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從遠古走來的「魔笛」,藏著怎樣的秘密?

你可曾聽說過「口弦琴」這種古老而神奇的樂器,「一把口弦,只為一人守候!」將人與物的靈魂二者高度合一,又普遍存在的樂器恐怕也只有「口弦琴」了。筆者第一次聽到口弦琴的演奏時,被滿滿的悲涼情緒所縈繞,顛覆了筆者對音樂娛樂性的認識。

納西族口弦非遺傳承人和冬月講述了這樣一個傳說「雲南玉龍雪山腳下有一對相依為命的放牧兄妹。一天,妹妹在草地上發現了一隻精美的紅色口弦琴,拾了起來,哥哥看到后奪過扔到一旁,告訴她口弦琴上有別人的靈魂不可以隨便拾撿。可是妹妹實在太喜歡這隻口弦琴了,便偷偷的藏了起來,在深夜無人時悄悄吹向它,說來也怪,那些別人要練上三年的曲子,妹妹一遍就吹的很嫻熟了。就這樣,十里八鄉沒有人能比得過她,一天,從外地來了一個小夥子相約天荒坪上比試,吹奏了三天三夜不分勝負,口弦讓兩個年輕人相愛了。但由於家人的反對,最終他們選擇跳下玉龍雪山……」。少數民族地區有很多這樣的傳說。

「口弦琴」是什麼?

口弦,古人稱為口簧,西方人稱為Jew's Harp,是一種具有胚胎型意義的、最為原始的古樂器,素有人類音樂「活化石」的美譽一種世界多元發生的文化現象,在世界五大洲均有分佈。的口弦琴分佈在黑龍江、新疆、青海、寧夏、甘肅、陝西、西藏、雲南、貴州、台灣等30餘個地區。它們的稱謂也因地域不同而顯得異彩紛呈,赫哲族「悲琴」,滿族「莫庫尼」,哈薩克族「阿吾孜考姆茲」,傣族「比埋」,佤族「合浪」,納西族「控孔」,傈僳族「馬鍋」,哈尼族「阿也」等等。

各國各民族不同時期口弦琴

自古素有「女媧作簧」的古史傳說,《魏書·樂志》:「女媧之簧,隨感而作,其用稍廣。」「西王母命侍女許飛瓊鼔震靈之簧」載於《漢武內傳》,意指新石器時代母系氏族社會部落首領,開創了遠古時代的口簧藝術。

今雲南納西族的象形文字中有竹口簧和演奏竹口簧的字元。據字形推斷,這種樂器最初是竹制的。納西象形文字寫為:

《阿詩瑪》撒尼長詩中寫到:「破竹成四塊,划竹成八片,青青的竹子啊,拿來做口弦。口弦輕輕地響,彈出心裡的話,甜甜的聲音啊,愛它和寶貝一樣。」從中可以看出撒尼族口弦琴的材料與製作過程。由此判斷,口弦最初的材質為竹簧,並取材於自然。骨制與鐵制口簧是後來才逐漸出現的。據考古發掘和文獻記載,骨制口簧在夏商時代已經流行,遼寧夏家店下層出土(商代至西周時期)骨質口弦琴,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口弦琴。

口弦琴展覽!

2017年8月,民族博物館精選館藏五分之一的口弦琴藏品在湖北省博物館推出了「初音——世界口弦文化藝術展」,希望通過展覽能給更多的學者與口弦琴愛好者提供研究線索,將其潛在的學術價值發掘出來,更好地惠及社會。

在準備展覽資料期間,為了《初音——世界口弦文化藝術展》圖片與音像資料的版權問題,更是對博物館作為宣傳平台的學術嚴謹把控,展覽工作團隊從四川老涼山基只鄉非物質文化遺產竹質口弦的製作到納西族、傈僳族、摩梭人、寧夏回族等口弦文化生存環境的拍攝,再到內蒙古海拉爾口弦與薩滿巫師關係的求證,做了紮實的基礎籌備工作。

口弦琴的製作根據地域環境不同,取材不同。竹簧主要為:取材、熟材、切割、焙烤、調音等過程;金屬口弦主要為:取材、彎鋼、鋸槽、打磨簧片、安裝簧片、彎尖硬化、鋸尾和測音等。口弦琴的製作仍保留著手口相授的技藝特徵,雖工藝並不複雜,但是製作者必須具有豐富的經驗,尤其是調式的確定環節,對於這些並不懂音程關係的傳承人來說是製作過程中最難的一關。

