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現在上大學是不是越來越淪為雞肋?

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味。出自《三國演義》,曹操的手下楊修曾經意義來比喻戰情,那麼現在有人用來形容如今的大學,為什麼說現在的大學是一塊雞肋呢?

by 嗯哼大王

高校新增專業淪為match雞肋、英語四六級考試淪為雞肋、大學城淪為雞肋、大學教材淪為雞肋......

首先,高校新增專業淪為雞肋。

據《城市信報》報道,青島大學在某年新增了4個大學部專業,其中邊防管理專業成了當時的一大亮點。

因為開設這個專業的學校並不多,在青島也只有這一個,而且培養的方向是面向邊防工作崗位,所以吸引了不少學生。

然而,當今年畢業的時候,青島大學邊防管理專業的25個學生,卻只有一個到邊防工作。

其次,英語四六級考試淪為雞肋。

日前,有媒體報道稱,香港部分高校研究所入學申請不再承認內地大學英語六級成績,只認可雅思等國外語言考試成績。

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遭到部分港校的遺棄,也隨即也引發了大家對於四、六級考試淪為「雞肋」的大討論。

大家對於英語四、六級的詬病主要集中在:還是以應試為主,考試拿了高分,照樣聽不懂英語,照樣不會寫英文文章,照樣不懂開口說,考試對提高英語運用能力沒什麼幫助。

再次,大學城淪為雞肋。

以重慶大學城為例,四大因素導致重慶大學城淪為雞肋。

先是交通不便,在大學城上班,居住在江北的唐老師就曾出現「堵在路上」2個半小時的遭遇;

第二是購房群體面太窄;

第三是大學城商品房同質化嚴重,教師集資房泛濫;

另外,大學城的商業配套也並不成熟。

自開發11年來,這種種原因使這塊重慶市政府重點打造的「核心居住區」——大學城經歷了從「香饃饃」到「雞肋」的過程。

最後,大學教材淪也為雞肋。

據網易新聞曾經的一篇報道,有已經有不少大學生給他們打來電話,說學校發的教科書「食之無用,棄之可惜」,每學期三四百元的教材費花得很「冤枉」。

於是乎,身邊許多大學生在學校允許的情況下,不付昂貴的教材費,而選擇「組團」去書店或出版社買教材,有的班因為學校沒有硬性要求付教材費,一半不生乾脆不買不看教科書。

by 念醬(中南大學)

雞肋的話主要就是一個特徵:食之無味,棄之可惜。我認為這可以說是大學教育目前潛在的危機。

首先是「食之無味」這一點。這其實又和如今高校教育為人所詬病這個問題聯繫上了。

看客,也包括身處在大學中的學生們,有時都會懷疑如今大學教育的意義何在。

的聯考制度總是在大學前的時期壓抑了學生們許多的興趣和個性,到了自由自在的大學之後,隨心而走。

高校可以是多姿多彩發展的平台,但也很可能成為滋生懶惰散漫的溫床,成日看劇玩遊戲時間久了內心的空虛無聊就會給城中之人一種大學生活「食之無味」的感覺。

除這種課餘生活的無趣外,學校的教育有時也會給他們無趣的感覺。

這是一個大課題,從教育部到親臨一線的授課教授都一直希望通過課程改革、教學優化等方式來改變這一現狀,比如增設實踐課程、完善課程結構等。

所以從樂觀的角度來說,也許客觀的教學狀況日後是值得期待提升的,這在某種程度上會幫助改變「食之無味」。

另外就是「棄之可惜」。我認為這包含客觀和主觀兩方面的體會。

客觀的方面十分顯然易見,它能夠讓你的簡歷上學歷一欄不僅僅是高中而已,這在如今激烈競爭的職場上意味著更高的起點和更優渥的薪資條件等。

誇張一點來說四年的學習甚至可以改變整個人生的軌跡,為何要放棄接受大學教育呢?

從主觀方面來說,十幾年的教育說白了就是圖一個聯考戰場上的金榜題名,上大學成了衡量這麼多年學習成果的標準,也似乎成了唯一能夠確認青少年時期沒有碌碌無為的證據。

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們怎麼會捨得放棄好不容易爭取來的接受大學教育的機會呢?更別提親朋好友,父母親戚期待的殷切目光了。。

by 噶啾妹兒(西南交通大學)

從大四到研一的這一年時間裡,在和身邊人聊起這一年的生活時,聽得最多的是:「其實大學三年就夠了,你看你們大四的······」

咳咳,言歸正傳,順利找到畢業去向的孩子們一定經歷過一個豐富多彩,輕鬆快活的大四一整年,而不得不說這一年在沒有了課程壓力的情況下,當真是沒有大學教育的一年呀。

但是首先,答主想說大學教育並非雞肋。

大學有著與高中國中之前的教育培養完全不同的培養方式,大學不再是對所有的同學教授一樣的課程。

而是採用了專業選擇和走班制,不同的興趣決定了你會去學習什麼樣的課程,精讀什麼的專業內容,在普遍設置的通識課基礎上,都有大量的專業課,能夠讓你初步了解自己選擇的專業。

