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這面國民照妖鏡,折射出的是人性

這幾天摩拜腳踏車的悲慘命運——要麼被隨意丟棄、暴力破壞,要麼被佔為己用……被刷了屏。

不論是「四下無人」的投機心理,還是「別人都如此」的從眾心態,抑或「不管別人怎麼樣,反正我就這樣」的偏執情緒,這面國民照妖鏡折射出的是紛繁複雜的動機。

在傳統的熟人社會逐漸解體,現代的契約社會尚未形成的時代背景下,共享腳踏車的命運,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道德生態和社會文明的一張試紙。

01

「江南水鄉,蘇州人家的後門常通一條河,聽起來是最美麗也沒有了,文人筆墨里是「的威尼斯」。可是我想,天下沒有比蘇州城裡的水道更髒的了。什麼東西都可以向這種出路本來不太通暢的小河溝里一倒,有不少人家根本就不必有廁所——明知人家在這河裡洗衣洗菜,卻毫不覺得有什麼需要自制的地方。

「為什麼呢?——這種小河是公家的。

一說公家的,差不多就是說大家都可以佔一點便宜的意思,有權利而沒有義務了。小到兩三家合住的院子,公共的走廊上照例是塵灰堆積,滿院生了荒草,誰也不去想去拔乾淨,當然,更難以立足的,自然是公共廁所。

沒有一家願意去管閑事,誰看不慣,誰就得白服侍人,連半聲謝意都得不到,公德心就在這裡被自私心驅走了。

六十年前,社會學家費孝通在他最有名一篇文章《差序格局》里,寫下上面這段話。如果說真有一面國民「照妖鏡」的話,那麼半個多世紀前,費孝通就已經是擎著照妖鏡洞徹「劣根性」的捉妖人了。

一百多年來,像費孝通這樣「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捉妖人,並不少見。120年前,傳教士明恩溥(Arthur H. Smith 1845-1932)寫作《人的特性》(Chinese Characteristics)時,就把「自私」作為人最明顯的社會心理特徵之一。

甚至在其樂融融的春晚舞台上,主流文藝工作者們也曾經不遺餘力的批評過「醜陋的人」——還記得1993年姜昆、唐傑忠的相聲《樓道曲》嗎?順便說一句,這是姜昆寥寥無幾的最好的相聲作品之一,也是春晚最值得懷念的年代。

費孝通(1910-2005)

02

不過,身為人,也不用太自責。因為醜陋的不只是人,而是全世界,或者說,是這種醜陋,是人類的天性。

1868年,馬克思給恩格斯寫了一封信,他激動的說:「如果我們向後看的話,會在原始時代看到社會主義的趨向,這種趨向就主要表現為公地制度。」

可惜的是,一向偉光正的人類導師馬克思,這次好像也看走了眼。這個被他當做「共產主義雛形」的公地制度,折射的卻是人類公共生活史上不折不扣的悲劇。

當初,英國王室為了體現國王的仁慈,在領地之外劃出一大片優質草地,叫做「公地」,意思是,所有牧民都可以在這裡自由放牧。

開頭幾年,牧民們都很開心,野果香山花俏,狗兒跳羊兒跑,大家舉起鞭兒輕輕搖,小曲滿山飄。真是有點世界進化,天下大同的味道。

但是,歡天喜地之餘,所有人都忘了一件最重要的事:任何公地的存在,有一個基本前提,就是每個牧民都能自覺按照合理的數量放牧,因為哪怕再肥沃的草地,它負擔羊群數量都是有限的。超過這個負擔,草地的再生能力就被破壞了。

問題很快就來了。

這一天,約翰偷偷多養了一隻羊,他的小算盤打得很精明:多養的這隻羊,產生的效益當然歸自己,而對草地造成的損害,卻由全體牧民承擔。約翰是個聰明人,可惜他忘了,其他人也都不傻:既然約翰可以多養幾隻羊,我為什麼不行?

於是,越來越多的人把越來越多的自家的羊趕進公共牧地。每個人都振振有詞:追求自己的「利益最大化」,是人類的天性。

很快的,原本水草豐滿的草場,成為不毛之地,牧民們因此紛紛破產。原本皆大歡喜的仁政,很快成為「羊吃人」的悲劇。

哈丁(1915-2003)

03

所謂的「公地悲劇」,其實是個非常古老,也非常普遍的問題。所有的社會公共資源,其實都是「公地」。大到一國的貨幣、土地、教育、就業,小到我們開頭講的共享腳踏車,幾乎所有牽涉到公眾利益的問題,其實都存在公地的問題。而如何防止公地悲劇的出現。就成了人們討論的焦點。

1968年,美國學者哈丁(Garrett J.Hardin)在把這個寓言寫進著作中,這就是他發表在《科學》雜誌上的論文《公地的悲劇》(Tragedy of the commons)。儘管半個世紀以來這篇文章備受爭議,但是它依舊被看做20世紀發展經濟學、社會心理學、博弈論等領域最重要的文獻。

公地悲劇出現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哈佛大學的心理學家設計了一個實驗。

規則很簡單,他們隨機選了100個參與者,每人發10美元。然後,實驗人要求每個人往捐款箱里捐款,捐款過程不記名,捐多捐少全憑自願。但是作為回報,所有收到的捐款會被翻倍后平均分給每一個人。依次類推。

每個人利益最大化的最好的辦法是什麼?

