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醫藥科研臨床應分軌管理

過去幾十年裡,不僅獲得諾獎的青蒿素,麻黃(麻黃素)、砒霜(三氧化二砷)、青黛、千層塔、山慈姑等傳統中藥提取物,無一例外都是根據中醫臨床經驗或文獻記載的啟發而取得成功的,都成了有效的單體臨床藥物。

而使用現代藥學模型隨機篩選中藥成分或天然資源,雖然可以快速測試成千上萬的化合物,但到現在為止成功實驗寥寥無幾。

美國NIH(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曾投入巨資,用最先進的生物醫藥學方法和設備,試圖從天然植物中尋找抗癌藥,幾十年下來,也僅僅找到了一個紫杉醇,救了整個領域,勉強保全了面子。

這說明如果沒有千百年來的傳統醫學臨床經驗,在天然產物中找到「單體新葯」的歷程將不可預測。傳統醫學經驗是一個寶庫,應當得到認同、珍惜和發掘。

中藥研發應三條路并行

青蒿素的發現走了「單一有效成分提取」這條最直接的路,這條路只適用於一類藥理比較直接的例子。許多有效的復方在辨病不辨證的隨機臨床試驗中得出陰性結果。

許多對疾病整改寫善有效的方子,在針對局部病灶的體外實驗中完全無效。許多藥性類似、或可以在組方中相互替代的藥材,並不含有相似的有效成分血肉相聯。許多經過配伍十分有效的藥方,把組分拆分或標準提取后療效就大打折扣。

不少情況下,單一組分或藥材的安全評價更是把中藥推向了深淵。這說明單體有效成分提取只不過是現代科學所能看見的冰山一角。這下面蘊蓄的龐大體系,傳統中藥里的辨症頒行,君臣佐使,性味歸經,祛邪扶正,並非古人的文學臆想。

在漫長的自然演化史中,一個生物活性分子能存在,往往總能找到一個天然的拮抗分子與其配對。它們相互依存、制約和演進,這便是中醫所理解的陰陽。植物里的藥用成分主要來自於次生代謝產物。

在幾十上百萬年的長和適應中,植物演化出這些「秘密武器」,以耐受極端的自然環境、吸引傳粉的昆蟲和驅趕覓食的動物。在分子層次,這些植物體內的所產生的「陰」,來識別和應對環境變化中所存在的「陽」。

古人利用這些植物的「陰」,也就是藥物的「偏性」,來調節人體中一些相似的「陽」情況。

除了單分子的陰陽對應和拮抗,中醫還把人體理解成一個功能網路,古典中醫哲學里的「五行」便是一個例子。中藥里的各種組分對應和調節著這個複雜變化的功能網路的各個部分,避免了單一的選擇壓力。

這是許多經典組方千百年來都沒有產生耐葯的原因。完全不同的組分,可以通過影響網路中的不同節點,達到同樣的效果,這是靈活配伍的基礎。功能網路失衡的時候,可以通過強化或弱化網路中已經存在的某些支路,修復整體的平衡。這是喚醒人體的自愈力。

這種樸素的「陰陽五行」哲學,在古人千萬次採食藥草的過程中被偶然地驗證,日積月累,便演繹為今天龐大的中藥體系。認識並利用這些樸素的哲學,對於今天的中藥科研仍有啟發。筆者認為,中藥研究發展應該是三條路并行。

一是單體新葯的開發,如同青蒿素。一旦成功,單體葯的作用機理比較容易闡明,結果也容易為現代醫藥學接受。

二是走「復方」研究的道路。主要是證明固定的中藥復方或「中成藥」對某種疾病安全有效。這種研究應該根據病種有選擇性地結合辨證,以現代臨床藥物試驗的「金標準」——隨機對照臨床試驗為主,只要能得出可重複的療效,就有價值推廣使用。

機理的充分闡釋,是更加長遠的任務,不應成復方葯應用發展的阻礙。

三是延續支持中醫師按傳統方式「辨證論治」,使用靈活配伍的中藥處方,並且在臨床運用中嘗試創新。與古時相比,現今的疾病譜有所改變,可以獲得的藥材也不盡相同,對人與葯的理解都更加深入,這就為中醫臨床創新提供了空間。

研究的重點,除了證明有效外,可放在如何提高患者的依從性,如何探索新的組方思路,以及如何推廣成功經驗等方面。

科研臨床應獨立考評

大體來講,西醫藥的發展建立在自然科學之上,了解人體的生理病理,尋找葯靶,設計或篩選藥物,最後在實驗室和臨床試驗中驗證,整個流程是正向思維。

因此,西醫醫生從事臨床藥物研發工作相對容易,科研和臨床被同時納入考評體系相對合理。即使科研人員沒有臨床經驗,西藥科研的很大一部分也可以在實驗室推進。

可是,這種模式並不適合中醫藥科研。中藥的臨床運用,需要中醫理論的指導。這套理論體現了古人對人體的理解,以及不斷試藥而總結出來的用藥規律。

然而,它的理論體系無法直接與現代醫學對接,跟科學有些「雞同鴨講」。在這種情況下,把西醫藥的制度設計和行業管理模式照搬到中醫藥研發上,會造成許多混亂。

中藥研發無法脫離中藥臨床獨立進行,科研人員應當與臨床中醫師緊密合作。中藥研發需要從臨床用藥和療效評估切入,篩選不同病理情況下最適合的藥物血肉相聯,而後了解生理病理,確定有效成分和主要靶點。

基本流程是反向思維,同時盡量深入進行機理的闡釋。而能深刻理解典籍中的用藥經驗,並在現實中有豐富臨床積累的中醫師,是研究團隊的關鍵。

中藥的研發需要臨床中醫師和科研人員深入溝通、緊密合作,這就需要在制度和資源上向中醫臨床系統傾斜(如醫院、社區和私人診所,甚至考慮擁有長期患者群,實踐純中醫治療的諸多海外中醫診所),提供更多的科研支持。

科研人員與臨床中醫師需要分軌管理,獨立考評,保證各自相對穩定的職業發展空間,並在科研合作中建立對等的獎勵機制。

對絕大多數臨床中醫師來說,沒有長年累月的臨床積累和總結,誰也不敢輕言「遣方用藥」的自信。同樣,紮實的科學訓練和創新的頭腦,也不是一天兩天可以養成的。

在現實中,最出色的臨床中醫師,與最優秀的中藥科研人員,很難是一群人。能真正「雙軌發展」的人非常少,可以鼓勵,但不可強求。此外,許多中藥缺乏安全數據,只能保守使用甚至禁用。

這種如屢薄冰的謹慎,進一步縮小了基礎研究的創新空間。因此,將中醫臨床實踐與科研考評一體化,對於大多數人來說無法兼顧,只能疲於奔命,敷衍了事,最終阻礙了中醫藥的發展。這是制度上的硬傷,只能通過縱向分軌管理、獨立考評來化解。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