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國歷史上的封建社會,為何沒有超過三百年的朝代?

註:(本文所述為封建時代的王朝,夏、周均為奴隸社會)

封建王朝的更替

的2000多年的封建時代大概可以分為三種情況:一是長壽的大一統的王朝,比如兩漢,唐,兩宋,明,清,享國數百年;一種是短命的大一統王朝,比如秦,隋,元等,多為二代而亡;三是混亂的割據時代,如三國,五胡亂華,南北朝,五代十國。

封建王朝更替的原因本質上來說,的封建時代是一個農業社會,也是一個階級社會。這也是王朝興亡的兩個基本要點:農民和階級。古代是一個農業國,社會生產的主體為農民。小農經濟的特點有兩個,一是分散,二是脆弱。老百姓的嚮往的理想生活狀況是「樂歲終身飽,凶年免於死亡」(孟子)。

若能風調雨順還能勉強度日,一有天災人禍則無法維持生活。疾病,自然災害,戰爭,重賦等,都會導致農民破產。破產後的農民失去土地,從自耕農淪為佃農。隨著時間的推移,土地逐漸集中到大地主手裡。

這就是封建社會一個無法避免的情況:土地兼并

失去土地的農民無法保障生活,在社會矛盾激化的情況下就會發生農民起義。經過農民起義的衝擊和洗禮后,政權得到更替,土地得到重新分配,社會矛盾得到緩解,進入下一個循環周期。

有意思的是,大規模深層次的農民起義之後往往會誕生出一個長壽的王朝,比如西漢(秦末農民大起義)、東漢(王莽末年農民大起義)、唐朝(隋末農民大起義)、明朝(元末農民大起義)、清朝(明末農民大起義)。

這些王朝持續時間都比較長,或者將近三百年,或者將近兩百年,是由於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從深層次洗滌了腐朽王朝的社會基礎。2

古代是一個階級社會,階級矛盾是社會的主要特徵。

隨著時間推移,土地兼并激烈,貧富分化嚴重,這些都導致了既得利益階層的出現和壯大。這些既得利益階級把持著中央和各級政府。但由於國家的利益和既得利益階級的利益不完全重合,使得政策的制定主要維護既得利益者的利益,而無視社會的發展的需要。朝綱廢弛,吏治腐敗,奢靡成風,導致小股農民起義出現。針對這些危機,一些有遠見的統治者開始指陳時弊、倡言改革。這類改革往往收到一定的效用,然而行之不久,或因遭反對而廢罷,或者因種種原因而走了樣,比如王安石和張居正改革等。統治階級由於自己的局限,無能力糾正自身的錯誤,亦無願望自動退出歷史舞台,最後矛盾總爆發,王朝也就在農民大起義中滅亡了。就像電腦一樣,新的系統速度很快,運行久了由於裝了各種軟體中了各種病毒積累了各種垃圾文件,速度越來越慢,以致系統最終崩潰。此時需要重裝系統,格式化掉之前所有的垃圾,新的系統則又充滿了活力。土地問題和階級問題的爆發往往需要一段時間的積累,按照人類活動的節奏大約是一兩百年,這也大體上符合一個王朝壽終正寢的時間。

那麼還有國祚不過數十年的朝代是為何呢?

土地兼并需要一個較長的過程,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有的王朝二世而終呢。在上述的正常的社會發展的模型上,還有其他一些因素影響了王朝的壽命。(就像現代人類的期望壽命可以到70歲,但很多人並不能活那麼久。)新王朝建立之初,往往有一些潛在的危機。在它建立后的五十年左右,或者它傳到第二代第三代時,就到了瓶頸時期,如處理不當則會導致王朝覆亡。(這類似於新生兒童的免疫系統不完善或者不發達,使得新生兒童的抵抗力不如成年人,需要特別注意。而當兒童長大后則不易得病。) 經過農民起義的衝擊后,土地矛盾和社會矛盾得到緩解。但此時生產力遭到了很大的破壞(耕地廢棄,農民流徙,人口下降等),需要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以恢復元氣。此時統治者若能採取合適的政策,比如輕徭薄賦,整飭吏治,厲行節約等,則可以恢復生產,經濟繁榮。這樣的例子包括西漢的文景之治,唐朝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清前期的康乾盛世等。這樣往往會延長王朝的國祚。但若新王朝不採取與民休息的政策,反而橫徵暴斂,嚴刑酷法,四處征戰,那麼社會有限的生產力不能滿足這些需求,王朝就容易崩潰。秦和隋就是典型的例子。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新王朝建立時,人心尚未完全歸附,統治合法性未能完全解決,權利的傳承存在不確定因素(功臣權臣的存在,繼承人的確立),統治階級之間矛盾尖銳。不僅地方勢力反抗新朝,中央內部也有各種勢力對抗。統治階級內部鬥爭是一個瓶頸,過不去就會出現很大的問題,整個王朝也被顛覆。典型的例子有秦之胡亥殺扶蘇,唐玄武門之變,明靖難之役等,皆因權利的更替導致。而當政權交替穩定下來后(功臣去世,繼承製度確立),王朝也就度過了瓶頸期。王朝建立之初,由於連年戰爭,國力衰弱。北方游牧民族則有可能趁勢南侵。若抵抗不利或處置不當,這有亡國的危險。比如西漢初年的和親,唐太宗對東突厥的拉攏等。明朝則是一個例外,主要是北方游牧民族已然被打垮。故明成祖挾常勝之師五次出塞征討。而北宋則是反面典型,兩次攻遼大敗而回,只能靠歲幣來維持。當上述問題處理不好時,王朝往往就會短壽,國祚不過數十年。比如秦隋亡於不恤民力,西晉亡於「八王之亂」所引發的五胡亂華,兩宋辱於北方民族。

