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我國博士生教育需求的政策分析

作者簡介:沈文欽,男,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博士;高耀,男,北京大學教育學院博士后。北京 100871;王傳毅,男,武漢大學教育科學研究院副教授,博士。湖北 武漢 430072

內容提要:博士生教育的需求分為對博士生的需求和對博士畢業生的需求兩種類型。博士生是科研的重要力量,隨著高校研發經費的快速增長,各博士培養單位都希望進一步擴大博士生招生名額。地方高校則希望通過擴大博士培養規模來提升學校的學術聲譽和地位。從博士畢業生的需求來看,全國新增教師中錄用研究所學歷者的數量呈緩慢下降趨勢,在全球化的學術勞動力市場中,「985」高校對國內應屆博士畢業生的需求呈下降趨勢,創新型企業的缺乏制約了其對博士畢業生的需求,其年均博士畢業生需求約為6000人。要化解博士生需求和博士畢業生需求的不一致性,必須建立起靈活的調節機制,同時為博士生就業提供更加寬廣的出口,包括擴大博士后、專職科研工作者的規模,引導博士畢業生到企業就業,等等。

關 鍵 詞:「十三五」時期 博士生教育需求 調節機制 學術勞動力市場

2016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博士生學術社會化過程研究」(71673005),2015年學位與研究所教育學會重點課題「學位與研究所教育主動服務需求的調控機制研究」(2015Y0304)。

中圖分類號:G40-058 文獻標誌碼:A 文章編號:1674-2311(2016)12-0033-09

博士生教育居於國民教育體系的頂端,承擔著科學研究和創新性人才培養的雙重「重要使命」,對國家競爭力產生著持久和深遠影響。近年來,由於學科水平競爭日益激烈、研究經費不斷增加、博士生導師隊伍規模不斷擴大,各培養單位對博士生招生名額一直保持著旺盛的需求,面對高校的旺盛需求,政府應當如何決策?這就需要對勞動力市場的需求進行分析。與此同時,隨著博士畢業生規模的日益擴大,博士畢業生就業狀況也日趨多元化,博士生就業問題也逐漸成為學術界的研究熱點。從現實情況來看,目前的博士生招生帶有濃厚的計劃性色彩,但博士生的就業主要由市場主導,從而導致博士生的供給和需求之間在一定程度上和一定範圍內存在不平衡,因此,對未來博士生教育需求進行分析和預測的意義重大。關於博士生教育的供給和需求,國內外學界已經進行過一些研究。首先,很多學者致力於關注勞動力市場究竟需要多少的博士畢業生。可以發現,對博士畢業生勞動力市場的分析最主要的一個依據是高校師資需求,例如1959年,哈佛文理學院院長J.P.Elder在文章中指出,到1970年,美國一共需要495000名大學教師。但另一方面,預測指出1959-1970年間美國只能培養135000-235000名博士。[1]1970年,美國包括聯邦政府教育署(Office of Education)官員在內的一些專家專門召開會議對未來幾年的博士授予數進行預測,發現博士授予規模將繼續增長,到1980年美國博士授予規模將達到7.8萬人,而事實上1980年美國博士授予數尚不到3.2萬人。[2]1976年,高等教育研究專家Allan Cartter分析了博士畢業生勞動力市場的供需情況,重點分析了高校師資對博士的需求。[3]20世紀80年代,Jean D.Gibbons和Mary Fish分析了經濟學博士的供給和需求情況,發現僱主需求信號並沒有被求職者清晰地捕捉到。[4]1997-1998年,日本文部省對未來10-15年該國的研究所供需問題進行預測,發現到2010年,碩士生的供給將略小於需求,而博士生的供給將大於需求。[5]1999年,美國馬里蘭州高等教育委員會從博士就業率、就業部門分佈、學用結合情況來分析了該州博士學位的供給和需求。[6]2013年,王傳毅,等學者依據R&D人員中擁有博士學位的人員數量發現,社會學術型崗位對博士畢業生的需求在2010年為8.54萬人,2011年為10.13萬人,2012年為10.48萬人。[7]

