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菩薩應修法隨法行(5):三、於法正修(2)

菩薩應修法隨法行(5):三、於法正修(2)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八:

三、於法正修
5.正修

(一)、奢摩他

云何奢摩他?

怎麼叫做「奢摩他」的相貌?

謂諸菩薩由八種思善依持故。

可以按照五停心的辦法修奢摩他,也可以這樣做。但是在聖道的次第,不是這樣。聖道的次第是「謂諸菩薩由八種思善依持故」,學習佛法的這些菩薩,修奢摩他之前的時候,「由八種思善依持故」,前面已經說過八種思,先要對於佛法這樣思惟觀察。

「善依持故」,「善」也可以當「能」字講,能以八種思做依止處。思想就在八種思這裡活動,思惟這個法義,在閑靜處專精思惟。曾經這樣訓練過,叫做「善依」。

「持」是「堪能」的意思。有了這八種思的時候,就有這種堪能性了。

說修奢摩他,亦復如是。前面有過八種思惟的,現在「善依持」,有這個堪能性了。

於離言說唯事唯義所緣境中,繫心令住。

心就在這裡安住不動,這叫做奢摩他。這和修不凈觀是不一樣的。這「於離言說唯事」,「唯事」,比如說我們現在去看見一棵樹,看見這個樹,這裡面我們不是「唯事」,樹本來是依他起,但是我們看上去就變成遍計執了,所以不是唯事的。「唯獨是事」,看上去的時候,執著這個樹是真實的,就是變成遍計執了,這不是唯事。但是修八種思維的時候,專精思惟假名安立的一切法是遍計執,遍計執是畢竟空。恆常的思惟,無間加行、殷重加行。這個時候,隨順趣入,「能於其修隨順趣入」就是可以入於止觀了。

「於離言說」,內心裏面通過種種名相,思惟一切法的時候,這都是畢竟空的,都是無所有的。思維蓮花是無有少法可得,是畢竟空寂的。這蓮花是無所有的,若是不想了就是沒有。想的時候這蓮花很分明的顯現出來,青色青光,白色白光,想得很清楚,但不想了什麼也沒有。可見蓮花的相貌,以分別為體性;若不分別它就沒有體性。就是在分別的時候,它本身也是畢竟空的。

這樣思惟達到這個程度的時候,心裏面沒有一切相。修奢摩他止的時候,心裏面不思惟了。不思惟了的時候,心裡就沒有一切相。心裏面不分別的時候,心裏面是猶如虛空。一分別就有相;不分別的時候就沒有相。這時候的心還在,依他起還在,這個時候以離言的依他起唯事、唯義,唯義就是真如,心裡不分別的時候,一切相不可得。這個時候離一切相,就是第一義諦,就是圓成實性了。以依他起和圓成實為所緣境,這個時候心裡完全無分別。這奢摩他是止,就停止一切分別,心裏面無分別住。

「繫心令住」,心用定的力量把心捉住了,安住在那裡不動。心裏面一切妄想都停下來了,心裏面明靜而住,這就叫做「奢摩他」。

這幾句話里看出來一件事,「謂諸菩薩由八種思,善依持故」,「思」,修奢摩他之前要有這個條件的,這八種思為條件,然後才能夠安住在依他起、圓成實上,心裏面離一切分別。這時候「繫心令住」。

離諸戲論,離心擾亂,想作意故。

心裏面有種種的分別,又發為種種的言論,認為這都是真實的,這叫做「戲論」。

八種思惟的時候,思惟凡是言說安立的一切法都是畢竟空寂的,這個時候能安住在畢竟空這裡,一切戲論都沒有了。在奢摩他出現的時候,沒有一切的戲論,沒有這些言論。不去執著言論所說的一切事是真實的。

「離心擾亂」,沒有說話,心裏面也沒有戲論的擾亂。修止觀沒有成功的人,心裏面有擾亂,老是分別、執著、嫉妒,有一點事心裏面就是動蕩不安了,就是分別執著擾亂心,使令心裡老是不安,就是沒有奢摩他了。

「離諸戲論」、「擾亂」就是「想作意故」。「想」者,取相也,心裏面取一個相。貪心來的時候,心裏面有一個所貪的相;瞋心來了也有一個瞋的相,不管想什麼、做什麼、什麼想,總之一想就有相,「想作意故」想一動起來的時候,叫做「作意」。一作意的時候,就把心擾亂了。「想」是心所法,識是心王。心所這個「想作意」,就把心王擾亂了、不寂靜了。由此而發出來種種的言論都是戲論。奢摩他出現的時候,「離諸戲論,離心擾亂,想作意故」,都沒有這些事情,心裏面明靜而住寂然不動。

