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啟功稱讚的學書八法,就是書法速成秘笈

啟功先生知識淵博,學富五車,有多方面的成就。他長期從事教育事業,聆聽過他的教誨的學生遍及海內外,真可謂「桃李滿天下」。

他對不同年齡、不同工作、不同文化水平的教學對象,即能一視同仁,同時又能做到因材施教,進行有針對性、卓有成效的指導。他特別善於將複雜難懂的問題,刪繁就簡,高度概括,然後用通俗好記的語言,傳授給學生。因此,聽他講課,就像聽故事一樣,經久不忘,回味無窮。

我有幸自七十年代初,拜啟功先生習書作畫,直到現在。啟功先生不但將他在長期的書畫實踐中所總結出的規律和方法系統、全面的傳授給我,而且還為我日常練習的功課還親筆題寫了《楷書選字》、《行書日課》和《草書日課》書籤。他經常親自主動為我批改臨摹作業。為此,我記下了一本本啟功先生那通俗、好記、實用、精深的書畫論述,也保存了啟功先生極為珍貴的墨跡資料。

回顧這些論述與資料,其中絕大部分是啟功先生幾十年來臨池實踐中獨到的見解與經驗,發明與創造,是對書法學理論的重要貢獻。筆者將這些書學理論不斷地運用到自己的書法教學當中去,實踐證明,啟功先生上述論述,教學效果非常好,應該及時記錄下來併流傳下去。今天在《啟功先生書法學國際學術研討會》上,談談我的一點學習心得體會,目的是向各位專家、學者請教,以便從共同學習、共同探討、共同研究中得到提高。

一、 選貼自作主

學習書法,首先碰到的是選什麼貼來學。對於這個問題,啟功先生說:「由自己作主,自己選」,「古代的優秀碑帖是最好的老師」。

練習時,選用哪家哪派的範本範字,當然要請有實踐經驗的書法家提供參考。要從所提供的參考資料中,選擇幾家,放在一起,反覆翻看,仔細對照,然後自己作主,選取最喜歡的一家一派的範本範字來學來練。為什麼?因為選貼就像人吃東西一樣,各有所好。吃什麼都是根據自己的愛好、習慣和身體因素來選定。啟先生又說:我上飯館吃飯就在廳內走走看看,「溜溜學」,然後自己點菜。這樣吃起來非常可口,非常舒服,自然對身體有就有好處。選貼也是這樣。比如學楷書,你就多找幾家的楷書範本字帖:歐陽詢的《九成宮》、顏真卿的《多寶塔》、柳公權的《玄秘塔》等等。把各家字帖都翻開,排列放在桌子上,來回地看,比一比、想一想,如果自己覺得這家的好,那麼,就選它來學來練。哪怕別人問你為什麼,暫時答不上來也不要緊。因為你喜歡它,就說明這種字的風格特點與你的性格、愛好有相合的地方。這樣學習起來就必然有興趣、很自覺、很主動,吸收、消化和提高也必然快。相反,如果只按某一位書法家指定的範本去學,或只學自己指導教師的字,就有可能很不對自己的胃口和愛好。這樣學,內心矛盾大,越學就越沒興趣,甚至反感了,不學了。這不誤人子弟嗎?所以,我從來不去指定範本範字,而是主張不要聽任何人的意見,完全由自己作主。這也是學習書法過程中,惟一應由自己決定的事。

這裡要注意一個問題是,對一些其書法藝術得到了歷代書法愛好者和書法家公認的古代碑帖,而自己當時不喜歡 ,既看不出它好在哪兒,也說不出它不好在哪兒,其原因並不是它不好,而是這時自己的各方面修養、藝術鑒別能力、分析能力水平和欣賞能力還不高:你暫時可以不學不練,待過一段時間各方面的修養有所提高后,再拿它看看,分析分析,為什麼歷代書家都公認好?為什麼它能流傳到今天,得到人們的喜歡?其中必定有它的優點和長處。自己花一定的功夫去研究、去學習。待眼力提高了,欣賞能力、分析能力也提高了,這時你就可以認識到它的優點或不足之處,甚至還有興趣去學習它了。因此,不要因為自己不喜歡就排斥它,從而局限自己的視野,影響自己的知識的增長。

至於五體字中,選哪一種作主攻對象,也一樣,自己喜歡哪一體,就選那一體,還是由自己做主。有空就多留意,多找找這一體字的精品碑帖來學來練。一般規律是只求精,不貪多,而且要捨得割愛:

