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被誤解的「六道輪迴」,佛教「無我」的輪迴觀

「輪迴」千百年來被人所熟知,六道輪迴、天人輪迴、一世輪迴、兩世輪迴、三世輪迴,這些輪迴觀念在人的腦海中根深蒂固,世代傳承。一直以來輪迴觀被認為是佛教的基礎理論,然而事實上佛教的輪迴觀和以上我們所說的輪迴是具有很大區別的。

那麼究竟佛教的輪迴是怎樣的,有哪些區別呢?今天,我們就來簡要講解一下佛教的輪迴觀:

在傳統的理論中,輪迴的兩大要素是:業和我,業力的牽引導致本我的輪迴。善業,趨向於三善道輪迴,惡業,趨向於三惡道輪迴,這也就是傳統的六道輪迴說。地獄、餓鬼、畜生、人、阿修羅、天人這六道的根本不同之處就在於業的牽引不同。

而佛教的輪迴觀雖然也承認業的存在,但佛教的輪迴是無我的。何謂無我呢,就是沒有「我」這個本體的存在。常言道「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這裡面帶不去的是「我」,而輪迴的是「業」。佛教認為「我」是根本無明的根源,只有去除我執,才能夠達到修行解脫輪迴的涅槃。所謂「我執」就是對自我生命的留戀,以自我為中心的私慾,我執產生了根本無明,無名帶動了我們身心造作業力。眾生以自我為核心爭奪利益、勾心鬥角,造作種種業,而這些業也就是牽引著我們輪迴的最大的力量。

佛教理論中把人認為是由色、受、想、行、識等五蘊組合而成,識又細分為眼、耳、鼻、舌、身、意六識,在五蘊六識中,在以上這些因素中並不存在「我」這個主題。《雜阿含經》中「非我,不異我,不相在」就是告訴我們五蘊不等於「我」,而是五蘊相互聯繫產生了「我」,才造就了「我」的精神活動,所以又有「不異我」的說法。在五蘊之中沒有「我」,也沒有超越五蘊的「我」來統攝五蘊,這就叫做「不相在」。

「非我,不異我,不相在」是對「自我」的否定,但不是對自我意識的否定,而是對永恆存在的我或者說靈魂的否定。三法印中「諸行無常,諸法無我」「無常」就是不能永恆存在,「無我」就是沒有超越統籌的主宰。一切和合的事物都是變化的,不存在永恆不變,精神層面的靈魂輪迴也就不存在了。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