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關注】植物需要我們,就像我們需要植物一樣

約10000年前,居住在長江下游地區的人類就開始馴化水稻,並使之逐漸演化為人的主要食物。

約5000年前,以稻、黍、稷、麥、菽為代表的「五穀」,開啟了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綿延不絕的發展史。

近500年前,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記載了近千種植物的藥用功能,成為世界著名的藥典,沿用至今,為人類健康作出了重要貢獻。

把目光投向浩瀚的歷史長河,從來沒有一個民族,對自然和植物如此尊重。自古,就將「社稷」作為國家的代稱,尊稷為五穀之神,帝王會在皇宮的右翼設社稷壇,祭祀土地神和五穀神,足見人對自然的敬畏。

「栽下梧桐樹,自有鳳凰來」,這是歷代聖賢們對「兼濟天下」環境的選擇;

「五穀豐登」「把酒話桑麻」,則是老百姓對富足、美好生活的嚮往。

由此可見,無論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江湖之遠,人崇尚自然、熱愛植物的情懷,始終如一,愛得深沉。

把目光投向當下的,綠色發展理念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入人心,生態文明建設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紮實有力地推進。植物學家在水稻育種、基因組學、進化生物學、生物技術等領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果。

袁隆平院士在雜交水稻上的研究成果,不僅解決了人的糧食問題,還推廣到世界上幾十個國家和地區;

科學家屠呦呦因發現青蒿素造福全人類,榮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成為首位獲得諾貝爾獎的科學家。

可以說,從古到今,都是綠色發展的倡導者和實踐者。

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上,一名觀眾在觀看生物多樣性保護展。光明圖片/視覺

7月29日,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在深圳閉幕。在這一被譽為植物學界的「奧林匹克」的盛會上,來自世界各國的植物學研究者和植物保護工作者圍繞「綠色創造未來」的主題進行了深入討論,呼籲人類通過關注植物科學研究、關注植物多樣性保護來實現關注人類自身未來的目標,促進人類社會與自然可持續發展。

下面,我們一起聽聽他們都說了啥~

植物與人類的關係貫穿了人類發展史始終。植物深深影響著人類的進化,促進人類產生各種變化來適應一系列飲食變化,例如為了適應新的食物和植物,人類牙齒的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

我們應當用全球化視野和思維加強基礎科學研究,普及和應用信息及納米等最新科學技術,加強對生物多樣性的科學認知,開發適應不同人群需要的健康且安全的食物和生物產品,解決直接關係到人類生存環境的可持續性,即農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我們應當記得,保護植物就是保護我們自己,這是人類的共同福祉。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華盛頓大學教授芭芭拉·沙爾

植物提供給人類食物以果腹、藥物以治病、衣物以蔽體、房屋以居住,甚至提供給人們每天呼吸的空氣,裝點人類多姿的生活。顯然,人類的生存離不開植物。這樣看來,人類對植物、對生態環境除了破壞似乎並沒有其他作用,那麼,植物需要我們嗎?

我們應該建立起一種人類與植物之間牢不可破的紐帶,創造一個人與自然共生、和諧發展的社會,這種和諧不僅限於科學家與植物之間,為了人類的當下和子孫後代,整個人類都需要不斷付出努力去維持這種緊密聯結的關係。所以,我認為,植物需要我們,就像我們需要植物一樣。

——大英自然博物館植物部主任桑德拉·科納普

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上,一家企業在進行光照植物生長展示。光明圖片/視覺

人類只有一個地球,在應對環保重大議題時沒有誰能獨善其身。我認為,構築好生物防線對於的綠色發展至關重要,而在堅定走綠色發展之路時,需要與國際社會共同前進。

這不是我第一次參加國際植物學大會,但這次大會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首先,我被人對於植物學的巨大熱情和求知的動力所感染。其次,《植物科學深圳宣言》意義重大,這個宣言將全球植物學家凝聚在一起,來共同面對、討論地球上的植物危機。

——美國植物學會理事長洛倫·瑞森伯格

黨的十八大以來,將綠色發展上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綠色發展理念從植物學角度來講,其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突出了植物多樣性在整個綠色生態系統為人類提供初級生態服務功能的作用,通過大幅度保護植物多樣性,來提高生態系統的服務功能。

綠色發展理念,是引導人類生活、發展方式發生深刻變化,造福子孫後代的理念,同時也為植物學研究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帶來了新契機。

——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副秘書長、植物學會副理事長黃宏文

據環境保護部統計,截至2015年年底,已建立自然保護區2740個,總面積147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14.8%,其家級保護區446個,廣東鼎湖山等33個自然保護區加入聯合國的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路,就地保護了65%以上的物種,同時建設近200個植物園和樹木園。還積極加入生物多樣性相關的重要國際公約,2020年將主辦《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五次締約方大會。

觀眾在第19屆國際植物學大會的植物藝術畫展上參觀。本報記者 王遠方攝/光明圖片

因植桑養蠶而發展起來的古絲綢之路,如今因為建設「一帶一路」而重新煥發出勃勃生機,再次成為促進東西方貿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

綠色,是中華民族的生存之本。

綠色,是中華文明的發展之道。

綠色,也是當今人詩意棲居的必然抉擇。

內容來源:光明日報7月31日《植物學名家談綠色發展綠色生活》、《綠色:中華民族詩意棲居的抉擇》,原文有刪減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