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南京人的清明節怎麼過?

關注 城市流動的方向

傾聽 城市心跳的聲音

這些清明節習俗,

南京的你還記得多少?

清明節始於周,是祭祖掃墓的節日,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清明又指節氣,是二十四節氣之一,萬物生長到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稱「清明」。每年4月5日前後為清明節。南京人家每到此日皆祭祖掃墓、踏青出遊、插柳放鳶、吃節令食品,既盡忠孝人倫之禮,又得游春郊宴欣賞大自然之樂。

1

公祭·先烈先賢

史籍有「古人掃墓,原無定期」的記載,至南北朝漸漸形成了固定於寒食至清明間掃墓的風俗。到唐朝,唐明皇開元二十年(732年)下詔書,寒食上墳,禮經無文,近世相傳,已成習俗,應允為常式。到明代,清明祭掃「哀樂兼而有之,堪稱盛舉」。洪武六年,還制訂了品官士庶家廟祭禮的禮儀。清及近代,清明祭掃形成定俗。

雨花台憑弔先烈。

祭掃,有祭先賢、忠烈的公祭,有祭祖先的宗廟、家廟的私祭。南京自古至今,公祭的人物有蔣子文、卞壼、明僧紹、顏真卿、楊邦乂、岳飛、文天祥(明清時被奉為南京城隍)、方孝孺、海瑞、林則徐、孫中山等。

新成立后,自20世紀50年代起,南京市政府機關、學校、團體於清明節赴雨花台憑弔先烈。當時在雨花台山坡上有毛澤東題字的「死難烈士萬歲」紀念碑,兩側有松柏常青,氣氛肅穆。人們抬著花圈放置紀念碑前,行三鞠躬禮,繞碑一周以志緬懷。

20世紀80年代,市政府對雨花台烈士陵園進行大規模擴建,樹烈士群像、紀念碑,建紀念館,清明節憑弔先烈已成定製。有時還在此日舉行18歲成人儀式,寓意開始擔負起對社會的責任。現在還有於12月13日到江東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公祭」活動。

2

私祭·祖先

私祭有祠堂祭祖和家庭祭祖。祠堂祭祖規模大,氣氛隆重,有一定禮儀程式。筆者有幸參加過一次,目睹了祠祭全過程。據說,舉行一次祠祭要在兩個月前就準備,祠堂內要進行修葺布置,花銷也大,所以一般不經常舉行。

祭祖那天,祠堂門口高掛兩隻新糊制的堂名燈籠,白色圓柱形,上貼「百尺堂」三個紅字堂名。祠堂內掛了許多名人撰寫的楹聯。香案上供奉有祖宗牌位,幾隻大盤內放著牛(頭)、豬、羊、雞、魚等牲品及果蔬,案上點有巨型香燭。右方牆上貼有本次祭禮的主祭及出席的鄉賢和司儀名單,氣氛隆重得很。

古代祠堂祭祖場景。

上午10時許,司儀宣布祭禮開始,門外接連銃響三聲,鞭炮齊放,接著奏樂,行跪拜禮,而後主祭宣讀祭文。大體是追述本族的輝煌業績,及對未來的祈求等。然後再行跪拜禮,奏樂、禮成。這大概就是《論語》上說的「慎終追遠」吧。到午時,舉行盛大宴席。宴席很豐盛,全族各房各戶、男女老幼都參加,直至酒足飯飽興盡而息。下午,按各房、各戶分散去祖墳掃墓。

掃墓。

南京人掃墓,亦稱上墳。全家老少穿戴整齊,帶上祭品,打著紙幡,或坐車或坐轎或乘船趕去墳地。先把雜草除去,添幾鍬新土,挖一土帽置墳頭,插上紙幡。紙幡,新墳用紫紙,老墳用黃紙或白紙鏤成長條形,用新綠柳枝挑起插於墳上,稱為「挑錢」。再把菜肴、水果、酒杯置好,斟滿酒,再上香,燒黃表紙,叩頭深情致意。近年,有些人家已將上香、燒紙,改為敬獻一束鮮花,頗有新風之感。

3

游春踏青

清明時節,正是風和日麗之時,田疇山野鋪錦疊翠,梨花杏花次第開放,藉祭祖掃墓游春踏青,所以南京又稱清明節為踏青節。「借來梨蕊三分白,偷得梅花一縷魂」。人們紛紛出城,接踵連肩,翩翩游賞,放鳶戴柳,笑語盈盈。正如一首古詩云:「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人們擁到牛首山、雨花台踏青賞景,文人雅士詠詩作樂,視為開心之事。清人徐溥在《秦淮竹枝詞》中描寫道:「紅妝結隊斗鉛華,高髻盤雲墮鬢鴉。相與踏青聯袂去,舊王府里看桃花。」

牛首山,南京人踏青最鍾愛的地方。

踏青,古代女子們難得的外出日子。

這一天,南京家家戶戶門窗插柳,人們衣襟、髮鬢戴柳,兒童頭戴柳圈,有諺日:「清明不戴柳,紅顏成白首。」掃墓乘轎歸來時,轎頂插滿柳枝。也有的隨手插一支在岸邊,來年觀之已茁壯,頗為欣慰。

插柳條有殺蟲除毒之效,寓祈福保平安之意。北方還有射柳之俗,南京射柳之俗並不普遍,但明代南京明皇宮中就舉行過。《識小編》載:「永樂中,禁中有剪柳之戲。」禁中,即皇城內;剪柳,即射柳,將物品繫於柳枝,射中即落,是集習武與娛樂於一體的活動。

南京人很愛插柳的。

野外踏青之時,人們還放風箏。起初人們放風箏,既是取樂,又是表心愿,將心中煩惱之事,用風箏放去,稱之「放晦氣」。所以人們見到丟棄的風箏是絕對不撿的,撿了即撿來晦氣。《紅樓夢》中就有這樣的情節描繪。後來風箏越來越精緻,成了工藝品,也就捨不得將風箏放走了。

放風箏也很流行。

4

吃青團,食饊子,吃螺螄,吃野菜

南京人在寒食至清明間,喜食饊子,早在唐朝南京人就開始吃饊子。饊子稱寒具,嚼著酥脆「驚動十里人」。

南京人開嚼饊子。

明代朝廷從杭嘉一帶遷來一批大戶落籍南京,清明食青團之俗也帶到南京,從此南京也流行清明食青團。青團是取艾葉(矮棵圓形為佳)煮爛揉碎,摻和糯米粉,在案板上反覆搓揉,做成團煮熟即成,黏滑有韌性,青香可口。除自家食之外,還分送鄰里,以示團結友好。即使以往有過齟齬,通過送青團也可化干戈為玉帛了。

杭嘉傳過來的青團。

另外,這時,南京人鍾愛的各種鮮嫩野菜都成為餐桌上的美食。南京人開始漫山遍野地挖野菜了。

馬蘭頭,南京人,吃!!

苜蓿頭,南京人,吃!!!

菊花腦,南京人,吃!!!!

南京人這天還喜吃煮螺螄,有明目、化水腫、醒酒、利大小便之效,《本草綱目》上有詳載。此日之後,因水溫增高,有寄生蟲活動,不宜再食。

螺螄,南京人,吃!!!!!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