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人人都是經濟學家!所謂投資賺錢無非遵循了這個貨幣邏輯!

我們每天都在使用錢,同樣一張紙,為什麼有的是10元,有的是100元?在國際交往中,我們也在使用錢,同樣一張紙,為什麼有的是美元,有的是歐元?順著歷史的長河往前追溯,我們在書上看到過,曾經黃金和白銀可以在世界範圍流通併購買商品,而今為什麼退出了歷史舞台?現在還有誰把積蓄(紙幣)用紙布包裹起來壓在箱底儲存起來?為什麼我們可以不帶紙鈔,拿一部手機通過微信/支付寶/網銀轉賬支付就能購買商品服務?……

現在的貨幣跟以往完全不一樣!

現在錢的印製(準確的說是創造)過程跟以往完全一樣!貨幣在歷史的長河中是如何演化的?為什麼會有這些演化?為什麼說現代國家經濟的核心是貨幣?現代貨幣體系如何影響著個人的財富和資產配置?我們該如何應對?

希望本文能給你答案。

1、數千年來貨幣形態的演變過程

遠古時代,當然是沒有貨幣的,當時的人類跟其他動物一樣採摘狩獵裹體充饑。當食物開始有剩餘的時候,出現了交換——用剩餘的果實去交換剩餘的獵物。再之後,隨著新石器(人類可以製造石斧等工具)的產生,農耕家畜圈養的發展,可交換的物品日益多了起來,但麻煩也隨之而來——易貨交易的雙方必須是彼此都需要對方物品,養雞的需要一個陶罐,做陶罐的需要一個石斧,做石斧的需要一陶罐糧食,種糧食的需要一隻雞,在這種情況下,換回自己的想要的東西得交換四次!

於是貨幣(準確的說是一般等價物)產生了,它能讓一個人用自己的物品換回自己想要的任何物品只需要交易兩次——把自己的物品換成貨幣,再用貨幣換回自己想要的物品。

因各地的自然環境/生產方式/技術進步等的不同,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時期出現了不同的貨幣——牲畜、貝殼、非洲的食鹽、紐芬蘭的鱈魚肝、弗吉尼亞的煙草、西印度殖民地的白糖、以及二戰期間戰俘營里的香煙……可這些「貨幣」的缺點也顯而易見——不易保存、不易攜帶、不易分割!

隨著人類開採/冶鍊技術的發展,真正的貨幣被發現了——金銀,質地均勻、易於分割、價值較高、便於儲藏和攜帶,它的流通使用真正終結於20世紀中葉——其標誌應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的建立。

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市場流通的是金銀和金銀代金券——銀行/錢莊/甚至私人發行的金銀代換券(它應是現代紙鈔的前身),用它可以在發行它的機構里兌換會等量的金銀。

貨幣演變史

金銀充當貨幣也是有缺點的——它不能任意的擴大生產和供給(總得一點點的開採或者冶鍊技術進步吧)。這在工業革命后就遇到了很大麻煩:商品和服務的爆炸性增長,可金銀的增長卻有限,所以金銀不夠用,市場中就出現了通貨緊縮,這也是當時紙幣(銀行券)使用不斷擴大的原因(但紙幣發行仍以金銀為錨定物,且可隨時兌換成金銀,當然實際上並沒有那麼多金銀)。

現在我們使用的貨幣是沒有任何錨定物(如金銀)的純信用國家主權貨幣,它理論上可以隨意的增加和減少,是國家強制在一國內使用的貨幣(它本身沒有價值,它的價值是國家運用國家機器強加給它的),這種現代貨幣體系建立於1973年——世界主要貨幣與美元掛鉤、美元與黃金掛鉤的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的那一年。當然,理論上正常的國家一般不會隨意增減貨幣發行,它受該國經濟增長率、通貨膨脹率及失業率指標的約束。

