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現代坦克戰為何完爆二戰時期?坦克王牌高呼:我要打十個!

二戰坦克只是不扛事的馬仔?看現代坦克如何成為戰爭扛把子!

陸地上的坦克對戰,如同古代世界的騎兵對砍,從來都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話題。1916年,英國首先發明了坦克,儘管最初的設計只是把坦克當作一個用來掩護步兵衝擊的移動機槍堡壘,技術也很粗糙,但這種前所未見的陸戰兵器還是充分顯示了威力,剛一上陣就讓德軍大驚失色,潰不成軍。吃了大虧的德國很快也搞出了自己的坦克,這樣一來,坦克對坦克的有趣局面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現了。

1918年4月24日,在法國北部的維萊布勒托訥鎮(Villers-Bretonneux)附近的森林,英軍的三輛馬克四型(Mark IVs)撞上了德軍的三輛A7Vs,對陣結局是兩輛只裝有機槍的英國坦克被毀,但德國坦克也被剩下的一輛裝有火炮的英軍坦克擊中,5名乘員死亡,這是公認的世界上第一次坦克之間的對戰。

由於坦克擁有集火力、機動、防護於一體的「天賦」,許多國家在一戰後投入大量資源研發坦克,坦克作戰的理論也隨之發展起來。英國的富勒在機械化戰爭理論中提出了集中使用坦克獨立進行機動作戰的觀點。

這一先進理論被古德里安繼承並發展,使納粹德國成為這一理論的最早受益者。德軍單獨編成的裝甲部隊在波蘭戰役、法國戰役和巴巴羅薩行動中大顯神威,經常可以獲得每日推進數十公里的進展,等盟軍緩過勁來以後,同樣以更多的裝甲部隊回敬,於是坦克戰便成為二戰時期的重要戰爭形態。

二戰時期的坦克戰規模雖大,但在技術上還處於「初級階段」,火炮口徑偏小,火控很low,只配有簡單的光學瞄準鏡,用視距法測距,根據目標高度或寬度估算距離,然後再人工裝定射擊諸元。用這種方法,如果距離超過900米,命中率就顯著下降,所以只能短停射擊,跑一段,急停,射擊,再跑……。

二戰時期的「信息化」水平也很低,蘇聯坦克在戰爭中前期幾乎沒有電台這一配置,頂多也就是指揮車有,相互聯絡要靠旗語甚至是信鴿。有電台也只能說是相對好一些,悶在殼子里想要把同伴的語音變成戰場圖譜也是有困難的。所以,不管有沒有電台,無論哪一方的車長,都得冒險探出頭來指揮坦克,這成了二戰中的一道風景線。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雙方坦克性能接近,要想取勝,就得靠數量多了,一哄而上,以多打少,除非遇到虎式那種皮糙肉厚、刀大力沉的對手,通常還是能佔到便宜的。很多小夥伴經常用來打發時間的《坦克世界》,就是以二戰時期的技術水平來作為遊戲設定的,想必很多玩家都體會過以多打少,「群毆」一個的爽勁,當然被群毆就很不爽了……

▲謝爾曼:我還能再戰五百……

哦,不對,是五十年……

二戰之後,大規模使用坦克的主戰場變到了中東。第二次中東戰爭發生於1956年,在此之前,以色列搞到了M4A1、M4A2、「螢火蟲」以及M10坦克殲擊車等裝備,埃及則是從蘇聯那裡得到了T-34(85)、IS-3、SU-100等坦克和自行反坦克炮,從裝備上看,這仍然沒有擺脫二戰水平。

英法兩國親自上陣,投入了「百夫長」坦克和AMX-13(以色列也有一部分)。此時已經出現了第二代坦克火控系統,在光學瞄準鏡的基礎上增加了體視式或合像式的光學測距儀和機械式彈道計算機,在千米距離上,射擊固定目標的命中率能達到50%,這已經比二戰水平強不少了。

第三次中東戰爭仍然有二戰裝備出現,敘利亞從蘇聯、法國等處搞來了一些四號坦克和三號突擊炮之類的裝甲武器,以色列還用著超級謝爾曼。同時也有T-54/55、M-47/48等戰後設計的坦克參戰。這次戰爭恰逢坦克誕生50年,以實戰迎來這種陸上主戰武器的周年紀念,倒也有點意思。

在這半個世紀里,坦克已經從1916年的「水櫃」演變成集各項先進科技於一身的合成武器系統——此時的坦克已經可以做到首發命中兩千米外的目標,複合裝甲也在這個年代出現了,防護力大為提升。夜視技術的發展使坦克在黑夜中也能像在白天一樣行進和戰鬥,大功率發動機使坦克在重量不斷增加的前提下,速度還能達到汽車的量級。

