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冷兵器時代上戰場這幾件必備兵器可真少不了!

弓套箭囊:弓箭兼有生產工具、作戰武器、健身器械等多種功能,且弓箭製作工序複雜,製作一把良弓要花一至三年的時間,因此古人十分注重對弓箭的保護,製作弓套和箭囊進行保護,以防磨損破壞。

弓套稱「衣」或「鐲」、「帳」。《說文》曰:「鐲,弓衣也。」《高誘》曰:「鐲,弓韜也。」韜即弓的套子。更為講究的是古時還在弓衣外面再套一層叫「韇」的弓套。《說文革部·韇下》說:「弓矢韇也,韇,蓋又在鐲之外,容以木為之,飾以皮耳。」弓衣的另一種名稱叫「帳」。《說文》曰:「帳,弓衣也。」《毛詩》曰:「虎,虎皮也,帳,弓室也。」

在秦風裡也提到「虎帳」,即虎皮弓衣。古時還有一種稱「交帳」的弓衣,其內可同時裝進兩把弓。見《毛詩》「交帳,交二弓於帳中」。今日在新疆、寧夏等地發現了諸多弓箭文物,弓箭在乾燥的環境中以及弓套的保護下,雖經千年但依舊完好無損。

八旗弓

漢代的弓箭和弓袋

還有清朝的時候,游牧人更多的是用這樣的~ 其設計科學,做工考究,用材嚴格,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出材質的彈力,其加長弓梢的設計可以使射手在開弓後節省力量,保持穩定提高命中率,十分適合於北方民族的騎射作戰,是對《考工記》弓箭製造技術的繼承與發展。

根據《周禮·夏官》記載:「司弓矢,掌六弓、四弩、八矢之法。」

一、六弓指王弓、弧弓、夾弓、庚弓、唐弓、大弓。其中王弓、弧弓,以授射甲革椹質者;夾弓、庚弓,以授射侯鳥獸者;唐弓、大弓,以授學射者。

二、弓的大小也依使用者的身長和體力,區分為上弓(六尺六寸 也就是2米2)、中弓(六尺三)、下弓(六尺);

三、四弩指夾弩、瘦弩、唐弩和大弩。其中夾弩、瘦弩較輕便,發射速度快,多用於攻守城壘;唐弩、大弩是強,射程雖遠,但發射速度較慢,多用於車戰和野戰;

四、八矢:枉矢、絜矢、殺矢、鏃矢、矰矢、茀矢、恆矢和痹矢八種。其中枉矢、殺矢、矰矢、恆矢是弓所使用,其餘四種是弩所使用。

五、枉矢、絜矢是專供戰鬥用,又叫兵矢,通常用於攻守城戰鬥和車戰。這兩種箭可以在其頸部(箭鏃和箭桿連接處)綁火球發射。殺矢、鏃矢是供田野狩獵用的;矰矢、茀矢是弋射飛鳥用的;恆矢、痹矢是供習射用的。

六、在弓體方面,弓體外曲大內向少的弓叫做「夾臾之弓」,適合進行射布靶及弋射,弓體外曲少內向大的弓叫做「王者之弓」,適合射甲盾及木靶。弓體外曲和內向相等的弓叫做「唐弓」,適合於深射。質量特別好的弓箭沒有塗漆的痕迹,講究塗漆的痕迹與手的紋理相合,其側角漆紋象環,弓背若是牛筋所制其漆紋如麻,若是麋筋其漆紋如蠖。弓在使用中要先調試好,拂去灰塵,撫摩察看。質量好的弓叫「句弓」;桿好的弓叫「侯弓」;角、桿、筋三者具佳的弓叫「深弓」。弓的各部名稱有:弓乾的兩端末梢稱為簫,簫端裝弭。弭是供掛弦用的,多以骨;角製作,也有銅製。弓干中央的部分名弣。柎和弓梢之間的兩個孤形部分名淵,亦名肩。

作戰武器除了弓箭之外,更是不能缺少軍刀。那麼古代各朝代的軍刀又是什麼樣的?

漢——環首直刀

魏晉———環首刀改進 (兩晉時期環首刀仍處於兵器的主導地位,但出土極少,帶有清晰雕刻圖案的繪畫得以流傳的也不多)

↑1957年洛陽西晉墓出土鐵刀,外形與漢環首刀無異。長122cm,寬3cm.環寬6.5cm。

另一種鐵刀出現,上一種一直保持到隋唐,發展為隋直劍和唐橫刀。此種則在南北朝得以相當普及。單手使用,柄短,背厚,刃薄。寬刃闊頭大刀的鼻祖。

晉末及六朝由於北方為游牧民族入侵,而其又以騎兵為主,中原普通的刀劍等兵器無法阻擋騎兵,為了適應戰爭的需要,出現了對付騎兵的長刀,以補步兵之不足。所以長兵器逐漸得到長足發展,而這其中如陌刀等兵器越造越長。

唐————唐四刀:橫刀,陌刀,鄣刀,儀刀 (與同時代大馬士革刀齊名的世界名刀。冷兵器時代殺傷力最大的兵器,是現在兵器收藏家夢寐以求的寶物,唐代部隊的制式裝備。)

