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清廉四川行】走出家鄉的廉官能臣

從青藏高原奔騰而下的大渡河,與穿越成都平原的岷江、青衣江匯流於樂山大佛腳下。

樂山古稱嘉州,三江匯流,山水之勝。李白寫詩讚道:「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張愛萍將軍視察樂山時也揮毫寫道:「三江匯流入大海,九峰爭秀志凌雲。」

景色固然迷人,滔滔江水卻並未止步。岷江自樂山而下,入長江、匯東海。千百年來,無數樂山人也作別家鄉的秀美山水,在歷史長河中寫下華章。

福州被稱為榕城,要感謝一個樂山人

樂山古稱嘉州,三江匯流,山水之勝。圖為樂山市東大渡河。

2014年底,福建日報在頭版刊髮長篇通訊《始終與人民心心相印——習近平同志在福建踐行群眾路線紀事》。

全文以習近平填詞紀念焦裕祿開篇,結尾部分又專列一段,提到清代福州知府李拔——「榕為大木,猶蔭十畝」,為官者「在一邑則蔭一邑,在一郡則蔭一郡,在天下則蔭天下」。清代乾隆年間,福州知府李拔曾這樣類比做官與榕樹精神。

福建作家陳啟西告訴廉政瞭望記者,李拔在福建先後主政福寧(今寧德)、福州。在福建人心目中,李拔是難得一見的清官、幹才,曾傳出「兩郡爭守」的佳話,即兩個地方的百姓,爭著讓李拔當知府。

李拔(1713-1775年),樂山市犍為縣人。乾隆九年(1744年),31歲的李拔鄉試中舉,開始了宦海生涯。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三月,朝廷一紙飛書,將他轉遷福寧知府。

清代的福寧,便是如今的福建省寧德市。李拔履新福寧時,當地剛由州升府,民生凋敝,諸多政務待舉。李拔抓緊時間熟悉地情,親臨屬縣調研考察,很快找出制約福寧發展的癥結所在,並提出興修水利。經他督促整修的就有霞浦、福鼎、福安、寧德等4縣的塘堰99處,橋涵6座。他親自參加霞浦長溪河三壩的整修,整治后「既可以殺水之勢,又可以收水之用」,能夠「蓄泄有方,旱潦無憂」。

李拔因地制宜,提出試種玉米,取得成效后全府廣植,百姓稱之為「李公麥」。福寧境內荒山多,濫伐林木嚴重,為此他自撰《請教民開山種樹議》和《種樹說》。鑒於本地農民不知養蠶、種棉,李拔特地從外地引進棉、桑種苗和蠶卵,親自在府署後園分別試種、試養,獲得成功后加以推廣。

為興教化,正民風,李拔尚節儉、懲賭博、肅吏治,同時把重點放在辦學上。他為府屬近聖書院提供經費設備,修建尋樂亭,把自撰《尋孔顏樂趣說》和《辨志論》刻於壁上,公事之餘與諸生講論。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夏天,李拔通告纂修《福寧府志》,親自撰寫《征修福寧府及五縣誌事實序》等,全面發動修纂府、縣誌。李拔調任福州知府後,還把《福寧府志》書稿帶到福州,在夜闌燭跋時仍不斷筆耕,意倦神疲時也不輟筆,歷時一年,《福寧府志》修成。

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八月,李拔轉任福州時,福寧百姓攔轎不讓他走,要求繼續留任,而福州人爭著搶官——這便是「兩郡爭守」的由來。

福州文獻多次提到——福州被稱為榕城,樹木能得以廣泛種植,要感謝一個人,他就是乾隆年間任福州知府兼理海防的四川人李拔。

李拔認為福州土脈疏潤,適宜種樹,向乾隆帝請求「教民種樹」。他根據土壤、地勢情況,決定種植的樹種。平原,就在屋后宅前種桑養蠶;通衢曲徑,就在路旁種楊柳庇蔭;地角山頭、斜坡陡嶺,就種松樹、杉樹,用來做房屋的棟樑。李拔任內,福州生產的布匹熱銷台灣。僅十年,福州林木蓊蔚,煥然改觀。

因為政績卓著,李拔五次得到乾隆召見。時至今日,福州鼓山古道上還留有他 「聲滿天地」、「雲程發軔」等題刻。李拔去世后,安葬在犍為老家。墓碑上的楹聯——「澤傅東南深得民情愛戴;學富濂洛直深道統淵源」——是對李拔一生的總結。

「遠有孟母三遷,近有李母當簪」

李拔政績卓著,清廉自守,深得百姓愛戴。圖為李拔像。

在犍為縣文史學者賴金普看來,李拔之所以能「澤傅東南」,為後世敬仰,與李氏一族的家風密不可分。

李拔幼時家道中落,炊煙常斷,其母周氏出自書香門第,便在家中教習幼年的李拔。為讓李拔交得益友,周氏挑選街坊中品學兼優的學生與兒子會課,還將自己頭戴的簪子拿去典當,以招待這些學友。犍為流傳著「遠有孟母三遷,近有李母當簪」的說法,足見當地人對於周氏重視教育的推崇。