其次,學者們也發現,不僅僅是勞動力市場的用人單位,從事博士教育的機構自身對博士生可能擁有更為旺盛的需求。蔣承等認為,博士生教育的需求分佈在國家、院校(導師)和考生三個層面。[8]而美國高等教育研究者Roger Geiger則在分析高等教育市場時,將博士生教育的需求區分為對博士生的需求和對博士畢業生的需求,他認為,就博士生而言是供不應求,解決的方案是提高獎學金、招收更多的國際博士生;而博士畢業生則是供過於求,解決方案是將科研任務分散在更多的高校並增加博士后的數量。[9]專門針對院系對博士生教育的需求,李鋒亮、袁本濤和劉帆介紹了西方高校在博士生名額分配方面的經驗,認為應該放寬對博士生名額的控制,一定程度上解決高校承擔科研項目對博士生的需求問題。[10]

美國學者William Zumeta指出,除了勞動力市場之外,學生本身也存在對博士生教育的需求,而且學生需求和勞動力市場的需求可能並不完全一致,例如可能勞動力市場對博士畢業生的需求在下降,但學生接受博士生教育的需求卻在上升。[11]

基於文獻分析,本文與Roger Geiger持相同的觀點:博士生教育的需求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1)教育系統內生的需求,即因出於學科發展和科研需要對博士生所產生的需求,在這個需求直接體現在院校對博士授予資格以及招生規模大小的需求上。這種需求在得到滿足后,會轉變成為對博士畢業生的供給。(2)來自勞動力市場的外生需求,即高校和科研機構、企業、醫療衛生單位、政府部門、非政府組織等僱主對博士畢業生的人才需求。

研究所教育的發展具有政府主導的典型特點[12],政府可以運用計劃、宏觀調控等手段調整博士生教育的招生規模。因此,和西方國家相比,在對博士生教育的需求進行分析具有更強的政策含義,這一分析可以為政府的相關決策提供參考。本文將構造一個需求分析的理論框架,並結合筆者2015年4月到2016年6月期間對全國不同省份高校的調研訪談資料,以及宏觀層面的相關數據(學位點數據、就業數據等)對博士生教育的需求進行分析。

一、分析框架、數據來源及研究方法

(一)分析框架

基於博士生教育的內生和外生需求,博士生教育供給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博士生的供給,這類供給可以從各年度博士生招生規模進行反映;另一類是博士畢業生的供給,這類供給可以從各年度博士畢業生數量和結構進行反映。因此,客觀上會形成兩對供需關係:第一對是博士生的需求與博士生的供給的關係;第二對是博士畢業生需求與博士畢業生供給的關係。兩對供需關係共同構成了博士生教育總體需求與博士生教育總體供給的關係。當兩對供需關係實現動態平衡時,博士生教育的發展實現了最優路徑,具體如圖1所示。

圖1 博士生教育需求與供給的一般分析框架

對博士畢業生的需求主要包括勞動力市場上各類僱主對博士畢業生的需求,這些僱主的類型主要包括高校和科研機構、企業、醫療衛生單位、政府部門、非政府組織,等等,具體如圖2所示。

圖2 博士生教育需求分析思路圖

(二)數據來源

2015年3月至12月,筆者全程參與了教育部研究所教育「十三五」規劃的調研和起草工作,在調研過程中,先後參加了5次在北京、武漢、上海、長春等地舉行的各省高校研究所教育負責人座談會。參與座談或訪談的專家學者達100餘人,涵蓋了全國除西藏、新疆、青海、寧夏、甘肅之外的所有省份、直轄市,涵蓋「985工程」、「211工程」及地方高等院校等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高校,具有廣泛的代表性。

在上述訪談調研之外,作者補充訪談了研究所教育負責人、博士生導師、博士生共計30餘人次,在此過程中比較系統和全面地了解了不同地區、不同高校對博士生教育的需求情況。

二、高校和科研院所對博士生的需求分析

(一)博士培養授予權的需求:培養單位與博士學位點

根據2015年全國研究所招生計劃,共有335所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的高校進行招生。博士授權高校主要集中在京津滬,以及遼寧、江蘇、山東、湖北、陝西、廣東等少數省份,這9個省、市共有181所博士授權高校,佔全國的54.03%,這些省、直轄市的博士授權高校均超過15所,而海南、青海、寧夏的博士授權高校各位2所,西藏的博士授權高校為1所。

根據卡內基基金會公布的卡內基高校分類數據[13],美國具有大學部學位授予權的高校中,具有博士學位授予資格的高校佔16.19%,而的這一比例已經達到27.48%(見表1)。即便是研究所教育欠發達的省份,也已經有若干所能夠授予博士學位的高校,例如新疆有6所博士學位授予資格的高校,廣西也有6所博士學位授予資格的高校。據此,我們認為,在未來五年內,博士學位授予資格高校的數量不必再大量增加,可以保持基本穩定。

