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兄友弟恭:漢字中的兄弟之誼

人自古以來頗重兄弟之情,兄友弟恭在歷史上有著怎樣的由來和故事呢?

兄友弟恭:漢字中的兄弟之誼

文 / 卜師霞

《詩經》中有一首很有名的《棠棣》,以「棠棣」花瓣連理依偎起興,由物及人,喻兄弟間的親密無間:

常棣之華,鄂不韡韡。

凡今之人,莫如兄弟。

死喪之威,兄弟孔懷。

原隰裒矣,兄弟求矣。

脊令在原,兄弟急難。

每有良朋,況也永嘆。

兄弟鬩於牆,外御其務。

每有良朋,烝也無戎。

……

唯有如此篤厚的血緣情感,才能在「死喪之威」「急難之時」「禦侮之際」,鼎力相助,彼此扶持。錢鍾書說《棠棣》「蓋初民重『血族』之遺意也。就血胤論之,兄弟天倫也,夫婦則人倫耳;是以友於骨肉之親,當過於刑於室家之好。……觀《小雅·常棣》,『兄弟』之先於『妻子』,較然可識」。

兄弟

「兄」的古文字形從口,從兒。《說文解字》云:「兄,長也。」段玉裁認為「兄」的本義當為「滋生、滋長」之義,為「況」的本字,「兄長」為其引申義。「弟」的古文字形象繩索纏繞物體之形,因纏繞如螺旋,故有次第之義,《說文解字》釋為「韋束之次弟也」。進而引申為表同輩人次序的「弟」,喻為相次第而生。《爾雅·釋親》:「男子先生為兄,後生為弟。」

從血緣看,兄弟是父母血脈的延續,也是父母之外最親的人。所謂「兄弟者,分形連氣之人也」。因此,兄弟之誼貴在親和互助。《尚書》中就已經有了「友於兄弟」之文,《論語·子路》雲「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集解》引馬融註:「切切偲偲,相切責之貌。怡怡,和順之貌。」在朋友之間,貴在指正錯誤,兄弟情誼,則在於相互和順。

甲骨文友 金文友 小篆友 漢隸友

小篆恭 漢隸恭

儒家倫理觀念中,對人倫的要求並不是單向的,而是相互對待。兄弟之情,更重長幼有序,兄友弟恭。兄友中的「友」甲骨文字形,象兩手之形,會意為相互協同合作。《爾雅》:「善兄弟為友」。《說文解字》云:「同志為友」;「弟恭」中的「恭」,從心,共聲。《說文》「恭,肅也。」《爾雅·釋詁》「恭,敬也。」一方面,兄長要擔負起關愛長養弟弟的職責;另一方面,弟弟也要自覺建立起對兄長的恭敬順從。

相比較而言,更強調父、兄、夫的引領作用,所謂風化自上而行於下也。至今,我們仍然說「長兄如父」,這既包含著長兄擁有被尊敬的權力,同樣也有愛護養育弟弟的義務。歷史上,有很多流傳甚廣的故事來稱頌為兄者的仁愛和寬和。

舜是孝悌的典型,在母親死後,他的父親瞽叟娶了新的妻子,有了同父異母的弟弟象。他們都很討厭舜,包括他的父親,因此就想盡辦法置舜於死地。象在最後一次謀划殺害哥哥時,以為自己成功了,便「止舜宮居,鼓其琴」。可是,偉大的舜躲過一次次劫難后,並沒有怨恨父親和弟弟,反而「復事瞽叟愛弟彌謹」,在登上帝位后,還「載天子旗,往朝父瞽叟,夔夔唯謹,如子道。封弟象為諸侯」。(事見《史記·五帝本紀》)舜的「以德抱怨」,已遠遠超越了常人,大概這才是所謂的「聖人之道」吧。