《通典》卷一一五載,晉末盧循、徐道覆的農民軍有幾千人「厚甲長刀」充當前鋒。也有不少善使長刀的將領,如劉裕、王敬則。並且也有史料表明在隋末也有此種又長又大的刀。這種長刀直到唐朝統一后才最終定型為唐陌刀。

唐之陌刀長達一丈,從唐朝壁畫中可看見,佩戴唐陌刀的武士身上,陌刀雖僅以刀刃懸於腰間,但仍比同時佩戴的其他刀長出一截,加上刀柄其長度的確要有8、9尺,這也是為了抵禦騎兵衝擊力所必需的。

另外唐陌刀為雙刃,中間背厚,刀尖鋒利,追擊或砍殺敵人時「白刃霜飛,紅血星流」,普通長刀只是一刃,可見唐陌刀實乃刀中異制。由於要抵禦騎兵的衝擊力,還要能「斬馬」,那麼對於刀的韌性要求就非常高,刀刃採用特級彈簧鋼,保證耐砍不變型,裝俱為中碳鋼,也就是採用了包鋼的鍛造技藝,因此唐陌刀的造價成本還是很高的。

宋————宋代的長兵多沿襲唐制,槍還是主流,夾雜有大刀,棍棒「刀八色」:手刀,掉刀、屈刀、掩月刀(偃月刀)、戟刀、眉尖刀、鳳嘴刀、筆刀;朴刀(民間)

朴刀出現於宋代,到了清末前後,才被廣泛使用。其起源的原因,有人認為是當時民間不許保存長兵器,於是有人把大刀改為短把的朴刀,戰鬥時再在加柄。宋代禁止民間擁有兵器。《宋會要輯稿》中說,「著褲刀」,即掛在褲子上的刀,因為人們日常需要使用而不能禁止,於是朴刀得以成為唯一的合法民間武器。

因此,在《水滸傳》中,有關各路英雄使用朴刀的描寫隨處可見。就其起源而論,與其說是把大刀的柄縮短,以適應近戰的需要,莫如說是為了應付民間不許保存長兵器,而把大刀改為短把的朴刀更符合歷史實際。這種朴刀多在民間使用,但是在清朝,卻破例地把朴刀納入軍隊的指定兵器之中。

元————環刀(雁翎型、柳葉型)

明————腰刀,長刀(倭刀)(柳葉型),短刀,雁翎刀,鉤鐮刀,夾棍刀 、苗刀

在長期的作戰實踐中,戚繼光發現傳統的軍刀在質量上不如日本的「倭刀」,便吸收「倭刀」的長處,對軍刀進行改良,使刀身加長、寬度縮小、弧度加大,並在質量上嚴格把關,鍛造出名噪一時的「戚氏軍刀」。

「苗刀」是明朝戚繼光抗擊倭寇,根據倭寇刀的形制和技法所創製的剋制刀形。苗刀又稱「御林軍刀」,民國十年定名。是的寶貴文化遺產,是聞名中外的傳統刀技,它是冷兵器時代的先進兵器之一。不是苗族人使用的刀而是以其刀身修長(總長五尺、刀長三尺八寸、刀柄一尺二寸)如禾苗之故命名。它集中了刀、槍兩種冷兵器的特點,既能當槍、矛刺擊,又能當刀劈砍,既可單手握把,又可雙手執柄,殺傷力極大。國歷史檔案館保存的重要資料《苗刀考證》中,這樣寫道:「苗刀用以衝鋒陷陣,遠勝單刀及其它短兵」。

雁翎刀最早出現在南北朝時期,作為北方少數民族騎兵的武器。一般刀長三尺三寸,大概比日本軍刀短一寸、相比較平直,刀尖背開刃,利於砍刺。後唐宋明清步兵的鬼頭刀、柳葉刀從其發展而來,同樣為單手兵器。

毛伯溫出征之時,明世宗賜一詩:「大將南征膽氣豪,腰橫秋水雁翎刀,風吹鼉鼓山河動,電閃旌旗日月高。天上麒麟原有種,穴中螻蟻豈能逃,平安待詔歸來日,朕與先生解戰袍。」此詩平仄合轍押韻,氣勢恢弘,頗有幾分掃平天下一曠六合的抱負。

明清時期雁翎腰刀的基本型制特點為,刀身較為平直,刀尖為略上翹的圓弧形,刀尖至刀背15~20cm處多開刃,一般稱為反刃(部分明中早期的雁翎腰刀無反刃,形式上更近於金戰刀的樣式,而清代的部分雁翎腰刀的反刃甚至縱貫整個刀背)。刀身寬為4~5cm,脊厚0.6~0.7cm(最厚處達1cm),刀身斷面為等腰三角形(這種刀身斷面被稱為「平造」),全長多在90cm左右,刃長70~80cm,刀柄長15~20cm,刀全重1~1.5kg。明代雁翎腰刀血槽多為一條,清代雁翎腰刀大部分有血槽數條,而且血槽的形狀多很複雜。

清————窩刀,順刀,札刀,斬馬刀

↑清刀

↑西北地區軍刀

抗戰大刀

→冷兵器文化交流,作品欣賞,加龍泉鑄劍師傅微信:lqbjsf

→更多刀劍、冷兵器知識,鎖定微信公眾號:中華冷兵器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