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法治周末:流動兒童——多了陪伴,少了公平

在北京讀了6年國小,今年9月,胡萌萌就要回河南老家讀國中了。

胡萌萌的成績還不錯,儘管在6年間一共換了3個學校,但每次考試,她都能排到班裡的前十名。

她想在北京一直上到大學畢業。然而,事與願違。近年來「嚴控超大城市人口」的政策,讓她在北京讀書的門檻越來越高。留下,意味著很難有國中可以入學。

在現實生活中,這樣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和胡萌萌一樣隨父母打工來到城市的孩子們,被大家稱為「流動兒童」,而他們的教育問題,是繼留守兒童之後,又一個突出的問題。

近日,21世紀教育研究院、社科文獻出版社等單位聯合發布《流動兒童教育發展報告(2016)》(流動兒童藍皮書)(以下簡稱《藍皮書》)。

《藍皮書》提供的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10月1日,全國流動人口總量已達2.47億,全國每6個人中就有1個處於「流動」之中。而作為流動人口子女的流動兒童和留守兒童這兩個群體總數約1億人。

這些「流動」中的孩子們,多了父母的陪伴,然而缺少的,是教育的公平。

兩頭延伸

的流動兒童有多少?

《藍皮書》援引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的數據,截至2010年11月1日,全國17歲以下流動兒童的規模為3581萬人。

分省域來看,2010年,流動兒童的地域分佈為:廣東省(408萬人)、浙江省(280萬人)、江蘇省(214萬人)、山東省(194萬人)和四川省(191萬人)分列流動兒童總數的前五位,上述5省流動兒童總數達1287萬人,佔全國流動兒童總數的35.94%。

《藍皮書》稱,大城市流動兒童的教育問題正向學前教育和國中后教育兩端延伸。流動兒童學前教育的實際需求在城市管理中極易被忽視。國中后教育階段,流動兒童家長迫切要求開放高中教育、要求參加異地中考和異地聯考的訴求日益強烈。

在學前教育方面,《藍皮書》稱,目前尚未制定全國統一的有關隨遷子女學前教育的管理規範,也未將其納入基本公共服務範疇,使得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的學前教育機會難以得到保障,學前教育品質難以得到有效提升。

在異地中聯考方面,《藍皮書》引用了科學教育研究院教育發展與改革政策所課題組2013年至2015年的專項調研數據。這份調查顯示,選擇接受更高階段的教育是隨遷子女的主要訴求。

從國中隨遷子女來看,58.2%的省內跨縣流動學生、51.8%的跨省流動學生明確希望能接受義務教育后的教育,其中有40%以上的學生明確希望接受高等教育。

然而,現實中這一群體繼續接受教育的情況卻不樂觀。

《藍皮書》認為,在現行聯考錄取制度下,開放異地聯考存在的主要問題包括:異地聯考矛盾比較突出的地區卻沒有全面開放,或者開放門檻較高;人口流入較多的地方,開放異地聯考的持續性存疑;西部省區面臨打擊「聯考移民」的艱巨任務。

《藍皮書》還提出,要根本解決異地聯考問題,從長遠來看,必須深化推進聯考制度改革,即打破現有的分省按計劃錄取制度,實施基於全國統一測試的高校自主招生的新制度,聯考從現在的計劃聯考變為自由聯考,學生可自由選擇報考學校,也就不存在異地聯考問題。

「奢侈」的中學

胡萌萌的母親劉素琴之前在北京動物園批發市場有一個攤位,胡萌萌的父親自己開了一輛二手金杯麵包車幫人搬家,儘管辛苦,但收入還是好過河南老家。

考慮到家裡的老人年事已高,留守兒童的教育又一直被大家詬病,於是,胡萌萌的父母在她上國小的時候把她接到了北京。

2015年,動物園批發市場搬遷,劉素琴的營生沒有了,和丈夫一起開起了金杯車,收入比起前幾年減了不少。

和收入下降相比,讓胡萌萌父母更煩心的,是女兒的上學問題。

目前,非京籍孩子在北京上學只有兩種選擇,一是公立學校,二是民辦自建學校。

作為外來務工人員,在苛刻的學籍制度和五證要求(五證:在京務工就業證、在京實際住所居住證明、全家戶口本、在京暫住證、戶籍所在地街道辦事處或鄉鎮人民政府出具的當地沒有監護條件的證明等相關材料)面前,心有餘而力不足。