但是,在調研中我們發現,仍有一批不具備博士授權資格的地方高校希望能夠升級為博士授予單位。另外,一些中外合作辦學高校如西交利物浦大學、寧波諾丁漢大學、崑山杜克大學,以及一些新建的高水平大學如南方科技大學、上海科技大學也希望能夠在未來幾年內成為具有博士學位授予資格的高校。

另一方面,很多地方高水平大學雖然具有比較悠久的舉辦博士生教育的歷史,但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點的數量較少,無法滿足其科研發展和學科建設的需求。例如,南昌大學到2015年僅有8個一級學科授權點,學校發展受到比較大的制約。上海師範大學目前有6個博士點,該校的材料和化學學科發展勢頭迅猛,也希望能夠獲得博士點,以吸引優秀人才。深圳大學2015年碩士招生數和博士招生數之比高達44.66,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這些高校未來幾年會希望獲得更多的博士學位授權點,具體如表2所示。

一些研究所教育發展落後的省份雖然已經有若干所具有博士學位授權資格的高校,但每所高校具有的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數量都比較少。例如浙江省共有13所高校具有博士學位授權資格,全省的83個博士點中有58個集中在浙江大學,其他12所大學僅有25個一級學科博士點,分佈極不均衡。再如廣西有6所高校具有博士學位授權資格,但全省只有22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015年博士招生數僅有271人,佔全國的0.43%。雲南省目前已經有8所高校具有博士學位授予資格,但學科點相對較少,教育、金融等領域尚無博士點,希望在這些領域增加博士點。①

(二)高校對博士招生名額的需求分析

調研顯示,目前各種類型的高校從「985工程」高校到一般的地方大學,都希望能夠增加博士生名額,它們對博士生名額的需求主要源自以下三個方面:科研項目的需要、提高高校地位的需要,以及吸引和留住人才的需要。

1.科研項目和經費的增長擴大了對博士生名額需求。在,博士生在科研項目研究當中發揮極為重要的作用,例如2011-2012年學者發表的ESI熱點論文中,在校研究所為第一作者的比例達到52.86%。[14]因此,很多高校在測算博士生的名額需求時,都以科研經費作為主要依據,例如某「985」高校提出,如果以100萬到校科研經費配套一名博士生來進行計算,則該校理工科博士招生名額仍然存在幾百人的缺口②。

2010-2014年,博士生招生人數從6.38萬增加到7.26萬人,增長了13.79%,而同期高校研發經費從597.3億增加到898.1億,增長了50.36%,兩者的增長幅度並不同步。在此背景下,所有博士培養單位都希望增加博士生名額。即便是對於博士生培養規模已經很大的「985」高校而言,由於近些年科研經費急劇上升,同時博士后隊伍建設沒有相應跟上,它們仍然存在對博士生名額的較大需求。

另一方面,我們的很多受訪者也表示,過度依賴博士生來從事科研項目是有弊端的,這將導致博士生無法用充足的時間來夯實科研基礎,也缺乏獨立思考的空間。一些被訪者表示,高校未來應更多依賴博士后而非博士生來承擔科研項目的研究工作:「研究所的培養目的是培養有獨立研究工作能力的科學家,不是技術員。不能把研究所作為研究工作的主力使用,那是博士后的事情。」③

從美國的情況來看,博士后是其科學研究的主力軍。有數據統計表明,20世紀90年代末美國科學領域43%的論文其第一作者是博士后。美國研究型大學中的博士后數量相當龐大,1980年,美國大學雇傭的博士後為18101名,到2009年,增加到57805名。[15]2010-2012年度,哈佛大學發表SCI論文67564篇,位居世界第一,其中該校的3597名博士后做出了很大的貢獻。[16]相比之下,高校的博士后數量偏少。2013年度和2014年度博士後進站人數分別為13718人和14964人,博士後年限一般為兩年,由此可估計目前在站博士後人數不足3萬人,約為美國2009年的一半。

2.高校之間日益激烈的地位競爭拉動了博士生名額的需求。高校作為一類組織,其核心的一個組織目標是提高其在高等教育分層系統中的地位,而在,是否具有博士點以及博士生名額的數量往往成為高校地位的一個象徵。[17]由此就能理解,一些剛剛升格的大學部院校也將爭取博士點作為學校發展的重大戰略目標之一。