如在字體選擇方面:

(1) 楷、行、草(以草體為主攻)

(2) 楷、行、隸(以隸體為主攻)

(3) 楷、行、篆(以篆體為主攻)

從以上選擇看,如選「草」為主攻,那麼就很有可能要捨去「篆」。因為要專深一體,學得精、鑽得透、有繼承、有創新,就得花大量時間去記,去苦練。說某某書家哪一體字寫得好,有創新,那真不知他少睡多少覺,犧牲多少娛樂,這當中的酸甜苦辣,只有他自己知道。一個書家那一體寫得好,很有特點,很"精",那有可能;如果說五體字都寫得很好,都達到「精」,那水分就大了,不可輕信。

二、 結字最關鍵

漢字書法的字要寫得好看、美、有藝術性,其因素是多方面的。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組成它的間架結構和書寫用筆,即結字和筆法。長期以來,有關如何把字寫得好看的論述中,大都把重點放在筆法上,以為筆法是主要的。因此要求書法愛好者在練習中,先從組成漢字的點、橫、豎、撇、捺、鉤等具體筆畫的"形狀"入手,花大量時間,反覆用功,把它寫像。甚至還要求練習者將注意力用在如何落筆、如何收筆,什麼是藏鋒、什麼是回鋒,如何區分什麼是圓點、什麼是方點等這些方面。待練一段時間后,才考慮將這些筆畫形狀組織成字形,即結字上,習慣上也稱間架結構。

而啟先生在指導我練字過程中,卻與此相反。他自始至終,都特彆強調要從結字入手,書寫時,注意力要用在組成這個字的筆畫所處的位置上,甚至這一筆畫的方向、角度、筆畫與筆畫之間的距離,字中各筆畫的聚散疏密關係等等方面。他經常結合我寫的楷字或行草字分析說,這個字寫得好,為什麼好看?關鍵就在於構成這個字的各個筆畫所處的位置、角度、距離等對頭,"准"了就好看。而並不是你這一筆的形狀寫得生動,有變化所決定。啟功先生為了啟發我,有一次邊說邊拿起筆在紙上寫了"三"字,然後問我好看不好看。我說好看,而且很像王羲之寫的。啟先生聽后笑著說了一番我至今仍記憶憂新的道理:

就姑且當作大書法家王羲之寫的,從筆法到結字都好看,沒挑的。那麼,我用剪刀把每一筆畫都單獨剪下來,再隨便的往桌子一放,這"三"字會成什麼樣,好看不好看?當然不好看。這隨便一放,這三橫的位置變了,也許重新組成個像"川"字、「土」字、「大」字或不成字。這三筆明明是大書法家王羲之寫的,每一筆畫形狀都很好、很生動,跟原來一樣,但是,它每一筆畫所處的位置、角度、距離變了,不對頭了、錯了,當然就不好看了。因此我始終主張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字的結構上,這是最關鍵的。你會畫畫,我這麼講,你一定很容易接受。你也看過有關書法的理論書,那裡面的說法,我告訴你,不要上當,很多是順序顛倒的,甚至給你指的就是一條繞彎彎的路。為什麼?因為在清朝以前,字寫得好壞,與升官發財有直接關係,也可以說與飯碗有關係。過去考進士考狀元,不但文章要寫得好,字也要寫得好,才能考上。比如張三和李四兩人,文章都做得一樣好,可是張三寫的字比李四好。那麼,李四想向張三請教,張三才不會把正確的方法告訴李四,而是指一條彎路給你走。為什麼,就因為與升官發財的切身利益有關。又比如說學書法要「臨摹」古人的碑帖,這「臨」、「摹」兩種方法,順序是顛倒的。其實,科學的說法,應該是「摹臨」,先摹后臨,而不是先臨后摹。又如"看電影"這個說法,也是不科學的,「電」哪兒有「影」,又怎麼能看到呢?這些,只不過大家都這麼說了,也就將錯就錯吧。