隨著電子技術和支付手段的革命,現在的貨幣越來越脫離紙幣化,以後會逐漸的被數字貨幣取代,你的資產、你的勞動回報不過是數字信息存儲器上的一個數字、一個符號。

2、如何理解現代貨幣體系下的貨幣

現在的貨幣跟以往的貨幣有基本的共同點:都代表財富,有交易功能,有儲藏功能,有度量功能(即商品或服務標價多少錢),但有一個最大的、根本的不同點:現在的貨幣數量理論上可以隨意的、無限大、不受約束的供應——央行控制總量,商業銀行系統具體去創造貨幣,隨著數字貨幣的發展,以後連印刷成本都省了,所謂的增發貨幣也就是在電腦上多敲個零的問題。

可在實際的經濟運行中,貨幣只會越來越多(後面會講到原因),且貨幣的增幅遠超過GDP的增幅,這就讓貨幣三個功能中的儲藏功能和度量功能越來越失效——通過貨幣儲存財富,只會讓財富越來越少(同樣的貨幣,其能購買的東西越來越少);通過貨幣標價商品或服務的價格越來越失真(同樣的東西,五年前的價格跟現在的價格完全不一樣),而你減少的那部分,就被央行通過超發的貨幣無情的沒收了——專業術語叫鑄幣稅,實質是財富的轉移再分配。

那現代貨幣體系如此可惡為什麼不廢止呢?實際上它是人類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是目前來說最不壞的選擇。

以往的任何貨幣都有其缺點(具體參見上文),只有現代貨幣能應對複雜多變多樣的經濟現實——通過央行管控貨幣(貨幣的數量及貨幣的利率費用)來管控影響經濟,熨平經濟周期波動,避免經濟的大起大落和資源的錯配浪費(只是理論上能管控,並不能完全做到,但比以往沒有好多了)。

所以,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第一次工業革命至1929年大蕭條的近一個世紀里,幾乎每十年左右就會發生一次經濟危機(當時是完全自由競爭的市場經濟,沒有國家干預,而國家干預得有貨幣/財政手段啊),而之後你只聽到過金融危機(1998年東南亞金融危機和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卻再也不曾聽到經濟危機?

是現代貨幣體系(央行的最後貸款人原理)挽救了一次次經濟危機,並使之轉變成為金融危機,避免了社會財富/社會生產/社會穩定的巨大破壞。所謂經濟危機不就是債務到期無法償還、商品過剩銷售不出去嗎?此時央行就可以加印鈔票收購債務、及加大基建投資消費過剩商品啊,並以此化解債務違約危機和商品需求不足危機(是的,有很多副作用,可這是次優選擇)。

所以現代的貨幣沒有任何價值(既沒有使用價值,也不凝結人類的勞動),它之所以能換到財富(包括一切商品和服務),是國家機器(法院/司法/警察/監獄等)強制賦予它的,因此它受制於一個國家政府的信用、管理能力和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印度總理隨意廢止500元面額的紙幣(持有這種面額紙幣的財富不是灰飛煙滅了么?),說明政府的信用和管理能力有待加強,委內瑞拉和辛巴威大額紙幣就是廢紙一張,說明國家的經濟管理能力很差(無法激勵社會生產更多的商品和服務)。

所以,貨幣只是在一定條件下才能轉換為財富,而財富才是永恆的。

3、如何利用現代貨幣體系的BUG

我先說結論,現代貨幣體系的BUG就是:貨幣會一直超發,貨幣泛濫的結果是它不僅在稀釋儲蓄(現金的購買力),同時也在稀釋債務(相當於債務負擔在減輕),我們在投資理財和配置資產時就要充分的利用這一點。

為什麼貨幣會不斷的超發?

