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政經觀察 | 龍崗:深圳國際大學園正崛起 打造深圳東部創新「智核」

未來城市之間、區域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將落實到高素質人才的競爭,誰能在競爭中「收穫」更多的人才,誰就能贏得最持久的繁榮和進步。王輝耀表示,龍崗在東進戰略中打造知識與智慧中樞,國際大學園必須在其中發揮「人才蓄水池」的作用。

實習生 張世博 邱曉君

圖丨陸穎

美國教育家克拉克·克爾把現代多元的巨型大學比喻為「一座五光十色的城市,一座充滿無窮變化的城市。」大學與城市作為人類文明發展的兩大標誌性成果,自誕生時起便結下了深厚的文化淵源。大學與城市相互交織與碰撞,演繹了人類文明史上奇妙的雙重變奏曲。

在深圳市龍崗區,一座容納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世界級名校合作辦學項目國際大學園正在逐漸崛起。9月3日,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以下簡稱「港中大(深圳)」) 舉行2017年度入學典禮,迎來了創校以來的第四批大學部生,為深圳國際大學園增添了新的血液。而在9月13日,中俄兩國第一所合作大學——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也將正式開學,這標誌著國際大學園的建設又邁出了重要一步。

隨著深圳「東進戰略」的不斷推進,作為主戰場和核心區的龍崗區,正在演繹著一場城市與大學互動的雙重變奏曲,深圳國際大學園的崛起,不僅探索了一條開放式、國際化發展的辦學新道路,還推動著龍崗面向全球構建協同創新體系,打造深圳東部創新「智核」,促進深圳社會經濟發展,涵養城市的文化與靈魂。

后發與前瞻

落子國際大學園,發展高等教育

這是一場城市與大學互動的雙重變奏曲。

長期以來,深圳的發展一路向西,從羅湖到福田到南山再到寶安,形成「西強東弱」的發展格局。作為深圳的東翼,龍崗長期處於「東弱」的「后發」地位。

隨著2010年深圳經濟特區擴容,龍崗區由原特區外被納入到深圳經濟特區範圍內。次年,在大運會的歷史機遇下,龍崗的城區面貌和發展環境發生了歷史性巨變,並留下了16平方公里的「大運新城」。

作為曾經偏居深圳一隅的加工製造大區,龍崗區從「加工之區」蛻變成為「大運之城」。在特區一體化進程中,隨著高端人才不斷流入龍崗,龍崗的人口結構已發生根本改變,交通、教育、醫療等民生方面也是日新月異。

2013年,龍崗區提出了「高端引領、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極富前瞻性地抓住深圳高等教育加快發展的重大機遇,提出要打造國際大學園的設想,並在龍崗區核心地段大運新城片區劃出2.66平方公里的土地用來建設國際大學園。

同年,深圳市政府提出在生物、互聯網、新能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和醫療衛生、金融等重點支持領域建設一批特色學院。這對處於轉型發展之際的龍崗而言,正需要一所大學城為龍崗「高端引領、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注入創新的源頭活水。

龍崗提出打造國際大學園的設想,為港中大(深圳)落戶龍崗創造了條件。事實上,從2009年開始,港中大就成立專門小組,開始探討在深圳辦學。港中大(深圳)校長徐揚生在接受深晚記者採訪時表示,深圳離香港比較近,是改革開放最前沿的城市,也是最需要國際化大學和人才的城市。

徐揚生,工程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長。

「考慮到學校的百年大計,我們最後選擇了龍崗。」至於為何選址龍崗,徐揚生透露,在選擇校址時,深圳市曾推薦過其他區,他也到各個區進行考察,最終覺得龍崗的空間更大,各方面要素都非常契合學校要求。

在徐揚生看來,龍崗區是一個相對安靜、比較符合辦學的地方,離市區還有一定距離,從龍崗到福田的距離,就如港中大從沙田到中環的距離,無論是校園的大小、地貌和距離,都跟港中大相似。

2013年3月,港中大與深圳市人民政府及深圳大學簽訂了最終協議,並組成港中大(深圳)理事會,由港中大與深圳大學各委任8人組成。2014年4月28日 港中大(深圳)獲得教育部正式批准設立,由廣東省人民政府依法進行管理。經深圳市政府選址確定,港中大(深圳)最終落地龍崗大運新城。

港中大(深圳)落戶龍崗拉開了深圳國際大學園的大幕,這是龍崗在轉型升級發展布局中落子高等教育,同時也開創了深圳高等教育國際化先河,構建高等教育新格局。

築巢引鳳

世界名校集聚 構建國際化高等教育新格局

港中大(深圳)剛敲定不久,緊接著又迎來了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2014年5月20日,在中俄兩國領導人的共同見證下,中俄兩國教育部門簽署了諒解備忘錄,雙方將支持北京理工大學與俄羅斯莫斯科國立羅蒙諾索夫大學(以下簡稱「莫斯科大學」)在深圳市合作舉辦「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

