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走向世界的中國考古

建國以來,的考古事業得到了長足發展。從學科建設近乎空白,到現在整體的考古學文化框架基本建立。從人才緊缺到現在各個研究方向都人才濟濟,研究成果豐碩。

然而考古學家們工作的重心一直都在國內,很少涉及到國外考古,國際考古事業的話語權都掌握在歐美等國家手中。近些年來,這種現象得到改善,的考古學家們逐漸走出國門,在國際舞台上嶄露頭角。

▲考古走向世界(以下按照地圖的方向介紹)

1 北方

俄羅斯

黑龍江,俄羅斯稱阿穆爾河,在這裡曾生活著挹婁、靺鞨、勿吉、鮮卑、室韋等族群,也曾孕育了渤海王國,走出了遼、金和大清王朝。歷史上古人類活動頻繁的黑龍江流域,一直吸引著中俄兩國學者的目光。

2015年10月,俄羅斯阿穆爾州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與黑龍江大學考古學系,簽署了合作協議並成立了「中俄黑龍江流域文化遺產保護與研究中心」,以共同促進黑龍江流域的考古和歷史研究。

2016年,中俄聯合考古隊在俄羅斯阿穆爾州烏斯季·伊萬諾夫卡河口遺址發掘出了近60座墓葬,出土了石器、鐵器、銅器和骨器等隨葬品,后經考證,這些墓地應為唐代生活在東北地區的黑水靺鞨人墓地。

▲黑水靺鞨人墓葬

今年7月10日至15日,黑龍江大學考古學系專家應俄羅斯方面邀請,在中俄邊境的黑龍江流域沿岸,對11處古遺址進行實地踏查。在這11處遺址當中,考古隊員們發現了3處時代不明的神秘遺迹。3處新遺迹就像是巨型的「四葉草」,很是神奇。未來將作進一步的考古發掘來確定這些遺迹的用途、性質等。

▲中俄聯合考古隊

蒙古國

匈奴對和世界歷史都曾產生過巨大影響。秦漢時期與匈奴相愛相殺,既有衛青、霍去病的勒石燕然,陳湯「犯強漢者,雖遠必誅」的時代強音;也有「昭君出塞」漢匈和睦的美談。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匈奴逐漸成為了被塵封的歷史。

由河南省組建的首支境外考古隊於2017年7月19日遠赴蒙古國,計劃用3年時間,與蒙古國同行合作完成「古代北方游牧民族文化」考古研究項目,聯合考古調查、測繪、發掘、研究和保護蒙古國高勒毛都2號墓地,初步判斷該墓葬為東漢時期的匈奴貴族墓葬。

▲已發掘1號主墓(公元前後匈奴國王墓)出土漢代玉璧

事實上,這並不是與蒙古考古工作的第一次合作。早在十年前就已經開始了。

2005年至2015年,中蒙首次開展了聯合考古行動,實施「蒙古國境內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遺存考古調查與發掘研究」項目,探尋蒙古高原游牧民族的文化基因。通過10年的調查,已初步摸清了蒙古國境內古代游牧民族文化遺存的分佈情況,為研究蒙古高原游牧民族文明的形成與發展積累了大量基礎性資料。

▲河南考古赴蒙古國考古隊

2 南方

孟加拉國

阿底峽尊者在西藏創立的噶丹派佛教,影響深遠,是現行達賴、班禪系統的格魯派黃教的源頭,作為西藏后弘期佛教的開山祖師,阿底峽在西藏、青海、甘肅和蒙古享有極其崇高的地位。

他的出生地在孟加拉國毗訶羅普爾。2014年至2015年,經過和孟加拉國考古專家聯合組成的考古隊長達兩年的考古發掘,這座被湮沒的中世紀古城得以「重見天日」。考古隊員們發現了「十字形」中心聖地建築、寺廟、佛塔、道路、排水設施等眾多重要遺迹。

▲「十字形」聖地建築

▲毗訶羅普爾遺址出土造像

3 西方

肯亞

參與肯亞的考古,緣起於「鄭和部下後裔」的報道。1994年,美國女作家李露曄在《當稱霸海上》一書中敘述了在肯亞的經歷:一個黑人告訴她,自己是人的子孫,是數百年前在肯亞拉穆群島中的帕泰島沉沒的一條商船遇難倖存者的後裔。這件事在國際上受到了廣泛的關注。國家文物局於2005年派出專家組前往肯亞沿海地區進行考察,掀開了考古走向非洲的步伐。