劉素琴告訴法治周末記者,在實際申請公立學校就讀過程中,所需證件遠遠要比北京市教委公布的多,有的學校對外來務工人員還要求在所在地要連續繳納社保。

而這樣的要求,最直接的後果就是導致了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沒有辦法進入到教學條件更好的公立學校,只能就近選擇民辦自建的打工子弟學校。

打工子弟這類學校相對來說教學條件和環境差一些,但足夠讓孩子接受正常的教育活動。

不過,北京市政府層面對打工子弟學校的管控越來越嚴,僅2011年就責令停辦拆除打工子弟學校24所,涉及學生14000餘人。

而在嚴格控制人口的政策下,2016年更是實行號稱「最嚴格」的控制人口政策,不僅孩子上學難以為繼,自己的工作也沒有了著落。

據統計,2016年,北京市現有112所打工子弟國小,在校人數約65000+人。這個人數比2014年少了約28000+人。

《藍皮書》認為,當前大部分城市的高中教育資源相對短缺,加上制度和現實環境的因素,農民工隨遷子女難在流入地繼續升學。

如何保障公平

截至2014年8月,有27個省份明確了隨遷子女在當地參加中考的政策。從各省市公布的異地中考政策方案來看,隨遷子女參與升學考試的資格條件存在較大的地區差異。

科學教育研究院教育發展與改革政策所課題組2013年至2015年的專項調研顯示,從國中隨遷子女來看,58.2%的省內跨縣流動學生、51.8%的跨省流動學生明確希望能接受義務教育后的教育,其中有40%以上的學生明確希望接受高等教育。

然而,現實中這一群體繼續接受教育的情況卻不樂觀。

《藍皮書》分析稱,異地中考政策實施困難的原因與當前的教育資源配置體制、戶籍制度、聯考制度、教育評價體系等密切相關。

《藍皮書》建議,改善和促進隨遷子女異地中考,應加強教育需求情況調研,對農民工隨遷子女做到「底數清、情況明」,科學預測流入地接納「容量」,進行前瞻性規劃,系統評估異地中考利弊情況,不斷改進高中階段招生政策;創新高中階段辦學模式,建立、完善高中階段教育成本分擔機制與投入機制等。

對此,《藍皮書》的主編楊東平在接受法治周末記者採訪時也表示,目前流動人口子女就學問題,最突出的矛盾是在北京等特大城市。

在這些城市,出現了由公辦學校包攬流動兒童的思路,這與國務院規定「以公辦學校為主」並不一致。事實上,打工子弟學校,作為特定時期解決流動兒童接受義務教育的一個補充,依然有存在的合理性。

目前,從北京和各地的現實看,雖然公辦學校學生數量在減少,資源已經有所富裕,但流入地政府幾乎沒有能力包攬所有流動兒童的教育。實證調查發現,越是在大城市,公辦學校實際接收流動兒童入學的比率越低。

公辦學校的布局、公辦教育資源的分佈特點,是按戶籍人口規劃設置的,與流動人口的居住、生活並不一致。外來人口高度聚集在城鄉結合部的少數村莊,但公辦教育資源多集中於城區或遠郊區,難以大量吸納流動兒童入學。

由此,楊東平認為,特大城市應該面對現實,準確理解「以公辦學校為主」解決流動兒童入學問題的政策,不能靠公辦學校包攬天下,同時要把打工子弟學校等納入當地正常的教育管理,多渠道保障流動兒童的受教育權。(記者 高原)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