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下一個風口:特色小鎮+現代農業(附典型案例)

2017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培育宜居宜業特色村鎮。圍繞有基礎、有特色、有潛力的產業,建設一批農業文化旅遊「三位一體」、生產生活生態同步改善、一產二產三產深度融合的特色村鎮。支持各地加強特色村鎮產業支撐、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環境風貌等建設。打造「一村一品」升級版,發展各具特色的專業村。支持有條件的鄉村建設以農民合作社為主要載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受益,集循環農業、創意農業、農事體驗於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通過農業綜合開發、農村綜合改革轉移支付等渠道開展試點示範。深入實施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試點示範工程,支持建設一批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

特色小鎮在政府文件中並非第一次出現。去年7月,發改委等多部門發文提出「到2020年爭取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鎮」的目標。去年10月,又正式發布《關於加快美麗特色小城鎮建設的指導意見》。

特色小鎮的風口已經來臨。

特色小鎮+現代農業的案例:藍城農莊小鎮

從廣袤的春風長樂、春風江南,再到古風淳樸的越劇小鎮,它曾以一種事先張揚的宏大敘事,喚起無數人的鄉愁。如今,在陽光下已具體而微。

它不僅是140㎡的青瓦白牆,也不僅是都市人的心靈原鄉。它更是未來30年,從經濟、社會、生態到科技的「源代碼」。甚至會代表,向全球輸出價值觀……

NO. 1|架空層上的合院

「請不要再叫宋衛平開發商。」幾乎是坐下來的第一刻,陳劍平就對我說。

陳劍平,著名植物病理學家,現任浙江省農業科學院院長,2011年當選為工程院院士。他的另一個身份,是藍城的「農鎮之父」。

當年,宋衛平正是聽了他的一番話后,創辦了藍城農業。

就在一個月前,藍城的第一個實體「農莊」,剛剛在嵊州的農業基地呈現。不久之後,從杭州的春風長樂,到上海旁的春風江南,它或將成片出現。

「我們的計劃是,做100個農鎮,輻射帶動1萬個小鎮,改變2—3億人的生活。」陳劍平的表情有些興奮。

這青瓦白牆的農莊,正是宋衛平農業小鎮的最小單元,也是小鎮的「細胞」。

從杭州出發,沿杭甬高速轉上三高速,大約兩個多小時,就來到嵊州市甘霖鎮施家嶴村。這個剡溪邊的村莊,曾是百年越劇的發源地。

宋衛平的第一個「農莊」實體,靜靜地躺在山谷間,在冬日陽光下亮白耀眼。

農莊佔地面積約20畝,主體是一棟落地約500㎡的中式宅院。戶外,便是前庭、後院、菜園,再到大片農田和果林的「庭院園田」四級體系。

主體建築一層架空,二樓是一個合院格局,青瓦白牆木柱,環繞著涼廊、露台和灰空間。

架空層高3.9米,做成了一個高科技農藝空間:有A字抱架水培、垂直多層水培、基質培、立柱栽培……為什麼一樓要架空? 因為受政策限制時,這樣造房子不佔用耕地面積。

一樓仍用於農業生產。一個32㎡的垂直多層水培,種菜面積就有160㎡,產量是傳統的3—5倍,還可以半自動或全自動管理。

NO. 2|20畝的庭院園田

沿樓梯走上2層的合院,室內是樸素的裝修,游廊下擺著露木的中式長桌。

建築面積只有143㎡,有3個房間,2個衛生間,1個大廳,還有一個廚房加工區,南向面寬18.8米。

中庭長寬約7.6×9米,牆面種滿綠精靈、帆根、鴨腳木和阿波蕨。一部分做成玻璃地面,為架空層的植物提供採光。

樣板房設置的功能,有會議室、起居室和農具房,還有一個小小的書吧。

站在巨大的露台上,憑欄俯瞰,一派田園風光盡收眼底:從腳下的景觀小院,蔬菜花園、迷宮和廊架,老樹下的休憩區,到近處的玻璃暖房、生態泳池……

色彩斑斕,圖案精巧,紅橙黃綠青藍紫,彷彿打翻了一大塊調色板!

