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下渚湖畔懷古:從神話到現實

新媒體編輯 / 新星

作者 / 劉榮

地裂防風國,天開下渚湖。
三山浮水樹,千巷划菰蘆。
埏埴居人業,漁樵隱士圖。
煙波橫小艇,一片月明孤。

河網密布的下渚湖,村民以捕魚為生(攝影/鍾偉)

古謂天地靈氣,結而為山,融而為川,兩百多年前,《長生殿》作者洪昇泛舟下渚湖,訪防風古國,留下了上面這首懷古之作。精鍊的五言律詩中,攬盡了此處的山水風光、人文歷史、自然地理與民俗風情。

佔地約36.5平方公里的下渚湖,景觀多樣,600餘個墩島散布湖面,1000餘條港汊縱橫交錯。這裡生息有800多種動植物,其中包括有「植物中的大熊貓」之譽的野生大豆和「動物中的大熊貓」朱䴉。

豐腴的水草叢叢簇簇,招來百鳥棲息(攝影/朱文)

從莫干山和新市古鎮領略了德清的區位優勢,因此,儘管兩側的太湖煙波浩渺,西湖濃淡皆宜,但這並不影響下渚湖成為蘇嘉杭地區的一顆明珠。東臨上海,南接杭州,西近南京,北望蘇州,陸路有09省道和104國道相通,水路有京杭大運河。位於杭寧、滬杭和滬寧高速公路組成的長三角旅遊圈中,和武康以及乾元組成了德清金三角旅遊帶。在「最美濕地」以及「最佳生態休閑旅遊目的地」的稱號之下,下渚湖更是德清「一核兩翼」生態旅遊新格局中,「名山濕地休閑德清」的品牌目標。景區淡季不淡,旺季更旺,領先於業內。

然而,下渚湖所有的魅力似乎並不僅僅如此。這幾日,我一直在思考一個問題,在經濟奇迹和現象層出不窮的浙東地區,是什麼樣的傳統,讓德清在競爭中保持了氣定神閑且不浮躁的心態?直到後來,我在下渚湖邊的防風古國、良渚文化的發源地,遇到了一個普通的德清人——漁戶老汪,才開始接近了答案。

此刻,我們像200多年前的洪昇一樣,在天光雲影里穿湖而過,彷彿從現代抵達了歷史。

| 被誤解的防風氏 |

12月的下渚湖寒風襲來,蘆葦盪的遠方,有隱約的小山包,那就是傳說中古防風國的起源地。防風氏是遠古防風國的創始人,因為生活在一片汪洋的沼澤地中間,又名「汪芒氏」,是天下汪姓的始祖。據族譜上零碎的記載,漁戶老汪的祖先也在這裡。

《路史·國名紀》注引《吳興記》:「吳興西有風山,古防風國也。下有風渚,今在武康(德清縣)東十八里。天寶改曰防風山,禺山在其東二百步。」據說,大禹時代洪水泛濫,他的得力助手防風氏為了泄洪,在今浙江湖州德清的三合鄉封山和禺山之間,一腳踩出一個下渚湖,故該湖又名為風渚湖或封渚湖。至今防風廟地、碑碣等遺迹遺物尚存。

下渚湖畔,老汪的小舟偶然從我們面前經過。他身形長而瘦削,臉被日頭曬得黑且健朗,依稀有些遠古時代那位治水大神防風氏的氣質。在三合鄉,像老汪這樣的農民還有很多。

下渚湖晨曦(攝影/陸瑾)

雖然平日里捕魚的捕魚,種地的種地,有的還外出打工,但是每臨到農曆八月二十五日防風氏祭日,下渚湖一帶就像被激活了一樣。「老汪們」放下手上的活計,一定要看上一眼防風廟會,好祈求這一年裡的風調雨順。也記不得看了多少回這樣的廟會,幾年前,老汪終於代表村子參加了一回廟會,把他從陝北遠嫁過來的媳婦兒給激動壞了。

「好熱鬧,一上來就是《祝聖詞》的吟唱聲,一個老大爺上來感謝祖先的治水功德。官祭之後,還有『埋眚』、『起眚』、致祭等儀式。接著是出殿巡行,老龍在前,青龍在後,後面跟著一堆台閣、高蹺、馬燈;『四弟相公』前面走著的是硬牌執事;鳴鑼放銃,鋼叉開道;各種龍燈、漁燈、馬燈,本地也叫『龍燈會』。街上好幾個賣藝表演的,表演鋼叉、頂缸與各路武術……這快趕上陝北的威風鑼鼓了……」老汪在隊伍中舉著一盞龍燈,舞得很忘我,感覺像跑了個一萬米,也忘記了自己正在復活一個上古神話。