近些年參與肯亞考古發掘的主要是北京大學以及中山大學。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與肯亞國立博物館濱海考古部組成的聯合考古隊,在肯亞沿海中部的曼布魯伊村遺址、馬林迪老城遺址、卡提布清真寺遺址、姆簡那赫利村遺址、塔卡耶遺址5個地點進行了田野考古發掘。從發掘結果來看,曼布魯伊和馬林迪兩個遺址的創始年代都可以推定在9至10世紀,這意味著可以確定馬林迪古代王國的創建年代為9至10世紀。出土的永樂通寶、龍泉窯瓷器等或可作為鄭和下西洋的證據之一。

▲曼布魯伊遺址出土的明「永樂通寶」銅錢 圖片由北京大學肯亞考古隊拍攝

▲曼布魯伊遺址出土的永樂青花瓷片 圖片由北京大學肯亞考古隊拍攝

中山大學則在曼達島參與發掘。2017年8月2日,由中山大學、美國和肯亞的考古學家組成的團隊在肯亞拉穆縣的曼達島挖掘出了擁有血緣的人骨遺骼,其中一人可能生活在鄭和下西洋的時代。同時,考古隊員還發現了大量明代時期的「永樂通寶」錢幣及瓷器,證明了文化自唐代以來便以瓷器為載體通過海上絲綢之路傳向非洲。

▲曼達島考古一角

值得關注的是,在曼達島旁邊有一個帕泰島,島上住著1000多名「瓦上加人」,他們聚居的「上家村」被外界戲稱為「鄭和村」。瓦上加人自稱是水手的後代,在600年前,一艘木船在島嶼附近觸礁,幾十名水手爬上岸,與島上的黑人女子繁衍生子,遂有了後代留存。村民聽祖上說,那些水手都是跟著鄭和來的。

非洲人民不只是人民的朋友,還有可能會是親人。

烏茲別克

2013年底,西北大學與烏茲別克共和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簽訂合作協議,雙方組成國際考古隊,由西北大學絲綢之路研究院王建新教授帶領考古團隊聯合開展考古工作。考古隊發掘活動的學術目標,就是為了系統獲得烏茲別克南部古代游牧文化的考古學信息,最終確認古代月氏人的考古學文化遺存。

經過近些年的考古發現和相關文獻的分析,王建新表示,考古隊已經基本梳理清楚了大月氏與稍晚的貴霜帝國之間的關係,並對一些傳統觀點提出了挑戰。

▲聯合考古隊在烏茲別克撒馬爾罕發掘

4 東方

宏都拉斯

2015年6月9日,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與宏都拉斯人類學與歷史研究所在北京舉行了《關於科潘遺址考古發掘和研究的合作和互助協議》簽約儀式。自2015年開始,雙方將在科潘遺址的發掘與研究方面實施為期5年的合作,這一合作也獲得社會科學院創新工程重大項目「瑪雅文明中心——科潘遺址考古及中美洲文明研究」的支持。

7月,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科研人員來到科潘遺址,用現代考古技術和科技手段努力揭開瑪雅文明的神秘面紗。一年多來,科潘遺址8N—11貴族居址發掘工作進展順利,有望為破譯瑪雅文明衰落提供新的線索。

▲科潘遺址概況

▲科潘發現的玉米神頭像

2018年發掘完成後他們將在系統整理基礎上出版高水平研究報告和其他成果,還將組織科潘文物精品展。

「考古將面向世界、走向世界。」考古學會理事長王巍如是說。

今年國家文物局在2017年工作要點中提到,要「」圍繞「一帶一路」國家戰略,擴大文物對外交流合作,繼續做好援助柬埔寨、烏茲別克、尼泊爾等文物保護修復項目,啟動援助緬甸文物搶救保護項目,策劃面向中亞、南亞等周邊國家的文物保護與合作考古項目。

相信在不久的將來,的考古事業一定會在國際上大放異彩。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