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中藥「拿得出手」還要等多久?

CFP供圖

本報記者 李 穎

中醫採用「望聞問切」,治療法有針刺、湯藥和艾灸等,歷代均有發展,中醫通過近10萬種復方倡導聯合療法已有2500年歷史。然而,近日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對外發布2016年醫藥外貿總體情況。

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根據海關數據統計顯示,2016年,中藥類產品包括中藥材及飲片、中成藥、提取物和保健品,出口量和出口額「雙降」。其中,提取物出口量同比下降14.3%,出口額同比下降10.9%,成為中藥出口負增長的主要原因。

早前有報道稱,世界格局倒逼,中藥全產業鏈國際化已經迫在眉睫。自屠呦呦作為青蒿素研發成果的代表性人物,獲得諾貝爾國際科學界的讚譽之後,越來越多國家對中藥產生濃厚興趣。但最新的數據卻顯示,出口數據「雙降」。對此,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副會長許銘在2月10日舉行的2016—2017年醫藥貿易形勢發布會上,對中藥類產品出口全線下降進行了分析。許銘表示,一方面歐盟對中藥有了比較嚴格的規定,造成中藥的註冊進程緩慢。另一方面,中藥的推廣方式還有待加強,特別是中醫師的輸出。再加之中藥與國際質量標準接軌還稍顯不足,造成了下降的結果。

中藥提取仍是現代化發展的瓶頸

在植物提取產業是「朝陽產業」,佔據中藥類產品出口比例接近一半。據醫藥保健品進出口商會發布的數據,2015年,植物提取物同比增幅高達21.71%,出口額創21.63億美元新高。然而時隔一年,提取物出口量同比就下降了14.3%,由正轉負,陷入困境「令人扼腕」。

植物提取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藥品的藥效,而提取工藝是否合理,直接影響到藥材有效成分提取的質量。在採訪中一位有近四十年從業經驗的業內人士告訴記者:中藥提取,尤其是復方提取是一個比較複雜的工藝過程,對於不少中成藥企業來說依然是軟肋。曾經國家食葯監總局在對低價銷售銀杏葉藥品企業的飛行檢查中發現,桂林某公司將銀杏葉提取生產工藝由稀乙醇提取改為3%鹽酸提取,並將外購的提取物銷售給其他的藥品生產企業。

中藥行業分析師張斌就曾多次表示,目前對中藥注射劑的提取物只檢測主要物質,對附屬物的檢測標準暫時不足。為此,2016年,醫保商會聯合美國國家衛生基金會,共同推出了「植物提取物優質供應商」認證,用以引領行業健康有序發展,幫助優質企業提升品牌價值。

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藥物安全評價中心主任、首席研究員葉祖光表示,每年研發的中藥新葯數量多達幾十種甚至上百種,但真正在治療某一疾病中達到「離了這葯根本就不行」這種水準的中藥新葯,只有青蒿素和三氧化二砷這兩種。他還建議,加強中醫臨床醫院進行「帶有科研性的臨床實踐」,在治療中發現、優化、評價,最終研發產生中藥新葯。

「道地」是中藥材的靈魂

中藥材強調的就是道地藥材。「對於中藥材來說,產地有著嚴格的限制。」廣東太安堂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朱國忠對科技日報記者表示,而且幾千年的驗證也表明,一旦改變了生長環境,藥效往往就不行了。

業內流行的一句話是:「藥材好,葯才好」。「橘生淮南則為橘,生於淮北則為枳」,在北京中醫院主任醫師丁毅看來,中藥材歷來講究原產地。淮山藥、藏紅花、川貝母……很多中藥均以屬地冠名,且一直被老中醫青睞。在他們眼中,「道地」歷來是中藥材的靈魂,是品質的象徵。以至於一些老中醫在書寫處方時,喜歡在藥名前標「廣」「雲」「川」等產地,由此來顯示自己對道地藥材的信任。