對於已經具有博士授權點的地方高校而言,是否有充足的博士生名額成為制約其提升水平的一個瓶頸。北京市學位辦主任指出,「北京市市屬高校博士培養規模穩定,但遠遠不解渴」。④即使是進入「211工程」的一些高校,也希望擴大博士生能招生名額,提高學校的學術聲譽和科研能力。南昌大學2015年的博士招生規模僅為116人,近6年共增加了23人,年均僅增加4人。海南大學1993年成為博士授予單位,截至2015年博士招生名額僅為44人。

3.高校人才政策帶動了博士生名額需求。對於所有高校而言,是否具有博士點、博士的招生規模對於其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提高科研水平等均有非常重要的意義。「985」高校近些年通過長江學者計劃、千人計劃、青年千人計劃等引進了不少人才。青年千人計劃人才雖然一般年齡較輕,但都希望能夠獨立指導博士生,建立自己的研究團隊。對於省屬高校而言,博士點的意義更加重大,某地方「211」高校就曾因為某個學科沒有博士點流失了一位長江學者。

三、勞動力市場對博士畢業生的需求分析

博士畢業生的主要就業渠道是高校、科研單位、企業和政府部門。以下主要分析高校和企業對博士畢業生的需求。

(一)高校師資對博士生教育的需求

從國際上來看,對博士畢業生供需預測的一個主要依據是高校師資需求,其主要原因有兩個,第一,從國際上看,高校是博士畢業生就業的最主要部門;第二,一般來說,在一個發展成熟穩定的博士生教育體系中,其到高校就業的比例也相對穩定,例如,根據美國的博士畢業生調查,1992年,美國博士畢業生到高校就業的比例是51.7%,2007年,這一比例是50.1%,基本維持不變。

高校師資需求的預測指標主要包括大學部生生師比、大學部生數量的變化情況、高校教師的退休與更替情況、每年畢業的博士生數量情況,在此基礎上做出未來博士生需求的預測性分析。[18]

1.總體實際需求情況。2006年新增教師數量達到152878人的峰值,當年錄用研究所畢業生53534人。但此後新增教師數量逐年下降,到2010年下降到98438人,錄用研究所畢業生的數量也下降至45730人。2011-2014年,全國新增教師中錄用研究所學歷者的數量呈緩慢下降趨勢,到2014年為45406人,但在此期間博士學位授予數量從50777人增加到56703人。

高校的師資需求和許多因素相關,其中最關鍵的因素是在讀學生數。而隨著適齡人口的下降,未來的高校在讀生數也可能呈一定的下降趨勢,從而對高校師資需求產生影響。據統計,人口中0-14歲人口的比例已經從2003年的22.1%下降到2013年的16.4%。[19]

此外,的學術勞動力市場是一個同時面向國內博士畢業生和海外博士畢業生開放的全球市場,目前大約每年有3000名海外博士歸國求職,這部分博士也會佔據一部分高校的師資崗位。尤其是頂尖研究型大學為了進一步提高國際化水平,偏好引進海歸博士而不是本土博士,例如,北京大學2009-2014年的新聘教師中有60%以上為留學回國人員,這一因素也會一定程度上降低對高校國內博士畢業生的需求。

2.不同層次高校師資需求變化情況。「985」高校承擔大量的科研任務,同時具有最好的博士培養能力,因此他們對博士生的需求很大,相比之下,他們對博士畢業生的需求要少得多。根據《教育部直屬高校2014年基本情況統計資料彙編》,2014年,北京大學新進教學科研崗教師數為103人,其中錄用畢業生僅為14人;清華大學新進教學科研崗教師數為157人,其中錄用畢業生僅為32人;浙江大學分別為241人和31人;復旦大學分別為116人和5人;同濟大學分別為59人和25人;西安交通大學分別為170人和143人。

此外,「985」高校尤其是C9高校的學術勞動力市場是面向全球開放的,海外博士在其新近教師當中佔據較大的比例。根據2015年公布的第十一批青年千人計劃名單,C9高校除哈工大、中科大外共招聘青年千人教師213人,佔2014年新進教師總數(970人)的21.96%。上海交通大學2014年新聘專任教師172人,其中應屆畢業生17人(博士畢業生9人),博士后29人,留學回國和境外聘用的達到84人。

