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萬病之源是寒濕,大暑過後濕氣重,教你幾招解暑祛濕的好法子

明·汪綺石《理虛元鑒》指出「長夏防濕」。因此夏季解暑的時候,不能忘記祛濕,要雙管齊下。

暑濕直接耗傷正氣,困阻清陽氣機,常見倦怠乏力、食慾減少、氣短心悸,肢困頭重、大便溏薄、舌苔膩,民間稱之為「疰(zhu)夏」。這容易發於老弱或氣陰不足,脾胃虛弱者。所以,祛濕解暑是關鍵。

1、中醫總愛說病人「濕氣重」?

很多人去看中醫,都會被告知「濕重」,濕是從何而來的。

濕本身是一種正常氣候變化的構成因素,適當的濕氣是人類和萬物生存的必要條件,只有當濕氣過盛,侵入人體造成疾病時,才成為濕邪。

濕邪又有內外之分,外濕為六淫之一,內濕既是病理產物,又是致病因素。五臟六腑均可為濕邪所病,其中又當屬脾胃與濕邪關係最為密切。

大暑過後,天氣更加悶熱,「天暑下迫,地濕上蒸」,有暑挾濕,且有濕又常惹暑,暑濕相連。中醫學認為夏末秋初為長夏時期,其氣候特點是多濕,明·汪綺石《理虛元鑒》特別指出「長夏防濕」。因此夏季解暑的時候不能忘記祛濕,要雙管齊下。

2、長夏——暑多挾濕,濕熱夾擊

這個季節空氣中濕度最大,人們易感受濕邪者。在中醫學中,濕為陰邪,其性趨下,重濁粘滯,易阻遏氣機,損傷陽氣。

長夏多暑多濕,人們常易出現胸悶、心悸、精神萎靡、胃口不好、乏力等癥狀。

對於呼吸系統疾病患者而言,長夏要多注意保養,以防咳嗽、氣管疾病的反覆發作。

而對於體質濕熱者來說,手心腳心常有發熱感,且在濕氣和熱氣交相作用下,容易便秘,大便顯得黃而臭。所以夏季祛濕熱是非常重要的養生之道。

暑濕天氣加重,這時如果人體濕氣過重,濕氣停滯在臟器,就會食慾減退,不思飲食;如果濕氣停滯在經絡,就容易造成關節疼痛;如果截滯在清竅,就會感到頭昏腦脹。甚至有些人會因此出現腹瀉、嘔吐的癥狀。

3、暑濕的典型癥狀

從中醫養生的角度講,人如果陽氣虧損或因勞累耗傷津氣,則暑熱之邪便會乘虛而入,出現頭暈腦漲、心煩口乾、倦怠乏力或自感發熱等癥狀。再加上濕熱的氣候影響脾胃運化功能,讓人食欲不振,胃口不佳。

被濕邪擊中的典型癥狀是:身體總覺得疲勞困重,但這種疲勞不是因為哪裡酸痛,如果酸痛的話,可能是你有血虛、血不養筋的問題。

如果你在夏季有以下一種或者多種的情況,就說明濕氣已經在體內慢慢的積累,都需要除濕去熱,以防暑濕纏身。

01 身體發沉、發重,頭也發矇,雖然頭不疼,但是不清爽;

02 皮膚上會有濕疹,胃口也不好,吃什麼都覺得沒味道,嘴裡發黏。

03 舌頭伸出來時,你會發現舌質很胖,顏色偏淡。癥狀嚴重的,舌頭邊上會有齒痕,甚至像孩子的小裙子似的,這叫「裙邊舌」,這就是比較嚴重的脾虛濕困了。

4、解暑祛濕是關鍵

暑濕內襲人體,使脾胃運化受制。由於炎熱逼蒸,腠理開泄而汗出涔涔,不僅耗津傷液,且氣隨津泄,共致氣虛。

加之暑濕直接耗傷正氣,困阻清陽氣機,常見倦怠乏力,食慾減少,氣短心悸,肢困頭重,大便溏薄,低熱綿綿,舌苔膩,民間稱之為「疰(zhu)夏」,易發於老弱或氣陰不足,脾胃虛弱者。

心腦血管病患者多為中老年人,久病體質虛實夾雜,夏季來臨不要恣啖寒涼,以免遏伏濕邪留戀,反致病勢纏綿。治暑熱必須清化濕濁,不要顧此失彼。

5、解暑祛濕、清暑益氣——中醫調治

中醫調治講究「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治療時令病有著豐富的經驗。

01 解暑祛濕,新加香薷飲

中醫認為,香薷性味辛、微溫,入肺、胃經,有發汗解表,祛暑化濕,利水消腫之功,適用於夏季外感於寒,內傷暑濕所致的暑濕表症,水腫,小便不利等。

《本草綱目》言「世醫治暑病,以香薷為首葯,然暑乘涼飲冷,致陽氣為陰邪所遏,遂病頭痛,發熱惡寒,煩躁口渴,或吐或瀉,或霍亂者,宜用此葯,以發越陽氣,散水和脾…… 蓋香薷乃夏月解表之葯,如冬月之用麻黃。氣虛者尤不可多服」。

香薷外能發散風寒而解表,內能祛暑化濕而和中,性溫而為燥烈,發汗而不峻猛,故暑天感邪而致惡寒發熱,頭重頭痛,無汗,胸悶腹痛,吐瀉者尤多適用。

新加香薷飲香薷 6 克,銀花9 克,鮮扁豆花9 克,厚朴6 克,連翹6 克。將諸葯擇凈,放入藥罐中,加清水適量,浸泡10 分鐘后,水煎取汁,分次飲服,每日1 劑。可祛暑解表,清熱化濕,適用於惡寒發熱,無汗,心煩而赤,口渴,苔白,脈洪大者。