很顯然,動動腳趾你就能想到,如果每個人都把錢全部捐出去,那麼每個人第二輪就可以得到20美元,第三輪就可以得到40美元,第三輪就是80美元……簡直是無本萬利!

但是,我們自己的精明(或者愚蠢),顯然超出我們自己的想象。幾輪下來,人們發現,捐款箱里收到的捐款越來越少,直到為零。

怎麼會這樣?

道理很簡單,只有兩個字:匿名。

因為是匿名捐款,在開頭幾輪,大家都會收到比自己所捐的錢更多的錢,但是,後來所得卻慢慢減少了。這時,人們開始意識到,有些人根本沒有捐款,但卻參加了平均分配。因為是匿名,因此沒人知道是誰。

既然這樣,每個人都就開始盡量少捐錢,盡量多獲益,一旦有人得到的比捐的更少,他們就停止了捐款。最終所有的人都停止了捐款,直到最後,Game Over。

這就是一出赤裸裸的公地悲劇,也是一面全人類的照妖鏡。

奧斯特羅姆(1933-2012)

04

哈佛實驗告訴我們,公地的問題核心其實不僅僅是分配,更重要的是信息的透明和利益分配的監管。

從社會心理學上講,當人們暫時脫離了原有固定的社會關係網路,在新的環境里處於一種暫時的角色「匿名」狀態時,在外部控制力與自我約束力同時下降的格局下,平時不敢說的話敢說了,平時不敢做的事情也敢做了。

於是,心理學家們改變了遊戲規則,實驗重新開始。沒有捐款的人也可以參加分配,但是名單會被公布。結果,遊戲變得有持續性了。最終大家都拿到翻番的錢。為什麼會這樣,哈佛的結論是,人都有自尊,因此會羞恥。因為害怕被公布,因此,沒有人去做出不捐白拿的行為。

哈丁的公地悲劇把我們帶入了一種悲觀之中,特別是生在這個普遍漠視公益的社會,更有一種莫名的失望和無助。然而,沮喪之餘,希望總還是在的。

2009年,66歲的印第安納大學政治學教授奧斯特羅姆(Elinor Ostrom,1933-2012)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她是歷史上第一位獲此殊榮的女性。

作為公共經濟學研究的開山者之一,奧斯特羅姆在其名著《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中,針對「公地悲劇」的理論模型進行分析和探討。

為什麼瑞士和日本的山林公地能維持幾個世紀的經濟增長和生態穩定,而土耳其的近海漁場卻屢屢因過度捕撈而發生衝突?為什麼菲律賓桑赫拉的農民能建立起長期有效的公共灌溉系統,而美國加州政府卻遲遲無法解決地下水的過度使用問題?

對於一個地方和社群中互相依賴的公民而言,如何才能實現真正有效的自我組織和治理,從而在所有人都面對搭便車、規避責任或其他機會主義行為誘惑的情況下,取得持久的共同收益?奧斯特羅姆通過對各種成敗案例的實證考察,首次系統地總結了人們用以分析公共事物解決之道的理論模型,並從博弈的角度探索了政府與市場之外的自主治理公共資源的可能。

在傳統的熟人社會逐漸解體,現代的契約社會尚未形成的時代背景下,共享腳踏車的命運,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道德生態和社會文明的一張試紙。我們每個人,既是公共生活的受益者,也是建設者,社會文明的進步,固然更多依靠制度建設,但每一個小我的克己自律,也是不容推卸的責任,從這個意義上說,共享腳踏車的「悲劇」,既是照妖鏡,也是指南針。

群學書院今日薦書

《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

奧斯特羅姆 著

余遜達、陳旭東 譯

上海譯文出版社2012年

埃莉諾·奧斯特羅姆(Elinor Ostrom),公共經濟學研究和公共選擇學派的創始人之一,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政治學教授,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和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曾經擔任過美國政治學協會主席、美國公共選擇學會主席、公有產權研究協會主席等學術職務。1997年獲得弗蘭克·塞德曼政治經濟學大獎,2009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亦是歷史上第一個獲得該獎項的女性。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