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孫曉雲:「女紅」修書法 「未了」承傳情

孫曉雲兒時願望首選醫生,次當偵探,結果卻成為一名書法家。在男性馳騁的書場上,女性成名者鳳毛麟角,名留書法歷史者不過衛夫人、武則天、管道升數十位,而在男性隊伍里有名有姓者卻排成一列長陣。

孫曉雲3歲習書,以「女紅」之態度、心境修習書法,近60年手、筆、紙、墨廝磨,不知不覺間,筆意融會貫通,從歷代大家書貌如林中走出自我之相,成當今女書法家之翹楚,和男書法家相比亦是佼佼者。

築心靈小屋,視書法為「女紅」

上世紀80年代中期,在書法家張揚個性、追求宣洩、開拓創新的繁榮喧鬧中,一位在書法界頗有知名度的女子在媒體上喊出了「書法女紅」的聲音,她就是孫曉雲,時為南京畫院專職書法家。這位向來自信於走自己腳下之路的江南女子,大膽地坦誠自己的觀點:女人習書法,如同做縫補針線活計,亦是古代大家閨秀必備之技藝——須懂棋琴書畫。

在常人看來,以女紅習修書法,是沒有理想追求之態度。而孫曉雲卻把它當作實實在在的人生追求,只不過她用了一顆平常的心,每天走進書法的世界里,在一點一橫,或快或慢的書寫里,揮灑自己的心智,揉進自己的情感。她並未夢想成為聞名於世的書法家,只是喜歡書寫的那種感覺,享受那變化靈動的字體。

唐 孟浩然《與諸子登峴山》32x22cm 2016年

日復一日地靜默書寫,她也有過煩惱,但就像頭頂的烏雲,過一會兒就會被風吹過。「我心裡有一間小屋,我生活在裡面,有時,我會到小屋的外面走一走、轉一轉,看看外面的風景。」她坐在沙發上,透過眼鏡看著我說:「但是我累了、煩了,我就回到小屋裡,那是我的港灣、歸宿。」她笑道:「這間小屋就是我的書法女紅。」

視書法為女紅,正是古人書法之真傳。只是孫曉雲當時並未自覺地意識到。古人習書法乃為實用計,為交流、傳遞、記事、讀書、永志等等,非為書法而書法,非為成名成家而書法。把書法藝術生活化,把生活溶入書法藝術,在孫曉雲的身上,兩者合二為一。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33x45cm 2016年

當書法變成生活中的氣息、溫度和營養時,書法也變成她信仰的一部分、身心的一部分,成為她戰勝困難的支柱。「文革」10年,父、母遭受迫害,她高中畢業下鄉插隊,5年插隊知青、8年部隊服役,做過農民、代課教師、通訊報道員、公社文化站長、部隊文工團員、圖書管理員,臟、累、重、苦活無不經受。但她不抱怨、不懈怠,一有空暇就拿筆習書,沉浸於書法成為她解除勞累和煩惱的靈丹妙藥。

凝視孫曉雲的行草手卷、信札,我彷彿聞到了家庭的馨香,感受到人情的溫暖。家人生日、親戚到來、病後痊癒……日常生活和情感的點點滴滴,流淌在俊逸飽滿、秀潤靈動的筆墨間,凝結在精緻典雅、端莊大氣的篇章里。

杜甫《望岳》96x177cm 2016年

追根溯源,苦心著《書法有法》

很長一段時間,孫曉雲臨摹孫過庭的《書譜》不順手。《書譜》是墨跡,帖中點畫變化多端,線條捉摸不定,按她的各種嘗試,無論如何也模仿不像,很是苦惱。有一日,舅舅解了她的謎團,見他提筆而書,只見毛筆在舅舅手中左右快速轉動,那字便神奇地呈現出《書譜》之面貌。原來,舅舅之法來自其父即孫曉雲外公、著名的古文字學家、金石書畫家朱復戡。此筆法為祖傳秘籍。

孫曉雲驚奇之餘,豁然開朗,但困惑反而更深,「難道我真的錯了?為什麼沒有看出來呢?對書法史又該如何看?這幾千年的脈絡怎樣才能夠理清?我前面的路該如何走?」5大問題如5座大山攔在一個弱女子的面前。孫曉雲有一顆縝密的大腦,一邊習書,一邊琢磨,無數個問題像小蟲子一樣在腦子裡爬行。她一頭扎進圖書館,埋進古書堆里,鑽進枯燥的理論里。從20世紀80年代初到90年代初,她利用在南京書畫院當專職書家的大量空閑時間,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求解書法源,結結實實的身體不知不覺瘦到了90多斤。

