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四代人皆從醫 臨沂最美鄉醫家庭紮根山區70年

原標題:四代人皆從醫 臨沂最美鄉醫家庭紮根山區70年

紮根山區,70年如一日為鄉親們的健康服務,這是山東省臨沂市沂水縣院東頭鎮曲家洞子村張德慶和父輩們的故事。從爺爺張道立、父親張在吉,再到臨沂最美鄉村醫生張德慶,祖孫三代同為鄉村醫生在臨沂並不多見。

如今,張家的第四代子女也走上了學醫之路,「我相信,他們會接過我肩上的藥箱,成為張家的第四代鄉醫,成為鄉親們又一代的健康守護使者。」張德慶說。

張德慶一家三代受表彰。(資料圖)

祖孫三代都是大山裡最受歡迎的人

29日,張德慶送兒子去棗莊上學,「過幾天,還要送女兒去河北,她今年考上了一所中醫院校。」張德慶是沂水縣沂蒙風情小鎮——院東頭鎮的一名鄉村醫生,他的一對雙胞胎兒女,今年都考上了醫學類學校。

當地百姓提起張德慶,都會豎起大拇指,張家人三代行醫,至今已70多年了。如今,張家的第四代也走上了學醫之路,「我相信,他們會接過我肩上的藥箱,成為張家的第四代鄉醫,成為鄉親們的又一代健康守護使者。」張德慶說。

在臨沂,一家四代人都做鄉醫的家庭,十分罕見。說起這些,張德慶一臉激動:「我爺爺在戰爭年代就是一名戰地衛生員,參加過解放沂水城、萊蕪戰役、兗州戰役等十幾次大大小小的戰鬥,目睹了許多流血犧牲的場面后,他決心學習醫學,憑自己的雙手救死扶傷,為病人、傷者解除痛苦。」

但受當時條件所限,張德慶的爺爺張道立選擇了中醫,他系統地學習了中醫理論,並四處奔波取經,掌握了許多治療疑難病症的民間偏方。戰爭結束后,他回到家鄉參加了工作,繁忙的工作之餘,他還常年免費為周圍十里八鄉的鄉親們治病送葯,成為大山裡最受歡迎的人。

後來,張德慶的父親張在吉也干起了赤腳醫生,但那時沒有專門的衛生室,也沒有撥款,只是上級發了一個聽診器、一支體溫表、一瓶紫藥水、幾片阿司匹林,張在吉就把它們裝在一個自製的藥箱里背在身上,利用父親傳給他的那些中醫知識為鄉親們把脈問診。

放棄「國庫糧」,回到山村行醫

至今,張德慶依然記得父親四處行醫的情景,「父親也是一個愛搞中草藥研究的人,曾在146醫院專家的指導下義務幫村裡辦了一個中藥製劑廠,生產出來的藥劑供很多大醫院使用。」張德慶說,父親因此當選為縣人大代表,還被授予臨沂地區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

上世紀90年代,張德慶從衛校畢業,又進入市中醫醫院進修了兩年,那時候懂醫的人才還比較緊缺,憑著這些資歷,他打算留在縣城吃「國庫糧」。

張德慶興沖沖地跑回家報喜,可父親沉默了一會兒,就憂心忡忡地跟他商量:「我和你爺爺都擅長中醫,這些年我們也攢了不少民間偏方,要是你不回來,我們傳給誰啊?再說我現在老了,干不動了,你還是回來,用你學到的知識為這裡的鄉親服務吧。」

張德慶最初並不甘心,可他最終還是選擇做了張家的第三代鄉醫,而且這一干就是20多年,「爺爺和父親就是我的榜樣,我也始終把鄉親們當成自己的親人。」20多年來,張德慶幹得無怨無悔。

最初,張德慶的衛生室只是兩間破平房,四面透風,條件非常簡陋。而他所服務的3個村莊,方圓十幾公里,多是山路,很多地方連機車都無法行駛,每次出診,他都要走很遠的山路。「那時候,我一點兒也不覺得累,能為鄉親們解除身體的病痛,是我最大的心愿。」張德慶回憶道。

堅持綠色療法,已10多年不給患者輸液

做人要講人品,行醫要重醫德,張德慶始終牢記爺爺和父親的教誨。爺爺也常囑咐他:「給人治病可別坑人。鄉里鄉親的,能讓少花錢的就少花錢,治不了的別拖延,幫著人家找找大醫院的醫生。」

有一年,村裡有個17歲的男孩得了「怪病」,後來竟不能走路,連學都不能上了。其家人帶著他跑遍了大大小小的醫院,花了3萬多元,卻都沒查出病因。看著孩子日漸消沉,張德慶邊幫孩子減輕病痛,邊打聽到一個治療腰疼病的專家。

後來,孩子的病只用一年半時間就完全好了,後來考上大學參加了工作。「現在他逢年過節就來看我,還時常對他的孩子說,沒有我就沒有他的今天。」說起這事,張德慶覺得自己做的一切都值得。

張德慶給人看病有一個特點,不喜歡給別人開藥方,遇到情況不太嚴重的病人,就盡量利用爺爺和父親傳給他的偏方治。他甚至已十多年不給患者輸液了,有患者主動來要求打吊瓶,張德慶也是極力勸阻。

行醫20多年來,張德慶始終堅持的精準醫療、綠色療法漸漸得到了大家的認同,並得到市、縣各級部門的肯定。

張德慶有時會感慨,有一天,他也會跟爺爺、父親一樣慢慢老去,誰來接替自己?以前,他想不出答案,但如今雙胞胎兒女都考上了醫學類院校,「他們一定會接過我肩上的藥箱,成為張家的第四代鄉醫。」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