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北大工科博士生陳更的詩意人生:幾生修得到梅花

《詩詞大會》選手的第一本詩詞賞析作品

蒙曼作序,康震、酈波、北大副校長吳志攀推薦

北大工科博士生的一身詩意

——陳更《幾生修得到梅花》出版

《詩詞大會》優秀選手、被稱為「會造機器人的詩詞才女」的北京大學智能康復機器人專業博士生陳更的詩詞賞析作品集《幾生修得到梅花》近日由東方出版社推出,這也是《詩詞大會》選手的第一本詩詞賞析作品。陳更在陝西關中的鄉下長大,閑依農圃鄰,常作山林客,詩與她在漫漫歲月里的溫馨相伴,這本書就是從當時的悠然心會和後來的一遍遍重溫中來。她的文字真誠又有靈氣,清冷不落俗套,沒有華美辭藻的堆砌,沒有曲折複雜的故事性,也不藉助「唯美」空洞的煽情,悄無聲息,直抵人心。

日前,「《幾生修得到梅花》新書分享會」在北京圖書大廈舉行,陳更和小說家、詩人蔣一談,《詩詞大會》選手彭敏一起,與廣大詩詞愛好者分享他們的讀詩心得。

陳更提到,現在人們很容易在快節奏中迷失,在追逐房貸、趕著打卡的過程中繞了大彎路以後才意識到活成一個有溫情的人才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比如做一頓飯給家人吃,或者和朋友一起散散步。她覺得讀詩詞的意義就是讓我們在快節奏中慢下來,能夠看一看北京的綠化帶上總是盛放的薔薇花,去儘早地遇到各種不同的心性和命運,知道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

蔣一談很欣賞陳更的文字能力與口語能力,他期待二十年後,陳更成為一位「更牛的葉嘉瑩」,葉先生早已看透人生的滋味,她的詩詞賞析以談論文本居多, 而陳更的這本更能打動年輕人。他認為漢字是有重量的,承載著幾千年來人的生命,陳更把這些有重量的生命體輕輕地拉到了當代,源自她細微的感受,也因她內心對生活向好的信念。內心的詩意非常重要,因為詩詞是人類的大創造,人類文明的源頭,繪畫和文字是記錄人類文明的一種最精粹的方式,同時也是對所有擁有漢語的人的警醒、鞭策,同時也是提升理解和掌控能力的階梯。

彭敏戲言陳更改變了《詩詞大會》第二季的風格和節奏,他們開始比較慢,而陳更像拚命三娘,搶答非常快,他剛一上場就被陳更秒殺掉了,之後他仔細研究陳更的路數和答題技巧,開始模仿她,追隨陳更女神的腳步,實力一下提高了很多。他認為陳更的這本書,不是在解讀詩歌,是在體驗詩歌、感受詩歌,陳更選詩有獨特的眼光,她與葉嘉瑩讀詩也是不同的風格。葉先生讀詩會引經據典,介紹時代背景、社會制度等,一般人尤青少年讀來會感覺有距離,而陳更則是用感性的語言帶讀者體驗詩詞的美好,去體驗詩詞在歷史的紋路當中美麗的褶皺,再加一些特別有趣的小故事,讓讀者不光體驗美,同時還有文本背後有趣的人生故事,明白詩詞並非不食人間煙火。因而彭敏認為《幾生修得到梅花》是非常好的青少年詩詞普及範本。

工科博士生讀詩:本真的熱愛、赤誠的純粹

92年出生的陳更,因參加兩季中央電視台《詩詞大會》而受到關注。她是個不折不扣的工科生,大學部畢業於同濟大學自動化專業,現在北大一般力學與力學基礎專業讀博士,在《詩詞大會》的評委蒙曼看來,陳更「學自動化,弄機器人,讓我這個文科生『不明覺厲」,所以反倒會多關注她一些。」

對陳更來說,讀詩不是長學問或本事,而是出於本真的熱愛、赤誠的純粹,與功利無關。她在舞台上「總是笑盈盈的,穿一身藍襖青裙,有古君子之風」,她的讀詩心得也是真誠樸拙,原汁原味,從漫長時光中積澱起來的,讓人體會到詩詞是如何「莫名其妙」地打動了我們,成為我們精神血脈的一部分、一種須臾不可離的審美方式、無法忘懷的人生哲學。

