪水猛獸

經濟發展到今天,是60多年工業化積累的結果。不但在國內要有很強大的工業和製造業,還要尋找全球的市場和技術,發揮工業的吸收與合作能力,壯大自己。這種吸收合作與壯大的基礎是幾十年來積累並擁有的工業技術。工業的技術鏈、專業鏈的發展水平,以及全球的吸收和整合能力是工業的核心能力。

「但很可惜,這個核心能力並沒有被認識和重視。是一個巨大的製造業國家,製造業國家要在產業鏈上向高端走,無疑需要科研、技術和資本共同作用。但僅有這幾項要素是不夠的,因為資本跟技術結合之前是不存在的。」陳元指出,有了工業革命才有了資本主義,有了工業革命才催生了有規模的市場,有了市場才產生資本。很可惜,相當多的人,包括讀資本論的人、反資本論的人、主張西方新自由主義經濟的人,都把技術和專業能力的集聚和發展扔在一邊。「如果是我們自己扔到一邊,就等於自行丟掉一條腿,丟掉一個向前和向上行走的重要支柱。」

陳元分析,美國作為強國一靠美元、二靠美軍,而美元靠美軍,美軍靠科技,強科技是美國向全球輸出科技產品的源頭,也是向全球輸出美元的源頭,佔據了全球化鏈條的頂層。還處於全球化鏈條的中下層,以製造業為主,技術來自西方國家,工業製造多以仿製和逆向開發為主。

如果沒有強科學、強技術、強工業,就難以追上美國,即使GDP超過美國,也達不到真正的強國地位,全球對的信心很難超過美國,科技和工業的短板會限制對人民幣的信心,人民幣也很難勝過美元。

創新驅動的實質是人才驅動

資本主義經濟的科學底子、工業技術底子和工藝底子比好很多,即便現學現補還是落後。因此,很多人特別是學生走出國門去學習國外的先進技術。雖然當前的工業技術水平與過去相比已經有了明顯提升。但遺憾的是,「海歸」只是有了數量上的增長,並沒有推動技術水平的明顯提升。

與此同時,人才也出現了迅速分流。改革開放以來,人們把資本和價值看得很重。大量人才出國學習工商管理、貿易、金融和資本運作。回國后雖然對國家發展也有幫助,但相對有限。如果這些人是去學習科學技術,回國后對工業科技的提升將會起到極大的推動作用。

「一個國家應該有一批人終生致力於工業發展,而國家則要給他們極高的榮譽、社會地位和一定的政治地位。」陳元指出,牛頓在發現牛頓三定律和微積分后,在英國得到了地位和全民族發自內心的尊敬,成為國家的重量級人物。

工業強國都是技師技工的大國,需要很強的技術工人隊伍。黨中央、國務院在6月印發了《新時期產業工人隊伍建設改革方案》,把產業工人隊伍建設作為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支撐和基礎保障,強調產業工人是創新驅動發展的骨幹力量,是實施製造強國戰略的有生力量,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的主力軍,把產業工人隊伍建設的重要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歷史高度。

提到產業工人就不能不提「工匠精神」。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製造,當以品質為生命」。「質量之魂,存於匠心,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厚植工匠文化」也被寫進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只有以「工匠精神」鍛造世界品牌,製造才能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這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著力點所在。沒有優良的品質,製造強國就立不起來。目前,製造走以質取勝的發展道路還僅僅是個開頭,未來仍然任重道遠。

陳元分析,造成人才迅速分流的原因,一方面有些人把資本和價值看成萬能,同時,相信資本超過相信科技。資本的確很重要,但資本脫離了科技和工業,就會成為洪水猛獸,就會出很多問題,也成不了大事。另一方面是西方的封鎖和制裁。凡是涉及軍事的、軍民兩用的專業,都不讓華人進入。科技鏈條順著價值鏈條往上走,靠外國不是一點路沒有,但機會已經很少,只能靠自己。

「製造強國」必須依靠科技創新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實體經濟是國家的本錢。」實體經濟和虛擬經濟的關係也是中央關注的重點內容。「當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目標之一,就是解決實體經濟失衡的問題。」陳元說。

表面上看,近期製造業面臨的產能過剩等問題是需求不足引發的。但從本質上看,還是供給側出了問題,低端供給嚴重過剩、高端供給明顯不足已成為當前製造業發展中的主要矛盾。

解決製造業面臨的問題和挑戰,必須更加註重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加強科技研發和自主創新,釋放製造業及其企業的動力和活力,最終實現科技、專業、工藝和資本的有機結合。

「縱觀世界工業發展史,當國際上興起工業革命時,我們一無所知,而且工業、技術和科學基礎都很薄弱。」陳元說,文藝復興、歐洲哲學的發展產生了理性主義。哲學中的理性和自然科學中的理性極大地推動了數學、物理和化學的飛速發展,並為後來應用技術大發展直至工業革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陳元看來,總體上,不是處在科技盈餘,而是處在科技赤字階段,在理論科學、重大科研、工業技術上仍有大量短板甚至空白,因此更需打牢基礎、加快發展、迎頭趕上、彌補不足。

要想達到歐美先進位造業的水平,首先要追趕他們先進的科學,其次是追趕技術,再就是追趕工藝,從生產裝備到生產過程形成一整套生產工藝。現在,很多企業都在搞數字製造,即把從前的生產組織過程變成了電腦和信息管理過程,這是對的。

但不能忽視的現實是,目前,很多企業還處在工業2.0階段。2.0階段的企業,要用常規的自動化、數字化解決問題,而不是智能化。數字製造是智能製造的基礎,智能製造是數字製造的提升。企業實施智能製造前要先打好數字製造這個基礎。只有處於3.0後期、接近4.0的階段,企業才有能力結合產品定位、市場以及生產效率等因素去推進智能化。

陳元指出,更為嚴重的問題是,目前,更多人只把工業技術看成是賺錢的一個環節,而且是最費力、速度最慢的一個環節。直接搞虛擬經濟,賺錢又快又不費力,導致很多本來有條件而且基礎不錯的企業都不願意從事實體經濟,造成整個社會分化。正因如此,無法形成工業的力量、鏈條和團隊,不能持續推進工業和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

「在追趕國際先進位造的過程中,製造爬坡爬得很艱苦。」陳元直言,要想在時間跨度不長的情況下,實現工業整體追上甚至超過歐美,從目前看,在思想準備、組織準備到學術能力準備方面都還很不夠,而且存在明顯的不足。就學術能力而言,應該充分發揮工業科技和專業鏈條的合力,在未來經濟的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陳元強調指出,的工業缺了重要的「技術」這條「腿」。經濟指標中有一個指標,就是科學技術人員占人口的比重。過去是2%,現在的統計是上升到了6%,與美國10%相比差距依然明顯。

另外,陳元認為,科學技術發展離不開戰略規劃的引領。《製造2025》已經發布兩周年,要從長遠著手,認真實施,要以科學體系為導向,強化產業鏈和技術鏈的整體觀和全局觀,在推動新舊動能轉換和經濟邁向中高端中發揮積極作用。同時,注意發揮相關行業組織的作用,為工業發展出謀劃策。

談及未來,陳元表示,面對世界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日益興起的態勢,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強大的科技創新力量。

即可了解第十三屆工業論壇相關消息

  • 聯繫我們:010-63981577(新媒體事業部)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