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從長安到佛國——還原一個真實的玄奘法師

如果沒有《西遊記》,「唐僧取經」應該不可能成為幾乎人人知曉的故事。小說里的妖魔鬼怪在現實當中的確是沒有的,但當年「唐僧」,也即玄奘的西行求法,其傳奇色彩和艱苦程度較之小說中不但並無遜色,可能猶有過之。玄奘西行五萬餘里,歷時18年,行經當時的110個國家。雖然從嚴格意義上說,他並不算是一位真正的地理學家,他的西行也是藉助了當時已經開闢的路線,但他留下的《大唐西域記》仍然是今人認識古代中印交通的重要參考文獻。

在《西遊記》中,玄奘父母在船上被奸人所害,剛剛出生的他也差點遭滅口,多虧母親偷偷將他放入木盆順江漂走,在漂過金山寺時被法明和尚所救,才有了後來的一代高僧。那麼真實情況究竟如何呢?

玄奘俗名姓陳,據說為東漢名臣陳寔的後代,曾祖陳欽曾任太守,祖父陳康為北齊國子博士,父親陳惠在隋初曾任江陵縣令,大業末年辭官隱居,此後潛心儒學。他有三個哥哥,二哥陳素,早年於洛陽凈土寺出家,以講經說法聞名於世,號長捷法師。玄奘年少聰慧,也很早就聞名鄉里。

當時是由繁榮的學派佛教向宗派佛教的過渡時期。他發現當時佛教界對同一經典的詮釋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因而歧義百出,所以立下了到天竺去求取佛教原典的志向。而在他之前,西行的僧人已有不少,其中晉代法顯的成功及其所撰寫的《佛國記》的巨大影響,激發了他的決心。

《西遊記》中,玄奘出發前唐太宗李世民親自送行,並有兩人結拜之舉,故而書中稱其為「御弟」。其實歷史上並非如此。初唐時期國家尚未完全安定,邊界地區尤其不穩,國人出境受到嚴格限制。玄奘幾次申請「通關文牒」都未獲批准。貞觀三年(629年),長安大災,官府允許百姓「隨豐就食」,也即到有糧食的地區去找飯吃。玄奘就混在災民的隊伍中,出長安,過天水,到達了涼州(今甘肅武威)。

涼州是古絲綢之路的要衝,也是軍事要地。玄奘在此住了幾天,就踏上西行之旅。但涼州都督李大亮嚴格執行邊境管理制度,派人將他追回。既然走不了,玄奘就在涼州為僧俗講解佛法,影響甚大。聽眾中有當時的河西佛教領袖、涼州慧威法師,他有感於玄奘的決心和宏願,遂密派兩位弟子趁夜偷偷送玄奘出關,到達今甘肅瓜州縣東。此時涼州都督的飛騎也趕到了,讓瓜州刺史李昌攔截玄奘。但瓜州刺史李昌崇信佛教,帶著公文,到玄奘住處當面將之撕毀,並向他詳細介紹了西出玉門關的情況,又資助了一匹白馬。一個月後,玄奘乘著白馬,獨自踏上西行之路。

雖然關於玄奘西行的線路仍有很多地段難以確鑿考證,但大的路線還是可以勾勒出來的。玄奘西行及返程的線路為:從長安出發,經隴山古道,歷秦州、蘭州、涼州、瓜州,出玉門關后,渡莫賀延磧,到伊吾,至高昌,從高昌繼續西行,至「阿耆尼國……西南行……至屈支國……西行六百餘里,經小沙磧,至跋祿迦國……西北行三百餘里,度石磧,至凌山。此則蔥嶺北原,水多東流矣……山行四百餘里,至大清池……清池西北行五百餘里,至素葉水城。城周六七里,諸國商胡雜居也……自素葉水城,至羯霜那國……素葉城西行四百餘里,至千泉……千泉西行四五十里,至怛邏私城……」

怛邏私即今哈薩克江布爾,玄奘從此出發又經過赭時(今烏茲別克之塔什干)、康國(即撒馬爾罕)、羯霜那國(今烏茲別克之沙赫里夏勃茲),又西南行200多里至鐵門(今烏茲別克恰克恰里山口),再循東南方向渡阿姆河,經吐火羅斯坦抵達印度。

玄奘到印度時,印度分為中印度、北印度、西印度、東印度、南印度,一般稱為五印或五天竺,大小共有70多個王國。玄奘自濫波國(今阿富汗喀布爾河北岸)出發,先後到達了那揭羅曷國(今阿富汗賈拉拉巴德)、健馱邏國(今巴其斯坦的白沙瓦附近)、烏仗那國(今巴其斯坦的斯瓦特河上游)、咀叉始羅國(今巴其斯坦印度河與傑魯姆河之間)、烏刺屍國(今巴其斯坦哈扎拉)、迦濕彌羅國(今克什米爾)。迦濕彌羅國佛教盛行,都城有佛寺百餘座,玄奘在此受到了熱情接待,向當地高僧學習了《俱舍論》、《順正理論》《因明入正理論》、《聲明論》等佛教經論。