杜甫《秋興八首》之八

杜甫《渼陂行》 27x27cm 2015年 沒有上過大學,不為所恥;沒有現成資料,不為所難;沒有考古史料佐證,不為所困。孫曉雲之所以抱著決然破石之心,還有一個使命,為書法這個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弘揚做一個閃光的承傳者。「我們這代書法家可以說非常幸運,首先是只用毛筆,然後是毛筆和鋼筆、鉛筆並用,再則是電腦打字、手寫信息,完整地經歷了三個時代。」孫曉雲說:「但到現在毛筆跟實用日常生活幾乎沒有什麼關係了,書法和毛筆已經處於純藝術創作。這是一個幾千年古人從來沒有遇到的社會現狀。」她接受記者採訪總是強調「文化是民族的根,書法是文化的根」。

孫曉雲有著深深的危機意識,身為中共十七大和十八大代表、全國傑出專業技術人才、全國首批「四個一批」人才、全國德藝雙馨文化工作者,她常常發聲警示:「如果漢字的書寫內涵都被剝離出去了,成了純藝術,那文字可能就要消亡,中華文明也會危在旦夕。所以說,對傳統書法的傳承,是一個非常嚴肅的文化安全問題。」

羅大經《鶴林玉露》48x150cm 2016年

2001年,她精心培育10餘年的果樹——《書法有法》終於結果了。20餘萬字,文筆清新、簡練,把枯燥的書法演變、理論像說書一樣生動地呈現給讀者。然又言之有據,史料嚴謹,論證嚴密。她亦用研究的理論指導自己的實踐,「再臨《書譜》,果然奏效。」至此,她方下定論:「以右手經典執筆法有規律地來迴轉動毛筆,令筆畫縱橫自如的方法,即是『筆法』。運用這種筆法,即是『用筆』。嚴格地說,用筆法寫成的字才是『書法』。」她認為:「『楷法』並不是指楷書之法,而指左右轉筆還原之法,是不限於楷書的。確切地說,『楷法』,應作『楷模之法』。」

孫曉雲的《書法有法》15餘年暢銷不衰,至今已出版20版,幾乎年年再版,其中台灣出版了繁體版、日本出版了日文版,韓國出版了韓文版,總發行量超過15萬冊,創全國書法理論書籍銷售最高紀錄。

首先是一個女人,然後才是一個書法家

「我首先是一個女人、一個女兒、一個母親、一個妻子,然後才是一個書法家。」坐在江蘇省美術館的會客室,孫曉雲快言快語:「我也希望別人能對我有這樣一個認識。」孫曉雲不因位高名遠而變換做人的顏色,當妻子、母親、當家庭婦女和當江蘇省文聯副主席、省婦聯副主席、省書協主席、書協副主席的做人本色始終如一。她說她喜歡做衣、買菜、燒飯、逛街,平時照顧老人、剪頭、剪指甲,啥事都干。只是現在事務和應酬太多,無法如願。她熱愛生活,但名利慾望不高,「我也想生活好一點,但從來不到外面走穴,出去的活動百分之八九十是公益活動。但我覺得這樣的生活很好。」「高調認真從藝,低調踏實做人」是她的座右銘。

她為人善良熱情。2008年汶川大地震發生后,孫曉雲當天就向江蘇省紅十字會捐款。當中組部發出繳納特殊黨費支援災區重建的號召時,孫曉雲立即提取10萬元現金奉獻愛心。她先後向江蘇省書法家協會、江蘇省美術館、4次向南京市書法協會以及私人困難者捐贈款項近100萬元、她曾多次參加組織活動,送文化下鄉、下基層,無償奉獻數百幅作品。她熱心為紅十字會、殘疾人聯合會、希望工程等捐獻作品,每年堅持給美術館的每一位工作人員寫一個「福」字。

1955年出身於書香門第的孫曉雲在依然年輕清秀的外表下保持著一顆快樂、活躍的心,「在理科人看來我感性,在文科人看來我理性,其實我是酒神和日神並存,是一個性情中人。」她話說和待人接物中透著誠懇、平等、平和的氣息,讓人感受親切、自由。

《滄海日 南華經》 35x138cmx2 2014年

其書法風格一如其做人處事,「錦衣玉衽而不露鋒芒、豐肌淡彩而天然骨秀。」書法家、人大教授鄭曉華如是評價她。書法家李剛田說:「靜態、雅意、清氣是孫曉雲書法的審美特點。近年來,她的書法新作在清雅中又平添了幾分率真與老辣,是如新松之秀髮、喬木之勁健,是勃勃生機的蒼秀之美。」孫曉雲作品先後在美術館、香港、台灣、日本、韓國、義大利、法國、俄羅斯等地展覽。

孫曉雲給其書齋取名曰「未了齋」,未了者,父母、親人、家庭、孩子、工作、書法藝術承傳大任使命未了也。她說自己在書法史上的使命就是「承傳」二字。她在《書法有法》2014年精裝版自序中寫道:「有近60年的勞碌生涯,我實際上只做了一件還沒有做好的事——傳統經典書法的承傳。我力圖用微不足道的嚴肅態度,以畢生的實踐和溯本求源的精神,來說服、感召別人。讓書法真正重新走進人們的生活,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復興神聖的象徵。」(新華每日電訊記者李仁虎)

《歷代名人詠江蘇詩二十首》368x30cm 2010年

轉自:書法有法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