再遠處,隔著一道溪渠,就是大片的果林、農田,將近11畝,一直延袤到天際線上的群山。

這個「農莊」,未來是藍城小鎮的一個產品原型,變化在於園田的規模和建築的面積。大地上,將會有多少都市人,把自己的鄉愁,託付給這抒情詩般的田宅?

行走在內園中,道路都由碎石子鋪成,花壇、菜園也是用石頭和木塊壘起,整飭乾淨。

內園種植大片紫甘藍和青菜,邊緣雜種鮮花、藍莓,還有專門的蔥蒜韭菜區、竹筍區和蜜蜂養殖區,主要用以滿足農場主的日常生活。

挑高的玻璃暖房,是和朋友喝茶曬太陽的「第二客廳」。

金屬大屋頂可電動開闔,半空中懸垂下一盆盆鮮花和綠植。還可以打開自動噴霧裝置,既澆灌植物,夏天又能調節氣溫。

NO. 3|從城市回歸鄉村

這樣一個「概念農莊」,對當代人,究竟意味著什麼?

首先,它揭示了一個趨勢:越來越多的都市人,正在追求一種不再被金錢或時間逼迫、回歸人類本質的生活方式。

從小規模的農業中,獲取大地豐足的食物。在簡單生活的同時,也從事自己熱愛的工作。

在這樣一個農莊里,每個人都可以感受到人與人之間的聯繫。

體會到每個田間工作步驟的重要性、創造的喜悅與感動,以及令人舒服的空氣。不論是大人、小孩或老人,都散發出生命的光芒與活力。

用藍城人的話說,視覺、聽覺和嗅覺都無比生動。

每一個季節,有不同顏色的花果蔬菜。一年四季,也有不同時令的色彩搭配。耳邊有鳥啼、蛙鳴、蟬噪,蜜蜂的嗡嗡聲。還有飄香的油菜花、橙花……

還可以到小溪里摸螺螄、水田裡捉泥鰍,童年時的記憶,變成了可以回去的鄉愁。

陳劍平院士說:發展家的標誌,是大量人口從農村流向城市;「已發展」國家的標誌,則是城市人回歸農村。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他早年留學的英國。

