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尋茶記:倚邦曼松古茶山

普洱茶有「茶出銀生城界諸山之說」、銀生節度是南詔國最大最繁榮的節度,銀生城就是現在的普洱市景東縣城,可現代普洱茶確源起於邊遠的「六大茶山」。我曾求教於著名茶人詹英佩,得知這竟是個美麗的錯誤,而曼松確是這最美的傳說。對於古六大茶山我也是滿懷憧憬,早年多次前往,發現它早已聲名遠揚,知大概后再無過多深入,更多的是探瀾滄江中游兩岸,探家鄉的哀牢山無量山,研究我的太和甜茶。但曼松一直讓我難以釋懷。2017年夏,友要入駐曼松,邀我考察。

圖為:開墾十餘年的河谷茶山

此次受朋友之託考察曼松,為保險起見我們多線路進入,以求獲得更全面客觀的分析,準備詳細具體的投資計劃。我們進入的第一條線路為:版納州勐臘縣曼臘鄉曼灑茶廠省道218線岔路口,跨曼老江直進勐臘縣象明鄉倚邦村背陰山新寨,從這騎摩托進山進曼松茶區。

見嚮導的第一眼我就想起李元昊及消失的党項人,交談得知他們都是香堂人(有的版本記為香塘人),這與羌塘人可能只是方言與普通話的發音差別,我走茶山常遇此情,如在考察老帕卡茶時發現學者所書的「蒙古藤」其實為「勐谷藤」,在考察黃草壩時專家所記的「南宋茶」其實是老百姓所說的「難聳茶」(難以發芽生長的茶),類似情況數不勝數。這香堂人、香塘人與羌塘人是不是也如此?再有就是他的髮型讓我想起了李元昊的禿髮令,這不是要剃光頭而是不能留全發、一定要將發剃除一部分與漢人以示有別。他把周圍的全剃了,只留頭頂中間一小撮,用頭繩向後紮起來,發與身、形與神渾然天成,讓人彷彿看到了馳騁沙場的西夏人。這也就成為我們一路閑聊神侃的話題。

圖左一:省道218線岔路口圖左二:我的嚮導兄弟

曼松貢茶屬古六大茶山之倚邦,倚邦主產「細葉子茶」,在普洱茶體系中獨樹一幟。但小葉子細葉子在正統中較避諱、再加這葉子實在是小、與時俱進就出了個十分形象的名「貓耳朵」,而曼松則是倚邦本地茶之最。相傳古代皇帝指定五大茶山中的曼松茶葉為貢茶,「年解貢茶100擔」而名。曼松貢茶與普通納貢的官茶不同,只有曼松茶是供皇帝專用的貢茶。據史料記載,皇帝指定曼松茶葉為貢茶,其他寨茶葉一概不要。

據傳,明成化年間,地方官員發現曼松茶色香味俱全,且沖泡后「站立不倒」,於是托朝臣進貢給當時的憲宗皇帝,並予以「大明江山屹立不倒」之意。憲宗皇帝品嘗后贊口不絕,指定曼松茶為皇家貢茶,其後一直延續到清朝。相傳曼松皇家茶園共有三片:曼松的王子山、背陰山,還有一處是靠近曼臘的一個傣族寨子茶園。時至今日,皇家古茶樹極少,無從考究,站立不倒的制茶技術也無人傳承。但曼松茶古韻尚存,儘管每年春茶產量有限,但慕名而來者絡繹不絕。

入寨路上及小河邊看到不寬的河床、沒有裸露的卵石及沉積的沙灘,多見易見風就化的「羊肝石」,這石在許多名茶區常見,如鳳凰窩、老海塘、砍盆箐,這種土壤環境下的茶多苦澀不顯、而且苦能解澀能化,所得之茶甘甜爽口,這幾年受追捧的茶多產於此土壤環境。這種土壤廣泛存在於滇西南的瀾滄江東岸、為陸羽所不識,是好茶之基,也是我尋茶的指示土壤之一。這種土壤在自然狀況下隨風隨水隨光而自然發化、在發化前期微生物作用不明顯,在成壤時微生物作用圖出,熟土透水性好,生土在外力作用下會柔性好的緻密層,讓水不能滲透。雨後騎摩托進茶山時困難重重,但觀察更為全面、沿路都是深厚的大面積的羊肝石土壤環境,而且很少有花雜。這又讓我想起218省道岔象明鄉公路,沿曼老江西岸看到的山羊肝石,它是否在象明鄉沿曼老江西岸一線廣泛存在呢?

