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我與自己、我與他人、我與集體......打開人際困惑的三把鑰匙

請點擊標題下方的「光明微教育」關注我們,了解更多動態~

「為什麼我總跟同學相處不愉快」

「我為什麼總是不合群」

……

大學校園裡,同學之間磕磕碰碰的小事,背後折射的是家境的差異、能力的高低、機遇的不同乃至生活習慣衝突等大話題……

林林總總的不良人際關係理由,讓莘莘學子在直面校園生態的同時也直視著校園外面的社會。

如何以理性平和的心態正確處理群與己的關係,本期讓我們共同關注——

我與他人:

為啥出了問題,怎樣處理才好?

步入大學,有些同學開始變得無法淡定,原來都是中學里的佼佼者,只要成績好就可以備受矚目成為師生眼中的寵兒,但現在發現身邊牛人如雲,學霸、歌手、英語達人、動漫控、小作家、運動健將……

似乎他們都有一技之長,而自己一無是處……

倘若連顏值也沒有,就更是覺得自己落到了塵埃里,真切地覺得自己就是只醜小鴨,在人群中找不到自己存在的價值。

在大學里很重要的議題就是如何處理好三種關係:我與自己、我與他人、我與集體。這三種關係,猶如三個環環相扣的齒輪,相互關聯、相互影響。

我與自己:

去「接納」,去「改變」

在當前應試教育依然為主的社會裡,大學猶如一道分水嶺,大學之前的目標很單一,就是「考上大學」,度量尺也只有一把,就是學習成績;但考上大學之後,發生了很大變化,不再有統一的發展目標,評價人的尺子也變得多元,實際上會帶來更大的壓力。

對於自己,重要的不是「被給予了什麼」,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給予的東西」。

我們無法丟棄或者更換現實的「我」這個容器,包括我們的容貌、家庭出身、性別等等,所以對於這部分只能如其所是地接納;更為重要的是,我們如何去改變對「我」這個容器的看法和利用方法。

比如覺得顏值不高,模樣是爹媽給的,但氣質是可以後天造就的,自己是不是可以從穿著打扮、言行舉止的外在美和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內在美兩方面進行提升?

比如男生覺得自己長得太矮了,那想想個子矮的好處有哪些呢?比如會讓人感覺放鬆、容易放下警惕心理等。

其實,困擾我們的自卑感,並不是「客觀性的事實」,而是「主觀性的解釋」。

問題並不在於自己有所欠缺,而在於你如何看待這種現實並賦予其什麼樣的「價值」。關於如何看待和利用現實的「我」這個容器,很重要的智慧就是能夠去分清,什麼是能夠改變的,什麼是不能改變的。

我與他人

是「合作夥伴」,而非「競爭對手」

當舍友托福考了高分、閨蜜獲得了十佳歌手時,你的心裡如果涌動出的不是真心的祝福,而是某種酸酸的失落感,或許你就是在潛意識裡把他們當作了「競爭對手」,而非「合作夥伴」。

就像網上調侃的一樣,「聽說你過得不好,那我就放心了」

這種思維方式其實是陷入了「縱向關係」的窠臼里,把他人的幸福看作「我的失敗」,所以才無法給予祝福。

在縱向關係的思維模式里,人與人之間是競爭的關係,要分出高下優劣甚至比個你死我活。

如果用「競爭」的視角來看待人際關係,就不可能擺脫人際關係帶來的煩惱,特別是人際比較帶來的自卑感。

因為,競爭就會產生勝負,別人得到了而自己沒有得到,就意味著自己不如別人,就勢必會產生自卑感。

同時這種競爭意識也會讓你不自覺地將他人乃至整個世界都看成「敵人」,認為他人隨時會嘲諷、攻擊自己,世界是一個恐怖的地方。

這樣就不可能信任他人,即便成績好、能力強,也不可能感覺到幸福,因為他們眼中的世界是敵人遍布、充滿危險的所在。

人與人的關係更應該從「橫向關係」去看,大學里存在競爭,但那只是局部、暫時的,將眼光放在人生髮展的長遠道路上去看,更多的是合作陪伴、攜手同行。

每個人要走的路都不一樣,目標不一樣、路徑不一樣、節奏也不一樣,大家是在同一個平面上往前走,有的人步伐快一些、有的人步伐慢一些,在大學這段旅途中,大家是同行的夥伴。

不必與任何人競爭,只要自己不斷前進即可。我們需要積極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差異,所有人都是「雖然不同但是平等」。無論走在前面還是走在後面都沒有關係,並不存在一個縱軸,每個人都在探索屬於自己的發展道路。

