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深度】出國后,微信朋友圈和朋友圈變成了兩回事兒

很多人對留學生朋友圈的印象,就是充斥著兩大法寶——吃喝玩樂秀炫曬,代購報價求拼單。留學生的海外生活似乎在朋友圈被包裝成了一個人人艷羨的烏托邦。

今天,小編就特約了一位在英國留學的小伙,給大家講述他親歷的留學生微信故事。

微信對於我來說,幾乎貫穿了我大英生涯的始終。

苦戰雅思那會兒,用微信最多的就是加各種雅思交流群,每天都刷著各種考雅思的攻略秘籍,然而事實證明這些最後並沒什麼軟用。還是因為我在微博上轉發了條錦鯉祈福,才考過了第三次雅思。

對於大多數大學部畢業后茫然的學生,我們算非常幸運的了,至少我們有「世界那麼大,我想出去看看」的資本。不過事實證明,留學生活並沒有想象的那麼高大上,你以為已經邁出了圍城,其實依然還在圍城內。

/ 走出國門后的第一把鑰匙 /

自打在國內用慣了微信,到了國外微信仍然是我們掌握信息的第一渠道,成為我們走出國門后的第一把鑰匙。

人生的出場順序總是如此重要的,那些第一批出現在我留學生涯里的「狐朋狗友」,成為了我留學圈裡那批最好的兄弟姐妹。

剛到英國那會兒住的是學校的 10 人舍居,10 間房 2 個衛生間加一個廚房,有個衛生間的下水道還堵了。不過這都不是問題,好歹可以交到更多不同國家的朋友吧。那時的我很天真。

於是我們創建了宿舍的 10 人微信群,因為全體宿舍 9 個男生 1 個女生,其中 9 個以中文為母語,還有一個來自義大利。因為讀不懂中文,後來那個義大利小哥退群了。另外那位女生也退群了,成為了我們中間某個大哥的女人。於是群名改成了「我黨旗幟鮮明絕不攪基」,但最後這個群被外界戲稱為「七仙女與他們的董永」。

8 月初的大學村,擠滿了來上語言課的留學生。起初八九個人的留學生微信群,逐漸開始壯大起來,大群里的朋友們慢慢開始相互熟悉。於是各種分支群也建立了起來,比如「LOL 本地開擼群」、「杭州人民同鄉會」、「酒吧成人交友會」、「足球流氓團」、「雅思不過自斷經脈群」...

我們用微信快速建立起在那裡的留學生圈子。

生活總是繁瑣而盲目的。一切都得自己操辦,租房、購置物品、繳學雜費、開本地賬戶 ... 有些茫然,甚至感到孤獨。

微信的留學生二手群是個好東西,學會在這裡買到便宜貨是每個學生必須具備的一項技能,當初一口氣就加了七八個二手買賣群,和群里的學長學姐各種砍價,覺得自己省了好多錢。

然而我一直很想找個時間融入當地人的生活,可是不知道從何處開始,又擔心自己語言不過關,不敢去交流。於是和身邊同樣感受的學生一起,選擇了抱團。

逐漸地,好像自己的生活又回歸到了國內大學時的那個軌道。

人們總會慢慢習慣自己現有的安逸生活,我也是一樣。隨著依靠微信建立起來的華人圈子一步步擴大,我跟這裡的華人朋友打成了一片,之後竟是慢慢沉醉於這樣的圈內生活了。

你跟我的狀態一樣嗎?讀著什麼鬼的專業,看著讀不懂的外國文獻,礙於語言障礙和文化差異不願意與外國人交朋友,可是又因為距離和國內的朋友漸行漸遠,一發朋友圈就會被認為是炫耀,平時遇到煩心事都不知道如何排解,好想逃離這裡。

一個朋友這樣跟我談到。

起初留學的那種興奮感和新鮮感,隨著繁重的課業和交流的鴻溝慢慢消散,隨之而來的更多是孤獨和寂寞,以及無法傾訴的絕望。

微信就好像一根救命稻草,它保留著我所有的社交資本,讓我有個地方排解消極的情緒。旅行、美食、曬日常,我開始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留學生活,一來讓國內的爸媽知道我過得很好,二來滿足內心的空虛和驕傲。

不過朋友圈的最大特色,是讓你發現十幾年都沒有聯繫的那些朋友,突然就在你朋友圈冒出來說:「什麼時候回國?幫忙帶個東西吧!」

微信讓我們依然停留在一個人和文化聚集的圈子裡。我們總會在微信上找到早已習慣了的交際圈,雖然身在海外,我們依然可以用微信方便的和家裡的親人、朋友聯繫。

我們習慣每天刷刷朋友圈,去看看國內的小夥伴發生了什麼事情,並放上自己的分享狀態,在滿足內心小小的虛榮心的同時,也希望得到朋友們的回應。

微信讓我們的社交沉浸在一種「雖然離家很遠,但依然在一起」的錯覺中。

只要夠開朗,會吹牛逼,和外國人討論問題、一起玩耍絕對不會是難事,我因此也有很多的外國朋友。但是當我以為我真正融入進當地生活的時候,突然一件小事就會推翻我的世界觀,我就會瞬間清醒:原來我依然在自己的圈子裡兜轉。

一個留學的小夥伴這樣跟我說。

融而不入,是大部分留學生的生活狀態。其中一個最大的原因可能是因為語言,基於中文語言的封閉的微信圈子,讓很多人無法在中英文化社交圈裡轉換自己的角色。

我開始用起了 Facebook、WhatsApp、Instagram 這些已國際化的社交軟體,希望能從中找到更大的圈子,讓自己慢慢變得開放起來,我好像發現了新的大陸。