在這個國家,每個人的終極理想,都是置一所鄉間的宅子,周末穿著筒靴在花園裡修剪玫瑰。

一個宋衛平的農莊,或者說家庭農場,就是一個細胞。

若干個家庭農場形成一個組織,若干個組織形成一個器官,不同的器官形成一個個「個體」——小鎮。它們將承載起人回歸鄉村的浪潮。

NO. 4|謝玄故地的復興

宋衛平農莊的另一個意義,或許是對鄉土的重塑。

「農莊」所在的施家嶴村,以及古老的剡溪兩岸,就是這場生態社會實驗的第一個樣本。

自東晉衣冠南渡之後,剡溪一帶便是歷代名士隱居之地,至今還留有謝玄的始寧鐘鼓樓。謝玄的孫子謝靈運,更寫下「白雲抱幽石,綠筱媚清漣」的名章。

《世說新語》里風雅的「雪夜訪戴」,也是發生在剡溪之上。

這些年,來剡溪追慕風流的遊客不少,有的是為了李白,有的是為了謝靈運,還有為了胡蘭成的。但真的面對剡溪,有時卻不免失落。

青山依舊夾岸,傳說中「剡溪九曲」勝景早已難於尋覓。

古樹上常掛著塑料袋、破衣服,溪石間也不時有玻璃渣、易拉罐。工業文明對農村的侵蝕,「唐詩之路」上的古村落,也未能倖免。

剡溪邊的老人還記得,兒時一個猛子扎到水裡,胡亂摸幾把,都能逮到鮮美的石斑魚。

幾年前已很少有人到溪里游泳了,水質不好,還容易被各種垃圾割傷腳。而且,村裡也漸漸看不到年輕人的身影。

農莊所在的藍城農業基地,為施家嶴重新帶來一種原生態的生產方式。

比如,菜園的覆土,使用的都是廢棄的山核桃殼。既富含促進植物生長的微量元素,又透水透氣。粘蟲板和太陽能殺蟲燈,則能減少農藥的使用量。

蔬菜精心套種,用揮發的氣味物理防止病蟲害。

所有的農產品,都以有機標準種植,上市前經農藥殘留嚴格檢測。既不對土壤造成污染,又為城市人提供無公害的食品。

政府也在剡溪邊重修水壩,清理河道垃圾。流經農莊的一段溪岸,已重現當年舊觀。

NO. 5|老吾老,幼吾幼

100多年前,美國農業專家F·H·King遊歷東亞,寫下一本《四千年農夫》。

在書中,King盛讚有幾千年傳統的有機農業,稱它是美國學習的榜樣。過去30年,「化學農業」一度取代了這個傳統,如今,藍城又找它找回來了。

一個宋衛平的「農業小鎮」,不僅從生態上,更從社會經濟上改造當下的農村。

陳劍平喜歡講一個故事:有一年,他到淳安農村考察,看到一個小女孩坐在老屋門檻上,就問她:小姑娘,你最嚮往什麼啊?

小女孩回答說:我最嚮往山核桃成熟的時候。

「那你喜歡吃山核桃是嗎?」陳劍平問。不料小女孩說,一點也不喜歡吃,只是山核桃熟時,爸爸媽媽就會從城裡回家採摘,她又可以見到他們了。

陳劍平深受震動,有3.7億農民工,6000萬留守兒童,作為院士該做點什麼。

他和很多企業家說起這個故事,可是多數人聽完只是「哦」。

直到他有一次遇到宋衛平,老宋也心有戚戚焉:我們工地上就有很多淳安的農民工,有些孩子生病了都不回家,就是怕誤工費和交通費。我想幫他們,但不知道怎麼做。

陳劍平告訴他:我們一起做農業,讓農村孩子可以在父母身邊成長!

不是去鄉下租幾畝土地,蓋兩間民宿,種幾棵菜,養幾頭豬,也不只是去做一個項目,而是做一個「大體系」,徹底改變三農問題。

這是一種「大農業觀」,整產業鏈、全綠色化、多功能化、高附加值、強競爭力。

通過一個個農莊這樣的「農業綜合體」,不僅激活農村經濟,改善農民居住條件,而且實現農民從一種「身份」向「職業」的轉換。

NO. 6|做回四千年農夫

施家嶴村共有1200多人口。如今,藍城農業公司在當地已雇傭了260多名「農業工人」。

將來的經濟生態是這樣的:城裡人買下農莊,簽定耕地長期租約。既可自己種植,也可部分或完全委託藍城種植,甚至連銷售也交給藍城農業。

藍城再返聘農民,每月付固定薪水,並且返還一部分農產品。

以這個20畝的樣板農莊為例,內外園一共種植了24種蔬菜、13種果樹。單是外園,就種植了176棵櫻桃、112棵黃桃,一個城市人肯定對付不過來。

需要3個「農業工人」,才能照管好這類規模的一個農莊。

當地村民老錢,原本在城裡的一個車床廠打工。去年不幸在一次事故中失去大拇指,一下失去收入來源,無良的老闆還拖欠他的醫療費。

一度,老錢意志十分消沉。後來,他試著去應聘藍城的農地管理員,拿起了闊別十年多年鋤頭。

以前,老錢天不亮就得騎著電瓶車往城裡趕,天黑了才能回家。現在工作就在家門口,每天都能回家給妻子做好晚飯。每月4000多元的收入,也不比在城裡打工低。

藍城為他繳納養老保險,節日會發超市卡,生日會有禮物,夏天甚至還有冷飲費。

除了老錢這樣的中年人,越來越多年輕的新鮮面孔,也出現在村裡。比如藍城農業的一線技術員——90后情侶小娜和小鋒。

兩人在浙江同濟科技職業學院讀書時相識,專業都是設施農業技術。

NO. 7|重建鄉村社會生態

初見二人,第一印象是比同齡人要成熟。特別是小鋒,說話不多,刀削般的臉龐卻蘊含著堅毅。

2014年畢業時,有兩份工作邀請擺在小鋒面前:一份是杭州某農業公司的質檢員,另一份是藍城農業嵊州項目的一線技術員。

在輾轉反側了幾夜之後,小鋒卻還是選擇了帶上女朋友一起去去嵊州。

他說自己在農村長大,十多歲時就能一天割五分田的稻子。聯考填志願也毫不猶豫就選擇了「農業技術」。之所以這麼毅然決然,說到底,還是不想浪費所學。

兩人一起見證了基地從無到有:大棚基建,圈樑,立柱,完工。播種,催芽、成苗、定植、管理、採收。

他們已是基地的技術骨幹,特別是小鋒,稱得上智能溫室控制的專家。

小鋒和小娜職校班上,40多個同學里,現在從事農業一線工作的只有4個人。很多同學畢業后,都抱怨當時選錯了專業。但面對這個問題,小娜笑靨如花:

我們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等明年春天,這裡的花都開了的時候你再來,像仙境一樣……

其實藍城影響最大的,還是當地留守的老人。

他們大多已不適合在工廠上班,只能留在村裡給外出打工的兒女帶小孩。老大爺們都喜歡在村口曬太陽,人多了就組織玩「牌九」。老太太們除了帶孩子,就是去一起念佛經。

藍城到來后,以每畝1000元/年向他們租賃土地,首先帶來一大筆土地租金。

經過培訓,他們還可以到農業基地做工。像施家嶴村62歲的王興德,原本唯一的收入就是家裡的兩畝半田。夫妻倆一年勞作,收入也只有兩萬多,省吃儉用也留不下什麼錢。

現在他們把田租給了藍城,然後去基地務農。兩人一年加起來的收入超過五萬元。

NO. 8|改變世界的源代碼

12月22日冬至,在杭州的一片茶園林麓下,正在建造的農莊示範區外,藍城團隊的30多人,親手撒下2畝田的油菜花籽。

待明年春天,就會開滿大片鮮黃的油菜花。

這是一次充滿象徵意義的播種。油菜是一種常見的食物。油菜籽成熟后,秸桿是很好的燃料。油菜籽可以榨油,油可用於照明和烹飪,渣還是一種廣泛使用的肥料。

它是四千年傳統農業智慧的濃縮,象徵著生命、風景與社會的循環。

從這裡開始,宋衛平的「農莊」將會在大地迅速生長。它們將集結成鎮,為大量「空心化」的農村,帶來更多的人口、財富和農產品,甚至教育和醫療資源。

陳劍平說,這個小小的農莊,可能是未來30年的「源代碼」。

藉由這個源代碼,形成農民、家庭農莊、農業園區和村鎮4級體系,在大城市周邊編織出一串「小鎮項鏈」,最終繪出一幅「城鄉一體化」的宏大圖景。

「人用前30年,造了三代房子。」陳劍平說,那麼,接下來能不能用三個30年,只造一代房子?

一個小小的農莊,可以賦予太多意義:都市人的鄉愁、安全的食品、傳統農村社會的復活、農民生活品質的飛躍、農業高科技的迭代……

陳劍平說,自己的偶像是「空想社會主義者」歐文。

他有改變社會的灼熱理想,但一直覺得,在沉重的現實面前只能是「空想」。直到他遇到宋衛平,一個有情懷,有人脈,又有成熟經驗的業界巨子。

「我和宋衛平,完全是以『歸零』的心態,去做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件事。不是圈地,更不是房地產開發。」

每周,都會有全國各地的代表團拜訪陳劍平,希望合作開發農業小鎮。目前已在洽談的有30多個,100個農鎮計劃看起來很快會實現。

陳劍平希望,它們能改變數億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有一天,向全球輸出的文化話語權……

全國美麗鄉村建設聯盟簡介:

全國合作經濟工作委員會隸屬於中央機構編製委員會辦公室、國家事業單位管理局批准設立的全國性事業法人單位中小企業合作發展促進中心(中小企業全國理事會)。全國合作經濟工作委員會是以黨和國家有關政策為指導,服務於合作經濟,推動「三農」長期可持續良性發展。全國美麗鄉村建設聯盟、美麗鄉村專業委員會隸屬全國合作經濟工作委員會,於2016年經上級主管單位中小企業合作發展促進中心批准成立。

全國美麗鄉村建設聯盟、美麗鄉村專業委員負責聯合學、產、研、用、資各單位與政府一道,共同研究、探索適合國情的美麗鄉村規劃、建設、運營、服務體系,打造美麗鄉村、特色小鎮案例,推進農村生態文明,推動美麗鄉村產業發展,促進新型城鎮化和城鄉一體化健康發展。

文章來源:印象特色小鎮,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後台留言聯繫小編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