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殲10不敢用的側置駕駛桿,殲20卻大膽採用原因在這裡!

殲-20用於接替殲-10、殲-11等第四代戰鬥機,於1997年美國第四代戰鬥機F22首飛的同年正式立項,經過工程技術人員的奮發努力和國家的大力支持,首架技術工程驗證機於2009年製造成功,並於2011年1月11日在成都黃田壩軍用機場實現首飛。

設計上殲20採用了側置駕駛桿設計。早期時研製的殲10、FC-1都是採用傳統的中桿,為什麼殲10設計不用側桿,而殲20又要放棄殲10上的中桿?在這類設計上,存在空間佔用等大量問題,使側置駕駛桿設計完全不可行。這不僅包括F15等機械飛控飛機,也包括蘇27、FC-1這樣的半電傳半機械混合飛控飛機。只有純粹的電傳飛控飛機,才具備採用側置駕駛桿的硬體基礎。

從殲10、F16開始的電傳戰鬥機,除了的F18A/B/C/D以外,其操作在中桿和側桿設計是可以隨意選擇的。F18雖然屬於純數字電傳飛控的戰鬥機,但是保留了一套平時斷開連接的機械飛控系統應急,因此它依舊只能中桿設計。當年殲10放棄側桿設計,最大的原因在於側桿設計出現較晚,其人機設計不夠成熟,最早的設計的F16側桿是完全扳不動,只能靠飛行員用力施加的方向和大小來掌控,難以精準的控制飛機。

實際上在陣風和F22上的完成才達到側桿設計的成熟完善。殲10採用中桿的設計飛行員很難大幅度的傾倒,側桿能夠有效的改善戰鬥機總體性能,有效的提高飛行員耐受極限機動的高過載能力,使得機身結構更易於布置。

側桿允許更大的座椅后傾角度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側桿可以安置的比較高,提高抗過載耐力這樣可以有效抬高手臂。高過載下飛行時,飛行員會受到高重力與加壓呼吸的共同作用,血液向靜脈內大量沉積導致血管擴張,這種現象很容易產生強烈的手臂疼痛。對於操作飛機時手臂位置一定會特別低的中桿布局三代機,這種現象尤其嚴重和普遍,對飛行員在空戰中的注意力集中和操作動作準確性影響很大,殲10也不能例外。

雖然作為兩側進氣的戰鬥機,而在結構上殲20本身擁有很大的結構高度,因此側桿壓縮座艙高度帶來的減阻效果不會有F16那麼明顯,卻能夠給殲20前機身帶來大得多的結構強度和剛度設計餘地,更有利於結構的輕巧堅固和長壽。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