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rch
尋找貓咪~QQ 地點 桃園市桃園區 Taoyuan , Taoyuan

孩子內向?恭喜你,這是好事

文 | 豆豆的小后媽

導讀:

我們身邊總能聽到這樣的論調——「孩子外向活潑更有利於成長,孩子內向靦腆需要培養自信」。

其實,我們對「內向」的誤解太大了。

讓孩子活得更像自己,這才是教育最好的成功。

我家的寶貝豆豆,是個有些「慢熱」的孩子。

面對陌生人,他總是沉默地站在一旁,

在我們提醒要打招呼時,

他才會小聲叫人,

聲音還經常會淹沒在大人的寒暄聲中,

手足無措地尷尬。

我時常焦慮,

孩子這麼怕生,在人際關係上,

會不會遇到困難?

於是有很長一段時間,

我經常會帶孩子出去接觸我的朋友,

孩子爸爸也經常給孩子創造當眾表演的機會,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更加活潑外向一些。

可是當我接觸更多有關「內向孩子」的心理學內容,

我才發現,原來一直以來,

我們都是在按照自己的想法「改造」孩子,

而忽略了:

「怕生內向」只是一種性格特點,

並不是缺點。

很多家長,

都會和我們一樣陷入一個誤區,

不自覺的認為「活潑外向」是褒義詞,

「怕生內向」是貶義詞。

打個比方:

蕾蕾媽媽和澈澈媽媽從幼稚園接孩子回家,

在路上遇到了同事李阿姨。

兩位媽媽都說:「叫李阿姨好。」

蕾蕾乖乖叫了人,澈澈害羞得低頭,沒有開口。

李阿姨說:「哎呀,你們好,你倆孩子太乖了,真可愛。」

然後不忘誇獎蕾蕾「小嘴真甜」。

澈澈媽媽不好意思地說:「我家孩子就是怕生,不愛叫人。」

這是生活中非常常見的場景:

外向的孩子受到誇獎,

內向的孩子看著父母向別人表示歉意。

澈澈媽媽們,

大多會在事後趁機教育孩子:

「你看蕾蕾多乖,你怎麼就不愛叫人呢?

這是不懂禮貌,下次要記得叫人,知道嗎?」

我們為什麼都希望孩子變得外向呢?

不管我們再怎麼告訴自己:

「要愛孩子本來的樣子」,

現實卻總是很殘酷的。

內向的性格,總是被認為和「膽小」、「怯懦」划等號。

外向、活潑、自信的孩子,

通常更會討親朋好友、老師領導的歡心,

面對同等的條件,

他們也更容易獲得更多的資源和機會。

於是,作為父母,

我們總是會為孩子的「內向」產生擔憂和焦慮。

孩子這麼靦腆,怎麼能交到朋友?

將來怎麼在社會上生存?

孩子什麼事都憋在心裡,憋壞了怎麼辦?

長此以往,孩子心理會不會不健康?

怎麼才能讓孩子變得活潑外向,積極自信呢?

針對這些問題,

蘇珊·凱恩在《內向性格的競爭力》一書中寫道:

如果一個內向的孩子在成長過程中,

因為自己的性格問題,

使父母經常向別人表達歉意,

或被父母有意或無意地糾正,

那麼他就會對自己的性格自卑,

不僅不會去尋找自己這種性格的優勢,

反而還會因為讓父母失望,

於是痛恨自己為何是這樣的人。

這種自卑會給他內心造成很多衝突,

這些衝突會引發心理障礙,

比如會引起社交恐懼症、焦慮症等。

這是一個非常顯而易見、

卻又很容易被我們忽視的道理:

有問題的並非孩子內向的性格特點,

而是父母對孩子內向的性格沒有給予足夠的支持和肯定。

不要試圖改變孩子的性格

內向型性格也有優勢和競爭力

內向的孩子不容易向父母展開自己的內心,

所以我們總是好奇,

他們的心中在想些什麼呢?

Liz Fosslien和Mollie West的這組漫畫,

可以讓我們更好地理解內向的孩子。

(1)內向型性格的孩子,腦神經迴路比較長,在大腦處理信息時,同時也會認真聽取自己內在的思想和情感。

所以,

當內向的孩子沒有立刻叫人時,

他的心裡可能正在思考:

我認識這位阿姨嗎?

這位阿姨和媽媽是什麼關係?

我為什麼要和這個阿姨打招呼?

或是孩子正在關注自己內心的感受:

我喜不喜歡這位阿姨?

我不認識這位阿姨,

但要很親切地和她打招呼,

這樣是不是不好?

相比較外向型孩子不假思索地聽從大人的指示「叫人」,

內向型的孩子更容易堅定自己內心的想法,

也比較不容易形成「討好型人格」。

畢竟,

有多少孩子是真的願意跟一個陌生人親切交談?

