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摶泥悟心,寫意傳情 ——工藝中國專訪「泥人張」第四代傳承人張錩先生

具有180餘年歷史的「泥人張」彩塑是深得百姓厚愛的民間藝術品,它以其獨樹一幟的藝術成就被世人銘記,徐悲鴻先生曾在上世紀三十年代對其做出過如此評價:「雖楊惠之,不足多也」。

作為「泥人張」第四代傳承人,張錩先生繼承了「泥人張」彩塑藝術傳統,又在此基礎上吸收了國內外眾多藝術之長,形成了造型誇張簡潔,形色和諧統一的現代裝飾風格,對「泥人張」藝術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5月15日,借著「厚積薄發——泥人張第四代張錩雕塑展」在浙江展覽館開幕的機會,工藝記者有幸採訪到了張錩先生,聆聽了其在藝術創作上的獨到見解,以及對藝術傳承與發展的深刻解讀。

融匯古今,重塑雕塑藝術的大格局

據張錩先生介紹,傳統的「泥人張」技藝承載了書卷之氣,亦有人物肖像繪畫的技藝借鑒,塑造人物多取自民間生活,手法寫形傳神,兼具塑容繪質。張錩先生認為,藝術的傳承是一個活態的傳承,每個時代的審美情趣、審美追求都在發生著變化,因此「泥人張」藝術也應該吸納更多的藝術元素,與當今時代進行完美融合。

張錩先生的雕塑作品極具多元化創新,整合與重塑了泥塑的審美經驗、創作理念與表現形式,使彩塑藝術在融合藝術與西方藝術、民間藝術與學院藝術等方面形成了貫通。傳統彩塑、裝飾彩塑、陶瓷彩塑、浮雕、現代雕塑……形式多樣的作品,使人們從多個維度,深刻感受到「泥人張」這一古老技藝的民族化精神和氣派。

張錩先生的藝術探索起步於「泥人張」這一泥塑藝術,但他並沒有停留在泥塑藝術這一層面,而是利用學院這一探索與研究的平台,構建出自己從泥塑藝術到雕塑藝術當代性探索的一個更大格局,為傳統「泥人張」藝術強筋壯骨。

在題材、材料、功能方面,張錩先生做了大量的嘗試。從流韻詩意的案頭小彩塑、幽淡抒情的黛玉到童真惟妙的生肖,亦或是浪漫神異的聊齋、別出心裁的陶瓷彩塑,作品豐富多彩,形式多樣,令人驚嘆。

家學、名師、才情、勤奮,這一系列因素構成了張錩先生在雕塑藝術上的格局與氣象。在承襲父輩優秀技藝精華之餘,他深刻感悟民族集體記憶與個人體驗關係,並將之運用到作品創作中,同時吸收和提煉西方藝術風格特點,以傳統為本,執中鑒西、吐故納新,將東西方藝術融會貫通。

藝無止境,隱藏於內心的文化自覺

儘管張錩先生在藝術造詣上早已是一位集大成者,但在他看來,藝術是永無止境的,因此他追求藝術高度的腳步從未停止過。這種追求,是源自於其對傳統民族藝術的堅守與自信,源自於其對中華傳統的文化自覺。

張錩先生的文化自覺,是建立在對「根」的找尋與繼承上。他認為,泥人張是民族的文化,孕生於五千年的文化中,後人必須把它傳承與發展下去。他說,受西方文化影響較深的當代國人,在面對自己民族的文化時,如果不能夠自尊、自重、自愛,一個民族沒有自己的文化傳承,那民族就沒有希望,國家就沒有希望。

對於民族藝術,張錩先生呼籲人們不僅要更多地關注民族藝術與文化,更需要了解和認同,讓優秀的民族文化得到積極的傳承和延續。

張錩先生的文化自覺,同樣是建立在對藝術發展趨向的規律把握與持續指引上。在「泥人張」藝術持續傳承了180年的當下,如何將這一傳統技藝與現代藝術相融合,是張錩先生一直努力的方向。從他作品中可以看出,他的藝術創作,引入了裝飾性手法、裝置藝術,將架上的彩塑作品拓展進入了城市公共空間,並在表達藝術思想的結構性等方面進行了拓展。美術學院副院長杭間先生評價其雕塑藝術:最大可能地解決了傳統和現代交匯的問題。

張錩先生的文化自覺,更是建立在對自身責任的認識上。他表示,不管是工藝美術還是其他領域,藝術創作者都應該在藝術創作上多方面涉獵,唯有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藝術表現中才能有豐富的表現力。

另一方面,他認為,想象力與創造力來自於審美能力與學識,因此,作為藝術創作者而言,文化藝術的修養一定要充分儲備且不斷提升,才有可能創作出好的作品。他說,作為藝術家,不能放鬆自己的文化修養上的積累。

結語:

如今,張錩先生的許多學生已經是各大高校的學科帶頭人,傳承併發揚著「泥人張」的技藝與精神,而張錩先生本人更是堅持在藝術道路上孜孜探索,不斷創造出令世人驚嘆的藝術作品。如今的「泥人張」藝術,正如郭沫若先生在1963年所言:「用泥造人首女媧,明山泥人錦上花。昨日造人只一家,而今桃李滿天下。」

張錩先生作品賞析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