縱觀全書,那些陳更喜歡的詩句,都沒有濃艷的華彩,「白雲」「樹枝」「嶺樹」「秋夜」「深竹」「枯荷」,不要說所謂」唯美」,甚至連一個形容詞都很少見。她的語言亦是如此,所求不過盡意、盡情,表達的熨帖,自然地彰顯著語言功底,這是她的可貴處。正如她自己所說:「我喜歡看似平白,但是很深情的詩句,『於無聲處聽驚雷』這樣的感覺。而不是以華麗詞藻來塑造的。」

《詩詞大會》中走出:把詩讀成了日子,日子過成了詩

陳更因《詩詞大會》而為人熟知,人氣躥升,成為這檔節目中出鏡率、人氣最高的選手之一。陳更則顯得寵辱不驚,她只是自然而然地展現,釋放詩詞中蘊藏的巨大精神能量。她早已把詩讀成了日子,日子過成了詩:想家的時候,就順帶著想念了在家讀的詩;念詩的時候,也順便又想了一回家。

評委康震老師對她的儲備量很認可,還在節目中贊她「很有悟性」;四期擂主彭敏曾戲言她的實力讓人「魂飛魄散」。冬粉們對她的文字有深度共鳴,他們說:「陳更用最感人的語言講述詩人當時的心境」「看了陳更的文字,我的心化成了一汪春水。」陳更在搶答環節的快更是出了名的,她常常憑藉極少的信息量就猜出圖畫所表現的詩句。每一個信手拈來的從容,都是厚積薄發的積澱,不止於幾千首詩詞的背誦量,還有十幾萬字的詩詞賞析、日復一日堅持不懈的詩詞心得音頻分享。

「詩從幾千年前趕來,趕來溫暖我們;而你從千里之外趕來,共襄盛舉」,在潛移默化中埋下一顆顆火種,應該正是《詩詞大會》節目策劃和《幾生修得到梅花》一書出版的初衷,也是這個時代的期待。

以同理心還原「那一刻的情深」

詩詞大會之後,對於「小時候背那麼多詩有什麼用?」這個問題,陳更最喜歡一位網友給出的答案:「那些童年生吞硬嚼下去的古詩詞們,都已經攜帶著作者創作那一刻的情深,在我們此後漫長的一生中草蛇灰線、伏脈千里。」這本書中,她首先以初心解初心,嘗試以同理心還原詩人創作「那一刻的情深」。

陳更與詩人情感、靈魂、生命層面的相契讓人印象深刻。陳更不是專業的詩詞研究者,但她的解讀卻讓許多讀者深深共鳴,看過本書一些篇章的朋友寫道:「我從陳更處重新理解了詩詞,重新愛上了詩詞。」很多冬粉通過她,對詩詞從「知其然」到「知其所以然」,再到領會精髓、真意,因為陳更逐漸領略到古詩詞的魅力。她不僅體會深刻,也善於表達,說出了許多愛好者感受到卻無法用語言表達的話:

她的詩詞賞析,都有這樣強烈的代入感。而所謂「草蛇灰線」,在書里,便是那一組組她生活中與詩詞有關的畫面。我們常常有這樣的感覺,在生活的某一深有感觸的瞬間,想起一句詩詞,覺得其中詩意、情感和意蘊那樣熨帖當下的心緒,驚詫於古人在千百年前就能用如此恰切的語言、如此美妙的韻律來表達它。陳更將她所經歷的這些瞬間都記錄下來,比如:

……遠遠地我看到父親站在路邊,背景是冬日路邊一排光禿禿的行道樹。父親在已龜裂的不合身的皮夾克里,顯得單薄憔悴,他搓著雙手,頭向前探著,站得一點兒也不挺拔。我心裡突然湧起了莫大的難過,我想起了「出門搔白首,若負平生志」,帶著壯志難酬的遺憾,父親老了。

我第一次遇見《孟珠》,就在一本小說里。女主角蘇韻錦正在圖書館整理書,一摞書須放到書架最高的地方,她踮起腳也夠不著,這時有人在旁默默拿過書放好了,她轉頭,看到一張沉靜的側臉,腦子裡不由自主地呈現了一個句子:「攀條摘香花,言是歡氣息」。

《幾生修得到梅花》的書名出自南宋末年謝枋得《武夷山中》,謝枋得曾力抗元軍,兵敗后隱居,后被脅迫絕食而死。陳更說特別欣賞這樣有骨氣的人,她的性格也有倔強的成分,所以喜歡有格調、有意境,而非華麗堆砌辭藻的作品。用這個書名,也是對自己文字和人生的期許。

幾生修得到梅花

陳更 著

定價:39.00元

關注我們了解更多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