圖為:此處現大面積的「羊肝石」

普洱茶產攸樂、革登、倚邦、莽枝、蠻專(磚)、慢撒古六茶山,而以倚邦、蠻專者味較勝;倚邦本地茶葉以曼松茶味最好,有「吃曼松著倚邦」之說。

曼松有一座「王子山」,王子山因王子墳而得名,但當地一些自稱對曼松歷史很了解的人,卻不知王子是誰,不過「王子墳」的傳說,說明「曼松貢茶」很悠久。以王子山為代表的曼松種茶史,不僅僅始於明清,至少可上溯至南詔。

此線路進王子山首先要穿過一望無際的橡膠林,這橡膠屬熱帶植物,適種海拔在1000米以下,適種緯度不垮回歸線,適合在熱帶半山區種植,其種植生長有章可循,看似雜亂的橡膠地沿海拔等高線平行種植,看似已超1100米,一些地方接近1200米,都是在上一波橡膠潮栽種的、不知毀了多少原始森林。越往山上走橡膠樹越來越小、越來越稀、越來越弱,管理也越來越差,有些已近似拋荒多年。走近看地里又套種了茶,這些年膠跌價茶漲價,拋慌的膠地里套種茶,村民做兩手準備,再往上就進入了原始森林。

圖為:棄荒的橡膠林

清朝普洱府置普洱貢茶八品種,簡稱「貢八色」入貢。在曹當齋的統治時期,曼松貢茶步入輝煌。每年二月,茶葉萌發時,曼松頭人受命採辦貢茶,採辦期間,所有商人不得入山。在此期間曼松茶園也正式成為「皇家茶園」(貢茶園)。人們在原有古茶的基礎上開始植茶,這些茶隨世而變、被伐被毀被拋棄被遺忘,剩下的散落其間與生林融為一體,品種優良受到追捧,但量太少。在當下普洱茶大潮中,人們就地取種傳統種植,這山就遠看是生林近看是茶地,茫茫眾山皆如此。

曼松貢茶最大的特點是甜潤,但甜的曼松貢茶並沒有給曼松的村民帶來蜜一樣的幸福,清代末期,由於貢茶任務太緊,再加其它各級官吏索要,古六大山茶農苦不堪言、就把茶樹砍掉燒掉,有的家族就此逃難,再也沒有回來,曼松貢茶也從此一蹶不振。1942年,攸樂山的攸樂起義攻進了倚邦,戰火將倚邦燒了三天三夜,幾百年築就的古鎮,全部化為灰燼。這場劫難使倚邦元氣散盡,無法再振,幾百戶人家遷移他鄉,空涼的倚邦在大山深處漸漸被人們遺忘,留下的依然在堅守。他們守護著祖宗的茶園不願離去。今曾經的貢茶園,竟看不到一棵粗大挺拔的古茶樹。近萬畝曼松茶園裡,就幾十棵刈過台的古茶樹。

圖為:難得一見的曼松古茶樹

曼松茶種種原因,如今已經很少很少,只是在王子山舊居周圍,稀疏生長十多棵喬木型茶樹,當地人說年產不過幾十公斤頂級曼松貢茶精品。

曼松古樹貢茶最大的特點是甜潤,喝的時候口裡很甜,喉頭很甜,心裡很甜、這甜不是糖甜蜜甜是茶的鮮爽甘甜,是源於自然成於匠工之韻,是上天的恩賜、大地的饋贈,大愛無聲大道無形,真正的王者之氣。

圖為:漫漫尋茶路

曼松的主要民族是彝族的香唐人(香堂人),他們與世無爭,堅守著自己的生活,自信面對外來,與其它古茶山的茶農熱情接待客人不同,早間曼松當地人不太習慣與外面的人打交道,不喜歡他們平靜的生活被打擾。二零零幾年,開始有老闆租了曼松村的土地使用權種茶樹和橡膠。當時每家收入萬餘元,曼松村民過得不是很好。但看到大公司大集團的進入,看到外來人漫山遍野的種茶種橡膠、村民們也就跟著種。他們並不盲目更不操之過急,哪植茶哪種膠、要植何種茶、要如何植茶一切瞭然於胸,年久之後曼松生態茶揚名立萬,又再續寫傳奇。

圖為:森林裡的新茶園

現曼松百年古茶不過幾十棵,產量極少,而且它們屬於在森林中野放生長沒有劃分過沒有主沒人管,曼松村的村民誰都可以采,這對古茶造成了極大的破壞。再有就是村民對古茶樹密而不宣,除家裡人外,即使是親戚和鄰居,也不會告訴古樹茶在哪裡,因而村民不會帶輕意帶外面的人去看古茶樹,也不允許其它寨的人來采,這也讓它更加神秘。此行也是雲里霧裡的山裡亂轉,但我就喜歡這樣無章可循,就喜歡在偶然之尋找必然。

圖為:山上的草藥花

圖為:曼松古茶鮮葉

回寨后我們又有意走象明鄉返回,再探羊肝石,探貓耳朵、探象明大茶區。今曼松茶麵臨的最大問題是古茶掠奪性強采、生態茶無序化種植。就茶樹品種而言其地方群體性品種雖風格獨特,但在現今條件下已不適於大面積種植,單品種不適於過快過多種植。特別是新茶園小茶樹多了,曼松貢茶這一品牌有可能被慢慢弱化,可古茶一采再采,新茶一種再種。象明、倚邦、曼松,這富饒的熱帶原始森林讓我更覺是寶、只有它才是我們生存的依賴,保護好它就有子孫後代。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