「防風氏傳說是上古神話,以德清三合鄉為中心,幾乎輻射到環太湖流域和寧紹平原一整片吳越故地。」下渚湖景區的兩位負責人,對於本地文化的熟悉程度,出乎我們的意料。在下渚湖風景區境內的三合鄉二都集鎮,我們看到了防風祠。
防風氏是本地的土地神,防風祠始建於西晉元康年間(291-299年),面積450平方米,大殿高16米,供有莊嚴的防風氏塑像,「邑令賀循建」。梁任昉的《述異記》中提到「防風廟」是「土木作其形,龍首牛耳,連眉一目」,也記述了祭防風的情景,「越俗,祭防風神,奏防風古樂,截竹三尺,吹之如嗥,三人披髮而舞」。

我們還在殿內看到了關於防風神話的壁畫,上面細緻地講述了防風氏如何從帶領族人治水到被大禹冤殺,再到被後人祭祀的全過程。在上古傳說里,防風氏和夸父一樣,是具有叛逆精神的巨人。夸父死於逐日,而防風則在傳說中被塑造成一個忤逆大禹的反神,大禹在會稽山號令群神來朝,只有防風氏遲到,大禹視之為傲慢,在刑塘將防風氏就地正法。

然而,防風氏族人卻有另一個版本:防風氏死後,一時間白血衝天,大禹後來知道防風氏赴會途中,遇到天目山「出蛟」,苕溪河「泛洪」,指揮部下打撈落水的百姓,才耽誤了會期,十分後悔,就下令敕封防風氏為防風王,防風國建造「防風祠」,供奉防風王神像,每年祭祀。祭祀日是夏曆八月二十五,載入夏朝祀典,傳於後世。

聽到這個故事的本地版本,來自炎黃二帝故鄉的老汪的媳婦兒,第一反應是張大了嘴:「大禹居然成了壞人,這怎麼可能?」這幾年,在景區的有意引導下,很多前來下渚湖遊玩的遊客,都順便會來防風祠感受防風文化,而他們的反應也往往和老汪媳婦兒一樣。劉館長不無遺憾地說:「因為古越文化長期處在邊緣位置」。在傳統的以炎黃文化為主流的神話傳說里,大禹始終是個英雄,而防風始終是個反神。也難怪作為防風的後人,德清人有點憤憤不平,歷史上,大禹殺防風,多少有點陰謀意味,彼時社會形態已邁向奴隸社會,大禹想把位置讓給兒子啟,但又繞不過治水大功臣防風氏,所以藉機殺了防風氏。《路史·卷二十二》:「防風氏後至,戮之以徇於諸侯,伐屈驁,攻曺魏,而萬國定。」大禹後來號令九州,真正實現了家天下。這個故事的結尾,聽起來倒真的像一個神話。

| 良渚文化:遺失的尊嚴 |

從神話到現實也許多少有些不同,但是防風氏所生活過的良渚文化時代是真實存在的。老汪那一輩人,小時候在湖邊打水漂,胡亂抓起一塊石頭,發現入手溫潤,顧不得是什麼就用力擲出去。現在回頭一想,「那可能就是塊玉啊」。

下渚湖畔的水鄉漁火(攝影/趙建平)

作為長江下游地區新石器時代的晚期文化,良渚文化也是文明故事開始的地方。對老汪來說,四千年前的生活彷彿觸手可及。玉琮、玉鉞、玉璧三大神器都在良渚文化中出土。

經學者、專家考證,「良渚王國」距今約5200——4100年,與傳說中的防風古國差不多同一時期,遺址最為密集的地方是在今天德清與餘杭交界的東苕溪兩岸,但於公元前21世紀左右「失蹤」。因為良渚文化的價值,下渚湖邊,曾兩次舉行過全國性的「防風」學術研討會。

學界認為,類似防風治水的事件是真實發生過的,的史前時代,水利最發達的莫過於太湖、錢塘江流域。防風氏治水神話,可以理解為以水利為命脈的古代農民的理想寄託。

雲遊下渚湖(攝影/陸瑾)

但是關於防風氏來處如何,良渚文化為什麼失蹤,卻說法不一。

董楚平在《防風氏神話的新發現》中說,「防風氏」來自山東,防是重二氏以為氏,是山東地名。春秋時期,山東還有四個風姓國。風字古從鳥,風姓表示崇拜鳥圖騰。這表明,防風一族部分留在山東,春秋早中期稱「北狄」。一部分南遷吳越,與越人、漢人融為一體,創造了良渚文化。

還有說法也認為,良渚文化是炎黃文化的一種延伸,良渚文明的消失是因為防風氏後人無力對抗自然災害。自新石器時代起,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氏族先民就有了大遷徙,他們和太湖一帶的古越部落雜居,使當時較為落後的東南地區,出現了與中原並駕齊驅的良渚文化。對華夏部落聯盟禹造成了威脅,防風被殺,良渚文明被強遷於浙江南部山區。加上水旱災難,防風氏的屬國紛紛返回中原或南遷至廣東,造成了良渚文化的消失。