文獻顯示,藥材以及後續飲片質量均與藥材產地密切相關,如地黃中的梓醇含量,河南武陟產的含量為0.81%,浙江仙居產的為0.001%,兩者差距達800倍,如不嚴格標註產地,會讓中藥材市場魚目混珠。

丁毅解釋說,過去中藥基本都是野生的,且具有一定的生長周期,因此效力大。然而,隨著中藥材需求量越來越大,野生中藥材越來越少,現在幾乎都變成了種植,而且一年四季都可以種植。記者了解到,有些種植商在「要想富,種中藥」的經濟利益驅使下,忽略了中藥材的道地性,將一些野生中藥材進行引種,甚至「大棚化」種植。再加上替代品增多、不同品種混用等,致使中藥質量大大打了折扣,以至於中醫大夫抱怨「經方以前是一劑知,兩劑已。現在要十天半個月都不知所謂。」

從事中藥工作五十多年的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市場司原司長駱詩文十多年前就曾表示,不按時節採摘,不按地域種植,中藥藥性下降,導致「醫准、方對、葯不靈」,根本達不到飲片製作的要求,中醫或亡於葯絕非危言聳聽。

吃中藥簡直等於吃農藥?

中藥質量下降的另一個原因則是農藥殘留和化學污染。不少媒體曾曝光觸目驚心的畫面:鏡頭裡安徽亳州市郊的葯農們頂著烈日在田地里為白芍除草和噴洒農藥。而且在接受採訪時,葯農們普遍表示,為了防止病蟲害,在種植中藥材時需要多次使用農藥。至於什麼時間打,是否適合打,計量多少等等,基本是根據個人的經驗,具有很大的隨意性。由於葯農使用農藥「沒譜」,吃中藥簡直變成吃農藥。這令很多中醫藥劑師和醫生非常擔心:且不說藥效好壞,危害健康才是最關鍵的。

按說中藥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是極大的利好,然而,由於質量標準落後、有效成分和作用機制不明確、可控性差等問題阻礙了中藥與國際接軌。另外,工程院院士、中醫科學院院長張伯禮還認為,創新不足、低水平重複等問題是阻礙中藥國際化進程的主因。「需儘早建立一個科學的、能夠與國際標準接軌的中醫藥標準。」為此,張伯禮建議將中藥材列為國家戰略性資源,加強保護、研發和合理利用,同時,大力推行中藥材規範化種植,保證中藥材的可持續供給,確保產品質量安全。

在業界,呼聲最高的就是中藥質量要從源頭抓起,然而雲南省中醫管理局局長鄭進卻認為提高中藥質量,絕非一朝一夕之功,也不單單是監控好某一環節就能把控好的,必須加強全產業鏈的監督管理。「提高中藥質量不能只抓源頭。」鄭進表示,還要加強中藥材生產加工環節監控以及加強中藥材銷售和使用環節的監管。

中藥發展將有法可依

2016年是中醫藥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2016年12月25日,醞釀了30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以下簡稱「《中醫藥法》」)隨著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五次會議表決通過,終於誕生了,這是首部為傳統中醫藥振興而制定的國家法律,全面、系統地體現了中醫藥的特點。

「三十年磨一劍」,張伯禮表示,《中醫藥法》終獲通過,十分不易,其對於依法保障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的發展,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促進健康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張伯禮指出,《中醫藥法》不僅體現了「規範與扶持並重」,還在質量保障和市場監管方面有具體規定。如嚴格管理農藥、肥料的使用,禁止使用劇毒、高毒、長毒的農藥。特別提到建立中藥材流通追溯體系,建立世貿查驗記錄製度等等,明確了中藥材責任主體,法規嚴禁一些有害行為,都有利於保障中藥材質量。

在2017年全國中醫藥工作會議上,國家衛生計生委副主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局長王國強明確表示,2017年是推動《中醫藥法》和《中醫藥發展戰略規劃綱要(2016—2030年)》全面落實的重要一年,也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關鍵之年,2017年將著力推動中醫藥法的貫徹實施。

據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今年7月1日起將正式施行。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