2014年,7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專任教師數為146039人,佔全國的9.33%,新進教師8101人,佔全國新進教師的7.78%。新進教師中研究所畢業生4436人,佔全國的9.77%。

從教育部直屬高校情況來看,其新增教師數不到全國的十分之一。不過,近三年新增教師數呈小幅上升趨勢。2012年,教育部75所直屬高校新增教師6691人,其中錄取研究所3814人。2013年分別為7420人和4414人。2014年,教育部75所直屬高校新增教師8101人,其中錄用研究所4436人,減小教師數5614人。

如果從歷史趨勢來看,教育部直屬高校招聘當年畢業生數量的增幅與博士畢業生的增幅明顯不成比例。1997-2014年,博士畢業生增加了7.35倍,但教育部直屬高校招聘應屆畢業生做師資隊伍僅增長了1.42倍。⑤

非「211工程」的大學部院校是高校師資的最大市場需求方,到2014年,共有153萬大學教師,其中87萬分佈在這一類型的高校,約佔56.9%,而且到高校就業的博士也大部分集中這類高校。2014年度,擁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數為313 136名,其中在非「211」大學部高等學校的佔55.49%。另一方面,非「211」大學部院校教師的博士佔比還有待進一步提高,2014年非「211」大學部院校的87萬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者17.4萬,僅佔19.6%(教育部發展規劃司數據)。可以預見,這些高校對博士畢業生仍有很大的潛在師資需求。

2010-2014年,普通高校中大學部院校數量從1112所增加到1202所,增加新建大學部院校90所。這些新建大學部院校師資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比例普遍還很低,各省在建設地方大學部院校時,對於這些學校師資中博士學位的比例都有一定的要求,如江蘇省要求新建大學部院校師資中具有博士學位的比例未來要達到60%。另外,很多新建大學部院校都希望能夠進一步提升自身的科研能力,因此未來幾年他們對博士畢業生的需求仍然會持續增加。可以預見,未來幾年新建大學部院校對博士畢業生的需求會大大增加。

但是,位於高等教育層級末端的高職院校對博士需求不高。2014年,高等專科學校共有教師43.8萬人,占所有大學教師數的28.56%。但高等專科學校教師中具有博士學位者僅6535人,占其教師總數的1.49%。

總體而言,未來高校對學術型博士的需求不容樂觀。某「211」高校一方面表示多要博士名額,另一方面卻也承認「博士很難就業,報名人數下降」的事實。⑥當然,我們也要注意到,近幾年來高校研發經費仍然呈迅速增加趨勢,高校對具有博士學歷的科研人員的需求必然相應上升,只是由於專職科研人員隊伍、博士后隊伍的政策尚不完善,導致這部分需求在某種程度上被抑制了。

(二)企業對博士畢業生的需求分析

2007年到2013年,企業研發經費從2681億元增加到9075億元。企業是研發經費的最大支出部門,佔全國研發經費的四分之三。到2013年,企業共有研發人員3712375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者36805人[20]。但與國際相比,企業中的博士學位獲得者仍然偏少。根據2009年OECD的數據,當年美國企業員工中,具有博士學位者已經達到13.85萬人。

企業研發經費雖然很高,但研發經費統計的口徑不清晰,真正用於技術創新研發的經費要遠遠少於9000億。總體而言,真正創新型的企業還不多,企業仍然偏好招聘碩士生,中小企業對博士畢業生的需求較少。

一般而言,企業的研發投入越多,對博士層次人才的需求就越大。2014年度,研發經費投入最多的企業是華為,其年度研發經費為408億人民幣,同時,華為也是招聘博士數量最多的企業,2014年,華為在科技大學招聘了20名博士,在浙江大學招聘了28名博士。在國外,生命科學領域博士到醫藥企業就業比例較高,但創新型葯企數量不多,目前對生命科學博士的吸納能力有限。⑦

依據國家相關統計,2009年全國R&D全時工作人員196萬,2014年增至336萬,增加了140萬,其中具有博士學位的人數增加了1.5萬人,這表明在2009至2014年五年間,企業對博士畢業生的需求至少高於1.5萬人。依據相關方法預測,2020年企業R&D人員中全時人員將增至283萬人,R&D人員中具有博士學位的人數將增至4.3萬人,2014年至2020年,企業每年對於博士畢業生的需求大致為6000人。雖然未來隨著博士畢業生的增多,企業研發崗位的進入門檻會增高,對於博士畢業生的需求也會增大;同時,國家科技創新戰略的實施也會大量增加就業人員中R&D人員的比例,從而拉動對博士畢業生的需求,但就2009年至2014年具有博士學位的R&D全時人員數的增幅來看,我們應對企業吸納博士畢業生的能力保持審慎的態度。泰國和馬來西亞的案例也證明:博士文憑並非提高就業質量的靈丹妙藥,企業也並不那麼偏好雇傭博士畢業生。[21]