李拔初做官,接父母來小住。父母到的當晚,李拔吩咐做了一桌豐盛的飯菜,他的母親見了很不高興,訓斥李拔「忘負米,牧畜時乎?」李拔低下頭連聲認錯。母又言:「有美饌,仆婢分之。」叫傭人們一起吃了這頓飯。從此李拔無論到哪做官,都是一飯一菜一湯,除祭祀宴賓外,從來沒有違背過。他還將母親所說的「近山不可多燒柴,近河不可多使水。」「財物,不當用而用,謂之奢。當用而不用,謂之吝。與其奢也,寧吝。」作為自己廉潔自律的座右銘。

李拔的官越做越大,父母在家鄉依然過著節儉的生活。李拔的父親以老邁之軀上山砍柴,不慎跌倒,不久傷勢惡化故去。李拔在福州知府任上奔喪歸來,寫下「歸來五馬難回首,一步蹉跎一痛心」的詩句。

據賴金普介紹,李拔個性耿直,在當時的官場可算另類。他體恤民情,不屑於迎來送往的官場繁文縟節。「上官以為不敬,同僚譏其失策」,李拔卻說:「朝廷設官,原以為民,吾之為民,正所以為上官也。」在李拔看來,一心為民才是對領導最大的尊敬。

作為封建時代的四品官員,李拔辭世后沒有宅院、沒有像樣的墓地,留下的唯有他正直清廉的品格和優良家風。在這種家風的感召下,李氏一門人才輩出。其長子李元模博學多才,35歲考中進士,此後,他承父遺志,參與《犍為縣志》的編撰,出任印清書院的第一任山長,把畢生精力放在教書育人上。李元模的二兒子李錦源,道光二年(1822年)考中進士, 四兒子李宗濂,道光三年(1823年)也中進士,在當地留下「父子進士李,一門四進士」的佳話。

一方山水,養育一方雋彥

井研雷家是當地的望族,有「九子十翰林」之說。

在古嘉州燦爛文化的熏陶下,像李拔那樣走出鄉關,建功立業的樂山人還有很多。梅灣台柚是樂山市井研縣的特產,台柚呈長錐圓形,果皮橙黃油亮,氣味芳香濃郁。來自台灣的柚子,為何會在千里之外的巴山蜀水落地生根?這一切,與一名「謝過金銀」的樂山清官雷輪有關。

井研雷家是當地的望族,有「九子十翰林」之說。清代康熙年間舉人雷宏儒,學識淵博,是當地有名的鄉紳。雷宏儒的長子雷時,曾任宣化太守,次子雷暢,曾任湖北按察使,後任內閣侍讀學士,是名副其實的天子近臣。雷暢的兒子雷沖霄,當過翰林院編修。雷時的兒子雷騰霄,當過知縣。雷時的孫子雷輪,擔任過監察御史、巡按台灣。

雷輪巡視台灣時,兩袖清風,頗有建樹。離開時,台灣百姓感戴其政德,扶老攜幼相送,還奉上許多禮物。雷輪謝過金銀,只叫隨行的梅姓醫官收下三株台柚樹苗,以為紀念。梅姓醫官返鄉后,將三株樹苗栽種在井研千佛梅家灣,經歷200餘年的繁衍,台柚如今已遍布全縣。

耕讀傳家的樂山人,湧現出無數清官幹吏、文豪大家。然而,在民族危難之際,這些能寫出錦繡文章的手也會義不容辭揮舞起戰刀。

樂山人鄧若水是南宋著名文學家,通曉經史子集,曾任太學博士。金兵南下時,四川宣撫副使吳曦叛宋降金,各州、縣官吏無人敢抗。鄧若水卻聞之大怒,與僕人宰雞為盟,密謀刺殺縣令。失手后,鄧若水又懷荊軻之志,執劍登程,遠赴成都誅殺吳曦。

明代長城的修建,也與一名樂山人息息相關。餘子俊,樂山市夾江縣人,曾任明代兵部尚書。餘子俊進士出身,曾在戶部當了10年京官,後來卻由文轉武,長期鎮守陝北,對抗韃靼,屢立戰功。餘子俊力主修建長城,他對修築長城的熱情高過皇帝,同僚甚至覺得他有些偏執。

餘子俊提出修建長城時,遭遇不少反對意見。歸納起來,主要是怕花錢太多。戶部出身又多次親臨戰陣的餘子俊,便給滿朝文武「算賬」——現在征討河套敵寇的士兵軍馬屯集在延綏的有8萬,供應牲口吃的乾草要四處籌集。如果冬季敵寇不敗北離去,又必須準備來年的軍用資金。一年的糧草軍需,就可以修10次長城了。

在餘子俊的堅持下,長城開始興建。1482年,餘子俊已升任兵部尚書,由他所力主修建的長城也第一次抵禦強敵。是年,蒙古軍再次入掠延綏河西清水營一線,卻被邊牆壕溝圍困,無法施展拳腳。據說,此後20年裡,河套地區再也沒有出現過蒙古騎兵的身影。

一方山水,養育一方雋彥。在厚重文化的滋養下,樂山湧現出一代代風流人物,他們或廉名蜚聲海內,以家風傳之後人,或文以載道,或武功赫赫……

廉政瞭望——最精緻的反腐敗新媒體

微信ID:lzlwzz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