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畢飛宇獲騎士勳章后「真情告白」:作為江蘇作家備感榮幸

交匯點訊 8月21日,著名作家畢飛宇榮獲法蘭西文學藝術騎士勳章,喜訊傳來,得到了社會各界的熱烈祝賀。今天,江蘇省作家協會黨組書記韓松林、書記處書記賈夢瑋專程來到畢飛宇家中表示祝賀。韓松林說,省作家協會獲悉后非常高興,表示熱烈祝賀。畢飛宇先生在文學創作上取得了突出成就,同時在文學評論、教學、交流等方面成果斐然。此次獲得法蘭西文學藝術騎士勳章,更加說明畢飛宇是著名作家,也是世界性的作家,為江蘇文學,也為文學贏得了榮譽。希望畢飛宇今後在文學創作等方面再接再厲,為推動江蘇文學、文學走向世界做出新的貢獻!

面對「娘家人」江蘇省作家協會的祝賀,「見多識廣」的畢飛宇一時間顯得還有點靦腆,「很激動,早晨6點就起床了!」這幾天雖然收到了來自四面八方的祝賀,但畢飛宇一直顯得比較平靜。談起21日晚的授勛情景,畢飛宇有點感慨,「法國人比較注重儀式,尤其是要有家人出席,渲染一種氣氛,突出榮譽感!」因此,授勛儀式上,愛人盛裝參加,兒子畢雨桐更是西裝筆挺,還現場擔任了翻譯。畢飛宇說,面對這個勳章,雖然心裡一直告訴自己「要輕鬆」,「但在那種場合下,還是有點緊張。同時,還要不停地和許多人握手、打招呼,這種『眾星捧月』其實就是一種勉勵和鞭策!」

在接受省作協祝賀的同時,畢飛宇接受了交匯點的專訪:

「其實是江蘇在教我如何寫」

「今天我特別開心,感到特別溫暖。在我獲得勳章之後,作協領導親自過來表示祝賀,還有省委宣傳部以及媒體的朋友,特別感謝家鄉對我的關心!」畢飛宇真誠地說,其實,不管你獲得什麼榮譽,都會過去,這是對過去的小結,「在這個時刻,我更加強烈地感覺到做一個江蘇作家非常幸福。我在任何時候都會選擇寫作,但是在江蘇寫作不一樣,因為江蘇的文化、審美、傳統給我以非常豐厚的滋養。」

「作家有許許多多類型,每個類型可能都很好,我更希望我們成為現在這個樣子,就是能夠在自己的作品中,在自己的小說語言形態中,呈現我們江蘇的特點。」在接受記者專訪時,畢飛宇談得最多的還是「江蘇」這個關鍵詞,他形象地說,「我從來沒有看見過哪一個人手把手地在教我如何寫,其實是江蘇在教我如何寫,因為我在這裡生活,我身上的一切,包括我的口音,我的思維方式,我的感覺能力,都是江蘇式的。所以,我對我作為一個江蘇作家,對我能夠呈現出江蘇作家的特徵,倍感榮幸,也非常感恩,沒有這塊大地就沒有我!」

「江蘇作家在國外很受歡迎」

「我獲茅盾文學獎的時候,大夥都在說你第一個獲得,其實,大家都是一棵樹上的桃子,這裡面就有一個運氣問題,就是說哪一個桃子你趕到時正好掉下來了。像這次這個騎士勳章頒發給我,我很高興,但即使不給我,一定也有江蘇作家獲得,而且我可以肯定未來還一定會有許多作家獲得,這個是一定的!」談起江蘇文壇,畢飛宇神采飛揚,如數家珍,「江蘇作家在文壇受到關注,受人尊敬,得到讀者喜愛不是偶然的。你看,沒有一個省像我們江蘇作家這樣一撥一撥的,所以,一切都是順理成章的。」

談起江蘇作家在國外的影響,畢飛宇興緻勃勃地談起了陸文夫,「他的《美食家》,因為太代表江蘇,代表江蘇的飲食文化,那麼在西方人眼裡面,它就代表了,甚至就代表了東方,所以當年《美食家》介紹到法國之後,獲得了空前成功,直到現在,《美食家》的法文版依然是一部暢銷(長銷)書。」那麼,江蘇還有哪些作家在國外具有比較大的影響?畢飛宇介紹說,陸文夫之後,高曉聲、黃蓓佳、范小青、葉兆言、蘇童等作家在國外出書都比較多,也受到了相當程度的歡迎,「我再強調一下,我只是其中的一個。」

文學發展星火相傳,畢飛宇感慨地說,陸文夫的《美食家》是上世紀80年代的小說,至今30多年了,很了不起,「所以我經常講,我們真的要非常感謝我們的前輩作家,為什麼呢?沒有前輩作家給你探路,人家都不知道什麼是文學,當你在後面取得一些成就的時候,人家知道你是一個作家的時候,前面一定有許許多多作家,他哪怕跟你一點關係都沒有,但它事實上在為你鋪路。」

「回歸傳統」是為了「面向前方」

談起自己創作的文化資源、開拓方向,畢飛宇認為,這是一個永無止境的主題,「但對於我們這一代作家來講,我覺得開拓更多地可能體現在回望,因為我們這個民族的文學傳統非常悠久,博大精深。只是,像我們這一代作家,從小因為各種原因,有關我們自身民族、自身文學的基礎並不好,這些說到底都制約了我們的文學創作。」

畢飛宇回憶說,他20多歲、30歲左右開始寫作的時候,更多是學習西方現代主義寫作,是現代主義的文學表達,但到了中年之後,小說的變化非常大,這個變化恰恰不是「往前走」,而是「往回走」,「這個往回走不是倒退,而是因為我們有許多課原來落下了,要補上。所以我到了寫《玉米》《平原》的時候,更接近了我們漢語,更接近我們本土的習慣,更接近的閱讀。這個貌似是往回走,但從我們內心來講,是懷著往前走的動力、願望,才有可能出現的態勢。」

文學「走出去」的路還很漫長

專訪中,畢飛宇詳細介紹了自己的小說在國外的銷售情況。他謙虛地說,總體來講自己不是暢銷作家,銷售情況不太令人歡欣鼓舞,「我的書賣得最好的也就是《玉米》,一萬冊左右,其他的一般來講都在5000冊上下,從西方圖書市場來講,這其實是一個很好的成績。」畢飛宇同時強調,從作家的角度來講,要反過來告訴自己,你的書在國外銷量就那麼多,沒有任何理由可以自我吹噓,「所以總體來講,雖然從上世紀80年代,尤其是現在文學大量走向世界,成績越來越好,但同時我們一定要非常清醒地知道,文學在世界文學版圖裡所佔的比例不大,我們一定不能懷著盲目的情緒瞎樂觀。文學『走出去』了,但我覺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談起文學交流的途徑和本質,畢飛宇認為,最重要的還是人物塑造,通過小說人物的塑造,讓不同文化的人通過人物的語言、行為、動態、內心活動去感受其他不同文化的人最基本的日常生活,「文化交流說得特別簡單的一點就是,我住在這個家裡面,我渴望了解那個家裡人如何生活,說白了就是這麼回事,也許兩家人生活都差不多,但是它一定有區別。文化交流就是有好奇心,希望到別人家看看。」

實習生 魏瑋 交匯點記者 賈夢雨 文/攝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