莫斯科大學是俄羅斯規模最大、歷史最悠久的綜合性高等學校,是全俄羅斯最大的大學和學術中心,也是全世界最大和最著名的一流高等學府之一。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目前正在使用的過渡校區位於深圳市體育運動學校北側。

作為深圳東進的主戰場與核心區、國際創新高地和創業者的樂園,龍崗的產業基礎雄厚,製造業發達,加上良好的環境與政策支持,吸引著中外名校來龍崗辦學。同年8月,深圳吉大昆士蘭大學宣布入駐。2014年11月,深圳明確在龍崗區大運新城規劃建設國際大學園,作為特色學院辦學的集中建設區,命名為「深圳國際大學園」。

作為經濟的奇迹樣本,深圳也在不斷嘗試新的高等教育模式。從最初想要打造成「東南亞學術明珠」的深圳大學、最好的高職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到改革聚焦的南方科技大學,再到如今引進世界名校合作辦學,打造國際大學園。

伴隨著深圳龍崗高等教育取得突破性進展,同時也構建起高等教育新的格局,探索一條開放式、國際化發展的辦學新道路。

提及港中大,人們首先想到的特點往往是「國際化」。作為港中大在內地的延續,港中大(深圳)也延續著「國際化」的辦學傳統。一進港中大(深圳)行政樓,便可見一副對聯: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與西方,這是港中大(深圳)的辦學理念。

國際化、中英並重、書院制傳統、以學生為本是港中大(深圳)的特色,這也是書院制和理事會制兩種大學體制並存於一地新的嘗試,探索一種有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

作為港中大(深圳)2014年開學以來的第一批大學部生之一,吳芷羽感受到這所學校和她一起成長,在國際化的教學氛圍中體驗著文理融合的教學模式。

在港中大(深圳)的大學部生中,有超過一半的學生都曾出國交流學習。與吳芷羽同期的首批學生中,在入學后的第一個暑假,就有超過三分之一的學生去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等大學交流。

對於今年剛從港中大(深圳)畢業的研究所曾慶烽而言,就讀同聲傳譯專業的他曾多次參與到國際性論壇的同聲傳譯實踐中,也曾為諾獎得主演講提供同聲傳譯服務。在他看來,「結合傳統與現代,融會與西方」是一種真正的國際化,融入學生的血液。

港中大(深圳)的國際化教學模式是深圳國際大學園的一個縮影。在9月13日正式開學的北理莫斯科大學里,同樣瀰漫著國際化的氛圍,這是國內第一所引進俄羅斯優質高等教育資源的中俄合作大學。

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採用漢語、俄語、英語三種語言進行教學,招收俄羅斯以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學生,面向全球招聘高水平教學科研人員,為、歐亞乃至世界搭建高等教育世界一流合作平台。

如今,深圳國際大學園囊括港中大(深圳)、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學、深圳吉大昆士蘭大和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4所高校,加上配套建設的科研共享中心及院士村,國際高校+院士的組合成為龍崗區核心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同時,深圳墨爾本生命健康工程學院已正式進入籌備階段,華南理工-羅格斯創新學院(深圳)、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太空科技學院等中外合作辦學項目已簽署合作意向書,項目在不斷推進,另外多個項目也正在洽談引進中。

外界評價,未來深圳國際大學園將成為全國中外合作大學數量最多、水平最高的國際合作大學集聚區,有望打造為深圳的「中關村」、的「矽谷」。

創新驅動

打造深圳東部創新「智核」,構建創新生態體系

一座城市的發展與大學呼吸與共,城市因大學而興,大學因城市而盛。

在創新驅動發展的時代,龍崗在深圳「東進戰略」的背景下,其定位已然調整為深圳東部中心,而深圳國際大學園所起的作用就是「智核」——區域發展的引擎和發動機,為城市的發展源源不斷注入創新動力,構建創新生態體系。

在深圳國際大學園的建設中,無論是從龍崗的規劃上來看,還是國際名校的辦學選擇,龍崗和大學的互動,悄然間影響著這座城市和國際大學園的發展。

徐揚生認為,大學是城市的一部分,是一座城市創新與活力的源泉。真正的大學是與城市互動發展的。

港中大(深圳)是國際大學園進駐的第一所高校,自籌建以來,徐揚生就開始思索深圳這所城市需要怎樣的大學,需要什麼類型的人才,並為此做了大量的調研和努力。辦學3年以來,港中大(深圳)不斷推動產學研融合,促進大學與城市的互動。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是一所經國家教育部批准,按中外合作辦學條例設立,傳承香港中文大學的辦學理念和學術體系的大學。學校採用與國際接軌的理事會管理機制,採用理事會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積極探索有特色的現代大學制度。

短短3年,港中大(深圳)已從全球範圍內吸引了一批工程院、科學院、美國工程院、美國科學院、加拿大皇家科學院院士,另外,聘請的傑出大學教授中不乏諾貝爾獎、圖靈獎、菲爾茲獎的獲得者;組建了「機器人與智能製造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機器人與智能製造研究院」、「深圳市大數據研究院」、「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瓦謝爾計算生物研究院」等國際化科技創新平台,助推龍崗、深圳乃至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的新興產業發展和產業升級。