啟先生非常形象的邊演示,邊講解,使我眼前一亮,茅塞頓開,深受啟迪。後來,啟先生根據我學習的不斷深入,又由淺入深地講解了許多有關結構美地其他規律。例如,要整體抓字地大形,間架中先緊后松(或上緊下松,左緊右松;上小下大、上窄下寬;左小右大、左窄右寬)的比例關係。他特別給我講解了自己幾十年來經反覆實踐與反覆研究而發明的蘊藏著巨大智慧的"黃金律結字法",並且還親筆用楷、草兩種字體分別書寫他論書絕句中有關結字方面的詩送給我:"用筆何如結字難,縱橫聚散最相關,一從證得黃金律,頓覺全牛骨隙寬"。這是啟先生對書法學獨到見解的結晶,是書法學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發明、創造,是他對漢字書法理論研究的一大貢獻。

三、 執筆如拿筷

對於執筆、運筆的方法,歷代書家意見各不相同。有的竟把它說得神奇玄虛,如"龍眼法",即三指執筆,用食指、中指的指尖放在筆管前面,拇指抵在筆管里側,皆作弧形握住筆管,使虎口呈正圓形,像龍眼一樣。若虎口變成扁形,便叫"鳳眼法"。還有把手腕向里扭著,則叫"回腕法"。這樣執筆,書寫起來既吃力又不靈便,實在是自找彆扭。傳說王獻之小時候執筆練字,其父王羲之在後面看,伸手去拔他的筆,沒拔掉。後來一傳再傳,便誤傳為寫字執筆一定要死勁用力才能寫好字。

啟先生認為,對歷代流傳下來的一些執筆說法要做科學的分析,不要一味盲從,要敢於破除這些不正確的條條框框。絕不能用力死死握住筆管,否則寫起字來轉折運行就很不靈便,寫出來的字,筆畫必然會死硬僵直,筆畫之間的輕重、快慢也不好控制,字既不自然又無變化。就像我們日常拿刀切菜、拿鋸鋸木材一樣,如果拿得太緊太死,那是很不靈便的。只有時緊時松,才能自由操作,運用自如。又好比我們日常吃飯用筷子夾菜,首先要看準桌子上菜的位置,然後很自然地拿起筷子去夾,一夾准能夾上。在用力方面,如夾白豆腐,用力輕點;夾炒肉片,用力可以重點;而夾油炸花生米時,用力既不能太輕,也不能太重,要用巧勁。其實執筆寫字與拿筷子夾菜道理一樣。這是人們幾十年用筷子吃飯、夾菜得出來經驗和習慣,既要拿穩又要拿松,時緊時松,隨其自然才能靈活。書寫時注意力多用在筆畫地軌道曲直、筆畫之間的比例位置上,不要只注意筆畫表現的形狀變化。啟先生反覆地告訴我:你怎麼樣拿筷子夾菜,就怎麼樣執筆寫字。這也是我通過幾十年的實踐印證了地一個非常簡單而又科學的好經驗。

四、 落筆先畫圈

對執筆的高低,要不要提腕,要不要懸肘都應根據自己所寫字的大小以及習慣來決定。啟功先生教給我一種既科學又使用的好方法:書寫落筆之時,先執筆作空畫個圈,把所要寫的字(包括這個字最長的橫畫或最長的豎畫)都能自然地控制在圈內,而不是超出這個圈地範圍。那麼就說明你這時執筆地高低,是提腕還是懸肘等等,皆是符合要求的、自然的。如寫小楷,即使腕貼在紙上,小圈圈也能畫得出來。如寫大字,這時要畫個合適的大圈圈了,那腕、肘不提不懸起來是畫不成的。所以寫字時,執筆的高低、腕是否該提,肘是否該懸,提懸到什麼程度,並無固定標準,應該隨當時所寫字的大小需要而定。我相信,只要通過反覆實踐,「落筆先畫圈」這一簡便易行的科學方法,將會得到越來越多的書畫愛好者的應用和肯定。

五、 影摹是調查

就是練習時用透明度較強的棉紙、元書紙或塑料薄膜(在薄膜上寫字時,墨水中須加一點洗衣粉或肥皂)等,覆蓋在範本字帖上,進行練習。方法有兩種:一種是用紙覆蓋在字帖上直接用毛筆書寫;另一種是用紙覆蓋在字帖上先用單線筆(如鉛筆、圓珠筆、鋼筆)寫出每筆的中心骨幹,在此基礎上,還可以用毛筆對臨,或在那細線的骨幹上去加工每筆的"肉",這叫間接書寫。用這種方法去影摹,寫出來的字從整體看與字帖上的範字是相似的,每一筆的位置是較準的。