孔門十哲中的閔子騫,是二十四孝中「蘆衣順母」的主人公。在父親因後母虐待他,要休了後母的時候。閔子騫說了「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在孝道之外,其對弟弟的愛和呵護也盡顯其中。

這些故事固然有歷史在流傳過程中的虛構成分,但呈現出的道德取向和價值判斷卻反映了古人心目中的「孝悌」觀及其典範作用。其具體細節已不再適用於現代社會,精神內核卻仍值得我們借鑒和吸取。

兄長能夠對弟弟友愛,弟弟亦當對兄長恭敬有禮。史學家司馬光,以《資治通鑒》流芳千古,也因「砸缸」的機智勇敢而家喻戶曉。其實,他對兄長也極盡愛護尊重。《劉宗周全集·語類》記載:

溫公事其兄伯康甚恭,伯康八十,溫公時候其起居,如護嬰兒,或曰:衣得無寒乎?或曰:食得無飢乎?

在漫長的歷史綿延中,兄弟之情也並非都如此溫情脈脈,反目成仇者更不勝列舉。平常人家,由錢財而彼此糾葛;帝王之門,更因權力而自相殘殺。

自周起,是宗法制度的社會,嫡長子為大宗,是正統的繼承者。宗子繼位以後,對同族之人具有裁斷之權,兄尊弟卑由此而起。血緣親情也往往覆沒在權力的爭奪之下。

《左傳》中第一個故事「鄭伯克段於鄢」,就是兄弟失義的寫照。共叔段作為弟弟覲覦君位,在母親的幫助下越走越遠,而鄭莊公為了讓弟弟咎由自取, 更是老謀深算,「誘敵深入」而一舉滅亡之,「兄友弟恭」蕩然無存。因此,史書評價為「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稱鄭伯,譏失教也」。在後代的皇家權力之戰中,「兄友弟恭」更是一紙空文。

在宗法制度下,血緣上遠近親疏的人倫關係,就是政治上的「天子」「諸侯」「大夫」等尊卑不同的社會關係。《左傳》中常有「兄弟之國」,即為同出一源。為維護宗法制度下的社會秩序,「孝悌」尤為重要。《論語》中有「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凡愛眾,而親仁」之文。邢昺疏云:「此章明人以徳為本,學爲末。男子後生為弟,言為人弟與子者,入事父兄則當孝與弟也,出事公卿則當忠與順也。」《孝經》亦云「事父孝,故忠可移於君;事兄弟,故順可移於長。」在這種歷史環境下,父子相親、兄弟相合已經超出了人情之本,而是確保社會秩序正常運轉的必要條件。

在嫡長子繼承製中,當「地位」和「賢能」發生矛盾時,衝突便隨之而起,兄弟失和,江山易主。因此,歷史中常常稱頌「讓賢」佳話,以此警戒表率後人。例如:

吳太伯、太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歷之兄也。季歷賢,而有聖子昌,太王欲立季歷以及昌,於是太伯、仲雍二人乃奔荊蠻,紋身斷髮,示不可用,以避季歷。季歷果立,是為王季,而昌為文王。(《史記·吳太伯世家》)

伯夷、叔齊,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齊,及父卒,叔齊讓伯夷。伯夷日父命也,遂逃去。叔齊亦不肯立而逃之。」(《史記·伯夷叔齊列傳》)

「中詠《棠棣》匪他之誡,下思《伐木》友生之義。」當你是在沒有兄弟的家庭里孤獨的長大,就交一個像兄弟一樣的朋友吧……在友誼的世界里,不離不棄,感受「兄友弟恭」的溫情。所謂「薄於兄弟之情者,安能推恩於同國之民」。

卜師霞,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從事訓詁學、辭彙語義學研究。

董京塵,北京師範大學文學博士,章黃國學主編。

特別鳴謝

書院文化發展基金會

敦和基金會

章黃國學

有深度的大眾國學

有趣味的青春國學

有擔當的時代國學

文章原創|版權所有|轉發請注出處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