不過是因為希望獲得父母和他人的讚賞而已。

(2)根據心理學家Hans Eysenck的研究,內向型性格的孩子更願意保持清醒和警覺。

(圖片來源於網路)

當許多孩子在一起玩時,

外向的孩子總是越來越「嗨」,

因為他們的能量來自於外部世界的刺激,

也就是俗稱的「人來瘋」,

所以,上幼稚園對他們來說,

是件非常快樂的事情。

而內向的孩子不需要外部世界的過多刺激,

他們的能量來自於自身內在世界,

太多的刺激會讓他們感到「不舒服」,

相比較陌生吵鬧的幼稚園,

他們更喜歡待在熟悉的家裡,

和喜歡的玩具、繪本做伴,

所以不用擔心,這並不代表孩子孤僻和自閉。

(3)內向型性格的孩子,只是閱讀一本書,深度思考和探索內心世界,就能感受到快樂。

(圖片來源於網路)

(4)內向型性格的人,並不太會因為冒險和驚喜,而感受到特別的愉悅。

(圖片來源於網路)

(5)內向型性格的人,不止把注意力放在和人的互動上,周圍一切有生命的、無生命的事物,都在吸引著他的注意。

(圖片來源於網路)

內向型的孩子經常會發獃,

這是因為他們的注意力,完全投向了內心世界。

正是因為敏感的對周圍世界的關注,

內向型的人通常想象力更豐富,情感也更細膩,

他們更善於用心感受周圍的世界。

最近熱播的《春風十里不如你》中的肖紅,

雖然是個十足外向、潑辣和主動的性格,

但她的飾演者周冬雨,

卻在很長一段時間,

被老師和媒體認為是非常內向的人。

在她參加的綜藝節目《中餐廳》中,

作為嘉賓參加的北京電影學院的崔新琴教授就提到:

周冬雨現在變得外向多了,

在入學北電時她還是非常內向的,

自我介紹時聲音小到幾乎聽不到,

甚至緊張得不好意思介紹自己是哪裡來的,

老師問一句她答一句。

像周冬雨一樣,

還有很多出色的演員都屬於內向型性格的人,

例如梁朝偉、周星馳、卓別林和湯姆·漢克斯等等,

也許正是內向的性格,

使他們培養出了細膩的情感,

更好地表現所演角色的內心世界。

(6)內向的人做出一個決定,往往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他們會更多地與自己的內心對話,也會產生更多的想法。

外向的孩子,

通常伴隨著性格衝動、三分鐘熱度等特點,

而內向的孩子,雖然看起來沉默寡言,

但內心活動非常劇烈,也更善於思考和傾聽。

就算在「外向理想型」社會

內向的孩子也能佔得一席之地

蘇珊·凱恩在TED演講中,

將我們的社會形容為「外向理想型」社會。

因為在我們的社會中,

幾乎每個人都希望自己是非常健談、

善於交際、在任何場合都能談笑自如的。

我認為,

這是由於從工業社會開始,

整個社會過多強調了「Team Work」(團隊合作)的重要性。

我們想象這樣一個場景:

小組討論中,

外向的孩子大聲講述著自己的看法和意見,

內向的孩子在沉默的思考,

最後整個小組討論的結果,

通常會遵循外向孩子的看法,

哪怕內向的孩子得出的結論更為正確。

這個現象,在哈佛商學院被稱為「音量領導模式」。

但幸好,我們已經進入了互聯網社會,

個人的「音量」不再被性格所限制,

就算再內向的人,

也可以通過聊天軟體、

社交網路和電子郵件來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沃頓商學院的心理學家亞當·格蘭特教授做過一項有趣的試驗,

結果表明內向型的人越來越受到職場的歡迎。

他們通常更會讓同事更充分地發掘自己的潛力,

而不是獨斷專行,

讓自己的想法影響整個團隊。

而這樣的人,

也更適合作為團隊領導。

內向或外向

既決定不了成功,也決定不了失敗

「外向」和「內向」這兩個詞,

最早出於心理學家卡爾·榮格對性格的劃分,

但榮格在報告中也說明:沒有純粹的內向或外向

外向的孩子:

通過人際交往獲得能量,

他們反應很快、善於提問、思維發散、積極樂觀、行動力強;

內向的孩子:

通過自我獨處獲得能量,

他們觀察細緻、善於分析、獨立思考、思維集中、思想深邃;

內向或外向,

既決定不了成功,也決定不了失敗。

所以我們作為父母,

需要尊重每個孩子不同的性格特點,

不要因為孩子內向,

就給他貼上「害羞」「靦腆」甚至「不懂禮貌」的標籤,

更不要強迫孩子與他人交流,

或是為了鍛煉孩子,讓他在眾人面前表演,

或頻繁為他組織社交活動,

這些做法只會讓孩子產生反感和叛逆,

同時在心裡積累非常多的負面能量,

孩子很難感受到快樂和平靜。

面對內向的孩子,

擔憂和焦慮是最不需要的兩種情緒,

我們只要放心大膽的給他們更多「獨處」的空間,

讓他們在探索內心世界中獲得能量,

那才是他們最需要的!

作者:豆豆的小后媽,嫁給大叔的90后,憑空掉下一個帥兒子,開啟漫長幸福的為母之路。廣告策劃人,晉江小說簽約作者,自由撰稿人。

留言有福利

您家有個內向的孩子嗎?

您是如何教育一個內向孩子的呢?

在留言區寫下您的觀點吧,

優媽有精美禮物相贈哦,

還是包郵到家,

么么噠!

——優媽



熱門推薦

本文由 yidianzixun 提供 原文連結

寵物協尋 相信 終究能找到回家的路
寫了7763篇文章,獲得2次喜歡
留言回覆
回覆
精彩推薦