四川省涼山州昭覺縣四開鄉瓦里乃拖村爾苦社彝族的吉古比哈,14歲開始學習製作彝族銅片口弦,是彝族銅片口弦製作傳承中最有影響力的一位,邊務農邊製作口弦,即便這並不能給他的生活創造多少經濟價值,但是他四十年如一日的堅持著。他的學生石頭對我們說,銅質口弦音程關係通過打磨口弦琴的磨音槽來確認的這一點,在過去只有確認了師徒傳承關係才會傳授。如今,吉古比哈毫無保留的告訴我們並對社會公開展示,是希望能有更多的人來學習並傳承這門技藝。

銅質/鐵質/竹質口弦琴製作人

古代素有「禮儀之邦」的稱謂,「禮樂文明」是區別東西方文明的一個重要方面,禮樂文化對文化的影響與塑造是其它任何一種文化現象無法比擬的。口弦琴具有的抒情、通神、伴舞乃至話語功能,是古代頗具詩性的樂器之一。《樂記》載子夏對魏文侯論古樂時,曾提及「弦、匏(pao)、笙、簧,會守拊鼓」。漢《三輔黃圖》卷三《建章宮》:鼓簧宮,《漢宮闕疏》雲「鼓簧宮周匝一百三十步,在建章宮西北。」口弦琴的禮樂性通過歷史遺存已清晰地展示出來。可以看出口弦琴在漢代已發展的相當成熟,不僅是國樂的重要組成,也是貴族間流行的雅器。

口弦琴在部分民族文化中的通靈法術功能至今還有遺存涼山彝族認為神主宰者人的命運,掌握著生活中的禍福凶吉,因此在祈禱神的恩賜時,首先要向神彈奏口弦,用口弦聲來感動愉悅神明。金屬口弦曾是東北亞地區草原游牧民族薩滿巫師的重要身份象徵,是用於請神或占卜的法器。薩哈人也以它為法器用於為患者治病,驅除體內的病魔。並在朝陽升起時分,由巫師帶領全體薩哈村民面向太陽閉目肅立,表達內心對太陽神的崇拜與敬仰。

口弦琴的演奏體現著一種濃郁的原始氣息,在演奏風格上更是受地域文化特徵的影響,從而產生風格各異的曲調旋律。其演奏並沒有統一規範的技巧,主要依靠演奏者的氣息吐納與口腔空間的調節產生旋律,再通過撥奏力度與強弱處理產生音的時值延長,演奏形式分獨奏、重奏、合奏等,在世界其他地區還有參與大型交響樂團及爵士樂、室內樂等音樂組合的形式。發展至清代時達到了一個高峰,清代宮廷樂隊演奏史籍中有很多關於口弦琴的記載,如《欽定皇輿西域圖志》卷四十「特木爾呼爾」條:「...即口琴也。以鐵為之。一柄兩股,中設一簧……簧端點以蠟珠,橫銜其股於口,以指鼓簧,轉舌,噓吸以成音。」乾隆二十五年(1760),義大利畫家郎世寧創作的《塞宴四事圖》,其中為乾隆皇帝表演的十位蒙古族樂人組成的宮廷樂隊,就有一位彈口弦琴的人被稱為「司口琴」。

《塞宴四事圖》

圖例13: 《塞宴四事圖局部》

註:前排:左一,口弦,左二,雅托克(蒙古箏),左三,火不思,左四,莫頓·潮爾(胡笳),左五,拍板;後排:左一,四胡,左二,琵琶,左三,阮,左四,雙清,左五,托布秀爾。

德國作曲家貝多芬的鋼琴老師——阿爾布雷·希茨貝格爵士為蒙古口弦琴寫了一部四個樂章的協奏曲《口弦協奏曲》,表明了蒙古族口弦琴在歐洲樂器發展史上的價值。協奏曲以口弦為主奏樂器,創造了華美莊嚴、清靈優美、深邃恢弘的美學意境,產生了強大的藝術感染力。

展覽形式與設計

「初音——世界口弦文化藝術展」通過實體展與數字展互補形式進行立體詮釋,打破以往物證陳列模式,以一把琴、一個人、一個世界的遞進呈現模式,來詮釋人與琴與生存空間的關係問題。200餘套口弦琴展品來自全球50餘個國家和地區,其中西漢時期的金屬口簧首次與觀眾見面,是目前世界上所知唯一一件金屬一體簧。展覽通過口弦琴本體與背景文化形態的結合,向觀眾展示其背後的民族心理、思維方式和演奏行為方面的深層內涵和多樣性特徵,與觀眾共享世界文明互鑒的優秀成果。