啟功先生說:「摹帖是一種調查研究的好辦法,很有好處。」他經常對我講:「前人的結字用筆規律、方法,以及他們的各自特點,有的用語言能講清楚,有的就只好通過影摹去感覺和體會,語言是難以講通的。」又說:「你摹唐朝顏真卿的《多寶塔》,每下筆影摹,就好像顏真卿在身邊直接指導似的,告訴這一橫,寫時用力要輕一些,速度要快些;這一豎用力要重一些,速度要放慢些等等。而現實顏真卿已去世一千多年了,怎麼會有這樣感覺呢?這種感覺和體會,用影摹的方法就能達到。」

影摹的好處,正如古人所說,"摹帖易得位置"。既可以體會到字帖中字的點畫、間架結構的微妙變化,達到"准",又可以體會到前人是怎樣處置的,為什麼這樣安排就好看?與自己平常隨意書寫的不同之處等等。同時,影摹又便於檢驗自己平時書寫時結字、用筆等方面正確與否,如有缺點毛病,便於改正。特別時今天流行以鋼筆、圓珠筆寫字(包括教學中的粉筆板書),用單線筆摹些每一筆的中心骨幹的間接影摹方法更值得提倡和推廣,既能幫助我們學好單線硬筆書法,並且還有利於進一步學習毛筆書法,是一舉兩得之事,何樂而不為呢?

啟先生不但這樣教我,他自己也一直在實踐。七十年代初,我跟隨啟先生學習書畫時,就看到他用塑料薄膜蒙在柳公權《玄秘塔》上練,對我說這是調查研究,同時也要求我試試。我不但照著學了,而且也在教學中應用了,推行了。在應用者中,有年輕人、老年人,有大學生、離退休幹部,有外國人、留學生、訪問學者。經過影摹實踐,普遍認為效果的確很好,是一種向前人學習的科學好方法。

六、 日克一字好

"日克一字月積累,堅持數載始悟衷",這是我在啟先生教導下,通過長期實踐的心得體會。

啟先生在指導我學習書法的過程中,要求我在練習中,每天練習的時間不要過長,大約有一兩個小時即可,主要根據自己的身體條件去靈活增減。總之,以練習之後不覺得疲勞為準。要避免三天打魚兩天晒網,練練停停,忽多忽少,無計劃地盲目去練的情況。貴在少而精,吃透鑽深,持之以恆,不斷積累。每天練習的字數不要多,一般來講,大約選擇四、五個字為好,但要求重點熟記一個,正像學外語記單詞一樣,不要貪多。而每一個字可反覆用同樣的方法去練,遍數多一些為好。可邊練邊分析、比較,多動腦筋想一想。寫一個字,筆畫位置準確了,理解了,明白了,晚上睡覺前閉上眼睛像過電影似的過幾遍,記住它,明天再寫還準確。並不斷地重複它,成為習慣,下筆就准。如果這樣堅持實踐,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哪怕記住三百個字,三年就近千個字了,而這近千個字是一步一個腳印走過來的,深深刻在自己腦海中的能經久不忘。這樣練出來的功夫,那是非常紮實的。可以說,學一個掌握一個,得到一個。時間長了,積累就多,也容易化為己用。應該說這才是多、快、好、省的科學方法。

啟先生還語重心長地說,有的人學習書法很刻苦,一天寫一百個字,十天就寫了一千個字,覺得不夠。那麼一天寫一千個字,還不夠。一天寫上萬個字……連飯也不吃,覺也不睡,從早寫到晚,照著字帖從頭到尾一字都不漏,不停地抄寫。片面追求書寫的數量,只動手,不動腦,不講法,是學不好的。啟先生還說,有人花了幾個月,天天寫,寫了很多,摞起來足有二尺多高,以為收穫很大。有人來就請他看,來人從上到下翻著看,越看越覺得下面的比上面的好,為什麼?因為他開始寫時還比較認真,越寫就越追求數量和摞起來的高度。越寫越不動腦子,自然也就談不上學習質量。這是初學者必須注意的問題。