對於這種論調,防風氏的後人對此再次表示「不埋單」。德清高級中學的錢國平在論文中指出,良渚文化的消失和防風氏的消失是同一時間,由大禹直接導致。大禹的繼承人為了徹底摧毀防風國,掠奪大量玉琮、玉璧等玉器,致使在4100年前後,上古時代在地域空間上出現了兩種截然相反的歷史現象:太湖流域的良渚文化突然消失,這裡的經濟、文化、文明的進程滯緩不前,甚至倒退。在良渚文化晚期后,大半個出土的其他類型的古文化遺址與墓葬中,都發現了含有良渚文化因素的文物。

這真相,也許多少令勤勞的古越後人替締造燦爛文明的祖先撿回了尊嚴。從此老汪和陝北媳婦兒開玩笑的時候,可以理直氣壯地說:「我們這裡從祖上開始就很富裕的。」

漁民喜獲豐收(攝影/王超先)

| 重拾傳統:尊重非遺文化 |

對於生於斯長於斯的漁戶老汪而言,他喜歡下渚湖的一草一木,並不會去想一些深奧的大詞。例如「文化」,就是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如果說,黃帝殺蚩尤,大禹誅殺防風,體現了上古民族之爭里炎黃民族對古越民族的排擠,而今恩怨消弭,民族界限早已模糊。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昔日強勢的炎黃文化與弱勢的長三角(古越)文化,所處的文化地位也早因經濟地位的變化而發生了變化。老汪的愛情也是因此達成的。因為多年來陝北的生態持續惡化,農村地區土地缺水,無法謀生,他的媳婦兒不遠幾千里,前來繁華的長三角尋找機會,後來她成了德清的一名紡織女工。

下渚湖冬日的雪鵝(攝影/聶杭軍)

質樸的老汪並沒有從防風氏和大禹的故事裡聽到仇恨,相反,他倒是有個樸素的觀念「以前人家比我們強,現在我們強了,更不能瞧不上別人。」

老汪的想法或許能代表一部分德清人的想法。多年的發展資料顯示:如今,曾經處於文化邊緣的古越後人——包括老汪在內的德清人,在下渚湖一帶乃至整個德清地區,並沒有因為經濟形勢喜人而固步自封,輕視文化;相反,對以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代表的文化,日漸重視起來。

這或許能夠從精神傳統上解釋,為什麼在遍地經濟「奇迹」,又不乏冒進的長三角地帶,德清能夠顯示出一種氣定神閑不冒進的心態,實現穩步發展。

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人為本,強調的是以人為核心的技藝、經驗、精神。自古以來,德清縣三合鄉的人們都有說防風、祭防風、喝防風茶的習俗。《防風氏資料彙編》中,至今搜集並發表的民間口傳防風神話傳說有27則。1996年起又在防風山南麓重建防風祠——風山古靈德王廟,恢復了中斷40餘年的防風祭祀活動。2007年4月,浙江省文化廳公示「防風神話」「防風廟會」為第二批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向浙江省「優秀民間文藝人才」材料中,能看到從2009年到2013年兩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的名單和聯繫方式,涉及到「掃蠶花地、蠶花廟會、防風廟會、防風神話乾龍燈會、葉球燈、鰲魚燈、絲馬燈、十樣景燈、灘璜、三跳、剪紙和年畫」等傳統項目。除去與防風氏相關的部分,桑蠶養殖也是德清當地的人文特色。縣內每年都會舉辦蠶花廟會,廟會始於春秋戰國時期。為紀念美女西施,相傳西施姑娘曾贈送給當地養蠶人鮮花禮品,祝福他們香苗豐收。這種知恩圖報的敦厚民情,或許是幾千年歷史的良渚文化在德清當地的再次煥發。

漁村的早晨(攝影/李兵學)

當下渚湖地區的各類名優特產,如熏豆茶、淡水珍珠、濕地藕、青魚乾等,像珍寶一樣呈現於眼前,它們不僅惠及了整個德清地區,更是以農業文化為主的良渚文化留下的遺產。

水鄉倒影(攝影/陸如軒)

在下渚湖畔,我們品嘗了德清「三道茶」,這也是老汪媳婦兒七年前嫁過來時細細品過的。「鄰居們好熱情,不吃完碗里的東西,就一直給你添水。」第一道甜茶,用糯米做成鑊糍,第二道咸茶,為下渚湖最具特色的「防風神茶」。以配料獨特的烘青豆咸茶為飲,在「茶聖」陸羽的《茶經》中有記載。第三道「清茶」,為稀有的黃茶珍品莫干黃芽。

在甜茶的甘美、咸茶的濃重和清茶的淡然中,能夠體味出德清千年來「三飯六茶」的茶禮古俗和鄉鄰的親睦之道,在無形的文化傳統中,也能感受出,作為古越文化、良渚文明傳承地,德清從燦爛轉為平淡,又再度平穩崛起的古今歷程。

| 點擊閱讀更多 |

《全球最高規格的聚餐》

《旅遊勝地與荒島之間,只差一個藝術家》

●●●

以上內容由《世界遺產地理》整理

如需轉載請聯繫郵箱[email protected]

文章版權所有,侵權必究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