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美科學家合作揭示玉米抗病毒基因的作用機理丨BioArt推薦

BioArt按今年2月份,農業大學國家玉米改良中心徐明良教授領導的研究團隊首次克隆了玉米花葉病毒抗病QTL基因,揭示了基因的功能,探索了抗病分子機理。這一研究對了解單子葉作物抗病毒分子機理、培育抗病毒玉米新品種具有重要意義。該研究成果以「An Atypical Thioredoxin Imparts Early Resistance to Sugarcane Mosaic Virus in Maize」為題2月14日在線發表於Molecular Plant雜誌。半年後,Molecular Plant雜誌再次發表了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 Thomas Lübberstedt教授和農業大學徐明良教授研究團隊經過長期合作的成果「Auxin Binding Protein 1 Reinforces Resistance to Sugarcane Mosaic Virus in Maize」,這項研究通過圖位克隆途徑獲得了另一個玉米抗甘蔗花葉病毒病基因ZmABP1,並對該基因的抗病特性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為進一步揭示ZmABP1介導的抗病機制奠定了基礎。

論文解讀:

玉米(Zea mays L.)是糧食、飼料和工業原料兼用型作物,在全球範圍內廣泛種植。在,玉米的栽培面積超過5億畝,總產逾2億噸,已成為第一大糧食作物。由於栽培品種遺傳基礎狹窄,加上多年的連作、極端氣象因素等影響,近年來玉米病害呈越演越烈之勢,每年造成的產量損失達總產的10%以上。在玉米種植面積增長有限的情況下,提高玉米增產潛力,減少生物和非生物脅迫對玉米產量造成的損失,對保障糧食安全至關重要。玉米矮花葉病是世界範圍內普遍發生的一種病毒性病害,1919年在義大利首次被發現,該病害在美國、歐洲和等地區都曾發生不同程度大流行,對玉米產量造成嚴重損失。在該病主要由玉米甘蔗花葉病毒引起,由蚜蟲傳播,藥劑防治困難。因此,挖掘抗病基因,培育抗病品種是控制玉米矮花葉病最經濟有效的措施。

圖為感染玉米矮花葉病(左)以及正常生長(右)的玉米葉片

通過大量的遺傳研究, Thomas Lübberstedt教授和農業大學徐明良教授研究團隊發現玉米抗矮花葉病有兩個一致性的主效抗性位點,Scmv1Scmv2,分別位於第6號染色體短臂和第3號染色體的著絲粒附近,二個位點共同存在時表現出高抗。二個研究團隊通過合作已經克隆了Scmv1位點的抗病基因-ZmTrxh,該基因編碼非典型的H型硫氧還蛋白,通過抑制病毒RNA的積累,在侵染的早期表現出抗病。相關結果發表在今年3月份第三期Molecular Plant雜誌上(詳見:歷時20載,中農徐明良團隊克隆首個玉米抗病毒基因)。

位於第3號染色體的Scmv2效應較小,主要在抗病的後期發揮作用,基因克隆的難度更大、工作量更大。經過多年的抗病QTL精細定位確定了候選基因,通過轉基因功能互補和RNAi干擾等證明Scmv2位點上的抗病基因為ZmABP1,編碼生長素結合蛋白1。抗、感等位基因在轉錄區序列有差異,包含第一內含子上一個524bp的插入/缺失和第一外顯子上的兩個SNP,研究證明這些差異對ZmABP1的抗性和定位沒有任何影響。表達譜分析表明抗病近等基因系中ZmABP1基因的表達量顯著高於感病近等基因系,並且在病毒侵染後期呈顯著上調錶達,從而增強了玉米對SCMV的抗性。同樣,在RNAi干擾,功能互補以及缺失型中間載體等轉基因後代中SCMV抗性與ZmABP1的表達水平呈顯著正相關,表現出劑量效應。啟動子活性分析表明等位基因間啟動子序列的差異影響ZmABP1基因的表達,從而導致抗感差異。通過酵母雙雜、蛋白互作驗證等證實了ZmABP1與ZmRbCS互作,並證明了ZmABP1對病毒 RNA的積累沒有影響,推測ZmABP1可能影響了病毒粒子的系統移動。本研究首次報道了ZmABP1可以在玉米抗甘蔗花葉病毒病中起作用,揭示了ABP1新的功能。

據悉,農業大學徐明良教授課題組博士后冷鵬飛博士和愛荷華州立大學吉青博士為論文共同第一作者,該研究得到了RF Baker Center for Plant Breeding at Iowa State University,Danish Research Council and the Danish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Agency (DANIDA),the USAID iAGRI項目以及博士后科學基金會的資助。該研究歷經二十餘載,來自、丹麥、德國、紐西蘭、美國等多國的研究人員參與其中,多個實驗室協同合作,最終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徐明良,博士,現任農業大學國家玉米改良中心教授,博導,國家「傑青」。1980年9月-1984年7月,浙江農業大學寧波分校,獲農學學士學位;1984年9月-1987年7月,原江蘇農學院,獲農學碩士學位;1987年7月-2003年9月,揚州大學,助教、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1997年2月-1999年2月,德國Hohenheim大學,博士后;1999年2月-2002年6月,美國Illinois大學,博士后;2003年起任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科技部『十三五』重點專項首席科學家。2005年獲國家傑出青年基金;2009年入選新世紀百千萬國家級人才工程,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2011年榮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指導教師。長期來從事玉米等作物的功能基因組學與分子生物學研究。完成和主持國家傑出青年基金、重大國際合作,科技部『863』、『973』計劃,農業部轉基因專項等多個國家級項目,在Nature Genetics、PNAS、Plant Cell等主流雜誌發表論文50多篇。擔任Theoretical and Applied Genetics、Plant Molecular Biology Reporter、Journal of Genetics and Genomics等雜誌編委,《作物學報》副主編。主要研究方向:1. 挖掘和驗證玉米主要病害的抗性QTL;2. 闡明QTL介導的宿主-病原互作的抗性機制;3. 探索抗病QTL的分子進化途徑;4. 改良玉米抗病性的分子育種。

BioArt,一心關注生命科學,只為分享更多有種、有趣、有料的信息。關注投稿、合作、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微信ID:fullbellies或郵箱:[email protected]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