於此同時,不同的學校對於選修課的要求有所不同,而根據自身的興趣和專業的需要成為了選修課選擇的重要原因。

所以這也就意味著,你將會學習到許許多多高中國中階段學習不到的內容。

其次,大學常常是一個孩子離開家的開始,而這樣的開始是走進了一個相對單純純凈的大學小社會。

在這個象牙塔小社會中,孩子們將第一次學會一個人生活,一個人面對諸多問題和困擾,第一次獨自成長,這是一個相對寬容的環境,也是一個相對開放的空間,是能讓人在犯錯誤中成長起來的地方。

所以~大學教育並不會淪為雞肋,是必要的成長因素。

By 小呀小兔子乖乖(東北師範大學)

不是雞肋,而是畸形。的大學教育嚴重畸形。

如果自己不認真學習、實踐、尋找、體會,那麼你的大學幾乎等於浪費時間。

另外,的大學的考試幾乎沒有什麼罪惡。

如果說,期末考試複習一周就能過的教育就是畸形 的,那麼高中的教育模式豈不是好得翻天了。那真的很嚴格,很不輕鬆。

如果大學還要用考試來逼著學生學習的話,額,,,,這個,,我覺得這種大學不上也罷,也罷,因為這只是將目前的大學氛圍雪上加霜而已。。。。。囧。

因為幾乎沒有幾個學生是在乎這個考試的,不信,你可以隨便走進哪所大學去問學生,你覺得大學里的考試給你壓力大嗎?我相信百分之95的學生會說,不大。

不在乎這個考試,並不是因為其他的,而是因為不感興趣,並且知道能夠通過考試。

個人覺得的大學罪惡的地方是一切以行政為中心,大學的學術氛圍不濃厚,行政氛圍太盛了。

有黨組織、有行政組織、有學生會、有班級組織、這一切都是圍繞黨、政在展開。

當然由於這些機構的活動會設置相應的「好處」和「懲罰」,所以大家即使不願意參加,但是參加的人數還是眾多。

而什麼興趣小組啊、什麼讀書會啊,好像沒什麼影響哦,沒有行政的支持,這些小機構能活就不容易了。。

再加上的大學新生從高中蹦到大學之後根本不知道要在大學裡面得到什麼,學到什麼,只是受到社會潛移默化的影響,看見一點實際的好處就想往裡面鑽。

比如說看見入黨機會想要,於是加入黨政機構,看家學生會部長是個官,於是又加入,看見輔導員能夠內定某某獎項,所以就在輔導員面前卑躬屈膝,等等。。。。

這個方面,簡直是社會的一個縮影。

著重談談大學教育:大學的教育也是圍繞行政展開的,老師評級、完成任務、學生有學分什麼的,哎呀,反正不是讓興趣得到發揮,讓天賦得到發展。

所以:這個教育是失敗的,是嚴重畸形的。

by 思肥肉

大學教育這塊雞肋首先它食之無味。作為烹飪好手的人,居然對付不了區區雞肋?因為這塊雞肋煮著煮著,就用錯了火候。

大學是研究學術,與科學打交道,培養思想者,最終服務社會的地方。

大學至小服務於個人,直大服務於整個社會,作用極大。

如果說大學教育淪為雞肋,我可以認為這是因為他偏離了這個方向。

確實在,官僚主義和功利主義干擾了大學的嚴正風氣,甚至波及到學術圈和科研圈。

我至今認為前幾年某院校開通的福利彩票專業是大學教育界最可笑的事。

功利之心太過於赤裸了,簡直明晃晃地告訴你他就是在跟風,就是考慮不周,還好這個專業沒開成,豈能因學校領導的短視毀了學生的學習生活。

再者像這樣的大國我們需要高水平的科技,即便正在慢慢進步,然而其他國家在快速發展著,負責輸送人才的大學,沒有承擔好這個責任是不行的。

大學教育這塊雞肋,棄之可惜,因為還沒有什麼能夠代替他,尤其是在這個急速發展的。

大學是求職的通路之一,大學是容納人才和篩選人才和培養人才之地,學生進入不同的學校是初步的選拔和分工。

在同一所學校同一個專業里學生得到的是相同的教育知識,至於後續發展的不同,很大一部分看學生的個人能力和個人素質。

而學校又是一個小社會,你可以在這個小社會裡發展自己的人際交往,培養管理能力等等。

儘管大學教育不能做到完全的公平公正,但已經盡量給了廣大學生平等的學習機會和初步的發展舞台。

大學教育不能說是失敗的,它能起到一定作用,它就是不夠好,跟不上社會的發展,這就是為什麼大學教育逐漸淪為雞肋。

by yueyuemmmmm

1.現在的大學生數量龐大,文憑的含金量變得沒有那麼高。

我記得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在樓頂上扔下一塊大石頭,砸死10個大學部生,5個研究所。

