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印度的大目標和小目標:看印度如何做有聲有色的大國

在上一篇文章中,鼎傑老師講了 印度憑什麼做有聲有色的大國 ,今天和大家分享另一個話題:印度如何做有聲有色的大國。

☆獨立后的外交第一課

當印度獨立之時,正是冷戰開幕之時。

德國與日本已經戰敗,英國和法國日趨衰落。世界開始進入美蘇爭霸的兩極格局。如何充分利用冷戰格局,謀求自身的發展,就成了印度獨立后的外交第一課。

也可以說,這是印度的統治集團,第一次有意識地運用英式戰略思維,去解決現實問題。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策略,就是立足印度的獨特地理位置,在大國夾縫中進行正確定位,謀求力度相對有限但連續性極強的持續擴張。說穿了,就是要在超級強國鞭長莫及之處,伺機崛起。

※1952年尼赫魯主持印度內閣會議

☆美蘇爭霸強化了印度的位置優勢

歷史上,英帝國的霸權建立在對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控制之上,太平洋是遙遠的洋。美國的崛起卻是建立在對太平洋和大西洋的控制之上,印度洋是遙遠的洋。

作為美國的頭號競爭對手,蘇聯則是一個封閉性的陸權國家,始終未能擁抱大洋。為了彌補這個短板,蘇聯就要在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上謀求突破。美國則要運用圍堵戰略竭力阻止蘇聯獲得開放性海岸線。

一開始,美蘇爭霸主要聚焦在歐亞大陸的兩端。

正如美國遏制戰略之父喬治·凱南指出的那樣,戰略的重要內容就是保持目標與資源的平衡。想獲得一切的人往往失去一切。美國的國力雖強,但也做不到承擔無限責任,要把有限的資源用在必爭之地的爭奪上。

在凱南看來,必爭之地就是全球範圍內五個至關重要的製造業與軍事力量中心(centers of industrial and military power):

·美國(United States)

·英國(Great Britain)

·德國和中歐(Germany and Central Europe)

·蘇聯(Soviet Union)

·日本(Japan)

這五個中心就像「strong point」(堅固支撐點)一樣,具備支撐全球戰略格局的能力。美國的大戰略就是立足自身,進而控制位於歐亞大陸兩翼的三個點,以圍堵地處歐亞大陸心臟地帶的蘇聯,形成四對一的優勢。

※喬治·凱南主持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政策辦公室會議

當美蘇的主要精力聚焦在歐亞大陸兩端,英國勢力卻開始逐漸從印度洋撤離后,印度洋就不僅成了遠離大國博弈中心地段的遙遠的洋,更成了貨真價實的權力真空之洋。

印度的大目標

印度很快就意識到,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戰略機遇期。

印度表面上始終在高喊「不結盟」,實則不結盟是假,不捲入美蘇爭霸是真,其目的僅僅在於面對美、蘇兩大陣營時,不公開表明和超級大國的結盟立場,進而在超級大國對抗的夾縫中,利用中美蘇三方的互相牽制,順勢擴張。

※不結盟運動的三巨頭,自左至右分別是納賽爾、尼赫魯與鐵托

在擴張規劃中,印度有自己清晰的大目標。那就是在海上要把印度洋變成印度的洋,在陸上要謀求從喜馬拉雅山脈到阿富汗、伊朗高原的安全前沿,還要伺機控制西藏高原——只有做到這一步,才能完善其防務態勢,避免運用西藏水資源與之打生態戰。反過來,印度卻可以利用西藏,退則做緩衝地帶,進則作為其反過來控制西藏水源,影響新疆及周邊弧帶地區的跳板。

※印度魂牽夢縈的鼎盛時代的英印帝國

這個大目標一旦實現,就是印度帝國的誕生。

☆印度的小目標

當然,印度也知道,目標太大,容易出問題,所以要先設置幾個小目標:

1947年印度獨立,當年就出兵爭奪克什米爾高原,和巴其斯坦打了一場為時十五個月的第一次印巴戰爭。

1948年,將不丹變成了自己的保護國。

1949年,出兵佔領了錫金。

1950年,控制尼泊爾,實現了對外喜馬拉雅三國的全面控制。

同時,印度更以英帝國繼承人自居,企圖把英國的印度總督轄區變成自己擴張的合理依據。因而,印度不僅繼承了麥克馬洪線,還宣稱繼承了英國當年在西藏的領事館、貨棧的所有權,並以此為籌碼和新進行有償交接談判。

1954年,印度和一起發表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聯合聲明。但實際上,印度是面對強者喊和平共處,對弱者搞強權外交。是年,印度還以談判方式和平收回了本地治理、亞南等南亞次大陸上的法國殖民地。也同樣是在這一年,印度開始介入斯里蘭卡內部事務。七年後(1961年),印度又以武力將葡萄牙殖民者逐離果阿地區。

※1954年4月28日,被勒石銘記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959年,達賴叛逃,走的是印度通道。此後,印度不斷在藏南地區強化軍事存在,直接導致了1962年的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

印度在中印邊界遭遇軍事災難后,迅速推動軍改,並在3年後發動了第二次印巴戰爭。

1971年,印度又故意在中美關係改善、重返聯合國的微妙時刻發動第三次印巴戰爭(印度軍方和外交界均認為,這個時候顧忌國際形象,不會出兵干涉),一舉肢解巴其斯坦,將東巴變成了獨立的孟加拉國。