前文已經說了,現代貨幣是純信用主權貨幣,是無錨發行的(要非要說有錨的話,那錨就是GDP/CPI/失業率),並且隨著貨幣的電子數字化,貨幣可以無限制零成本的增加。

當經濟處於繁榮周期時,因生產/交換/消費等經濟活動的增加,必然要增加對貨幣的需求(GDP增加而貨幣不增加,要麼某些商品或服務無法交易,要麼物價下降出現通縮),而伴隨著經濟活動增加的必然有信貸的增加(二者是互為正反饋的:生產消費的增加需要藉助信貸的促進,信貸的增加也會產生新的生產和消費),於是央行就增加供給貨幣,其增加的方式就是通過商業銀行的放貸——貸款變存款、存款變貸款、貸款再變貸款,這樣周而復始之後就把貨幣創造出來了,相當於把未來錢提前現在花。

當經濟處於蕭條期,就是GDP增速下降、CPI漲幅很少甚至為負值、失業率高升,此時,國家為刺激經濟就會放水擴大信貸規模——可以放鬆條件讓企業更易獲得貸款從而刺激生產(同樣可以放貸給個人刺激消費),還可以直接擴大為了公共利益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國有控股企業的名義貸款,通過建設增加需求進而刺激社會生產)。

所以,不管經濟好還是不好,央行都會放水,貨幣都會超發,繁榮期時超發的結果的是通貨膨脹(經濟活動增加,貨幣需求就增加),蕭條期時超發的結果往往是貧富分化(有資產的人更易獲得貸款,在通往復甦期時資產價格往往會上漲)。即使出現了經濟危機,創造出來的信用貨幣整體上也不會全部消失(理論上因債務無法歸還,債務會被消滅,出清歸零,類似1929年前的歷次經濟危機),因為那樣對社會財富/生產迫害太大,現代貨幣體系下央行一般會兜底債務的(類似2008年的美國QE)。

所以長期來看,現代貨幣體系下,市場中的錢只會越來越多,物價只漲不跌!貨幣超發是常態!

貨幣超發的結果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之前的類現金積蓄(現金/活期存款/定期存款/一切收益小於物價漲幅的強變現資產,如貨幣基金等)購買力在下降(錢的數量沒減少甚至少量增加,可買的東西卻變少了)。還有一個結果絕大多數人都忽略了——債務的負擔也降低了,金額雖相同,但此時的債務跟你當初借到的時候已不同了——你欠的這些錢,此時購買力低多了,獲取容易多了。

於是,我們就抓住了現代貨幣體系的BUG:堅決不持有現金+最高額度最長時間的負債。

4、現代貨幣體系下的財富保值公式

通過了解現代貨幣體系下的貨幣創造過程,及其在主權國家調節/管控經濟中的作用,我們得出了堅決不持有現金和承擔最高額度/最長時間債務的最優選擇。可是,我們的日常生活總需要現金花銷,因我們的償債能力和年齡限制,也不可能不限金額、不限期限的負債,所以更符合實際的形式是:持有少量的現金+適當的負債。

那問題來了:持有少量的現金,那我們的其他現金去哪了?適當的負債,那我們借來的錢幹什麼呢?於是我們得出了:

現代貨幣體系下的財富保值公式和資產安排=投資+提前消費

即:我們把現金儲蓄和借來的錢拿去投資——可以開廠搞生產、可以開店搞經營、更可以購買資產被動的獲取收益;此外,還要懂得適度提前消費——我們賺錢的最終目的就是消費,享受精彩的這一生。

年輕人應側重投資性消費(消費是為了開拓眼界、增加見識、提高工作技能、增加工資回報,把消費當作一項投資,並獲取物質/精神/激勵上的回報),中老年人則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興趣進行享樂性消費。在每一次經濟低迷、消費不振、並出現投資資產荒的時候,都是消費的良機——物價不高、消費人群少就不擁擠、不用排隊、服務/商品質量會更好,並且此時消費就是在拉動內需,也是在為國家經濟復甦做貢獻。

在這個財富保值和資產配置的公式里,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1、負債要適度,而不能過度。判定的標準是你的現金流(勞動工資性收入+財產性投資收益+再融資借貸能力)維持的時間長度,通過時間錯配和數額錯配,讓現金流覆蓋住穩定的日常性支出和間斷性的大額支出,並保證現金流永續不斷,循環不止。