此時也出現了第三代坦克火控,由激光測距機(測瞄合一)、炮長瞄準鏡、數模混合式火控計算機、目標角速度測量裝置以及各種修正感測器組成,能根據炮耳軸傾斜、橫風和目標角速度,氣壓、氣溫、葯溫等因素自動計算出射擊諸元,在兩千的距離內,射擊固定目標的首發命中率能達到90%。

同樣還是在這半個世紀,坦克的主要功能也從支援步兵變成了打擊敵方坦克,所謂「最好的反坦克武器就是坦克」,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在後來的兩伊戰爭中,雙方都把坦克分散開來用於支援步兵,而不是集中使用,於是就打成了拉鋸式的爛仗。

第四次中東戰爭基本上就成了M60和「百夫長」對陣T-55和T-62的格局,在敘利亞和以色列爭奪戈蘭高地的戰鬥中,出現了二戰以後罕見的大規模坦克戰,雙方共出動了約1500輛坦克激戰了一整天。

▲在戈蘭壕面前認「栽」的敘軍坦克

敘軍的坦克還算先進,但戰術思想落後,沿襲了蘇軍在二戰中的理論,以密集隊形(每公里30輛)衝擊以軍防禦正面,結果就像一戰中密集衝鋒的步兵被機槍收割一樣,在以軍裝備了先進火控系統和大威力火炮(大名鼎鼎的105毫米L7炮)的坦克打擊下(還有「戈蘭壕」的工事優勢),損失慘重(巴以損失比約為4:1)。

▲小夥伴們可以找找

第一裝甲師的進軍路線

離我們最近的一次大規模坦克戰就要數海灣戰爭中的麥地納嶺戰鬥了(Battle of Medina Ridge),1991年2月26日至27日,在巴士拉外圍的 「麥地納嶺」(一處長約11公里的低矮山樑,這是美軍起的名字),美軍第一裝甲師迎頭撞上了伊拉克共和國衛隊的「麥地納光明」師(Medina Luminous Division),發生激烈戰鬥,英軍第一裝甲師也有參與。

▲夜間戰鬥的照片不大好找

拿這個參考一下吧

美軍第一裝甲師擁有348輛M1A1,首先碰到伊軍第29機械化旅的一個營,接著第一裝甲師第三旅組織TF1-37裝甲特遣隊發起營級的進攻,45輛M1A1坦克一字排開,以每小時10公里的速度推進,M2/3布萊德雷步兵戰車和徒步步兵在一公里后緊隨推進。跟進的步兵用迫擊炮向前方發射照明彈,為戰車與步兵戰車提供照明。

儘管伊軍這個營抵抗還算頑強,無奈技術差距實在太大——在夜間戰鬥中,美軍的熱成像設備甚至能夠發現伊軍車長探出的頭部,而伊軍則只能在很近的距離上才能發現對手。這個伊軍營最終被徹底殲滅,共有24輛T-72戰車、14輛BMP-1步兵戰車被擊毀,美軍則無人陣亡。

27日凌晨,美軍第一裝甲師已經全殲了麥地納光明師第三裝甲旅,從後方截斷了伊拉克陸軍的退路,整個交戰期間將近2小時,據說是美軍歷史上最大規模的坦克戰。麥地納師第三旅186輛坦克(包括約55輛T-72,69式)、127輛裝甲車、118輛卡車、72門火炮等武器被摧毀,839人被俘。相比之下,美軍損失輕微,陣亡僅有2人、傷33人,兵器損失為四輛M1A1(包括誤傷)、兩輛布萊德雷步兵戰車和2架AH-64A。

▲德豹2坦克被認為是現代坦克的最高水準

從中東戰爭和海灣戰爭的實例來看,現代坦克戰呈現出了與二戰完全不同的規律,在50年代之前,在有技術差距的情況下,憑藉數量優勢或某個突出的單項技術(機動好、裝甲厚,或可以廉價海量生產),以多打少,以快打慢,也可以有取勝的希望。但到了現代,技術優勢的權重越發顯著,如果有明顯的代差,即使不考慮其它因素(有無空中力量,步兵反坦克能力等),也基本上是一方碾壓另一方,這個效果不亞於機槍火炮對大刀長矛。

▲T-72:來來來,我們大戰三百回合咋樣?

挑戰者:滾滾滾……阿帕奇!放箭!

不過,在真實的現代戰爭中很少會出現完全單純的坦克對坦克的對決,畢竟戰爭不是遊戲,打擊敵方的坦克,那一定是什麼手段好使就用什麼,即使在佔有絕對技術優勢的麥地納嶺戰鬥中,美軍也要用步兵和武裝直升機來伴隨作戰,絕不會出現為了顯擺「我們坦克很牛叉」而只用坦克去打的情況。所以,很多軍迷設想中的那種坦克之間的「公平較量」(雙方都只用坦克來PK),其實很難在現代的真實戰爭中發生。

微信公眾號:jqtd666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