展陳設計上,充分考慮參觀者觀看的舒適性和有效性。根據展品實物本身較小的特點,通過降低空間光線的設計來突出實物,從而打造出一個沉浸式的觀感空間。版式設計元素與空間設計理念相呼應,採用音波同心圓符號作為版式輔助圖形有節奏的出現的版面上,體現聲音傳送的形態,同時也代表著口弦琴的發展特點——區域共榮。使觀眾既有博覽之悅,又能有重點之面的記憶回顧。 展覽為了豐富觀眾感官體驗,巧妙地結合了多媒體技術手段,來突破傳統二維空間的平面化和單一化,同時也沒有為了炫技而忽略主題。

邀請專業人士發言

左上 新聞發布會民族博物館副館長張志文做項目介紹 右為 媒體採訪陳志鵬先生

左下 新聞發布會現場媒體對加拿大學者Randy Raine-Reusch進行採訪

本次展覽邀請了自然音樂發起人陳志鵬先生加拿大學者Randy Raine-Reusch以對話形式,對口弦琴文化的原生態與次生態並存的格局現象進行解讀,力求在傳統音樂與現代音樂的平衡發展中尋找空間。對話由湖北省博物館音樂考古研究學者張翔教授主持,對話從第三種模式的『傳統音樂』如何在現代社會中生長,以及博物館音樂文化遺產的展示(靜態陳列與動態展演)如何在現代社會中發揮積極良好的作用等方向展開,希望以客觀辯證的態度來進行具有國際視野的對話,對口弦琴這一音樂「活化石」的文化多元發生及存在的意義進行深入的探討。並在開幕式當天邀請了口弦非遺演奏傳承人彝族的馬國國、回族的安宇歌和蒙古族的文麗女士到現場進行展示交流。

自然音樂發起人陳志鵬先生則認為:

口弦琴呈現了一種自然音樂的極致,它的呼吸吐納可以理解為音樂與人之間最初的自然結合,所產生的氣韻與節律是一切樂音與諧音列的初始樣態。我們在口弦琴的傳統韻味與現代氣息之間可以找到契合點,一種根植於傳統之上又充滿活力的新古典音樂模式,這裡的新古典主義是傳統文化中的古典精神,這種文化現象削弱了被西方「強勢文化」培植出來的現代流行音樂,我們似乎可以聽著口弦琴的旋律尋到世界音樂發展的源頭。

加拿大學者Randy Raine-Reusch先生認為:

這是一個非常讓人激動且具有國際視野的展覽,在這樣的展覽是非常有必要的。博物館音樂文化遺產的展示為我們今天和明天的生活創造了一種語境。無論是靜態展示還是動態展演,向我們展示了人類過去的生活、創造力及價值觀。展現了人類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文化與文化之間的相同與不同的重要性。不了解過去,我們會犯錯誤。作為人類音樂「活化石」的口弦琴,在很多國家被視為現代樂器,尤其吸引年輕人。因為口弦的聲音自然,容易接近人心,它跨越時間,把過去與未來連接起來。所以,現在被應用於電影背景配音、搖滾樂、交響樂、新音樂和電子音樂中。他認為傳統與創新就像一枚硬幣的兩面:沒有傳統,創新就無從說起;同樣,沒有創新,傳統就會僵化甚至於消亡。

經濟全球化所帶來的文化同質現象日益劇烈,互聯網正以驚人的速度,統一著人們的思維模式。緊張、焦慮的生活狀態所產生的心理問題包圍著人們,促使人與大自然越來越遠,遠到忘記了『深』呼吸。口弦文化在大眾視野的重新回歸,是否顯示出觀眾的一種認識態度?觀眾可以通過這些鮮活的口弦文化,來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和如何向內尋找自我的問題。此次展覽通過世界各地色彩絢麗的口弦展品詮釋了異彩紛呈的多元文化,這也讓大家深切感受到了保護文化多樣性是多麼重要的問題。

通過展覽觀眾可以從這些遠古風俗文化遺存中,尋找他們早期的萌芽狀態以及發展演變的痕迹。不僅可以通過口弦琴找到人類音樂文化起源共性的東西,還可以領略到各民族文化的個性,這對世界文化多樣性的保護與促進是有積極作用的。對口弦琴這種樂器的原生態與次生態並存現象,在保留本質特點的同時又不斷向現代型的音樂藝術滲透,使觀眾看到了在傳統音樂的基礎上煥發出來鮮活的生命力。傳統與現代本身就應該是辯證統一的關係,這些世代相傳積澱下來的民族思想精髓,也正是這次展覽所要展示與傳承的民族本質與核心。

「機械時代的聲音」—— 跨世紀的音樂會

博物館里也能玩音樂?

我不僅愛音樂和抖森,我也愛博物館

·歡迎轉發朋友圈,如需轉載請聯繫後台

關注以下公眾號

▼點擊閱讀原文,查看更多資訊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