對於龍崗區而言,從國際大學園謀划伊始,就一直在探索如何將國際大學園內的高校資源與周邊產業配套優勢結合起來,目前初步形成「高等院校+創新平台+科研機構+龍頭企業+創新創業資本+創業人才+創客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的創新創業生態體系,其中創新創業新型國際大學園是整個鏈條中至關重要的一環。

「大學實際上是知識和創新集聚的地方,也是一個人才集聚的地方。」 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區域與企業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丁力教授在接受深晚記者採訪時表示,大學需要與市場接軌,把大學擁有的創新資源、人才資源、信息資源、技術資源與這座城市的產業相結合。

隨著國際大學園的穩步興建,其在創新創業領域中所發揮的「智核」作用也會愈加凸顯。龍崗區科技創新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國際大學園所在的大運新城片區,未來將成為全市13個重點開發建設區域中唯一的以國際高端教育引領,關注源頭創新以及世界產業最前沿的產學研一體化科技創新中心,並以此引領龍崗創新全局。

龍崗區重點區域規劃建設管理署相關負責人表示,大運新城將依託國際高校、科研機構,以集中的大運場館、核心總部功能及產學研功能為發動機和智慧源泉,充分發揮創新中心、實踐中心的作用,承擔新時代「大學城」知識轉化,與產業互動、產學研緊密結合的要求,並體現校區、城區、園區的互動,形成真正意義上的大學「城」。

同時,該負責人表示,大運新城將緊密結合知識中心,圍繞軌道站點等重要交通節點,聚集總部服務功能,打造知識與產業核心,塑造活動基地,構建文體中心。由此,大運新城將成為「東進戰略」中深圳向東拓展腹地、輻射莞惠乃至整個粵東地區的戰略高地。

大學之城

融入城市發展肌理,涵養城市文化與靈魂

一座城市塑造一所大學,反之,一所大學也繁榮一座城市。

如今,深圳國際大學園的建設已有3年,給龍崗帶來了立竿見影的「智核」效果,在這短短的幾年裡,高端人才不斷集聚龍崗,高新技術企業在持續增量,創新型研究機構落戶龍崗。

在大學與城市互動中,龍崗將深圳國際大學園打造成深圳東部的「智核」,這需要大學融入城市發展的肌理。顯然,這需要一個過程,當前深圳國際大學園的建設仍處於開始階段。

在徐揚生看來,要辦好一所大學大概需要30年,大學的發展分為創校、發展、鞏固三個階段,每個階段10年。在創校期間要定好規矩、目標和辦學理念,找到好的師資;在學科發展階段,要建設世界一流的學科;最後一個階段則需要完善,對各個學科之間要進行協調,真正地做到產業化、真正地輻射到社會上去。

「大學城如何真正融入城市發展肌理,這是非常重要的。」徐揚生認為,無論是大學園的規劃,還是機制建設,大學一定要把自己當做城市和社會的一部分,城市也要把大學作為自己的一部分看。

在大學與城市互動發展中,徐揚生說,我們跟社會有個約定,通過開放式辦學與社會連在一起,每周都對社會開放大型的論壇、講座以及實驗室,並讓社會的人參與學校的管理。同時,我們建立9個月的工資制度,故意把3個月的工資連到社會上去,「強迫」教師與城市和社會連在一起,為社會做貢獻。

在國務院參事、與全球化智庫主任王輝耀看來,大學真正融入一座城市發展的肌理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而建設真正的國際大學園需要做到體制和機制的創新,釋放國際大學園驅動創新發展的強大動力源泉,推動大學與城市的互動。

對於國際大學園如何融入城市的發展肌理,深圳市人大代表、龍崗區龍城高中教育集團總校長馬銳雄認為,大學應當更好地聯繫社會科技發展的現狀,避免出現大學「孤島」現象。

馬銳雄是一名資深教育工作者,他一直關注並見證了龍崗區高等教育的發展,也為此進行了多方走訪調研,了解建設國際大學園的現狀和難題,並專門寫了相關提案。在他看來,龍崗可以通過國際高校聚集效應,打造成未來珠三角東岸地區的高等教育、人才培訓與國際交流的知識與智慧中樞,實現產學研的高度融合。

根據龍崗區《創新驅動發展行動計劃(2015~2020)》顯示,預計2018年將力爭入駐高校不少於4所,2020年國際大學園各高校建設全面完成並投入使用,屆時國際大學園在校學生人數將達到3.8萬人。

根據深圳市勞動就業服務中心的統計,西麗深圳大學城碩博研究所就業「留深率」逐年上升。顯然,未來也會有更多從深圳國際大學園畢業的學生留在深圳發展,這些國際化人才將為深圳創新創業等各領域注入新鮮血液,融入城市發展的肌理中。

與此同時,一所優秀的大學對於一座城市奠定文化中心起著重要的作用,伴隨著深圳國際大學園逐漸融入龍崗城市發展的肌理,在城市文化的建構和城市精神的塑造中,也將起著引領作用,涵養城市的文化與靈魂。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