四、結論與討論

本文區分了對博士生的需求和對博士畢業生的需求,並分析了不同利益主體對此的需求狀況,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第一,博士畢業生具有很高的就業率,並沒有像日本、德國那樣出現博士就業困難的問題,因此整體而言,並未出現供過於求的情況。博士頭銜在的勞動力市場中具有很高的符號價值,被認為是一種「通用功名」⑧,博士學位不僅是進入學術勞動力市場的鑰匙,甚至某種程度上也是躋身社會精英階層的敲門磚,博士畢業生可以比較容易地在企業、政府部門等不同行業找到工作。此外,高校普遍並未像英美高校那樣建立嚴格的淘汰分流機制,在此背景下,很多對學術研究缺乏興趣的學生也熱衷於攻讀博士學位。本文認為,各高校應逐步推行博士生淘汰分流機制,促進培養單位提高博士研究所教育質量。

備註:1.2009年和2014年數據來源於《科技統計年鑒(2010)》和《科技統計年鑒(2015)》;2.2020年數據為預測數據,預測方法為:(1)由於數據呈非常明顯的線性趨勢,故對2005年至2014年的經濟活動人口數建立時間為自變數的一元回歸模型(模型可決係數為0.98),並預測2020年的經濟活動人口;(2)按照國家中長期科技人才發展規劃,2020年R&D人員占勞動力人口的比例為0.43%,基於2020年的經濟活動人口計算出2020年R&D全時人員數;(3)按照指標(3)的近似值,指標(5)在2009年和2014年的平均值折算出2020年的估計值;(4)將2020年R&D全時人員數與指標(3)和指標(5)相乘,得到2020年企業R&D全時人員中具有博士學位人數的預測值。

第二,不同層次的博士培養單位對於博士生名額都有比較高的需求。博士生在高校科研活動中發揮著很重要的作用,從科研人力資源投入的角度,所有高校都希望增加博士生名額。在地方高校,博士生名額對於它們吸引、留住高層次人才極為關鍵,因此除了科研需求之外,地方高校的教師發展也要求增加博士生名額。

我們認為,應當發揮市場的調節作用,逐步實行彈性化的招生計劃。對於博士名額的需求,可以允許高校自己統籌學校經費,用於增加博士名額,這部分博士由學校自己出錢培養。國家在下達博士生招生計劃時,可以彈性化,給予一定比例的自費名額。對博士生的需求會受到高校科研經費、培養能力、學生攻讀博士學位意願等方面因素的制約,因此政府適當放開對博士名額的管控並不會引發無序擴張。

第三,就對博士畢業生的需求而言,高校和企業仍然是最大的需求主體。就高校而言,不同層次高校對博士畢業生的需求不同,在全球化的學術勞動力市場當中,「985」高校對本土應屆博士畢業生的需求呈下降趨勢。

企業對博士畢業生有較大的需求,但企業研發人員中博士學位獲得者的佔比仍然偏低。我們認為,必須進一步擴大企業研發人員中博士學位獲得者的數量和比例,推動企業創新。在發展成為創新型企業之後,企業對博士畢業生的需求會進一步上升,從而形成良性循環。

第四,高校對博士生的需求和對博士畢業生的需求存在不一致。「985」高校自身對博士生需求很旺盛,但對本土應屆博士畢業生的需求很少,且呈現下降趨勢。換言之,高校對博士生的需求和對博士畢業生的需求是不同的。從自身發展的利益出發,高校對博士生的需求很高,但在提出這種需求的同時,並沒有將對博士畢業生的需求考慮在內,也沒有綜合考慮不同僱主對博士畢業生的需求情況。20世紀60年代,美國曾面臨和一樣的困境,即儘管博士已經供過於求,但很多處於上升階段的高校仍然希望大力發展博士生教育,不斷要求增設新的博士點。[22]高校和院系爭取多要博士生名額主要的出發點是將博士生視為勞動力,對博士生的培養過程重視不夠。不同學科的教師在訪談中均表示,博士生教育中「使用人」和「培養人」之間的矛盾已經相當突出。要提升博士培養的質量,必須轉變理念,擴大專職科研人員和博士后的隊伍,更加充分發揮博士后、專職科研人員隊伍在科研活動中的作用,這一方面可以解決僅僅將博士生作為科研勞動力的問題,另一方面也為博士畢業生提供更多的出口,形成博士人才的蓄水池。

(感謝黃福濤教授、吳重涵教授、黃海軍博士和范皚皚博士對本文提出的寶貴修改意見!)