初次嘗試 Facebook 這些社交軟體並不是容易的。它們和我的微信朋友圈有著明顯的結界,因為有一些微信上的朋友是永遠不會到 Facebook 上去的。

要讓我重新在 Facebook 上建立起自己的社交網路,這種交往成本實在過大,耗時耗力。我也並不喜歡在這樣的平台過多曝光自己的生活。而在微信朋友圈裡,我能保證自己更多的隱私,又可以和大多數私人的朋友保持交集。

然而 Facebook 的開放也有其好處,至少我能拓展朋友圈以外的東西。不管圈外的人你認不認識,你都可以通過朋友和他有交集。對於留學生來說,它便成我們迅速拓寬留學交際圈的一大利器。

比起微信所注重的私人朋友圈領域,Facebook 更加註重的是社交圈。

WhatsApp 的簡單和實用,以及它在全球的普及,成為我們和老外即時通訊的主要工具之一。老實說,它和微信的通訊功能並沒有太多的區別,不過「已讀不回」的顯示,增加了不必要的猜測,讓人完全沒有隱私感。

微信本身並沒有阻礙我們跳出自己私人的圈子,去拓展更大的世界。畢竟人是有選擇權的,你可以選擇繼續沉浸在微信的朋友圈裡,也可以選擇用其他方法放飛自己。阻礙我們開放的不是社交軟體,是我們內心的「魔障」。

之後的日子裡,我嘗試不再習慣性地去打開微信朋友圈,而更多的是參與各種社交活動。我報名加入了「political and human rights protest」社團 ... 這個社團別的活動沒有,只有一個口號就是「抗議!抗議!抗議!」。

入會當天,會長義正嚴辭地向我們表示,你們將真正做為一個全球公民,為人類權利做鬥爭。然而並沒有在期間發生什麼上街遊行這樣頗有情趣的事情。

幾乎什麼抗議都有,比如抗議大學生學費上漲、抗議種族歧視、抗議全球戰爭、抗議歧視同性戀、抗議脫歐以及抗議別人的抗議 ... 反正核心觀點就是「政府是腦殘,只有我們自己才能救自己」。

而我們的主要工作是在社交平台上轉發各種有關抗議的帖子和活動,並參與各種討論,傳播信息,擴大交際圈。

但也不是任何抗議都合理的啊。我逐漸意識到這種「為了抗議而抗議」的活動並沒有任何意義,而且一旦談到一些政治問題的時候,我和他們的觀點就會背道而馳。於是最後我選擇離開。

後來因為一個傳教小哥的「推銷」參與到了基督教會的討論中。傳教的小哥很帥,大概 2 米的高個,事先聲明我是男生,我可不是因為美色進入到教會中的。平時傳教的小哥很喜歡用微信喊我去參與各種下午茶,並跟我討論「什麼是上帝」之類的話題。我至今記得聖經里那句「神說,要有光」。

除了每周日會收到的禮拜邀請,每周還會有教會的人奉上的免費午餐。教會會用各種基督教的故事解釋現實生活的事情,對於我來說,這是一種了解基督教的途徑,也給了我很多的心靈慰藉。接不接受教會的觀點,對其保持怎樣的態度,我們可以有各種選擇。

不是所有的社交圈都值得融入,但不嘗試融入永遠不知道自己適合哪種交際圈。融而不入可能是留學生擴大自己交際圈最好的狀態,你可以在探索中逐漸找到圈與外國圈的平衡點。

/ 逐漸融合的朋友圈 /

有時,我想和學生交朋友,他們看起來並不願意說太多話,但我也在嘗試著加入他們的圈子去。

一個外國朋友這樣跟我談到。

留學的課業總歸是繁重的,特別是在 project 和 deadline 來臨的時候,圖書館總是有各種膚色的人挑燈夜讀,或在討論室高談闊論,當然,每天待在圖書館最久的依然是華人的面孔。

我的專業經常需要小組討論問題,由於組裡很多同學都來自,微信成為我們討論話題最常用的工具。組裡的外國朋友們對微信這個軟體也挺感興趣的,因此我們推薦他們也加入到我們的微信群來,基於微信的多元朋友圈就這樣慢慢建立起來了。

我從不刻意迎合英國的社交圈,那些過於激進的事情並不適合我;我也從不排斥英國文化,我積极參与教會活動,了解基督教文化。

我依然選擇最合適自己的生活方式,尊重自己的傳統文化,接納不同的文化。我並不會因為自己和這個社會不同而惴惴不安,也沒有必要融入本地社交圈而全盤否定自己以前的圈子。

外國圈和圈並不是 0 和 1 的對峙,圈子可以共存,也可以多元化。完全排斥任何一個圈子,實際上都是一種偏見。每一個新的朋友都可以給我帶來新的信息和價值觀,每一個老朋友都能讓我有足夠的歸屬感。

這就是一個融合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不同國家的人都在互相接受對方值得學習的東西。對於交際圈來說,外國人加入微信圈子,就如同我們加入 Facebook 圈子一樣,是一種國際化的趨勢,我們都在努力讓自己成為世界公民。

出國留學不是為了繞一個圈之後,你還是回到了原點,而是在你不刻意之間,便收穫了從線下到線上的清晰、立體、豐富的朋友圈。

於是,我的朋友圈越來越大了,我的心也漸漸變寬廣了。這種不刻意迎合,不在意得失,也許是留學生日益國際化的表現。

如果你喜歡追求新鮮的、有趣的、好玩兒的科技生活,關注我們一塊兒玩耍吧,長按下圖識別二維碼關注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