夏日常用香薷煮粥服食,或泡茶飲用,既可預防中暑,又可增進食慾。

02 清暑益氣湯

古代流傳下來治療暑濕當令,脾虛氣弱的處方以清暑益氣湯最為著名。方名為清暑益氣湯的處方有二。

李東垣《脾胃論》清暑益氣湯——清暑除濕,健脾益氣。

此方適用於暑熱挾濕,食欲不振,大便溏薄者。

方用青陳皮、蒼白朮、澤瀉分消濕熱,祛濕健脾;黃芪、人蔘、麥冬益氣生津;黃柏苦寒瀉火,清熱解暑;升麻一味,升發陽氣,以固根本。

王孟英《溫熱經緯》清暑益氣湯——清暑益氣、養陰生津

此方用於治療夏季感受暑熱,氣津不足,它將常用清暑之品如黃連、知母、竹葉、西瓜翠衣、荷梗等與益氣養陰藥物如西洋參、石斛、麥冬、粳米等兩相配合,共成清暑益氣、養陰生津之效。

人與自然相應,只有「調於四時,合乎陰陽」,才能保持身體的健康狀態。「暑必傷氣」、「暑必挾濕」的規律指導人們在盛暑時節,飲食、行為都應當順時而為,必要時可以加以飲食防禦,方葯調製。

03 飲食調養安度盛暑

多食鴨肉

中醫認為,鴨肉味甘、咸,性微寒,具有滋陰養胃、清肺補血、利水消腫的功效。《日用本草》中記載:鴨肉可「滋五臟之陰,清虛勞之熱,補血解水,養胃生津」。鴨肉鮮嫩肥美,營養豐富,能製成多種風味各異的佳肴,夏季食用可清暑滋陰、健脾化濕、補益虛損,實為夏季清補之佳品。

白扁豆粥

臨床上將白扁豆作為甘淡溫和的健脾化濕葯,《本草綱目》言其:「入太陽氣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濁,故專治中宮病,清暑除濕而解毒也」,對於夏季感受暑濕引起的嘔吐、腹瀉、胸悶等症,暑濕泄瀉、脾虛乏力的人群,可用鮮白扁豆100克,大米100克加水適量,酌加白糖煮粥吃,可達到健脾和中,化濕消暑之效。

香薷花椒茶

香薷、花椒各5 克。將二者擇凈,放入茶罐中,加沸水適量,浸泡 10分鐘后飲服,每日1劑。可化濕開胃,適用於暑濕困脾,脘腹脹滿,納食不香,肢軟乏力等。

三豆湯

夏天由於氣候炎熱,人們出汗多。容易中暑、虛脫。三豆實為解暑、清熱、祛濕、防病之佳品,老少皆宜。

三豆湯的主要功效是清熱解暑、健脾利濕,可以預防痱子,緩解各種疥瘡、痘痘、濕疹及睏乏感。黑豆有補腎益精、清熱之功效;綠豆有清熱解毒、消暑的作用;赤小豆有清熱利尿、消腫療效。服用三豆湯是夏令消暑清熱的最好選擇。

製作:將綠豆、黑豆、赤小豆等量混合在一起,一份"三豆"加三份水,小火煮爛,每日食用1~2次,每次1碗。

6、祛濕穴位

濕熱體質的人,需要化痰祛濕。具有化痰祛濕作用的穴位中,最常用的是曲池、肺俞、八髎、中脘、足三里、陰陵泉。中醫治療濕熱體質,這幾個穴位健脾除濕,一起來看看。

01 肺俞穴

濕熱體質偏於濕熱內蘊,表現為痤瘡、口臭的可以選用肺俞穴。位於背部第三胸椎棘突下左右旁開二指寬處。取穴時一般採用正坐或俯卧姿勢,對清肺經的濕熱療效顯著。

操作時,用食、中二指端在穴上按揉,約揉15-30次,用兩手大拇指腹自肺俞穴沿肩胛骨后緣向下分推,約分推30-50次。取穴時一般採用正坐或俯卧姿勢。

02 八髎穴

八髎穴有清熱利濕的作用,可每天按摩2次,每次15分鐘,對於濕熱體質偏於濕熱下注的人比較適合。

03 中脘、足三里、陰陵泉

可以和胃健脾,促進脾胃運化水濕,陰陵泉是脾經的合穴,也可以健脾除濕。這三個穴位也都比較適合濕熱體質的人進行按摩。

04 去濕要穴「曲泉」

屈膝時,當膝內側橫紋端上方凹陷中。取屈膝位向膕窩方向直刺1~1.5寸,如覺針下有搏動感時,應停止刺入,以免損傷動脈。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5~10分鐘。

05 曲池穴

曲池穴,位於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用拇指或者中指指端來按揉即可,每次1~3分鐘,每日按摩1~2次。經常按按就可以起到疏風解表、清熱利濕的作用。按摩的時候,一定要產生酸脹感,因為這個穴位比較敏感,很容易產生酸脹感,曲池穴為什麼可以消除濕熱呢?

因為此穴為手陽明大腸經穴,大腸經與肺經相表裡,肺主皮毛。此穴位於肘部,乃經氣運行之大關,能通上達下,通里達表,即可清在外之風熱,又能瀉在內之火邪,是表裡雙清之要穴,具有疏散風熱,解表散邪之功,善解全身風熱表邪,主治外感熱病、風熱上擾的頭痛、咽喉腫痛,風熱犯肺的咳嗽、氣喘。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