離開迦濕彌羅國后,玄奘至磔迦國(今巴其斯坦旁遮普),復又東行,到至那仆底國(今印度費羅茲普爾),在此學習《對法論》、《顯宗論》、《理門論》等。

后玄奘又至閣爛達國(今印度賈朗達爾),學習《眾事分毗婆沙》。又經屈露多國(今印度蘇丹普爾)、設多圖盧國(今印度撒興特)、波里夜咀羅國(今印度邦拜拉特),開始進入中印度境內。向東至秣兔羅國(今印度馬特拉),在此參禮多處佛教遺迹。又經薩他泥濕伐羅國(今印度北方邦塔爾薩爾)、率祿勤那國(今印度北部羅塔克以北),至秣底補羅國(今印度北部曼達窪),在此學習《辯真論》、《隨發智論》等。

其後至羯若鞠閣國(又名曲女城,今印度卡瑙季),停留三月,從高僧毗離耶犀那學習佛使《毗婆沙》、日胄《毗婆沙》。

貞觀五年( 631),在參禮室羅伐悉底國(即佛經中常提及的舍衛國,今印度西北部貢達)的佛教聖地祗園精舍、釋迦牟尼誕生地劫比羅伐率堵國的藍毗尼(今尼泊爾魯潘德希縣)、釋迦剃度地藍摩國(今印度北部奧德境內巴斯提縣)、釋迦涅槃地拘屍那揭羅國(今印度北部廓拉克浦爾以東的迦西亞村),以及位於婆羅疤斯國(今印度瓦臘納西)的釋迦初說法之地鹿野苑等佛教聖跡后,最終到達位於摩揭陀國王舍城的印度佛教最高學府——那爛陀寺。摩揭陀國位於今印度比哈爾邦的巴特那和加雅一帶,是北印度的大國,其都城王舍城是釋迦牟尼進行宗教活動的中心地區之一,佛教史上的第一次結集就在此城舉行。那爛陀寺規模宏大,聲名遠播,可謂「德重當時,聲馳異域」,人才薈萃,學者輩出。印度有名的大乘論師,如護法、護月、德慧、堅慧、光友、勝友、智月、戒賢等那爛陀寺遺址人都曾在此講學或授業,有的還擔任過該寺的住持。在那爛陀寺求學的僧徒眾多,玄奘在寺學習時僧徒多達萬人。

那爛陀寺遺址

玄奘在該寺先後停留約五年,師從住持戒賢大師學習《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等多種佛教經論,以及婆羅門教典籍、梵音學等。在那爛陀寺時,玄奘受到了最高的禮遇,被列為寺院十大德之一。在研習之餘,玄奘還曾到東印度、南印度、西印度數十個國家去求法巡禮,足跡遍及全印度,遍訪那爛陀寺以外的學府和高僧。玄奘在學業上的成就引起了印度各國的注目。

玄奘在印度最具傳奇色彩的經歷是佛教史上著名之曲女城辯論大會。時玄奘四十一歲,意欲東返。戒日王於曲女城為師作大法會,五印度十八國王均列席,大小乘僧及婆羅門等七千餘人亦到。師受請為論主,稱揚大乘,提出論文「真唯識量」頌,懸之於會場門外,經十八日,竟無人發論難之。玄奘自此得號「大乘天」「解脫天」。戒日王益增崇重,十八國王並於會後歸依為弟子。

玄奘西行求法的目的是回大唐弘法,貞觀十五年(641),玄奘謝絕了五印朝野的一再挽留啟程回國。他溯恆河西北行,渡印度河上游,經今阿富汗喀布爾河流域進入吐火羅國故地,再穿過瓦罕走廊達摩悉鐵帝國(瓦罕之南)、東行至波謎羅川(即瓦罕河谷)越過蔥嶺,至揭盤陀國(今新疆塔什庫爾干),但未從絲路中段西域南道東行,而是經烏鎩國(今新疆莎車),繞道佉沙國(今新疆疏勒)、斫句迦國(今新疆葉城)到達瞿薩旦那國(今新疆和田),由西域南道,經尼壤(今新疆民豐)、折摩馱那國(今新疆且末)、納縛波故國(今新疆若羌),到達羅布泊地區,再到敦煌,沿絲路東段南道,於貞觀十九年(645年) 攜帶梵文佛經共520夾657部、佛像8尊和大量舍利回到唐長安,至此玄奘結束了周遊100餘國的艱苦求法行程。