1975年,當錫金企圖獨立時,印度卻又擺出另一幅面孔,索性將之吞併,由印度國會宣布錫金為印度的第二十二個邦。

☆石油貿易讓印度有得有失

雖然遭遇了一些挫折,但總的來看,印度外交確實有聲有色,等於是在內部問題重重,資源極其有限的情況下,進行了連續擴張。

但是,國際形勢也開始發生了巨變。

先是石油的戰略地位直線上升,進而使得波斯灣的重要性直線上升。受此影響,日本等工業國家越來越注重印度洋的海上生命線問題。這就無形中強化了印度的地理位置優勢,使之只需要發展相對優勢的海空力量,就可以通過威脅切斷交通線或協助保衛交通線的方式,獲取敲打其他國家的外交籌碼。

但是,從70年開始,蘇聯日趨注重遠洋海軍的發展,紅海軍頻繁進出印度洋。越南戰爭后,金蘭灣的獲得更進一步強化了蘇聯海軍的遠洋存在能力。而美國對印度洋的態度也開始發生巨大變化。這變化首先是對蘇聯海軍進出印度洋的應激反應。到80年代,就出現了美國戰略家對印度洋問題的重新規劃。

在布熱津斯基看來,隨著石油重要性的日趨提升,波斯灣的重要性也水漲船高,再死守凱南的兩翼戰略就有些不合時宜了。加之伊朗革命導致美國失去了一個重要盟友,反而多了一個難纏的對手。所以,他提出了「第三戰線」的概念,主張美國要強化波斯灣防禦,堅決阻止蘇聯進入印度洋。

當印度洋變成美蘇爭霸的新戰場時,印度的戰略機遇期也就不可避免的宣告結束。

☆因蘇聯解體而陷入困境

更讓印度如芒在背的是,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中美日三國在共同抗蘇的背景下,形成了一個近二十年的蜜月期。無奈之下,印度只能通過交好蘇聯達成再平衡。

可是,1989年蘇東陣營的土崩瓦解,及隨後的蘇聯解體,實在是大大出乎印度的意料之外。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的原則失靈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在敵人沒放一槍一彈的情況下,一夜之間猝死了。這是印度當年完全沒有料到的。受此影響,印度不僅失去了一個重要盟友,其對斯里蘭卡的軍事干涉也鎩羽而歸。

※在斯里蘭卡賈夫納半島被摧毀的印軍T-72坦克

這個時候的印度外交,似乎已經走進了一個過深的死胡同,如果不能拿出些洪荒之力,只怕一時半會是很難走出來了。

和蘇聯解體一樣讓世人震驚,卻常常被忽略的,也正在於印度外交還真使出了洪荒之力,打開了新局面。

☆起死回生的外交奇招

隨著冷戰的結束,印度無法再靠蘇聯來進行力量平衡,此為其失。但中美日三角聯盟終結,則為其得。

印度一直很清楚,作為一個讓人家殖民了幾百年的弱國,自己還有很多課要補。美國在蘇聯解體后獲得了更強大的相對優勢,可謂如日中天。即便不能為友,也要避免為敵。

同時,中日俄澳四國,由於都具備謀求印度洋戰略存在的企圖和能力,在大目標上和印度形成了一山不容二虎的對立,但在小目標上又為印度施展英國式外交提供了聯此制彼的抓手。

※日印聯合軍演

如果印度執著於變印度洋為印度的洋,還要謀求對西藏、阿富汗、巴其斯坦事務的控制,不僅引發美國的猜忌,而且會激化與多個地區大國的對立,必將陷入四面楚歌的境地。這個時候就要把水攪渾,樹立靶子,重新定位敵友,伺機而動。

印度的做法是,利用俄羅斯重傷在身,中美互相猜忌的有利節點,迅速擁有核武器。接著再以核國家的身份來和美國改善關係。同時製造威脅論,實質是利用吸引火力,讓印度得以規避美、俄壓力,與日、澳既合作又競爭。

具體表現就是在1991年提出東望政策,此後又在莫迪任期內升級為東進政策,其實是要謀求太平洋上的戰略存在,進而獲取新的外交籌碼。

※印度東進政策中的幾條交通線修建項目

安倍晉三的美日澳印四邊同盟論,正是相同思維的日本版運用。都是要打牌轉嫁矛盾,進而在美國霸權的眼皮子下面,搞外交小動作。

印度應該是一面鏡子

對而言,印度不應該是一個謎,而應該是一面鏡子。與其一味嘲笑印度的大國夢,不如細想一下,印度究竟干過什麼,接下來又準備繼續幹什麼。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印度這些年在外交層面的作為和積累,顯然不是簡單的一兩次軍事打擊就能抵消的。和印度這種量級的對手打交道,就要掌握這個量級的行為特點。

※一個印度海軍軍官眼中的印度周邊戰略態勢

俄羅斯自蘇聯解體的那一刻,周邊就布滿了爭議地區。但是,為什麼對喬治亞可以直接打,對烏克蘭只能間接搞,對愛沙尼亞則只能搞網路攻擊,對日本則滿足於空中與海上的打擦邊球?其中,正有俄羅斯的戰略思維在其中。但如果把普京說成了猛張飛,那就是差之毫厘謬以千里。

從這一點上講,深刻理解印度的最好渠道,就是深入研究他的那位英國老師傅。只有深刻理解了英國的興衰成敗,才能高屋建瓴地看出印度的足與不足。這中間也有一個以知彼求知己的問題。

我們的問題恰在於,不僅對印度的研究非常有限,對英國的戰略性研究也很有限。相反,太多的道義口號和雙重標準的民粹情懷,正在蒙蔽我們理性認識世界的雙眼。大國崛起需要理想和激情,但同樣需要戰略和理性。希望我們的讀者朋友,都能做與時俱進的理性愛國者。

本文作者:王鼎傑,戰略、戰史學者,鳳凰視頻「鼎力推鑒」欄目主講人,著有《當天朝遭遇帝國》、《李鴻章時代》、《復盤甲午》。搜索「王鼎傑戰略智庫」微信公眾號,了解更多內容。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