七、 功夫不單練

啟先生在指導書法愛好者練習基本功時,有他獨到的一套辨證見解和科學的理論。他認為:在練習書法過程中,要打破一些條條框框。有人主張:蓋房子得先打好地基,待基礎打好了,結實了,才能在上面起高樓,然後進行室內外裝飾,這樣才牢靠,蓋的房子才不會倒下來。依此推理,便認為學習書法必須集中幾年或更長一些時間,專一的先在楷書方面用功。待楷書寫好了,紮實了,才能練習行草書等其他字體。請問,這楷書要幾年才能寫得好?又怎麼樣才算好呢?以此論推,幾十年沒把楷書寫好,或一輩子沒把楷書寫好,就不能寫其他書體了嗎?其實,學習書法與蓋房子打基礎不一樣。學習楷書與學習其他藝術一樣,基本功都不是單練的,而是要結合其他門類藝術同時練。比如說,學習繪畫,素描是最基礎的基本功,歷來在美術教育中,總是要求學生在畫素描的同時也要進行色彩的練習和創作訓練。而這種練習總是反反覆復,來來回回進行的。學習任何門類的藝術都是同樣的。並不像蓋房子打基礎那樣,非得先打好基礎,結實了,才能進一步在上面建房子。這就是藝術基本功訓練與建房子打基礎的最大區別。正所謂水漲船高,否定再否定,這才是學藝術打基礎的科學方法。隨著學習的進度,在練習楷書的同時,也可穿插學習一些行草,這樣對寫好楷書,尤其對理解楷字中筆畫與筆畫之間的連貫關係作用更大。"寫楷要行化,其點畫顧盼,始不呆板"。這樣學,不但寫出來的楷書活,而且又避免了把楷書寫成一筆一畫毫不相關、毫無聯繫的"死"楷。而「寫行要楷化,其位置聚散,始不失度」。就是說,在練習行草書時,其字的大形,筆畫與筆畫之間的距離,主要筆畫的位置基本關係須符合楷書的軌跡準則,下筆才有依據。否則便容易失去法度,字就不美了。甚至所寫出來的行草書,尤其是草書都無法辨認,成了一堆雜亂無章的圈圈條條,一團亂麻,那就不是書法藝術了。

八、 字怕往起「立」

字就怕往起「立」。就是說,把寫好的書法作品,掛在牆上,稍為退後幾步看看,它的優缺點便一目了然。這是當代書法大師啟功先生多年來在書畫實踐中,積累的經驗之一。他也是這樣毫無保留地啟發、演示、傳授給後學者的。啟先生本來就是一位畫家,他二、三十歲時就出名了。在社會上,經常與當時書畫界的名流前輩如張大千、溥心畲、葉恭綽等等,一起組織畫會,舉辦展覽、學術交流活動。在參加這些活動時,大家欣賞討論一幅作品時每每將它掛起來之後再加以品評。啟先生在指導我檢查創作的書法作品時,經常用的就是這種辦法,把寫好的字掛起來,自我欣賞或與同行一起看,邊分析,邊比較,邊檢查,便能發現問題。因為這麼一掛,退遠看,能把握整體,從整體出發,容易找到一幅書法作品中所寫的主要內容、行文落款、名章閑章,三者之間的大小比例、字體風格,以及整幅章法安排等等大的關係是否得當,協調與否、自然與否等等。就拿行文落款來說,除了文詞要注意修飾外,款字的書寫風格還要與主要內容保持協調一致,字的大小比例要比主要內容的字略小一些,比例要得當。書寫時,一定要注意連續不斷地寫下來,保持它的完整性,切忌一段一段地分開寫,造成斷氣不連貫,破壞通幅書作的整體完美。有的作品,沒掛起來看時,覺得不錯,自己也滿意。可是掛起來之後,特別是用另一種方式掛,即把寫的一面往裡,反著掛,這時,再看看整幅,字與字、行與行之間的疏密處理;運筆書寫時,用力輕重、速度的快慢線條的粗細對比、自然不自然等就從另外一個角度看出來了。特別是行草書,更容易發現,有的線條又粗,墨水又多,用力又重,感覺要從紙里跳出來似的,可謂「力透紙背」。有的則線條很細,書寫時用力又輕,速度又快,感覺埋沒到紙里去了,根本就看不清,這真是"惜墨如金"。如果一幅作品中同時出現了這兩方面的情況,對比就會太強烈、太刺眼、太不自然了。這些毛病、問題,往往掛起來容易檢查,容易發現。其道理正是啟先生教導的那樣:字就怕往起「立」。如果「立」起來,覺得好,那就真學到家了。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清雅閣書畫】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