說明,現在的大學部生的確是很多,已經是能夠達到人人都是大學部生的程度,因此,大學文憑的含金量便先得沒有那麼高。

但是同時,大學文憑卻又是一塊敲門磚,是能夠進入某一行業的必須具備的要素,沒有它,企業不認可你的成績。

因此,我們說大學教育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2.高校中很多專業,特別是人文專業,實踐性不高。

雖然說在大學裡面的確是學到了一定的知識,但是,到底這些知識對我們來說實用性高不高。

很多的大學生都是考前臨門抱佛腳(包括我嘿嘿),考完之後瞬間把只是忘光,這樣看來,高校所教育給我們的知識看起來是對我們沒有什麼用處的。

3.每個大學生有各自不同的發展方向,而大學教育只是針對一個發展的方向,就是自己所屬的專業。

當自己的理想目標和專業對不上的時候,就會處在一個很尷尬的地位,不能夠把自己全身心地投放入自己的理想中,又必須要努力去研讀自己不喜歡的內容,搞到自己落到一個左右都顧不好的局面。

而這一點在高校教育中表現得特別突出,我記得我在看李開復的自傳的時候,他便提到了他自己哥倫比亞大學的時候。

在大一的時候,他們便是先去試課,看看自己對哪一個專業感興趣,在大二的時候對自己的專業進行最終選擇。

而在最後,開復便由此發現了自己對於計算機的濃烈興趣,因此選擇了計算機作為自己的最終選擇。

而在當時,我記得計算機不算是一個很熱門的專業,還算是計算機的發展初期,開復顯然不是因為只是人云亦云地去選擇計算機,而是真正出於興趣,因此,才有了今天了李開復的成就。

我的回答就是那麼多,希望對你有幫助。

by imone_34i70in9ub4ra

視大學教育如同雞肋這種現象在高等教育中十分普遍,在我看來,這種評論的根源在於的大學教育沒有著力發展個性化教育。

18歲以上的大學生們已經是成年群體,他們有思想,有主見,有激情,更主要的是,在這個全球化的時代,他們接觸了多樣化從而變得有視野,有個性。

然而在大學校園裡,能發揮個性的平台有幾個呢?

社團是一個,唱歌、體育等等比賽是一個,那麼請問哪一個是和教育者有關?

educator,這個在大學中舉足輕重的角色,這個在大學中關係著學生教育命脈的角色,反而不如種種學生活動能夠觸發學生的潛能和個性?

就是為什麼大學教育如同雞肋,是教育者的作用起的太少。

不可否認的是,教授們的確很忙,他們需要講課,研究,配合學校工作,學生的發展好像並不如學校的發展重要。

那麼,的大學為什麼不能像國外的大學一樣,設置一個叫「學術建議」或「心理發展」的部門呢?

不要想到輔導員,他們除了黨建和考試誠信,還說過什麼?

其實輔導員本應該擔任學術建議和心理發展的角色的,然而他們並不專業,哪怕是在一些211學校,他們也並不能像國外大學的advisors一樣給予學生實質性的幫助。

在美國,每學期初,advisor幫我統籌這一學期的課程量,校內外實習機會,學校哪些活動適合我,如何基於現有作出改變;

周期性的,會幫我解決學業上的困惑,尋找一些夥伴互助,幫我堅定一些目標。

如此,我便可以感覺到自己在享受教育的個性化,而並不是聽完一堂幾百人的課,就以為自己什麼都會了。

大學,本是一個展示個性釋放自我的絕佳機會,然而總感覺很多潛能埋沒在了划重點的課堂里,很多激情消失在了喝酒打牌的社團里。

所以需要比學長學姐更客觀,更有經驗的領路人——advisor,counselor一對一的建議,一對一的教育。

沒有個性化,和去聽網課有什麼區別?

你覺得現在上大學的意義是不是逐漸變得越來越不重要呢?

歡迎在評論區說說你的意見。

想看更多精彩大學學業生活資訊,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大學聲(collegesay)

大學聲,是由(ApplySquare)申請方 出品的專為大學生定製的信息分享平台,這裡有學業的真知灼見;有生活的點滴智慧;有情感的盡情傾訴。

我們的口號是:大學聲,為大學生發聲!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