2、投資的收益要大於債務的費用支出。債務的負擔長期來看是減輕的,但債務是有成本的,你借入一筆負債,把它轉換為投資,投資的收益要最起碼覆蓋住利息等成本,只要這樣才這筆負債才划算。是的,首先你得有眼光和運氣發現一項高收益的投資項目。

這個財富保值和資產配置的公式,你還可以理解為:你需要找到一個分配/轉移/吸附貨幣的媒介或介質(一家公司/一間店鋪/股票期貨藝術品/甚至這十餘年火熱的一二線城市房產等),花費積蓄或負債去持有它,等待它價格上漲。在時間的流逝中,就能獲得投資收益增加和債務負擔減少的雙重收益。

如何方便/快捷/大額的獲得負債(多表現為銀行貸款),如何找到一項高收益的投資項目,則要看你對金融的熟悉了解和靈活運用,以及獨到的眼光、近水樓台的便利條件和天賜的好機遇了。

5、房產是不是萬世不移的財富?

在過去的三十餘年,對普通老百姓來說最易登上的財富列車就是一二線城市的房產了,它完全符合現代貨幣體系下的財富保值和資產配置原理:最易(只要交夠首付即可獲取貸款)獲得的超長期(最長30年)、大金額(最高到房屋價值的80%)、低利息(所以銀行借貸中利息最低的,且最低到基準利率的7折)銀行貸款,且所投的資產還能十餘年穩定持續上漲不下跌,充分享受了資產上漲和債務減輕的雙重收益。

因此,很多人對房產投資產生路徑依賴,認為這是穩賺不賠的投資,甚至有人認為這是萬世不移的財富、可以留給子孫的財產。這種觀念當然是錯誤的。

從的歷史來看,國家的中心城市是不斷變化——長安、洛陽、開封、南京、北京、上海、深圳等,隨著經濟重心的不斷轉移、交通貿易要道的不斷更換、科學技術的不斷迭代發展,有的城市日趨隕落,有的城市一夜成名,因此,想要世世代代選對一個城市很難,那個城市的房產也不可能成為永世流傳的財富。

如果從改革開放近三十年來看,先後經曆數次財富的流轉:滿足內需的製造業、對外出口的代工製造業、房地產+重化工工業、到今天的金融服務業和互聯網行業的興起,當然還有1998年房改及2003年18號文推動下的地產行業,它們在不同的時間階段都充當了最佳的投資標的,一二線城市的房產也是近十餘年來的最優投資項目,但絕不能說一直會是最優的。

從歐美日韓的國際經驗來看,收房產稅和遺產稅是必然趨勢,他們的今天或許就是我們的明天,什麼時候收只是一個時間長短的問題——也許是城市化結束后、也許是人口紅利徹底結束后、也許是地方/中央政府財政收入不敷出后、也許是一個偶然的突發事件后……現在不收是因為時機未到,此時還要靠大家都投資、多買房、多負債來支持的現代化建設呢,總得先給個甜頭及一些甜頭預期,是不?

所以歐美把財富傳給下一代的普遍方式是通過家族信託和保險,可以通過投資房產賺錢,但留個下一代的卻不是直接給房產,房產只是一定階段和時期賺取財富的媒介。

那什麼是萬世不移的財富呢?是智慧!培養子孫賺錢的能力遠比給他/她一筆巨款更有效,也更有益。

後記:

硬幣總有兩面。

現代貨幣體系下的貨幣超發和泛濫成災,在經濟快速發展、城市化不斷加速的當下是個大趨勢(最起碼十年內應不會改變),而面對這一趨勢,更多的人是謾罵指責,而聰明理智的人卻知道根本無法改變這一切,與其消極的無效的抵抗,不如積極的正面應對,並找到有利於己的選擇。

應對不利,通貨膨脹就是在侵蝕你的財富;應對得當,央行放水就是送你貨幣紅利。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