為何王朝更替呈周期性重複古典王朝雖各有不同,但總體的社會特徵和歷史軌跡都很類似。猶如一個不倒翁一樣,一推一歪再一搖,又回到原來的位置。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而不是螺旋形上升呢?這是因為農民並不代表新的生產力和新的生產關係,也並不能建立一個嶄新的社會制度,只能在戰爭中和戰爭后被野心家利用了去作為他們掌握權力的工具。儘管舊的封建勢力受到沉重打擊,但繼之而起的還是新的封建王朝。這是農民的悲劇,也是歷史的必然。而當進入工業社會以後,工人和工人階級的出現,代表了新的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台,開啟了轟轟烈烈的無產階級鬥爭,建立了有別於歷史上封建王朝的新的政權。

盛極而衰,對權力的渴望是從古至今的。中華帝國,自秦以來,就有個宏願:將權力通過一個精心設計的網路,從中央層層下達,直至每個末梢,也就是每家每戶。

秦確實做到了,它以極為超前的思維,以郡縣製為基礎,以發達的交通和文書網路為技術支持,建立了一套臻於完善的中央集權制度。按黃仁宇的說法,是自公元前2世紀以來,世界上唯一一個能由中央政府直接向每個農民徵稅的國家。這種集權方式有極大的好處,一是可以確保穩定的稅收,二是可以確保強大的動員能力,以應付戰爭和大型工程的需要。因此能牢牢掌握這兩大優勢的王朝,都是歷史上聞名的大盛世,如唐,漢。大盛世不能持久是因為經濟發展是波動的、彈性的,

靠一時丈量土地、審查戶籍所建立起來的剛性管理制度,隨著時間的推移,會漸漸不符合現狀,從而失去效率。根據封建經濟規律,我們知道土地產權會逐漸向少數人手中轉移,這也就是我們歷史課本上津津樂道的土地兼并問題。土地產權發生了變化,則意味著人身關係也發生了變化,原來自給自足的自耕農,越來越多人失去了土地,成為了依附於一方地主的佃農。每當一個自耕農成了佃農,就意味著中央政府對地方的實際控制力降低了一分。朝廷無法從他身上收到一毛稅,也無法直接徵調他擴充國家的兵力和勞力。地方上的豪強勢力,則有足夠的利益動機,瞞報其名下的土地和人口(這裡還要尤其考慮到經濟繁榮時期人口激增的問題),在其自身勢力擴充的同時,削弱了中央的勢力,成為中央集權制度最大的離心力。而缺少了稅收和人力的中央政權,在抵禦外部侵略和賑災等問題上,會越來越力不從心,從而導致新的動亂因素。那麼,若中央以強硬態度,重新丈量和劃分土地,清查人口,奪回對社會基層的控制權,是否可行呢?王莽會哭著告訴你萬萬不可行。亂世之末,大多數人口失去了土地和產業,淪為飢餓的流民,新王朝均田安民是眾望所歸。但是政局穩定之後,再設法破壞既有的產權關係,阻撓土地和農奴的販賣,勢必損害地主集團,甚至一部分自耕農的利益,從而遭致激烈的抵制。所以大家只能坐等一場毀滅一切的亂世,重新洗牌。

自秦以降及至近代,幾千年的歷史就是中央政府和地方豪強集團爭奪土地和人口的過程,是小農經濟和莊園經濟鬥爭的過程,如天平般左右搖擺。與之相對應的,就是封建小農經濟從繁榮到凋敝的周期。

而300年,基本就是這一周期的最大值。強如唐漢也沒能打破......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