我們的價值並不來自於比別人高出多少,而是來自於跟理想的自己相比,我們在多大程度上超越了自我。

要從競爭的怪圈中解放出來,沒必要戰勝任何人,也沒必要用別人來評判自己。可以用「好奇」和「欣賞」的心態來看待同學之間的這份差異,去觀察和了解他人和自己的身上分別有哪些優勢和特點。

當他人陷入困難的時候,你隨時願意伸出援手;當他人獲得成功時,你真心地為他感到幸福,這就是將他人視為自己的「夥伴」的體現。

如果擁有「人人都是我的夥伴」的意識,那麼你眼中的世界也將截然不同,不再是一個充滿危險和猜忌的所在,而是一個安全舒適的地方,你與他人的相處也會輕鬆很多。

有的同學覺得,大學里就是要充分享受個性發展的自由,參加集體活動多沒意思,但在班級中一直獨來獨往又覺得似乎不太對勁兒,不知道該如何把握做自己和融入集體之間的尺度。

作為社會性動物,我們不可能單獨生存下去,歸屬感是我們的根本需要。

當我們發現自己在某個團體中是有位置的、被接納的,我們才會覺得安全、有存在的價值。如果遊離於集體之外,就會缺乏歸屬感和價值感。

共同體感覺是幸福的人際關係最重要的指標。只要有兩個人存在,就會產生共同體。

歸屬感不是靠僅僅存在於一個團體中就可以得到的,它必須靠積極地參與和融入共同體中才能得到,要將對自我的執著,變成對他人的關心,去思考「我能給舍友、同學帶來什麼」,只有付出才能在共同體中找到歸屬感。

遊走於自我與他人之間

面對人際關係中的煩惱,首先要先分清「這是誰的課題」,然後進行課題分離,冷靜地劃清界限。

辨明是誰的課題的方法很簡單,只需要考慮「某種選擇所帶來的結果最終要由誰來承擔」。

把自己和他人的課題分離開,既不干涉他人的課題,也不讓他人對自己的課題妄加干涉。

比如,你就喜歡自己宅在寢室里,這顯然是你的課題,需要你自己為之負責。

不必為了形式上的「合群」,而去勉強自己跟別人一樣一起吃飯、一起上自習。接納自己的這種性格傾向,做一個安靜的美男子。

但同時要記得,你也有歸屬感的需要,所以即便經常宅在寢室里,你也可以為他人作出哪些自己的貢獻呢?

或許是打掃衛生、整理雜物讓宿舍變得更加清爽溫馨;或許是當同學或傷心或興奮時,你可以用心傾聽陪伴。

這些做法都可以讓你既做自己,同時又能找到歸屬感和價值感。「同學的生活作息習慣好奇怪,我看不慣怎麼辦」,那要想一想他的作息習慣有沒有干擾到你?

如果沒有,請卸下你的評判,這是他的課題,就由他去吧。

人際關係之中,有時候可能是對方的選擇會幹擾到你,比如「同學總是在一些小事上占我便宜」。在解決人際衝突問題時,要注意遵循「Connection before Correction」的大原則,即先建立聯結,再解決問題。

作為夥伴,你們彼此之間有哪些聯結?

先在情感上進行溝通,讓對方感受到你的友好,然後再試著去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時,注意用「我」字句的方式去表達不滿,重在表達「我看到了什麼,我的感受是,我希望咱們如何友好相處」,而不是指責對方「你做了什麼,你就是不尊重我,你怎麼這麼小氣?」

同時,注意要懷著好奇和開放的心態去傾聽對方,了解對方在這個問題上有怎樣的思考和感受。

「我在大學里申請了一個學生科研項目,但是同學們都不喜歡彼此合作,都想當頭不想當兵,我怎麼才能跟他們實現合作共贏?」

在合作中,非常重要的態度就是欣賞差異、善用差異。

很多時候我們是在不自覺地用「縱向關係」來看待我們的合作共事,所以會覺得當頭優於當兵,似乎作為普通的隊員就不如隊長貢獻大。

但如果我們能夠用橫向關係去看,在一個團隊中,雖然有分工的不同,但大家都是平等的。應該真誠地欣賞每個人獨特的優勢,知人善用,發揮所長,讓大家都有作貢獻的機會。

欣賞彼此的優勢,肯定彼此的貢獻,是邁向合作共贏的基本態度。

在大學里建立友好的人際關係,既不是靠利益輸送,也不是靠討好順從,而是真誠相待、共同成長,需要不斷學習如何自我接納、信賴他人,在「共同體」中找到自己的歸屬感和價值感。

(作者系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學院分黨委副書記)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