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吳恩達最新動態:新公司極有可能做AI醫療

從百度離職后,吳恩達博士重新回到斯坦福大學繼續進行學術研究。他所帶領的斯坦福研究人員開發了一個新的機器學習模型,通過心電圖來判斷患者是否心律不齊,其效果甚至已經超過了人類專家。具體研究方法和數據參考論文,文末附論文地址。

傳統檢測心率不齊的辦法是:

病人到醫院做一個心電圖,如果用儀器檢測幾分鐘或十幾分鐘沒有發現問題,但病人又有心律不齊的癥狀,醫生很可能會讓病人佩戴一個心電圖檢測器,最長佩戴為兩周。兩周時間,檢測器產生幾百小時的心電圖數據,醫生要一秒一秒地檢查,從中找出患者是否出現了心律不齊。

而吳恩達的研究團隊新研究的方法是:

由於心律信號之間的差異非常細微,病理性的心律不齊和正常的心律不齊在心電圖上表現非常相似,一種需要立即治療,一種則不需要治療,很多專家都很難發現它們之間的微小差別。為了解決這個難題,他們把這看作成一個數據科學問題,最終選擇和可穿戴心電圖檢測設備廠商 iRhythm合作,收集並標註了29163患者的64121份心電圖數據,構建了大規模的神經網路訓練集。數據集中的心電圖樣本每段30秒,都是經過專業醫生標註的樣本。他們隨後又收集來自328名心律不齊患者的336份心電圖數據,作為測試集。

最後以3名專家診斷的結果為標準,來比較6名心臟病專家識別的正確率和模型的正確識別率,哪一個更高。實驗結果顯示,模型的識別準確率更高。如下圖(滿分為0.8,藍色代表模型識別正確率,黃色為心臟病專家識別正確率。)

吳恩達將這一實驗成果分享出來后,很多小夥伴在評論區表示祝賀,豎大拇指,可以說是振奮人心。

可是醫生們慌了,國外有一位放射學專科醫生給吳恩達發送了一封郵件,信上是這樣寫的:

我是一名已經接受三年專業訓練的放射科醫生,我應該放棄專業或做別的事情嗎?放射科技師還有多久會被替代?

吳恩達並沒有直接給他答案,而是分享了自己一些想法:

  • 一個新科技的出現要掐著時間,不能太早也能太晚。比如說iPhone,2007年才是它發布的正確時間,而不是在1993年,因為那時的晶元,電池,屏幕技術還沒到位。

  • 另外一個極端的例子是達芬奇發明直升機,他發明直升機的時間是1480年代,而飛機引擎技術在1900年代才出現。

  • 還有自動駕駛技術,2007年研究自動駕駛技術還太早,因為AI要用到的感測器還沒生產出來。2015年以後,整個自動駕駛的生態系統才算比較完善。

  • 同樣在1990年代,網路,視頻流還不足以支撐慕課問世,到2011年,整個網路基礎建設才為在線視頻教育提供了較好的環境。

  • 深度學習也是,90年代數據/計算比較小,淺層演算法效果更好。從2007開始,有了大數據做基礎,深度學習才取得了更好的效果。

  • 但是,我們還是要感謝歷史中所有的革新者,包括早期的那些人,他們的工作對後來的發展進步也非常具有影響和幫助。

從吳恩達給這位放射科醫生的回復來看,雷鋒網認為現在AI技術在醫療讀圖上,還處於發展階段,短時間還不能完全替代放射科醫師。

其實在這位放射科醫生問吳恩達這個問題之前,吳恩達在接受華爾街日報記者Jason Dean採訪時已回答過類似的問題。

Jason Dean: 來做一個預測,我九歲的雙胞胎跑過來告訴我他們長大后想做什麼職業。我應該告訴他們,什麼工作在他們長大后就可能已經不存在了呢?你之前提到過放射線技師,別的還有嗎?

吳恩達:如果你有朋友或小孩在醫學院學習,坦白說,AI在醫學影像分析上正在取得更好的效果。所以,如果你有朋友去讀醫學院,並且從放射影像學畢業,我認為他作為放射線技師的職業生涯可能只有五到十年。

吳恩達博士最後還給大家留了一個小小的懸念:我有一些想法是關於2017可能會是哪些領域的關鍵年,請保持關注。

從吳恩達博士最近發的推特動態,以及對這位醫生的回答來看,可以看出他對AI醫療有著濃厚的興趣。他離開百度后曾說過,「我並不知道自己具體將要做什麼,但是我認為AI不僅為百度這樣的大公司提供了機遇,也同樣為創業公司和基礎研究提供機遇。有很多垂直領域令我感到興奮,我對醫療領域和教育領域都極其感到興奮——這些是AI大有可為的主要領域。」期待Andrew Ng在一個多月後向大家公布新公司研究領域。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