所以是「離諸戲論,離心擾亂,想作意故」,戲論和擾亂是想作意,完全都棄捨了,叫「繫心而住」,作如是觀,奢摩他止的相貌是這樣子。

於諸所緣而作勝解。

長時期的作八種思惟的訓練,觀一切法都是自性空,不生不滅,本來寂靜,自性涅盤,奢摩他一觀一現前的時候,心是離一切相,寂然不動,湛然常住。「於諸所緣而作勝解」,心裏面通過一切名相緣一切法的時候,對於假名安立的一切法、在離名言的一切法而作勝解。「於諸所緣」是包括遍計執、依他起和圓成實。

「而作勝解」,「勝解」就是一點也不猶豫,對於所通達的道理決定無疑,不可動搖。人有不同的意見來難問他的時候,他不受影響的。心裏面有思所成慧,進一步修奢摩他的時候,到這個時候,心裏面本身有強大的力量,任何的思想不可以動搖他,所以叫做「勝解」。

學習佛法學習了許多年,若是沒有修奢摩他、毗缽舍那,有小乘佛教學者來說句話,「大乘非佛說」,心裏面就動搖了。唯物主義者來說「佛教都是迷信」,心就迷迷糊糊了。不同思想的人,用不同的意見來攻擊的時候,心裏面就動了。這就表示這個人沒有修奢摩他、毗缽舍那。若是有奢摩他和毗缽舍那的功夫,本身有了體驗,人說什麼話,心裏面都不動。

於諸定相,令心內住、安住、等住,廣說乃至一趣等持。是名奢摩他。

奢摩他的相貌,「於諸定相」,在一切法上,在色受想行識這裡。心裏面安住下來,一共有九個相貌,就是內住、等住、安住、近住、調順、寂靜、最極寂靜、專註一趣、等持」,一共是九個相貌。這是欲界定的相貌。這在〈聲聞地〉裡面已經說過了。

於諸定相,令心1.內住、2.等住、3.安住,廣說乃至8.一趣、9.等持,〔九住心〕是名奢摩他。

《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八及《高麗藏》十五,原文皆為「令心1.內住、3.安住、2.等住」,依《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四:「或處靜室,令心1.內住、2.等住、3.安住及與4.近住、5.調伏、6.寂靜、7.最極寂靜、8.一趣、9.等持。」;《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六:「即是九種行相,令心安住。謂:令心1.內住、2.等住、3.安住、4.近住、5.調伏、6.寂靜、7.最極寂靜、8.一趣、9.等持。」以及《瑜伽師地論》卷第三十:「謂:有苾芻令心1.內住、2.等住、3.安住、4.近住、5.調順、6.寂靜、7.最極寂靜、8.專註一趣,及以9.等持,如是名為九種心住。」所以可以修正為「令心1.內住、2.等住、3.安住」。

由欲界定,達到未到地定,由未到地定達到色界四禪,心裏面寂靜住,這就是奢摩他。

韓清凈《披尋記》:「於離言說唯事唯義等者:謂於大乘離言法性,如實智生,不取少法及少品類而起分別,唯取其事,唯取真如,繫心令住。」

「於離言說唯事唯義等者:謂於大乘離言法性」,「離言法性」大乘佛教裡面說到這件事。「如實智生」,如實智生,是四如實智,暖、頂、忍、世第一,超過暖、頂。因為暖位,頂位還是尋思智,到了忍位以後,就是四如實智。

「不取少法及少品類而起分別」,沒有修止觀的凡夫,心裏面是取著少法及少品類而起分別的,達到暖頂忍的這個人,他不取少法及少品類,心裏面離一切分別相,在那個離一切相那裡安住不動。他有這個智慧,通達名言安立的一切法都是畢竟空的。長時期的思惟,現在修奢摩他的時候,就能達到這個境界,心裏面離一切分別。

「唯取其事,唯取真如」,「唯取其事」,就是如幻如化的依他起。那麼「取真如」就是唯義,唯義就是真如,這個真如這地方是離一切相的。

「繫心令住」,心在這裡住,沒有分別。在離一切相這裡無分別、在依他起如幻如化的境界上也是無分別,不分別住,這叫做奢摩他。

延伸閱讀

菩薩應修法隨法行(1):一、如法隨轉

菩薩應修法隨法行(2):二、於法正思(1)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