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瘸腿詩」,極盡詼諧幽默之能事

清代掌故遺聞彙編《清稗類鈔》,記載了一個名叫陶鑄禹的人,善說風趣話,還曾經做了三首詩,稱之為「嘲世歪詩」。

其一:

獅子大開口,胡言不怕羞。

一等大滑頭,吹牛。

其二:

到處亂唱喏,逢迎太肉麻。

輕輕兩手叉,拍馬。

其三:

遇事善營謀,削尖和尚頭。

運動稱老手,鑽狗。

上述三首詩,語言幽默諧趣,滑稽俚俗,含有譏諷之意。尤為特別的是,雖為五言詩,但最後一句卻只有兩個字。

這種詩,其實是諧趣詩的一種,由五言三句、末句二言組成,前三句是描述性的語言,而末句是判斷或評論,用來點明或突出主題。因為這種詩體一共十七個字,所以被稱為「十七字詩」,亦稱「無賴體」,俗稱「瘸腿詩」、「吊腳詩」。

十七字詩的最大特點,就是以最後兩個字,畫龍點睛,明代徐師曾在《文體明辨序說·詼諧詩》里評價說:「雖含諷喻,實則詼諧」。

洪邁在《夷堅乙志》中記載,元祐、紹聖年間,有一位張山人以十七字詩聞名,可以說是以詼諧「獨步京師」。當時還有一個故事,說一位大臣去世后,有人作詩嘲之,因為張山人以此聞名,所以就懷疑此詩是張山人所作,於是把他捉來問話,張山人連忙辯解:我從來寫的都是十七字詩,那樣的詩我可做不來!

張山人死後,有人還仿照他善寫的十七字詩題其墓:

此是山人墳,過者應惆悵。

兩片蘆席包,敕葬。

十七字詩與五言絕句的差別,當然不僅僅在於字數,更為重要的是,十七字詩打破了五言絕句在對稱上的平衡。

古代的詩歌,向來是講究對稱、對偶的,而十七字詩末句僅有兩字,就造成了詩歌在字數和句法上的失衡,這就必然要求其最後兩字要佔據重要分量,要是全詩的中心和點睛之處,要有收束、要有亮點,只有這樣才能使整首詩達到一個相對平衡的效果。

如這一首十七字詩:

古人號東坡,今人號西坡。

若將兩人比,差多。

寫古人(蘇軾)有號東坡者,今人有號西坡者,兩人相對比差太多。前面的敘述只為最後兩個字鋪墊,最後兩個字也是作者想要表達的真正含義。

同時,十七字詩的格式,也使得它在吟誦中帶有不穩定和不莊重的特點,也就是戲謔,由此就導致了十七字詩只適合諷刺,而且是戲謔性的、諧趣性的諷刺,在內容表現上有所限制。

有人因罪被發配鄖陽,他的舅舅來送他,兩人揮淚相別,此人抹了把淚吟了一首十七字詩:

發配在鄖陽,見舅如見娘。

兩人齊淚下,三行。

他舅舅聽了反倒是哭笑不得——因為舅舅一隻眼睛失明,哭的時候一隻眼睛流。最後兩字無疑是全詩的高潮、戲謔的重心,由此減輕了離別的氛圍,帶有打趣的意味。

十七字詩是亦莊亦諧的結合,前三句莊重,后一句詼諧。並且,它的格式整齊而錯落,在節奏的起伏中增加了語言的音樂美。而最後兩個字,又極盡詼諧幽默之能事,頗具「畫龍點睛」之妙。這樣一種通俗易懂還容易上手的詩歌,受到廣大百姓的喜愛,始終在民間流傳而不絕如縷。比如現在仍存在一種說唱曲藝「三句半」,就與十七字詩異曲同工。

本文轉載自「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請註明。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