注 釋:

①學位與研究所教育規劃座談會,2015年4月13日,武漢。

②某「985」高校研究所教育發展戰略報告,內部資料,2016年1月。

③對某「985」高校物理學院士的訪談,2015年12月。

④學位與研究所教育規劃座談會,2015年4月16日,上海。

⑤1997年,67所教育部直屬高校新增專任教師3577人,其中分配畢業生2507人(博士碩士畢業生1831人),當年博士畢業生6793人。

⑥2015年4月13日,武漢座談會。

⑦對某「985」大學生命學院教授的訪談,2016年1月。

⑧對某「985」高校哲學系教授的訪談,2014年5月27日。

參考文獻:

[1]J.P.Elder.Reviving the master's degree for the prospective college teacher[J].The Journal of Higher Education,Vol.30,No.3(Mar.,1959),pp.133-136.

[2]Dael Wolfle & Charles V.Kidd.The future market for Ph.D.'s[J].Science,New Series,Vol.173,No.3999(Aug.27,1971),pp.784-793.

[3]Cartter,Allan Murray.Ph.D.'s and the academic labor market[M].McGraw-Hill,1976.

[4]Gibbons J D,Fish M.Supply and demand of doctorates in economics[J].Research in Higher Education,1986,25(4):355-364.

[5]Powell,S.,& Green,H.The doctorate worldwide[M].McGraw-Hill Education,2007,p.191.

[6]Michael Keller.Study of the Supply of and Demand for Doctoral Degree Recipients in Maryland[R].Maryland Higher education Commission.1999.

[7]王傳毅,李旭,胡彬涵.研究所教育類型結構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協調性分析:基於人才供需的視角[J].教育發展研究,2014,(23):47-53.

[8]蔣承,龔衛華,張恬.對博士供需現狀的探討[J].高等教育,2012,(23):42-45.

[9]Geiger R L.The competition for high-ability students:Universities in a key marketplace[J].The Future of the City of Intellect:The Changing American University,2002,pp.82-106.

[10]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李鋒亮,袁本濤,劉帆.如何緩解博士生培養的供需矛盾[N].教育報,2010-03-15(5).

[11]Zumeta W.Doctoral programs and the labor market,or how should we respond to the "PhD glut"?[J].Higher Education,1982,11(3):321-343.

[12]李立國,黃海軍.政府主導下的研究所教育發展特徵[J].復旦教育論壇,2014,(1):67-73.

[13]The Carnegie Classification of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About Carnegie Classification[EB/OL].(2015-11-06)[2016-01-01]http://carnegieclassifications.iu.edu/2010/resources.

[14]袁本濤,王傳毅,胡軒,馮柳青.在校研究所對國際高水平學術論文發表的貢獻有多大?——基於ESI熱點論文的實證分析(2011-2012)[J].學位與研究所教育,2014,(2):57-61.

[15]Cantwell,B.,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he postdoctorate in the United States:Analyzing the demand for international postdoc labor[J].Higher Education,2013.66,pp.551-567.

[16]Moguérou P.The brain drain of Ph.D.s from Europe to the United States:What we know and what we would like to know[J].EUI Working Papers,RSCAS No.2006/11.

[17]Martin Trow."Higher Education as a Stratification System:The Analysis of Status"[A].In Perspectives On Higher Education:Eight Disciplinary and Comparative Views[C].Edited by Burton R.Clark,132-64.Berkeley,Los Angeles,and 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84.

[18]Higher Education Council.Review of Australian Graduate Studies and Higher Education[R].Canberra,Australian Government Publishing Service.1989,37.

[19]國家統計局人口和就業統計司.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2014[M].北京:統計出版社,2014:5.

[20]國家統計局,科學技術部編.科技統計年鑒2014[M].北京:統計出版社,2014:表1-1.

[21]UNESCO.Higher education in Asia:Expanding Out,Expanding Up[EB/OL].[2014-09-25].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