玄奘歸國途中,先上表唐太宗,闡述了自己捨身西行的緣由和九死一生的經歷,取得了唐太宗的諒解和認可。唐太宗命西京留守左僕射梁國公房玄齡派人隆重迎接玄奘。當時長安城內自朱雀街至弘福寺數十裡間,寺房裝新,街市莊嚴,幡蓋競艷,經像隊伍徐進之處,觀瞻眾人涌動道旁,珠佩動音,金花散彩,梵音讚歌,響徹天空,景象空前。玄奘受到了文武官員和僧尼、百姓的夾道歡迎,這種盛況與他當年離開長安時的情景大不相同。

玄奘回國后的主要事業,就是翻譯他從印度帶回的梵本佛教經論。貞觀十九年三月,玄奘住進了當時非常著名的長安弘福寺,開始了翻譯經論、講學著述生涯。在貞觀十九年至麟德元年( 664)的近20年間,玄奘曾在弘福寺、慈恩寺、西明寺和玉華宮4個地方設有譯場。在貞觀十九年五月至貞觀二十二年(648)十二月的近4年中,玄奘在弘福寺譯經。貞觀二十二年,長安大慈恩寺建成,玄奘奉敕擔任首任住持,移至大慈恩寺繼續譯經,時間為貞觀二十三年(649)至顯慶三年(658)六月,共10年。自顯慶三年七月至顯慶四年(659)冬,玄奘在長安西明寺譯經1年。玄奘晚年移至銅川玉華宮譯經,時間為顯慶四年冬至麟德元年( 664)二月,共5年。其中,玄奘在慈恩寺譯場譯經時間最長,也最為有名。

玄奘回國時唐太宗曾提出「佛國遐遠,靈跡法教,前史不能委詳,師既親睹,宜修一傳,以示未聞」,要求玄奘將西行見聞寫成一本書。貞觀二十年(646),由玄奘口述,其弟子辯機筆錄的《大唐西域記》完成。全書共12卷,記述了玄奘親身遊歷的110個國家和經傳聞得知的28個國家和地區的情況,對各國的疆域、山川地形、風土人情、政治經濟、語言文字、佛教史跡等情況都作了周密、嚴謹的記載。玄奘之前的一些西行求法僧倡,也曾有關於西行見聞的著述,如東晉法顯的《佛國記》等,但都不如《大唐西域記》內容豐富,記載翔實。

阿旃陀石窟

鹿野苑遺址發掘現場

由於古代印度不大重視歷史記述,因而《大唐西域記》的相關記載就成為研究7世紀以前印度歷史的重要資料。學者依據此書,解決了關於印度當時的政治經濟情況、宗教力量對比和宗派分佈以及佛教的幾次結集等眾多歷史疑難問題。考古學家也曾根據《大唐西域記》提供的線索,對印度的佛教聖地王舍城舊址、鹿野苑的古剎、阿旃陀石窟、那爛陀寺遺址等進行了探查和發掘,取得了重要的考古發現。印度史學家辛哈和班納吉指出「的旅行家如法顯、玄奘給我們留下了有關印度的寶貴記載。不利用的歷史資料,要編一部完整的佛教史是不可能的」。19世紀以來,《大唐西域記》先後被譯成英、法、德、日等多國文字,在國外廣泛傳播,成為研究中亞史、印度史、佛教史、中印交通史和文化交流史,以及西北地區歷史地理的珍貴文獻。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玄奘因病圓寂於玉華宮。唐高宗聞訊悲痛萬分,稱「朕失國寶也,國失棟樑也」,下旨將玄奘所譯經典抄制9份,分送全國9州,並將未翻譯佛經交大慈恩寺永久保存。玄奘靈柩被運回京城長安,安置在慈恩寺翻經堂,弟子數百人哀號慟哭,京城道俗奔赴弔唁者每日數干。在舉行玄奘法師葬禮時,趕來送葬的人達100多萬。玄奘初被安葬在白鹿原上,5年之後遷葬至長安少陵原的興教寺內。

興教寺塔

玄奘13歲出家,28歲西行求法,46歲歸國開始譯經,65歲圓寂。在他的一生中,西行取經近18年,歸國譯經弘法共19年,取經與譯經佔據了大半的時間,他為出家時立下的「遠紹如來,近光遺法」的理想傾盡了畢生精力。唐太宗稱玄奘為「法門之領袖」、「只千古而無對」。玄奘不畏險阻、捨生忘死的奮鬥精神,在佛經翻譯、佛教教育方面取得的輝煌成就,以及他對中西文化交流所作出的突出貢獻可謂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